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帖敷中医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康复临床探讨论文_沙卉

(徐州市中医院NICU 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目的:观察并探究穴位帖敷中医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接诊日期的单双数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采用患侧穴位帖敷中医护理疗法干预,所有患者均治疗20d。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与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6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卒中量表(NIHSS)与生活能力(ADL)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穴位帖敷中医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且过程安全、操作简单,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临床护理期间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关键词】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干预;穴位帖敷;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8-0252-02

脑梗死又被叫做缺血性卒中,中医称其为卒中或中风。该病的发生机制是由各类原因所引发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在临床上产生和神经功能缺失相关症状。有关报道指出,老年人是本病的好发群体,致残率与致死率均很高,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个体生活方式改变的时代中,本病体现出年轻化发展趋势[1]。及时准确诊治是本病临床治疗的重点,同时也要辅以有效护理干预。我院在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期间行穴位帖敷中医护理干预,效果相对理想,本文现做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符合脑梗死相关标准,患者及其家属低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合并重要器官功能严重异常以及恶性肿瘤者。按照接诊日期的单双数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4~73(61.2±7.2)岁。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3~75(62.5±7.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服务。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100mg/次,1次/d;辛伐他汀,口服20mg/次,1次/d;静脉滴注血塞通,加入25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1次/d;静脉滴注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加入25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并对本组患者辅以常规护理,包括对病房温湿度护理、用药护理以及各项生命体征监测等。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穴位帖敷疗法。选取的穴位主要有:阳陵泉、合谷、悬钟、足三里、曲池、血海、外关、太冲等。可在患侧取穴。帖敷药物成分主要有制南星、白芷、浮萍、制川乌等。把药物碾成碎末,融入醋和姜汁调制成糊状,配比设为1:1,制作成专用穴位贴贴敷在患部。并对本组患者辅以中医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心理护理:结合患者病情与情绪状态,有针对性对患者进行疏导,并要求患者家属给予其更多关爱;(2)健康指导:嘱患者养成良好作息习惯,忌烟酒,做好保暖,对于长期制动卧床与生活自理能力缺失者,叮嘱其家属勤翻身与擦拭皮肤,以预防压疮;(3)饮食护理:对于痰液多且稠者,嘱患者多使用黄瓜、山楂等食物,尽量不食用牛羊肉;对于体质虚弱者,嘱其多食用大枣、山楂等食物;对于肝肾亏损者,嘱其食用肝脏、黄瓜及芹菜等食品。

1.3 观察指标

应用脑卒中量表(NIHSS)及生活能力评分法(ADL)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分越高代表患者治疗效果越好。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1)治愈:患者偏瘫症状基本消失,可以独自行走,生活自理,MMT恢复至IV~V,病残程度为0级;(2)显效:偏瘫症状显著改善,MMT≥II级,病残程度为1~3级;(3)有效:与治疗前相比,患者偏瘫症状有所减轻,MMT≥I级;(4)无效:不符合上述评估标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表示NIHSS与ADL评分,独立样本t对其进行检验;百分率(%)表示临床治疗效果,χ2进行检验。当P<0.05时,证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7%(治愈11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4例),显著高于对照组63.3%(治愈4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11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NIHSS与ADL评分情况

观察组NIHSS、ADL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3.讨论

脑部缺血以及出血性损伤是脑梗死主要临床症状,起病急促、病程漫长、致残率与致死率高是本病主要特点。相关报道指出,本病临床治疗与预后效果欠佳,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重者长期需要制动静养,加大了痔疮、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很可能减缩患者寿命[2]。在过去通常采用阿司匹林、辛伐他汀等药物对本病患者进行治疗,长期服药使患者各项机能下降,无法实现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的目标。

中医认为脑梗死是中风,对本病的治疗已经有很久远的历程,并取得一定效果。中医通常采用内服、外敷、针灸等综合方法对脑梗死进行治疗。多数脑梗死患者需要长期制动卧床休养,进而引发血滞气虚、经络受阻等病症,穴位帖敷方法的应用,发挥了疏通经络、阴阳调和等作用。同时将其直接敷贴在相关穴位上,规避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其能够促使局部药物浓度增高,但是血液中药物浓度较低,进而有效规避对肝、肾等重要器官产生的毒副作用,可见其对患者各项机能起到维护作用[3]。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敷贴中中药成分有制南星、白芷、浮萍、制川乌等,其具备升清降浊、醒脑开窍、祛风化痰、通经活络等功效[4]。辅以中医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6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穴位帖敷中医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且过程安全、操作简单,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临床护理期间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荣,石健.连续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依从性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04):443-445.

[2]王华,孙文利,潘亚英,袁连芳.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及预后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03):64-67.

[3]黄静,杨立.社区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06):651-655.

[4]王建亚.系统化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身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4):212-213.

论文作者:沙卉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8

标签:;  ;  ;  ;  ;  ;  ;  ;  

穴位帖敷中医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康复临床探讨论文_沙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