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急救的护理研究论文_季秋霞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长征医院 邮编:200003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n=23)与观察组(n=26)。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急诊急救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实施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取急诊急救护理的方式能够帮助临床有效及时地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为抢救赢得时间,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急救护理;临床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科常见的心脑血管危重疾病,发病原因在于患者冠状动脉存在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出现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发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近年来发患者群呈现年轻化,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若不及时诊治,将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正确及时诊治,精心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是提高本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本研究对我院 2017年1 月—2018 年1 月收治的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 2017年1月— 2018 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急救的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我们将这49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有26例患者,对照组有23例患者。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2例。他们的年龄在46—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8±2.3 岁。他们从发病到来我院就诊的时间在2—13小时之间,平均为6.8±2.7 小时。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 13 例,女性患者10 例。他们的年龄在 44—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59.6±1.4 岁。他们从发病到来我院就诊的时间在3 —14 小时之间,平均为 7.1±2.3 小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在这两组患者接受急救期间,我院对对照组患者进行用药护理等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进行急诊急救护理。进行急诊急救护理的方法是:

1.2.1院前急救护理 

医护人员应该立即施行心电图检测,帮助医生获取数据,掌握患者的发病情况,及时开展急救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保持平卧体位,不能翻身,避免病情加重,呼吸困难的患者可选择半卧体位。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协助服用0.5mg硝酸甘油,以实现血管扩张、降低疼痛系数的目的,同时迅速组建静脉通道。医护人员的各项护理技能应非常娴熟,尽最大的努力减少院前急救时间。

1.2.2心理护理 

心肌梗死的发病情况危急,患者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出现焦虑、恐惧、压抑等负面情绪,尤其是心肌梗死长久且严重的胸前疼痛症状,让患者有濒死的感觉。医护人员应该及时对患者开展心理疏导,详细说明发病原因及负面情绪对疾病产生的消极影响,鼓励引导患者正确看待疾病,放下思想包袱,树立坚定信念,维持轻松的心态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在护理中要做到沉着稳重、忙而不乱,以此获得患者的信任及依赖。

1.2.3病房护理 

确保患者在危急时期获得绝对安静及足够的卧床休息时间,严禁家属探望,所有生活都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存在缺血情况的患者应获得三至七天的卧床休息时间,注意时间的把握,避免引发血栓栓塞等合并症状。给予充足的氧气吸入,在缓解心肌缺氧缺血症状的同时,提升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有效改善代谢性酸中毒及预防心律失常。

1.2.4饮食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首先应该接受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再选择正常饮食。存在心力衰竭及高血压的患者要严格控制盐摄入,每次进餐量以合适为准,不能过饱,避免心脏压力过大。

1.2.5加强循环护理 

医护人员应该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掌握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每隔半个或一个小时对其脉搏、血压进行一次测量。若患者出现严重的传导阻碍和多源性、成对、二联律的室性期前收缩情况,要马上告知主治医生,备妥相关抢救设备和药物。输液时应保证适宜的速度,迅速处理心力衰竭等症状。严密观测接受溶栓治疗患者的病情,如低血压、再灌注心律失常、出血、凝血功能等,预防并发症的产生。

1.3 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 24小时内房早出现的次数、室早出现的次数、心电图 ST 段下移的距离和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我们使用 SPSS20.0 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用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各项心功能指标的比较

在接受护理前,两组患者24小时内房早出现的次数、室早出现的次数和心电图 ST 段下移的距离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接受护理后,两组患者24小时内房早出现的次数、室早出现的次数和心电图 ST 段下移的距离均较接受护理前有明显的减少,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后24小时内房早出现的次数、室早出现的次数和心电图ST段下移的距离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情见表 1。

2.2 两组患者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详情见表 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正确治疗并给予及时、高水平的护理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所在。接到急诊电话后,急诊护士应及时通知值班医生,充分做好急救准备,备好可能用到的药品、医疗器械及设备,详细检查各仪器设备的运转情况,设置好参数,以备入院后即可立即投入抢救,争取急救的“窗口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存在致命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随时都可以发生生命危险,故通过优化流程院前急救,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得到及时救治,可安全、迅速转运至医院并尽早给予治疗,从而有效缩短患者就诊延误的时间及院前检查、处理、转运所需要的时间,充分赢得了抢救的黄金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综上所述,给予积极院前抢救,急诊室治疗及护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可显著提高机箱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桂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03):340-342.

[2]王新宇.探讨急诊护理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01):176-177.

[3]张艳.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0):119-121.

论文作者:季秋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5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急救的护理研究论文_季秋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