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超越了坚持_勾股定理论文

半个世纪,超越了坚持_勾股定理论文

半个世纪,在坚守中超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半个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57年9月,不满18岁的我走上了南通市启秀中学的讲台,这三尺杏坛一站就是54年;从学生眼里的“大姐姐”,到“妈妈”,再到现在的“奶奶”,这班主任一做就是54年。2010年8月作为“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班主任”,入选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今天,我依然站在这个讲台,依然做着幸福的老班,回味54年的班主任生涯,近两万个日子,当那些已经模糊的情景还原成清晰的画面时,当那些可笑的往事再次浮现时,有很多故事、很多思绪值得梳理。不同的年代,同样的事情,背后的诱因可能是不同的;同样的方法,其教育的效果可能是不同的;同样的年龄,他们的故事可能是不同的……我愿意呈现自己跌跌撞撞、磕磕碰碰的足迹与大家分享。我没有系统宏大的理论,只有那一个个难忘的故事。

用求变的探索找回那些“丢失”的东西

初登讲台,那真是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我认为只要时时、事事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以身作则,学生和我的感情肯定好,信任我,乐意接受我的教育。可是一旦出现了问题,我常常急躁、生气、责怪、埋怨他们屡教不改,处理问题难免强硬,有时甚至把家长叫到学校,这样虽能对不良现象有所抑止,但学生也只是由于惧怕而有所收敛……

六十年代·排查“捉贼”

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物资缺乏,经济困难。班上常有学生的学习用品,如圆规、三角尺失窃,也有学生的饭菜票被偷。我很重视,觉得这是学生的品德问题,从小就偷,长大后非但不能成才,还可能有害于社会。于是我下决心一定要查出是哪个学生偷的,好好地教育。

一天,班上又有学生少了钢笔,我立刻在放学前到班上排查,全班教育,讲道理,作动员,结果,既无人主动“交代”,也无人“检举”。

无奈之下,我让学生把自己的书包放在桌子上,同座的相互查书包,查口袋。查了半天,仍未查出钢笔,只好放学了。后来,我布置两名班干在广播操、体育课或午饭时间“埋伏”在教室角落里,等候捉“贼”。头一两天班上未少东西,可到了第三天,又有学生报告,少了几分钱菜票。

事后我意识到,用埋伏捉“贼”的方法行不通,关键还是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情况,加强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我利用班会课讲一些人穷志不穷、贫贱不能移的故事,广泛地和学生个别谈心,主动关心支援家庭困难的学生,鼓励学生互相借用学习用品,条件好的同学主动赠送学习用品给其他同学等。

渐渐地,班上不再发生“失窃”事件了。

那时整个社会法制还不健全,法制观念比较淡薄,不仅被查的学生和家长没有意见,而且还觉得老师这样做是理所当然。但现在想想,排查“捉贼”的方法,真的是很不科学。庆幸自己,及时改变了教育方式,才使得班集体恢复了健康!

在后来的班级中发生诸如此类的问题时,我的观点和做法都有改进。十三四岁的学生私自拿同学的东西,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应该蹲下身子了解、理解学生,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改正缺点和错误。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是需要关爱的,爱不仅可以改正错误,更可以增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七十年代·以爱导引

1973年,又是一支新钢笔不见了。我微笑着说: “没事儿,兴许是掉在哪儿了,请同学们帮忙找一下。”可是没有学生主动承认错误,于是我悄悄召开家长会,和家长统一认识,并消除家长的顾虑,要求家长配合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当天晚上,一个学生的妈妈领着孩子来到我家,坦承钢笔是她孩子拿的。因为觉得这支钢笔很好看,她孩子很喜欢,自己也到店里去看了,没找到一样的,因此就拿了同学的这支笔,拿回家后又怕被家长发现,就把笔藏在阳台上晒衣服的竹竿里了。现在他知道错了,想请老师代他还给同学。

