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学由“显”到“隐”的历史思辨
张 充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摘 要: 墨学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学在道德伦理、军事、科技、建筑、医学等领域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做出过积极的贡献。但秦汉以后,墨学逐渐式微,几成绝学。墨学由显入隐,根本原因在其阶级局限性、理论体系自身的矛盾和不可操作性、制度的严苛自闭以及时代的局限等。随着阶级和时代局限的突破,墨学科学合理的成分又被社会重新认识利用。对墨家思想的考察,要坚持辩证的、历史的观点。
关键词: 墨学;显学;兼爱;社会接受度
春秋战国是一个思想多元的时代,墨翟自立其说创立了墨家学派。在最具原创精神的时代,墨家学派声势浩大,超法逸道,可与儒家学派抗衡。墨家反对儒家的繁文缛节,与儒学相反相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迅速崛起,显赫一时。然而,到了秦、汉,墨学却一路式微,最终隐没成绝响。本文拟从墨学本身的理论体系和社会政治取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墨学由“显”到“隐”的历史轨迹。
一、墨学成为显学的原因
墨学主张实用,在天文、历法、算术、科技、机械制造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在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盛行。《吕氏春秋》中就有儒墨弟子“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孔墨布衣之士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之争土也!”的说法。墨学之所以在战国以前成为显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非攻”的思想适应了深陷纷争的人们对于和平的需求。墨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动荡的状态,还未形成大一统的局面,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霸权,进行了大规模的争霸战争。各个诸侯国几乎都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百姓的生活总是被战争所笼罩,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而墨学中的“非攻”思想是坚决反对兼并战争的,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诸侯国之间的争端,同时认为在社会中应当人人平等。 这种不仅反对对外战争,也主张缓和国内矛盾的思想,恰好符合人们对于安稳状态的期望。人们希望通过精神的力量、道德的约束来达到和平共处的目的,所以墨学受到极大推崇。
其次,墨学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铁器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1],这冲破了旧的生产关系,带来了社会阶级的大变革。当时的一部分手工业者和商人变成了新兴的地主阶级,普通农民有的也转变成为小生产者,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这些不从事农业生产而依靠技能来维持生活的人,希望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政治主张,而墨家的主张正好代表了他们的利益。墨家明确反对铺张浪费,认为只要能够维持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即可,而其他各种需求则都是没有必要的。这种主张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战国社会,真实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心声,并受到了他们的拥护,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再次,墨家提出了原始文化中的“博爱”和“互利”精神。他认为“博爱”“互利”都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所以他用这两种精神来批判私有制造成的阶级差别[2]。春秋战国之前,阶级区隔分明,人们都希望能够消除社会中的等级制度,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正是这一社会需求,促使墨子去改造残酷的社会等级制度,创造新的文化[3]。虽然这些对美好的社会生活的愿望即使在现在看来也是很难实现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却给广大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希望,进而为墨家赢得了大量的追随者。
