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视角下我国城乡差距的影响因素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曹 晨,奚 昕*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摘 要: 基于产城融合视角,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究了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水平、服务保障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对我国城乡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的服务保障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对城乡差距具有正向影响,而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水平对城乡差距具有负向影响.基于产城融合的不同阶段对城乡差距的影响不同,提出了加快实现城乡服务保障均等化,积极引导农业人口市民化,统筹协调产城融合与乡村振兴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城融合;城乡差距;空间计量模型
0 引言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全面”放在突出的位置[1],并指出全面是非常难做到的.“全面”的内涵丰富,其中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城乡发展要统筹兼顾、均衡发展,这也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的重要目标[2].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3].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但是也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不平衡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差距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得以缩小,反而有所扩大,极大了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4].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是当下实践和理论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为此有必要挖掘到底是哪些因素造成我国城乡差距,并探究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的.
为此,不少学者从各个方面探究我国城乡差距的影响因素.例如房宏琳[5]从居民收入来源角度探究了我国城乡差距,徐振宇等[6]从基本权益差异探究城乡差距的形成,陈兴述等[7]从农村人力资本外溢探究对城乡差距的影响,还有不少学者从教育发展、金融发展水平、财政支出结构、城镇化水平、对外贸易等方面探究了城乡差距[8-12].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虽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城乡差距,但总体上看,多集中于产业发展或城市承载的某一方面研究,鲜有学者从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联动角度来探究城乡差距.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了“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以产业和城镇化联动来建设新型城镇化,不少城市也实践探索了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至今已有了十年之久.在这十年里,产城融合对城乡差距的影响如何,这一问题鲜有学者研究.由此本文通过梳理产城融合的过程,并借助空间计量模型,从产城融合视角探究城乡差距的影响因素.
1 理论分析
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结果将会导致人口、资源、资金等要素逐渐向城市集聚的现象,造成农村发展滞后,扩大城乡差距.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产业化和城镇化都会导致要素向城市集聚,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化和产业化不同步[13],由此造成了许多空城以及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现象.国外的经验表明,为了城市化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以及为了产业化而产业化的发展模式都是伪城市化和伪产业化,是不可持续的,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还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要走产城融合的新型发展道路,以产业化促进城镇化,同时也以城市化促进产业化的发展道路[14].产城融合的发展道路是让城市社区和产业园区融为一体,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基于产城融合视角探究城乡差距会更为全面、准确.
产城融合能够让人口、资源和资金等要素流动,从而影响城乡差距,但是究竟是如何影响城乡差距的呢?这需要对产城融合的模式及过程进行分析.可以说,产城融合是一个平衡和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互促的过程.从实践的探索看主要存在两种模式,分别是“以城促产”和“以产促城”.以城促产模式主要是推动模式,政府首先在城市周边或者合适位置先通过城建投资,进行相关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随后进行服务保障措施配套.随着人口的集聚,各类产业也会自然形成,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以产促城模式主要是拉动模式,先通过招商引资,使得产业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收入,再通过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的建设,吸引更多的人口入住产业园区,最后形成相关服务保障配套措施.无论是以城促产模式还是以产促城模式,最终的结果都会形成产城融合.从这两种模式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产城融合最终都是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保障完善以及城市产业发展四个子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最终结果会导致人口的转移和经济的发展.产城融合对城乡差距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产城融合的过程对城乡差距的影响
从图1可知,产城融合的过程对城乡差距的影响可从以下四个部分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能够驱动城市的经济建设,从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扩大城市社区的面积,提升产业园区的广度,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吸引农业人口的转移.但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能否真正扩大城乡差距呢?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固定资产投资对城乡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若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经济的驱动作用大于城市,那么不一定会加剧城乡差距.
(1)空间自回归模型(SAR)是指被解释变量的空间回归因子作为解释变量的空间计量模型.城乡差距的空间自回归模型表明某一地区的城乡差距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其他地区的城乡差距产生影响,具体表示为模型(1):
对于那些被毁灭者,毁灭他的,不是鸦片、麻将,也不是手机、外卖、抖音等,毁灭他的,是他自己。他太容易被毁灭了!这个东西不毁灭他,他也会被那个东西毁灭!