第二天我对全班学生说:“我们的一位同学一时糊涂,处理不当,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现在他认识到错误,并改正了,请我代他把东西还给它的主人,我们用掌声表示对他的信任吧!”这样处理之后,不仅犯错的学生少了,而且犯了错误的学生在认识到错误的危害性后,不仅不悲观、消极,相反增强了自尊心和上进心。

时代在变,同样的行为,可能动机不同;相同的方法,可能效果不同。同样的年龄,出现的问题也会不同。而有些事情来得猝不及防。

九十年代·柔情严“罚”

1994年,我去上海领“苏步青数学教育奖”,当我满怀喜悦地回到学校,刚进办公室,语文老师就告诉我,班上的三位学生夜里到南通大饭店停车场偷高档汽车标志,被保安抓住送派出所,后来家长到派出所将小孩领回了家……

我很生气。责任心驱使我一定要严格教育,使他们在毕业之前真正认识自己,认识错误,做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回到班级,我立即找他们谈话,了解到全部过程:开始时是出于好奇,觉得名牌汽车的标志很好看。一天放晚学,就“顺手牵羊”,摘了两个标志。事后听说汽车修配店收购这些标志,他们就去那里卖了,卖的钱买了零食,花光了。后来就想再去其他地方弄汽车标志。有一天夜里,他们到了南通市政府大院里,但那里没有名牌车的标志可摘,一看地上有铁窨井盖,就偷了几块去废品店卖了。店老板不但廉价收购了他们送来的东西,而且还要他们下次把“货”再卖到这里。

我意识到应该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纪律处分,因为以前对他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服教育、批评鼓励、管理督促,但效果只是短期的。这次必须对他们及其家长有所震慑,因此打了报告给政教处,由学校依据有关条例对他们进行记过处分。

长期娇惯他们的家长肯定不能接受,因为学生再过一学期就要毕业了,怕影响他们的前途。大清早,一位学生的母亲就带着礼品到我家求情,我耐心地和她讲,处分不是目的,是对孩子较有震撼力的教育方式之一,因为以前多种形式的教育都未能触动他的心灵;而他受处分后,总希望在毕业前撤销,这样他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家长配合管教,就能共同帮助孩子从错误的泥沼中走出来。我终于说通了家长,家长带回礼品,放下心理包袱,回家去了。

处分的决定下达后,我和其他任课老师以及全班同学格外关心这三位同学,有进步,及时表扬鼓励;有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家长们也改变了听之任之的做法。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他们在严格教育、真诚关爱之中醒悟了。最终,在毕业前夕,全班学生一致同意我打报告向校方申请撤销处分。他们成了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后来都升入高中。据了解,在高中阶段他们的表现都不错。

我知道,宽容相待,动之以情的疏导引领很重要。和风细雨固然会润物无声,但是污垢太重就必须来场暴风骤雨,教育宝典中绝不能没有“惩罚”二字。对于像偷窃名车标志之类的违法事件,如果宽大无边,袒护纵容,或者视而不见,漠然置之,那么对于学生的将来必将有害。正如斯宾塞所说,惩罚孩子如果迟疑不决或前后不一致,结果会使过失大大增加。

“丢失的故事”没有因为经济条件的改善而成为历史,孩子们总有被诱惑的时候,今天我们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学情。

新世纪·“心药”育心

2000年,故事新演,有一段时间内,班上常有学生的笔尖、笔套、圆规撑脚等文具零件“销声匿迹”,这显然是一种破坏性的行为。

我召开班委会专门讨论此事。班委们说,这肯定是有同学搞恶作剧。

我召开班会,引导学生就此事发表看法。有学生说,使别人蒙受了经济损失;有学生说,不仅是经济损失,而且影响了别人的学习,学习成绩也受影响;有学生说,这是破坏行为,是道德问题……最后我进行了总结:同学们的分析都很在理,但是我想当事的同学是一时的好奇,开玩笑而已。今天通过全班的交流和互相教育,他(们)应该认识到了错误,认识了,今后改了,不犯同样的错误,就是进步,大家也不会追究。