最后,墨学自身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它在战国时期的显学地位。战国时期的诸子很少有正式的学术研究及文化传播的组织机构,几乎所有的学派都是以师傅向弟子传播思想的松散形式进行,而墨家学派却是例外。墨学有着自己严密的学术组织——巨子制[4],这种半军事化的制度,让墨家的思想有了更广大的受众,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同时,这一组织形式,让墨家子弟对墨学绝对服从,这是墨学活跃在政治舞台并成为一门显学的重要组织保障。
此外,教师要注意多启发、少替代。探究接触面积大小因素的实验往往得不到想要的正确结论,即使是同一材质的小木块,因为切割的原因无法保证每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并没有真正控制好变量。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也是很好的自我教育的机会。
二、墨学的社会接受度探讨
由于汉代经学运动的开展以及黄老之术的推行,子学一度复兴。儒学因得到了政治的庇佑,成为独尊的学术流派;道家伏流左右;墨学虽鲜有提及,但诸多学者却认为,以公孙弘中和儒墨之举为媒介,墨学的思想已融入到了汉代儒学之中,影响着汉代的政治、经济和生活等诸多方面。例如董仲舒的“灾异说”,其实便是墨学的“天志”与阴阳家学说糅合在一起的产物。从儒墨合流的现象可以看出,两种学派在某些观点上具有重合性抑或称为相似性,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学术相互融合是历史的必然。另有杂家著作如《淮南子》,《汉书·艺文志》评论说,“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5],可见其对墨学理论的借鉴和吸收。然而刘安的思想接近于道家,他站在道家的角度对墨学持反对态度,但也只是要“以道统墨”,足见墨学的生命力。
现代木结构预制化程度越高,则装配建造精度越高,操作越简便,建造时间越短,这就对预制构件的精准性有极高的要求,如果出现误差,甚至需要重新加工生产,反而会影响工期,纠错成本高,现场灵活性较差。一方面,要保证建筑设计的合理性,构件拆分设计的准确性,预制生产的精确性;另一方面,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程度的装配率,以发挥现代木结构预制装配建造的优势。
秦始皇时期,子学各家受到了灭顶之灾,墨学亦不例外,墨学自此由显入隐。完整的墨学体系已后继无人,其学术思想逐渐被瓦解分散至各路学派,但也正因为这一涅槃化生,墨学思想融汇进其他学派中,依然对后世产生着影响。
青辰并不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自幼的天葬院生活,让他看淡了生死,也看透了许多其他的事情,让他对人世间的诱惑有着更好的自制力。然而,这种单调枯燥的童年生活,令他一旦开始喜欢上一件事,便会比常人更深地陷入执迷。
魏晋清谈之风兴起,儒学式微,道家复兴,其“尚无”的理念与名教“崇有”的争议,以及佛教名理问题,一时成了思想界热议的话题,墨学重新受到了重视。晋人鲁胜曾著《墨辩》一书,在鲜有人问津《墨子》的时代里,它是第一部专门注解墨学逻辑思想的书籍,肩负着“兴微继绝”的历史重担。该书将墨子纳入名家,并总结出了先秦名辩的内容,如坚白之辩、名实之辩、是非之辩等,将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古代的“逻辑学”及“认识论”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道教的教义及术法与墨学颇具渊源,也助推了墨学在魏晋时期的复兴,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道教理论家葛洪认为“道家之教,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包儒墨之善”[6],即墨学集各家众长于一身,是最为遵循时宜、事少而功多的大宗之法;第二,葛洪提出了不分亲贵、唯贤是任的观点,这与墨家的“尚贤”思想相同;第三,葛洪大力赞扬了曹操的“俭薄”之举,这与墨学思想的“节葬”近似;第四,道教重推理和效验,无论是对于其宗教理论的可信度,还是对于仙丹之术的有效性的论证中,都将黄帝、姜太公、司马迁等达人先贤或历史传承拿来引以为据,这与墨学辨伪所用之“三表法”相通;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葛洪将墨子尊奉为道教之地神。因墨子“明鬼”论证了鬼神的存在,与道教相合,故此,葛洪在《神仙传》中记载了墨子曾遇仙人授书,后精研仙术,并将其心得撰写成《五行记》一书,至汉光武时,墨翟曾现于世,容颜不逝,被后世看作神仙方术之典范。
