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金融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刚加入WTO的关键时期,应充分认识金融全球化的影响,强化对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准备,慎重应对挑战,主动采取建设性措施,加快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步伐。
一、金融全球化的影响及对中国金融业的挑战
(一)金融全球化的影响
金融全球化对不同的国家影响程度不一样,所带来的正负面效应也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主要正面影响:
1.能够降低融资成本和金融交易成本,加速资本流动和融合,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
2.为各国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机遇。通过参与金融全球化,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建立现代市场金融体系提供了制度模仿样板、先进管理方法、管理经验及教训,使发展中国家少走弯路,实现跳跃式发展。同时,巨大的竞争压力迫使各国金融机构加速重组、合并,构建战略性联盟,提高效率。
3.促进各国与国际惯例接轨。各国金融业在全面融入国际金融市场时,必须遵循国际金融业的“游戏规则”,按照其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惯例来运作。当前特别要根据以巴塞尔协议为准则的国际银行业有效监管原则及标准、方法进行经营管理。这将使各国在金融业加快实施全方位和规范化的监管,提高监管的有效性,也使各金融机构全面实施风险管理,完善内控机制。
4.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推动金融业的发展。从世界经济的宏观层面讲,资本规模的增大、流动速度提高和范围的扩大,必然使资本在全球范围内与实体经济的一些优势产业更易结合,促进某些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从微观层面讲,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游戏”中,一些有一定经济规模、产品结构合理、技术水平高的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反之则被资本淘汰,或通过某些途径获得“新生”,这使微观层面的结构好转,有利于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有利于金融业的发展。
5.有利于国际金融体系的完善。各国已经从正、反两方面意识到完善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性,尤其是巨额资金的流动对国际金融秩序稳定的潜在威胁,这将促使各国致力于这方面的协作,共同负起责任。
主要负面影响:
1.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增强。金融全球化使各国经济、金融发展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度增强的同时,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波动、经济危机迅速传导波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导致各国特别是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明显加大,金融危机爆发频繁,破坏性也明显加大。
2.影响到相对落后国家的金融安全和主权问题。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使相对落后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其经济、金融发展方向和进程屈从于发达国家的战略利益。发达国家利用其优势对其他国家的经济、金融进行干预和控制,造成金融霸权,并对其他国家金融安全和金融主权构成威胁。
3.加大了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宏观调控难度。在浮动汇率制下,资本流动性的增加会削弱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还会强化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传导机制,加大一国央行的调控难度;在金融开放状况下,国际资本流动及与本币的融通更加频繁,各国央行对资本流动风险控制的难度加大;增加了汇率变动的不确定因素,削弱了各国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汇率的能力,限制了发展中国家对汇率制度的选择。
4.金融监管面临严峻考验。监管工作落后于形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监管水平低,对一些国际金融机构的套利行为、违规经营、不公平竞争等缺乏必要的监管手段,特别突出的是对跨国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及金融控股公司资本充足率难以计算;随着金融结构复杂化及不断的金融创新,不稳定性和系统性风险增加,监管难度加大,谨慎性监管成本将大幅度增加;缺乏统一的监管协调机制,跨国监管难度巨大;混业经营发展趋势对分业经营监管模式提出了挑战。
5.国际游资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增强。目前,全球共有游资7.5万亿美元。国际游资具有短期性、盲目性、投机性的特点,其对高额利润的追逐导致虚拟资本的规模越来越大,不但强化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控制和影响,而且对各国的实体经济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破坏性特别大。1997年全球金融商品交易总额达到36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经济规模的12倍。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提供了很好的例证,1996年涌入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的资本达930亿美元,而1997年却从这五国净流出120亿美元。
6.国际经济势力重新划分,部分发展中国家市场份额减小。随着金融全球开放,发达国家除保持原有市场份额外,还可凭借优势抢占部分发展中国家原来独占的国内市场。而部分发展中国家不但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份额,而且国内的市场也将被损失一部分,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等将大部分被发达国家抢占。预计中国加入WTO5年后,外资银行的外币存款、人民币存款、外币贷款、人民币贷款、中间业务的市场分额将分别达15%、10%、33%、15%、50%左右。
7.对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带来巨大冲击。随着金融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家为保护传统产业和幼稚产业的金融政策受到限制,一些传统制造业被淘汰,才开始起步的新兴产业如通讯、计算机等可能萎缩甚至夭折,这连带影响到本国金融业。
(二)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业的挑战
金融全球化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严峻的挑战,尤其是中国已加入WTO,外资金融机构将在中国享受国民待遇,以前的种种限制将在五年内逐步取消,其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这将带来更大的冲击。一是对中国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挑战。目前中国大部分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种类单一,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经营管理效率低、效益差。以生息资产收益率作比较,1998年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是5.83%、6.76%,而1999年美国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分别是12%、10%,这一差额超出两国名义利率水平的差额,说明中国银行业信贷管理能力较弱。1998年中国工行人均利润仅740美元,而花旗银行则高达5万美元。不良贷款比例偏高,估计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为25%左右,而1999年统计在中国境内外资银行这一比例为12%,美国银行为0.67%。为弥补资本金不足,1998年财政部发行了2700亿元的特种国债,用于补充四大银行的资本金,但年末它们的资本充足率仍为4%~6%。因此,中国金融机构竞争力普遍偏低。二是对中国金融业产权制度的挑战。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独资的产权结构带来了银行经营政策化、金融资金财政化、组织机构行政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银行商业化、市场化的进程,阻碍了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三是对人民银行宏观调控能力茨挑战。随着金融开放和现代银行制度建立,人民银行更多依赖经济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调控,这将进一步增加调控的难度。此外,中国已加入WTO,外资银行人民币来源将大大增加,它还可以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直接对货币市场、汇率和股市造成影响,抵消货币政策的影响,降低调控效力。四是对金融监管的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法规体系不健全,手段落后,水平不高,尤其对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监管方面相当薄弱。随着金融业务国际化、金融交易复杂化以及新的金融业务层出不穷,对监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五是对分业经营的挑战。目前,混业经营已成世界性趋势,而中国金融业基本仍按1995年(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实行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分业经营。外资金融机构以“全能银行”的形式进入后,其全面的服务和组合经营的低成本更具优势,中国的金融机构将面临不公平竞争的局面。六是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挑战。目前中国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如2000年末中国境内上市公司市值总额为48091亿元,仅占GDP的53.7%,而1998年美国这一比例就达163.4%、香港地区达206.3%、马来西亚达136%、新加坡达112%,而且金融市场运行规则不健全,风险较大,相互关联性不强。加入WTO后,将受到较大的冲击,尤其是国际游资的冲击更将是巨大的。七是对外汇管理制度和政策的挑战。包括对汇率管理制度、方式及有效性的挑战,对外汇管理尤其是资本项目管理政策的挑战等。八是对人才战略的挑战。在金融开放过程中,我国金融机构用人机制的弊端将进一步显露,高素质人才的流失不可避免,并将带走一部分优质客户和利润。