可是班会后没有几天,这样的事还在发生,并且有学生在厕所的尿池里和水池的下水道发现了这些零件。我心里一沉,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这远远不是开玩笑或者好奇,而是另有原因。后了解到这事是小陈做的,他不仅把这些零件扔到厕所里、水池里,有时还从走廊里向楼下的下水窨井里扔,以从中获得快感……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当晚我就给他父母打电话,告诉他们这件事。小陈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听后很吃惊,我们一起对小陈进行了心理疏导,我首先解除他的恐惧,说:“我所以要弄清楚这件事,并不是想追究你的过错,因为你们年龄还小,损坏别人的东西,自己却感到快乐,是这个年龄可能会犯的迷糊,正常但不正确。这种心态,如果不能正视,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在一步步分析引导下,小陈终于如实叙述了近段时间以来,发生的一次次有关事情的经过、他的情绪和心态的变化过程,认识到它的危害性(出于保护孩子,这里不便细叙)。他诚恳地说:“谢谢李老师,我懂了,我决不会再犯的。”他的父母也深受教育,体会到当父母的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我摸着他的头,深情地说:“你是好学生,却迷了路,现在终于‘回家’了,‘回家’就好,李老师信任你,期待着你的进步!”

现在小陈已成为重点大学一名优秀学生。

学生搞恶作剧满足自己一时的快感,这应该是属于心理健康的范畴,心病还需心药医,只有细致入微的心理疏导,家校合力,才能剥丝抽茧,唤回迷路的孩子。

一路走来,我深深地意识到,刚做班主任时还真是做了不少傻事。

还记得,我拖着不肯打针的小男生下楼,外衣都被我拖掉了,最后还是学生见我气喘吁吁、脸色铁青,不知是因为害怕,还是被老师的责任心感动了,立马转变了态度,对我说:“李老师,你不要生气了,我去打针!”学生感情多纯真呀,真让我无比的歉疚!

还记得,对说粗话的男孩子,我批评他们意识不好、“下流”。其实,他们有的并不知道某些粗话的意思,只是受社会或家庭粗俗言行的影响,自己也用这些粗话来骂人。这样的孩子与意识“下流”能连到一起吗?

还记得,当任课老师和学生都反映说某男生课上常侧头看一位女生时,我生气地批评他:“你的意识怎么这样差?这么小的年纪就喜欢女同学,真没有出息!”并调整了座位。这样处理后,该男生很难堪,常常被同学取笑,我就这样让他带着心结毕业离校了。

还记得,怕学生“早熟”,当我看到写给我班学生的信件信封上的字体像异性所写时,便把学生叫来,要求他(她)当面拆信,并询问信上的内容等等。当时我还认为自己这样做才够得上尽心尽责。认为自己并没有私拆学生信件,其实这种做法是变相侵犯学生的隐私权。我们不该以成年人的经历或立场来看待孩子,而应该理解孩子,寻找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

以孩子的立场贴近那一颗颗不变的童心

今天,当我成了一位祖母级的老师,我知道,我要应有超越年龄的视线,应更多有着“假如我是孩子”的设身处地和换位思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与学生同唱一首歌……

和学生唱“同一首歌”

2006年秋,南通市刚落成的鸟巢体育馆迎来全省各地的运动健将,江苏省第16届运动会在这里举行。闭幕式那天晚上,怀着对“鸟巢”的好奇,也为了不辜负女儿的一片孝心——她邀请我与她爸一起去欣赏闭幕式,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体育馆。简短而隆重的闭幕式结束后便是文艺演出,周杰伦、安七炫等著名歌星登台演唱,会场上的那些“追星族”一阵又一阵地沸腾了,他们纷纷涌向靠近舞台的区域,想近距离地感受歌星……

想起2000年我在美国考察时,常常见到一些街头艺术表演,三五人组成一个乐队,每演奏完一曲,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有的还丢下数元钱表示酬谢。而我第一次见到行为艺术者时,还以为是一尊雕塑呢……事实上,这种种街头艺术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它的存在合理、合法,文明的社会应该包容多元文化。