唐代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为了树立儒学的道统,提出了“孔墨相用”的观点。在韩愈看来,儒学为各学派之大宗,其内容广博、包罗万象。各家学说本为同流,源于儒家,后因孔门弟子广众,分流各处,将其所学心得再转述给他们的弟子时,理解各有不同,因此才有了各家学派,然而这些儒家的后学,其性相近,终归是对儒学不同角度的解读而已,因此韩愈又提出了“孔子必用墨子, 墨子必用孔子, 不相用, 不足为孔墨”[7]的观点。例如墨家的“兼爱”虽忽视了等差之别,但与孔子的“仁爱”异曲同工。韩愈的“孔墨相用”之说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墨学在唐代的发展,无奈其道也孤, 当时的墨学只是昙花一现,不成气候。
与唐代不同,宋代理学家们对于“孔墨相用”之说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为此还掀起了辟墨的热潮,其根源仍在于对墨学“兼爱”的批判。在宋儒看来,墨子的“兼爱”是一种没有底线的仁义,而凡是抛开了亲疏远近直接谈泛爱的行为,都是值得商榷的。宋人将墨学视为一个极端的行为导向,无视墨学提出的时代背景,无视为了利益相恶相贼的人性弱点,无视墨学规劝人们放弃私欲、相爱相生的初衷,一味地强调墨学的“二本无分”的局限性,导致了墨学在宋代被扬弃。
明清时期墨学在众家争议的夹缝中艰难地迎接着复兴。在明清学者中,墨学最受诟病的是其双重标准。《孟子·滕文公》载,墨子推行“节葬”,而其弟子夷之在殓葬家人时却厚葬之。墨家弟子的个人不当行为,成了墨学千百年来甩不掉的理论缺陷。王阳明论及墨学时,亦秉承了宋代理学的观点,从心性的角度否定了“兼爱”缺乏人性。墨学复兴的曙光来自于清代的顾炎武,自《日知录》一书对墨家的考证起,诸多学者开始对墨学加以关注和重视,并对其大力褒扬。如俞樾认为墨学“虽若有稍诡于正者,而实千古之有心人也”[8]。孙诒让也批判了历代盲目斥责墨学的风气,认为在没有精读过杨墨的人,不足以论道。
近现代以来是墨学真正复兴的时期。胡适将墨学分为《墨子》和《别墨》两大类,前者是宗教意义上的墨学,而后者是科学意义上的墨学。钱穆、冯友兰、梁启超等诸多学者都对墨学持褒奖态度,人们开始认识到墨学的理论不单在哲学层面给人启示,在科学技术方面对后世亦影响深远。
三、墨学由“显”到“隐”的哲学思辨
1928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曾预测,100年后,欧美生活水平将会很高,人们也将会很休闲,至少不必再疲于奔命地去挣钱了。凯恩斯这个预测只得到部分证明。今天的欧洲人的确比较休闲,但美国人年平均工作时间仍比法国人多300小时。(2018.9.26《报刊文摘》)事实上,很多现代人不仅不比前人轻松,还更忙了。
另外,还有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墨家的著作语言比较直白,很容易理解,语言表达比较贴近平民的生活,所以受到了社会下层人士的关注。而这个阶层是容易被煽动塑型的,在权力、财力的高压之下,只要不影响生存,底层的百姓会随时调整自己去适应各种社会规则,原则性较差,价值观模糊,更多看重眼前或既得利益,缺乏长远的规划,存在着随时被其他学派、思想或政策撼动的风险。
面对国之相攻、家之相篡、君臣不睦、父子不亲、兄弟不和的状况,墨子主张“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9]。《墨子·兼爱》中体现的思想是要创建一个没有等级差别的社会,无条件、平等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墨子认为,天下所有的怨恨祸乱产生的原因就是不相爱。大到诸侯小到个人,都是只爱自己的国家或者自身,所以不忌惮别人的国家或别人的身体而去侵犯他人。所以他主张“兼爱”,如果每个人都相爱,这些矛盾就会消失[10]。“兼爱”与儒学的“仁爱”虽同样都是教人向善,但儒学是建立在宗族、家庭理念上的“差序格局”。此种理念以个人为中心,以家族为主干,形成了有序的社会人伦关系,即“亲亲、尊尊”的理念,是国人早已形成的历史和人性习惯。墨子的“兼爱”脱离了社会的历史和人性本质,忽视了人性自私的弱点,且在那样一个战乱不断、生产力低下、资源匮乏的时代,无等差的爱只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幻想。
(一)墨学的阶级局限性
首先,墨家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思考当权者应该如何从政,是为百姓之利争取话语权的,是平民的代言人。拿“尚贤”思想为例,墨子对三代圣王的“能则举之”“唯才是用”的做法尤为推崇。这种理论得到了众多社会下层人士的认可。在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之后,他们也渴望能有机会参与到社会的治理当中,改善生活现状。这种潜在的危机和挑战是与统治阶层大费干戈、争王称霸的初衷相悖离的。然而各诸侯国争相称雄争霸,他们利用更多的是自己的经济、军事的硬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斗,以扩充领地,品格、道德、才干这些体现贤能的元素只能退后。在那样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墨家民主、平等的用人机制,破坏了统治者的优越感,使得他们历经征战夺取的王权、官禄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且子孙后代不能坐享其成。因此,在秦兼并六国的时候,墨学成了最大的绊脚石。