二、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更新观念,立改革开放意识
在刚加入WTO的关键时期,应充分认识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不能消极应对,尤其不能有过分依赖五年过渡期保护政策的思想,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心,牢固树立改革、开放和发展钓意识,正视现实,主动适应新形势,尽早研究和制定措施,做好一切准备,慎重应对挑战和风险,抓住机遇迎头赶上世界潮流。
(二)构建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快金融业发展
金融全球化应从战略高度引起重视,尽快构建中国金融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包括建立中国金融业的战略联盟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联盟,推进金融机构战略性重组,实施跨国联营战略等。要从国内外机构设置、内部组织调整、产权制度、业务拓展、宏观监控等方面进行研究与规划,并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要充分利用加入WTO后短短几年的减让期,加快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使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要使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主要着眼点:一是尽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二是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由现有的国家独资统一法人制通过股份制改造为多元投资、多级法人的控股制,从根本上解决所有者缺位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快组织结构、激励机制、内部管理一系列配套改革。四是完善内部经营机制,提高资产质量,加强风险管理,增强赢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五是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全能化步伐,放宽对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的限制。此外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处理不良资产,增加资本金,提高呆帐准备率,统一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税率,增加银行经营透明度等。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一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理顺中央银行利率结构,逐步放开货币市场利率、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取消对利率的限制与管制,实现利率市场化。二是建立统一灵活的调节商业银行头寸的贷币市场。三是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建立有效的融资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四是推进外汇体制改革,增强外汇制度的灵活性,完善浮动汇率制,逐步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同时,当前的金融市场还需要在批发性融资、金融零售服务和市场中介服务三个方面有较快的发展,以适应新的金融需求,开发各类潜在的市场和客户,在加入WTO后的保护期内尽早抢占市场份额,并形成新的增长点。
(五)改革金融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效力
随着货币市场的建立与完善、资本市场的开放、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及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汇率制度改革等,货币的层次、内涵发生变化,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下降。因此,应对现行货币政策等进行相应改革,以提高其有效性。一是对当前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进行研究,分析金融开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包括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尤其是对货币供应量、利率波动及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传导机制、效果的影响。二是适时调整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完善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环境,调整货币政策取向,提高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率、货币政策的控制力和外在约束,增强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三是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变化情况,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取向,以及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变化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采取相应对策,将金融开放对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六)促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面对金融改革开放,适应金融机构跨国经营与混业经营的国际趋势、信息技术与金融创新迅猛发展的要求,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改进和完善多元化的监管体制,建立起有利于金融业发展和风险防范,有利于金融机构竞争力提高的监管体制。二是建立健全金融法规,特别要建立健全外资金融机构管理和混业经营管理法规,完善金融监管制度,为金融监管提供准则和依据。三是突出金融监管重点,加强对金融市场风险和国际游资的监管。四是培养高素质的监管人才,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金融监管的现代化水平和效果。五是加强国际合作,统一监管标准,构建平等的竞争机制。同时,处理好三个关系:处理好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注重金融创新与违规经营的区别;处理好中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的关系,真正遵循国民待遇原则,对中、外资金融机构一视同仁;处理好金融机构效率与金融机构体系安全的关系。
(七)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增强创新能力
金融创新是提高和改善金融资源分配效率,有效规避风险,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金融创新已成为现代金融业最重要的基本动力源,全球金融创新此起彼伏。中国金融业应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不但要开展金融技术、金融产品、交易办法等创新,还要在制度、政策和市场方面开展创新,尤其要围绕建立符合国际化发展方向的金融业管理制度,对不利于发展的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为其它方面的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金融创新健康发展,满足金融资源分配规模不断扩大,以及金融需求多样化和金融效率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
(八)增加金融业科技投入,提高现代化水平
金融全球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金融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加大科技投入,利用高科技手段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加快形成电子化、自动化、现代化的金融服务系统,将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存款、提款、转帐、汇兑、查帐、交换、控制、金融买卖交易和咨询等金融活动全过程和各个领域,并利用这些技术开展金融创新,推进业务全能化和经营国际化。
(九)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要按照现代金融制度的要求,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当前要注意复合型、专门型两种金融人才的培养,尤其要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产品研究与开发、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寿险精算、投资银行业务及国际业务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并不断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
标签:金融论文; 银行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全球化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金融监管论文; 金融创新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经济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