我意识到,作为班主任,我不能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里只选用一种文化去影响和教育学生。流行音乐等之所以受到众多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欢迎和喜爱,说明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中大部分作品对年轻的心灵不会产生什么消极影响。我虽然不喜欢它,但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承认它、接纳它,允许它在我的生活空间包括班级生活中适度地存在。

在此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就以自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以及包容的心态来引导学生及其家长。

记得有一次,一位学生的家长很生气地向我“告状”,说孩子不学正经的,竟然在家里边听××歌星的歌边做功课,听不懂那个歌星唱的是什么内容。听了这一番话后,我向家长介绍了自己对多元文化的认识。我说:“孩子喜欢这些歌,说明他有青少年应有的蓬勃朝气,我们要学会欣赏一些适合孩子的流行音乐,只有和学生或子女唱‘同一首歌’,教育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与学生同唱一首歌,你就会发现,那些诸如穿着打扮等问题上的审美冲突,那些交往方式上的观念冲突,那些我们师长一厢情愿地换来的孩子的不领情、不喜欢……所有这些矛盾的焦点都在于老师与家长对多元文化,对它给予孩子的影响等缺乏必要的了解,更谈不上形成正确的认识,因而不能包容和尊重孩子的文化追求。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存在的社会,与孩子唱好“同一首歌”,才能使他们在所谓的“流行”“时髦”“文化快餐”等等面前,对正误、良莠有清醒的识别,心灵才能不受威胁,进而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与学生同唱一首歌,就会发现网络并非洪水猛兽,流行并非没有道理。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理解,去引导。

为孩子们打造网络乐园

进入21世纪,网络社会信息交流快、多,且视角广泛,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丰富生活。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有学生利用手机相互“抄作业”、在网上查作业答案、在手机或电脑上玩游戏、在网上聊天等,显然会对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面临新的教育问题,一时也难以适应,一般采用“禁用”的方法。有家长甚至把家里的电脑加锁或藏起来,或者不给学生手机等。多数学生在家长的严管下,关闭了这条信息通道,但也有极少数学生“这条道不通走那条路”,进了网吧。因此我和家长改变了教育方法,既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使其为自己的成长发挥积极作用,也适当布置一些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或制作学科的PPT动画等作业。转移了学生对游戏的兴趣,促进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我们十分关注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内容等,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在教“勾股定理”时,我就布置学生自己查找关于勾股定理的资料,课上交流。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勾股定理的内容、发展史、验证或证明方法以及“勾股定理”是千古第一定理的理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不仅学会了电脑打字、画图,也学习了制作动画课件;不仅相互传递了知识,更是传递了对网络的正确使用的价值观。

与学生同唱一首歌,我们就能在教育的功利取向太过强烈的背景下,过着自觉真诚的生活。

与学生同唱一首歌,你就会发现,我们的学生需要什么。

与学生同唱一首歌,你就会知道,我们应该给孩子们准备什么。

从上个世纪到今天,每年的集体春游和秋游,是学生最盼望、最快乐的活动。可是近些年来,考虑学生的安全,不少学校“砍”掉春游和秋游,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即使有,也不可以出市。学生有的只是枯燥乏味的上学、考试、做作业、吃饭、睡觉,天天如此。学生的内心很疲惫,渴望“放飞”,到大自然去走一走,到社会大课堂去学一学。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应该只考虑教师和学校的责任问题,应该尊重、满足孩子的童心。我经常和家长委员会配合,周密组织,带领学生来到校外广阔的天地,游览、探索、锻炼、发现……

让离队也成为一道风景

许多学生只有“入队”的光荣记忆,而没有“离队”的依恋、感激和追求的情怀。我认为这是班主任工作的一种缺失。

2005年6月1日,我组织我们初一(1)班全体同学过最后一个儿童节。我们开展了四项自成系列的有意义的活动:

1.离队仪式。这天,每个学生都戴上红领巾,中队委员在中队长的带领下,布置教室,黑板上悬挂着少先队队旗和共青团团旗,邀请校团委书记、政教处主任和全体任课教师参加会议,中队长主持会议。会议开始,大家举着右手行队礼,齐唱少先队队歌。这时,学生们激动、热情、纯真、留恋的表情使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深受感动。接着一些学生发言,回忆少先队的生活,谈对未来的追求。全体与会教师也讲了话,勉励学生们要真正做到“时刻准备着”。最后少先队员们尽情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的表演了手风琴、小提琴和二胡,有的独唱自己喜欢的歌曲……