产业发展水平方面:城市的发展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尤为重要.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能够影响居民的就业和工资收入水平.产业发展水平越高,一般来说会拉大城乡差距,但是从人均角度来衡量的话,还需考虑产业发展对人口的吸引程度.因此产业发展对城乡差距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服务保障水平方面:服务保障主要涉及人们刚需性较强的医疗教育、金融社保等方面,这些方面发展水平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并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这些服务设施水平能够吸引农村人口的市民化,也会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而具体对城乡差距的影响需要考虑其对人口转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徐复观以思想史研究所构建的解释学,对传统的义理与考据两种阐释方式采取了兼取而用之的态度,对现代以西释中与科学考据的实证方法采取了双重批判的立场。而对此立场的理解,尤需放置于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危机的文化背景里来理解。徐复观的解释学立场带有显著的比较视野,落实于如何恰当地对中国思想进行现代阐释。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产城融合的这四个方面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内在机体,共同促使城乡要素的流动,改变城乡差距.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本文对产城融合的四个方面进行整体建模并作实证分析.
2 变量的选择以及空间计量模型的建立
2.1 变量的选择
(1)被解释变量:城乡差距用Y 表示,可以从收入和消费两个角度来测度.收入方面可以从可支配收入方面度量,但是中国农村的可支配收入在2012年前的数据缺失,统计指标主要用农民纯收入代替.而农民纯收入与可支配收入不是一个概念,其包涵了部分未来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部分.而消费支出是一个较好的统计指标,并且城乡统计口径一致,但是没有把农民对医疗、教育以及一些补贴纳入统计口径里.而消费水平是根据对城乡居民的调查得到的结果,相对于消费支出水平来说,涵盖了有关福利和医疗方面,涵盖面更广,更能够准确的表现出城乡差距[15].因此本文用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差来度量.
(2)解释变量: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并根据数据的科学性、可得性以及准确性来选择.主要从产城融合的四个方面选取相关变量探究其对城乡差距的影响.服务保障方面:主要选择医疗水平来度量,用X 1来表示,具体指标选取城市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主要选择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度量,用X 2来表示,具体指标选取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选择城市的交通系统来度量,用X 3来表示,具体指标选择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城市产业发展水平方面:主要选择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度量,用X 4来表示具体指标选择第三产业增加值.
在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究产城融合过程对城乡差距的影响前,需要检验城乡差距是否具有空间的相关性.本文采用moran 'sI 指数来检验城乡差距的空间相关性.moran 'sI 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取我国 30 个省级行政区为考察对象(不考虑港澳台),由于西藏数据缺失较多,研究中暂时不予考虑.本文实证研究中的各项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 2008—2017 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级行政区的统计年鉴,极少数缺失的数据主要采用插值法得出,具体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为减少异方差对模型估计的影响,对文中全部变量取对数.借助stata 14.0统计工具,对上述模型进行估计.根据chow检验和hausman检验可知,所有计量模型均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具体空间计量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1 各项指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2.3 计量模型的选择和建立
其中Y it 表示地区i 在时间t 的城乡差距水平,C 为常数项;W 为空间权重矩阵,ρ 为空间相关系数,ρWY it 衡量空间相关地区的城乡差距对本地区城乡差距的影响,若ρ 为正数,表明空间相关地区对本地区的城乡差距具有正向影响,反之则为负向影响.X 1表示本地区的服务保障水平,X 2表示本地区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水平,X 3表示本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X 4表示本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x ijt 为j 个控制变量,β j 为控制变量的相关系数,ε it 为随机误差项.进一步考察城乡差距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地区的城乡差距不仅取决于当期的影响因素,也可能受上一期的影响,因此拟再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来检验产城融合过程对城乡差距的影响.城乡差距的动态空间自回归模型(2)可表示为:
基础设施水平方面:基础设施的发展主要包括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居家生活方面,例如城市的排水系统、污水处理、公交系统及通信系统等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会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质,也会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也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至于会不会扩大城乡差距,需要考虑其对人口转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Y it =C +ρWY it +β 0X 1it +β 1X 2it +β 2X 3it +
β 3X 4it +∑β j x jit +ε it ,
由于各个省份要素可以自由流动,每个地区的服务保障、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都会给周边的其他省份带来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因此各个区域之间并非相互独立的个体,忽略了城乡差距与其他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可能会对模型的估计产生偏差,甚至会造成参数估计的错误.因此运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将地理因素与空间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计量方法的偏差.目前学术上较常使用的空间计量模型主要有三个:空间自回归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
Y it =C +σY it-1 +ρWY it +β 0X 1it +β 1X 2it +β 2X 3it +β 3X 4it +∑β j x ijt +ε it ,
其中Y it-1 为城乡差距的一阶滞后项,以此来反映城乡差距的动态效应.σ 为城乡差距一阶滞后项的影响系数.