为了研究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响应,收集到两期水系沉积物数据。第一期为1985年矿山开采前的实测数据[1]由于矿区为铜矿,主要包括每个采样点水系沉积物中Cu和Zn等元素含量值。第二期为2015年矿区实地采样,沿矿区三条水系的上下游共设置32个采样点进行水系沉积物采样并化验Cu元素含量值,得到相应结果。通过两期数据对比,研究1985—2015年研究区矿产资源开发产生污染分布演化。
(二)“兼爱”“非攻”违背历史辩证法
本次临床观察指标:显效,患者的心悸以及胸闷等临床症状消失,且动态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有效,患者的心悸以及胸闷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为得到改善。治疗总有效率等于治疗显效率与治疗有效率之和。
“墨学”由与儒家学派的分庭抗礼到最终的销声匿迹,由显学走向绝响,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深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墨子提出了“非攻”,却忽略了战争的必然性。在物质资源匮乏的时代,只有通过战争的兼并整合,才能最大限度获取生存的物质保障,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由此可见,墨家的思想并不适合当时战争频繁的时代背景。
墨学的主流思想“兼爱”“非攻”并不被试图通过征战称霸的强大的诸侯国接受,实力较弱的诸侯国也发觉战与不战的权力不在自己,道德的约束力量实在太卑微。墨子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奔走一生,最终也没有实现想要的结果,门徒也终究未能将其发扬光大,根本在于其思想不适应当时的政治环境,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
(三)理论体系的自相矛盾
其一,尚同与兼爱的理论矛盾:墨学对建立统一稳定的国家的认识是“尚同”。质言之,即通过设立政长来达到“一同天下”的目的,因此便选举贤者为天子、三公、诸侯、卿之宰、乡长、里长这样的先后尊长顺序区分等级,以达到上下级统一思想,最终形成天下大同的有条不紊的政治体系。如何才能做到“同”呢?那就是“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这样一级一级地“唯上”,直至“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达到了这样的“尚同”,天子治理天下时才能犹若治理一个家族,驱使天下众百姓时如同只用驱使一个人而已。由此可以看出,墨学主张建立的国家是专制统治的国家,希望靠贤能的君主来统治、拯救万民,而这与墨学否定宗法制度相矛盾,反映了社会下层认识的形而上学性,同时也表明了墨学建立在“兼爱”基础上的“尚同”主张是对兼爱的否定。 如果是天子统一天下的专制社会,哪里还有兼爱存在的空间。这些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主张的矛盾,实际上是墨学对原始大同平等思想的内在否定。在封建社会里,墨学的思想并没有施展的空间,而且墨学“尚同”的理论也是不实用、不严谨的,这也注定了墨学湮没无闻是必然的。
(四)理论封闭缺乏弹性、制度严苛不便执行
首先,墨学有很强的排他性,不能集众家之长,为自己所用。在自己的学说中,墨守成规,自我封闭,限制消磨了个性[11]。墨学主张“尚同”,而与墨学分庭抗礼的儒家则主张“和”。前者更倾向于“简单统一、化零为整”,后者的出发点却是“兼容并包、化整为零”。儒家的荀子将法家的思想运用到儒家思想中,用法家的思想来解释儒学,丰富发展了儒家思想。董仲舒更是将法家、墨家等思想中的精华吸收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一套庞大的思想体系,统治中国两千多年,这些都是墨学所缺乏的。
其次,从墨子的“节用”“节葬”“非乐”的观点可以看出,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仅限于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墨子看来,儒家的“四政”会导致天下丧失。近于苦修的生活作风在很多学派都有,但多以岀世为主,而如墨子入世的积极态度、严苛的生活作风却很少见。《墨子·备梯》记:“禽滑釐事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12]《节葬》倡导:“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死则既已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13]墨子的这种生时勤勉、死后节俭的平民哲学让人亦忧亦悲,对于名门、贵族等制定并引领规则的上流社会来讲是极具挑战的。尤其是在“厚葬”观念的历史沿袭过程中,“礼”与“孝”的的思想根深蒂固,墨子的“薄葬短丧”倡议即使上升到利国利民的政治高度,也很难撼动人们固有的生活习惯以及思想。同时,对于礼乐,墨子认为那是费时耗力、耽误生产劳作、不切实际的奢侈品。他批判儒家弦歌鼓舞、习以乐声的风气,表达了重内涵轻纹饰,先质后文、重器轻道的现实功利思想。艰苦严苛的生活作风不是每个人都能坚守的,故其思想很难成为普世行为付诸实践。