2.摄影留念。学生们自由活动,用相机拍下最后一次戴着红领巾在教室里学习、在操场上活动、在教室外长廊上交谈等等令人难忘的情景,最后全体中队队员合影。

3.别样晚餐。放学了,全班学生到濠河畔的一家餐馆聚餐,每一小队一桌,每人一碗馄饨,每桌配有包子、饺子、米粉糕团等点心。大家吃得真开心!

4.夜游濠河。吃完晚餐后,全班学生坐游船夜游濠河。南通市亮化工程做得好,濠河两岸的夜景五光十色,十分迷人,加上导游的讲解,使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家乡。在这样的情境中,许多学生激动地说:我们南通真美!

学生获得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久远,产生良好的效果,我相信这次离队活动,表演、摄影、晚餐、夜游一定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绽开情感之花、道德之花,芳香其有意义的一生!

我尽可能满足孩子放飞心灵的愿望,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让他们置于鲜活的情境之中,在真实的情境里去感受、体验、升华。

让入团宣誓快乐“五一”

2006年上半年,我担任初二(1)班班主任。当时,班上有二十多名学生填写了入团申请书,学校团委批准他们的请求,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举行入团宣誓。四月份,我和任课老师、家长委员会讨论学生发展的一些问题。大家形成共识,学生即将升入初三,要进一步引导和激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进一步培养集体主义以及团结互助、关心他人的精神。为此决定把学生组织起来,过一个有意义的“五一”长假。

在家长委员会的积极配合下,2006年5月3日我们终于成行了。

这次活动有八位家长参与,交通和住宿包给旅行社。早晨六点钟我们在校门口集中上车,没有一个学生迟到。大家都按照要求带好生活、学习等用品,团支部书记则把入团誓词、团旗、团徽一一带齐。

我们一行近七十人,共两辆车,每辆车上都有家长和老师,一路上,家长、老师、学生欢声笑语,讲故事的、猜谜语的、邀歌的……这可是学校生活中难以见到的自主、自由、快乐的场面啊!

在南京大学校园的校史馆里感受浓郁的文化知识、科技教育氛围,体会优秀知识分子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和人生追求。

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前的广场上,庄严宣誓。

逛夫子庙,品尝风味小吃。夜游秦淮河。

九点钟集合上车,一个都不少。这一晚学生们睡得真香!

第二天是5月4日,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了解历史,到紫金山,参观天文台。坐敞篷缆车饱览了环绕半个南京城的长江以及紫金山上绿树蓊郁的美好风光。

在教室里一般只能看到分数的高低,难以看到学生们的品行。可是在集体活动中,我们既能看到学生的智慧,更能看到学生的思想品格。小包成绩较差,但在活动中,不仅勤劳,乐于助人,而且有可贵的孝心。他用零花钱分别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每人买上一份礼品。回校后,我开了一个班会,大家畅谈收获、体会,我也分别表扬了每个学生积极向上的闪光点。

课外活动长知识、长智慧,既能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也锻炼孩子们多方面的能力,对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想,这绝不是布置多少家庭作业可以比拟的。“学校小社会,社会大课堂”,这“大课堂”更能演绎人生的精彩,也更符合孩子的需要!

失败中的愧疚,成功中的喜悦,成长中的欢乐,五十四年的班主任工作历程,是我从成人立场走向儿童立场的嬗变过程,是我和学生渐行渐近,走向心灵沟通、“同唱一首歌”的过程。我真真切切地体验到教育需要坚守,教育还需要在坚守中去实现自我的超越。今天我依然站在讲台上,依然做着平凡而普通的班主任,我告诉自己,树的年轮再多,年岁再大,总还在生长……

栏目编辑:王皓

标签:;  

半个世纪,超越了坚持_勾股定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