(2)空间误差模型(SEM)是指对模型中的误差项设置空间自回归的回归模型,此时城乡差距的空间依赖性存在于扰动项之中.模型(3)的设定为:
参与比选的各个厂址由于内、外部条件不同,如场地、煤源、水源、环保、交通运输、出线等条件的差异,能建多大规模各厂址方案可能不一致,有的扩建条件较好;有的可能较差;有的不可能再扩建,因此要通过对厂址资源条件的调查和分析,为项目单位和各有关部门提出设计规划容量的意见和建议。
“治理”是20世纪90年代学界兴起的一个概念,因其偏重于技术操作层面、着重于制度设计和安排,因此绕过了复杂的意识形态分歧而备受学者青睐。国家治理是治理理念在国家层面的运用,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体现为国家的工具理性,即治理是实现一定社会政治目标的手段,是执政者追求较低的行政成本、较高的行政效率、较好的公共服务、较多的公民支持的过程。因此,国家治理最终追求的目标是治理的有效性,这个有效性既体现在治理的过程上,也体现在治理的结果上。
Y it =C +β 0X 1it +β 1X 2it +β 2X 3it +
β 3X 4it +∑β j x ijt +μ it ,
与2种酱油游离氨基酸组成差异较大不同的是,2种酱油的总氨基酸差异较小,均富含谷氨酸、脯氨酸,这与小麦面筋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特点一致[11]。
AHP需要高温热源提供发生器所需热能,对于汽包锅炉来说,需要持续排出高温高压的污水,因此在使用汽包锅炉作为蒸汽发生器的SAGD采油工艺中,可以利用该部分高温热源。其方案设计如图3所示。高温高压的汽包排污液进入闪蒸罐得到高温蒸汽,蒸汽与发生器换热并冷凝成液态水进而可供锅炉给水所需,进而同时实现为AHP提供运行能量且回收了一部分冷凝水。若锅炉连续排污直接与发生器换热,则无法获得锅炉给水并且会造成发生器承受高压从而提高设备造价。此外,冷凝器和吸收器同时为锅炉给水预热,减少锅炉能耗的同时实现了余热的回收。
(3)然而空间效应也可能受到因变量的空间效应的影响,可以设置空间杜宾模型(SDM),设置为模型(4):
Y it =C +ρWY it +β 0X 1it +β 1X 2it +β 2X 3it +
同样,进一步考察城乡差距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地区的城乡差距不仅取决于当期的影响因素,也可能受上一期的影响,因此拟再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来检验产城融合对城乡差距的影响.城乡差距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如模型(5)所示:
Y it =C +σY it-1 +ρWY it +β 0X 1it +β 1X 2it +
其变量含义与上文相同.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空间相关性检验
(3)控制变量:城镇化率用X 5来表示,城镇化率能够较好的反应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16],也会对城乡差距产生影响,用各地区城镇人口占常住总人口之比指标来测量;城镇失业率用X 6来表示:城镇失业率不仅能够反应某一地区就业情况,也能够反应一个地区的基本保障水平和收入情况,也会对城乡差距产生影响,具体指标选择城镇登记失业率;地区发展总水平用X 7来表示:一个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表现,城乡差距主要由于城乡要素之间的流动引起的,这种要素的流动与地区发展总水平必然有一定的联系,具体指标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测量.
其中
其中Y i 和Y j 分别表示第i 和j 个地区的观察值,n 为地区的数量,ω ij 为空间权重矩阵W 中的元素,若两地区相邻则ω ij =1,若两地区不相邻或者i =j ,则ω ij =0.moran 'sI 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等于0表示不存在空间自相关,小于0表示空间负相关,大于0表示空间正相关,其绝对值越大表明空间相关程度越大,反之越小.得到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其中μ it =γWμ it +ε it ,μ it 为误差项,γ 为空间误差系数,体现了空间相关地区的扰动项对本地区城乡差距的影响.Wμ it 为空间相关系数.其他变量的涵义与SAR模型相同.
表2 2008—2017年我国城乡差距的 moran ' sI 检验
注:*P <0.05,**P <0.01,下同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2008—2017年各省区市的城乡差距的moran ′s I 为负值,部分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意味着各省市的城乡差距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在考察产城融合对城乡差距的影响时,空间依赖性不可忽视.
3.2 实证结果
网站群建设不仅有效地推动了电子政务的迅速发展,加大了政府政务公开、透明的力度,同时还解决了资源共享、重复建设等问题,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为建设公开、透明的服务型政府发挥了巨大作用。
表3 空间面板计量回归结果
注:***P <0.001
由表3可见,模型的拟合度都在0.8以上,拟合效果较好.并且从所有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具有明显的空间的依赖性,主要表现为本地区的城乡差距都会受到其他地区城乡差距的负向影响.主要原因在于一个地区城乡差距较大,说明该地区的城市总体发展水平较高,不仅本地区农村的要素向城市转移,还会吸引邻近的省市的城市要素向该地区转移,导致邻近省市的城乡差距减轻.但是这种影响从表3看,影响还是有限的.