(五)墨家思想中的科技无用武之地
墨学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论述说理透彻、论述充分,直到现在还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但在封建社会,科技的用武之处并不突出。一方面,统治者推行的是文化专制制度,对于科学技术并不关心。古代教育主要是对心性的培养,自然科学的知识少有涉猎[14]。统治阶级并不需要用科学来统治,相反,愚昧落后更有利于教化,墨学著作中的科技论述便被看作是“奇技淫巧”而遭扼杀。另一方面,中国封建经济制度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这种经济制度对于科技而言并无迫切的需求,因此便不能形成科技发展的氛围和土壤[15]。在对科学技术不屑一顾的封建社会,墨学中的科技思想超越了社会的发展,没有经济需求和社会基础,也是墨学日益衰落的原因之一。
《公务员法》和《劳动法》都有规定:公务员和劳动者患病在医疗期间不得被辞退的相关表述,但对于超过医疗期的劳动者和公务员是否应当被辞退,法律没有硬性规定,出现大部分公务员生病期间也会受到很好的待遇,薪酬基本不会降低,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做法是辞退员工。由于单位性质的不同,员工患病后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待遇。
结语
由此看来,一种理论体系的应用价值能否得以实现,除了理论自身的完善严谨外,更重要的是要顺应精英阶层的价值诉求,并且与时俱进地符合时代需求。墨学在当时是一种较为超前的理论,受限于时代,造成了一度沉匿消弭的尴尬,但随着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突破,其理论的闪光点又会被大家重新认识并加以利用。我们对墨学的考察,不能一味地批判,而应当吸取其有价值的部分。即如现在,我们仍然保有一部分墨学的精华,如“义利兼顾”“贵义尚利”“兼相爱、交相利”等,这些思想对构建良好的商业伦理和社会秩序,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对墨学由“显”到“隐”的转变,我们要有一个合理的历史思辨。
参考文献:
[1]邱绪盛.墨家:显学的式微[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70.
[2]李元, 庆余. 墨学从“显学”到“绝学”原委探析[J]. 北方论丛, 1995(5):9.
[3]刘清平.论墨家兼爱观的正当内涵及其现代意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3):59-65.
[4]方波.从墨子的语言方式看墨学兴衰起伏[D].重庆:西南大学,2013:10.
[5]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 中华书局,1962:1742.
[6]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167.
[7]韩愈.韩昌黎全集:卷十一[M].王云五,编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84.
[8]孙诒让.墨子间诂[M]. 北京:中华书局, 2001:俞序.
[9]王焕镳.墨子校释:兼爱[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64.
[10]周伟虎.墨学命运的哲学思考[D].苏州:苏州大学,2008:34.
[11]王兴国. 墨学研究之回顾、反省与再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2): 83-89.
[12]王焕镳.墨子校释:备梯 [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269.
[13]王焕镳.墨子校释:节葬 [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94.
[14]童恒萍.墨家科学兴衰对于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1):97.
[15]吴琳.墨家科学思想及其兴衰命运探析[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32.
中图分类号: B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670( 2019) 04-0099-05
收稿日期: 2019-03-16
作者简介: 张 充(1981— ),女,河南省郑州市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学研究。
(责任编辑:孙振杰)
标签:墨学论文; 显学论文; 兼爱论文; 社会接受度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