取得巨大成就的价格改革20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巨大成就论文,价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年间,我国经济体制从实行了近30年的计划经济逐步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格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价格体制也从计划价格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20年的价格改革,使得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方式,价格形成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绝大部分商品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 改革前绝大部分商品价格由各级政府规定,1978年,由各级政府定价的商品,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97%,占农民出售农产品总额的92.6%,占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近100%。经过改革,到1997年仍由政府定价的商品已经很少, 绝大部分商品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形成。1997年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商品价格,占到社会商品零售额的93.2%,占农民出售农产品总额的80.5%,占生产资料销售收入的81.6%。随着价格的放开,初步建立起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行政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这一宏观调控体系,在避免市场物价总水平及重要商品价格出现大的波动方面,已经发挥了应有作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起的有关市场和物价的法律体系,在保持正常的市场序秩、保护竞争、反对不正当的价格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价格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重大变化,配合了计划体制、投资体制、财税金融体制及企业体制的改革,推动着各类商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2、价格体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改革前价格体系处于严重扭曲状态,经过20年的改革,通过调整和放开,价格体系逐步趋向合理,较能反映经济资源稀缺程度。农民出售农产品的价格,从根本上扭转了低价状态。1978~1997年,农民出售农产品的价格上升4.25倍,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上升1.95倍,农产品价格相对提高了78.2%。生产资料的出厂价格,也已经扭转了采掘工业产品价格低、加工工业产品价格高的状态。1978~1997年间,采掘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升6.89倍,原材料出厂价格上升4.14倍,加工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升2.11倍。如果以加工工业产品价格为100,采掘工业产品价格相对提高了1.54倍, 原材料价格相对提高了65%。原油等许多重要基础产品价格已经与国际市场价格水平衔接起来。采掘工业产品、原材料,加工工业产品价格关系已经趋于合理。改革开放20年后的商品价格,较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调节着企业的经营方向。
3、价格和成本构成的变化。在改革中, 原来计算得不完整的成本科目,已经趋于完整。计算完整的成本,对于价格构成的科学合理是十分重要的。科学合理的成本构成,是形成合理价格的基础。同时,在成本计算方面靠近国际通行办法,有利于国有企业同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开展竞争。
4、少数继续由政府制定价格的商品,其中相当部分已从僵化的、 脱离市场的价格,变成能够反映市场状况的价格。例如,国内原油价格,实行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变动而定期及时调整的制度,改变了原来石油价格因难以变动反映不了石油市场的状况。城市公用价格,在发生矛盾需要调整时,实行听证会制度,使这部分价格得到必要的约束,同时使居民了解必须调整的原因,从而使合理的调价能够顺利实行。粮食收购从实行多年的抑制性价格,过渡到支持和保护农业生产的价格,促进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粮食供应形势越来越好,早已取消了统销制度。
经过20年的改革,我国价格形成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价格随商品供求状况不断变化的机制已经确定。价格越来越明显地发挥增加供给、调节需求的作用。
(二)
20年来包括价格改革在内的经济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市场繁荣,商品供应充足,人民生活迅速提高。 改革后的中国经济, 显示了蓬勃生机和活力。 1978 ~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4.92倍,每年以9.8%的速度发展。 按全国人口平均计算,19年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6倍,每年增长8.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度增长,是人民生活提高的物质基础。19年间居民消费水平提高2.81倍,年均提高7.3%。
20年的改革,我国经济实力和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增强了稳定市场物价的物质基础。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加大,长江、松花江、嫩江洪涝灾害极其严重的情况下,我国市场物价仍保持稳定局面。当前的问题是扩大内需,阻止市场物价继续下降,增加就业机会,保持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
(三)
中国价格改革的巨大成功,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和邓小平同志亲自关怀下取得的。20年的价格改革实践,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国价格的改革成功, 正是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又比较落后的国家,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经验同样不行,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勇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价格改革的具体方针、方法和措施。还必须解放思想,突破人们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价格问题、价格理论僵化、半僵化的认识,才有可能进行改革。改革以来,对价格理论及如何进行价格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不断取得突破,为价格改革不断取得成功奠定了思想基础。
2、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是经济改革、 价格改革的目的和条件。如果改革的结果是使经济衰退萎缩,人民生活下降,人民就不会支持经济改革、价格改革。我国经济改革、价格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又为经济改革、价格改革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据我国的实践经验,在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条件下,包括价格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就比较容易进行;如果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受到影响,改革就难以进行;而经济过冷,失业人数增加,就业困难,那些增加生活费支出、影响人民生活的改革项目,也难以实施。经济增长和经济改革,价格上涨和价格改革,是改革中需要正确处理的重大问题。
3、实行逐步推进的渐进式改革。 我国经济改革采取的是逐步推进的办法,价格改革也如此。在改革实践中,存在着激进的“休克疗法”和渐进的“逐步推进”两种方法。实践证明,一些国家采取“休克疗法”的结果,工农业生产大幅度滑坡,物价剧烈上涨,失业人数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休克疗法”引起的混乱同所取得的成果比较,代价太大了。有的国家付出巨大代价后,改革何时走出困境仍不得而知,很可能走出困境、实现改革目标的时间,并不少于渐进方法的时间,但代价却大得多。
我国渐进式的价格改革,同整个经济改革一样,也是从一些比较容易推进并较快取得成效的领域开始的,从小商品价格到重要商品价格再到生产要素价格,由易到难逐步推进。
在逐步推进价格改革中,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我国对许多重要商品采取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并存,双轨过渡的办法。通过被誉为“天才的解决办法”的价格双轨制,逐步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品种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逐步过渡到以市场调节价格为主体的价格体制,严重扭曲的价格体系也过渡到较准确地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体系。
渐进的价格改革,对严重扭曲的价格体系是逐步理顺的,这就给企业留下较多的“消化”时间,同时也给国家财政和居民留下逐步适应的时间,避免了由于价格体系在短期内出现剧烈变动,大量企业难以承受,国家财政、居民不能适应而出现的混乱;由于计划调节、计划价格是逐步被取代的,也避免了经济体制剧烈变动出现的混乱,使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较为平稳。当然,渐进的价格改革,实行双轨价格,也要付出代价。由于两种体制、两种机制特别是两种价格的长期并存,给贪污腐败分子以权换钱、行贿受贿,大发不义之财提供了可乘之机,所引起的社会问题也是很严重的。
4、渐进式价格改革要注意配套进行,也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 价格改革是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安排各项经济改革的时候,都要提出对价格改革与之配套的要求。同时,价格改革也需要有关改革与之配套推进。只有多方面的、综合的改革,才能为价格改革创造条件,才能使价格改革获得成功。
在渐进改革中也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例如,当某种产品双轨价格并轨条件已经成熟,就应及时并轨,缩小双轨价格的品种范围,减少两种体制、两种机制和两种价格的矛盾与摩擦,把价格改革推向深入,尽可能地缩短“阵痛”时间。
20年来改革的成功,是在多项改革配套进行下取得的,价格改革也得到各项改革的配合。但有不足之处,如企业改革滞后,经营机制转换不快,企业监督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市场竞争也经常受到部门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使价格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价格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不过价格改革关,国民经济就得不到持续发展的基础。经过20年的改革,商品价格方面的改革关已基本过去。但价格改革任务还没有完成,下一步的改革任务还很繁重,需要按照党的方针、政策,继续完成改革任务,为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