通过不同的模型的比较也可以看出,各个变量的系数符号相同,影响方向趋于一致,也体现出模型的稳定性较好.从具体产城融合指标上看.城市的服务保障发展水平显著的正向影响城乡差距,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服务保障措施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有些服务保障具有极强的刚需特征.由于城市人口集聚,表现要明显好于农村地区,会造成优质的要素向城市转移,以便更好的享受城市的服务保障,从而加大城乡差距.从模型(4)和模型(5)可以看出,其他相邻地区的服务保障对本地区城乡差距具有负向的影响关系,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固定资产投资对城乡差距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主要是由于目前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在房地产和其他一些基建方面的建设,这些建设往往还是以粗放式生产为主,对农村要素的影响还不够,并且有些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较低,反而会抑制城镇经济的发展,这也与我国现阶段的供给侧改革和去库存策略相呼应.从模型(4)和模型(5)可以看出,其他相邻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对本地区城乡差距具有空间负向的影响关系,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栽培果树的总目标是要实现速生、早产、丰产、稳产、优质、寿命长和效益高。而实现这些目标,必须紧紧抓住5个环节:①良种是前提,是丰产优质的内因;②立地是基础条件,劣质荒脊地、低洼易涝地勿用;③防治病虫是“治安保卫”“质量监督”,防患于未然;④整形修剪是“树冠组织”工作,有利于达到早产、高产、稳产的目的;⑤肥水是“后勤供给”工作,足则丰产稳产,缺则欠而不稳。五环缺一不可,这就是总则。
基础设施水平对城乡差距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基础设施水平需要资金建设和维护,很多都具有一定的社会福利性质,并不是人们刚需,对经济的驱动作用并不是很明显,甚至有些地区的政府拿出大量的财政支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并没有收到相应的经济收益,因此基础设施水平会对城乡差距起到抑制作用.从模型(4)可以看出其他相邻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对本地区的城乡差距具有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
城市产业发展对城乡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模型(4)也指出,其他相邻地区的产业发展也会加剧本地区的城乡差距.主要原因在于,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尤其是以服务产业为主的城市发展模型,消耗的资源更少,而创造的价值更多.第三产业对城市发展来说是一种高效且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对城市经济的驱动较强,因此扩大城乡差距.
2.2.9.1 危害症状。叶片和叶鞘上出现椭圆形、梭形病斑,病斑中部褐色,外缘有黄色晕圈。潮湿时病斑表面出现黑色霉层(图9)。
4 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产城融合的视角,分析了产城融合的两种模式及其形成过程,并指出产城融合最终都是由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保障完善以及城市产业发展四个子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并根据moran ′s I 指数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发现城乡差距具有一定的区域依赖性.据此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产城融合这四个过程对城乡差距的影响,得出了城市的服务保障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对城乡差距具有正向影响作用,而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水平对城乡差距具有负向影响作用,产城融合并非所有的过程都会加剧城乡差距,不同阶段对城乡差距的影响不同.
本文基于上述结论并从产城融合视角提出以下三点缩小我国城乡差距的政策建议:
(1)加快实现城乡服务保障均等化.城乡之间要素分配不合理将导致城乡差距.建设城市的服务保障体系是产城融合的关键过程之一,也是城市集聚人口的重要措施.一般来说,由于城市的服务保障水平高于农村地区,导致人口等优质资源更多的流向城市,从而加剧了城乡差距.因此政府应该加快实现城乡服务保障的均等化,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医疗、金融、社保等方面的投入,这不仅能提升农村地区的服务保障水平,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由此可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2)积极引导农业人口市民化.产城融合离不开农业人口市民化的进程.农业人口市民化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农业人口市民化一方面可以把农村地区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提升城市产业和城市化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农民享受城市优质的服务水平.同时,由于农村地区产业特点,难以承载大量的人口,通过农业人口市民化能够变相的减少农村人口,相应的提升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这不仅能够缩小城乡差距,也有利于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3)统筹协调产城融合与乡村振兴.产城融合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是我国建设美好乡村的重要战略,两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矛盾体,政府要统筹协调产城融合和乡村振兴,合理的分配城乡资源,推进产城融合的同时,也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建设,适当的兼顾农村的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带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服务新型城镇化的新局面.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不仅能够让农村地区人民享受城市发展的福利,也可以让城市人民更好的消费农村地区的服务,也有利于缓解我国新时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表 2 结果显示,三组被试的自尊和职业认同不存在显著差异,这是每组被试作为一个整体的结果,但死亡凸显及亲密关系丧失的压力可能会对不同自尊水平的被试产生不同效应,为进一步明确二者对不同自尊水平被试职业认同产生的影响,研究者在被试中区分了高自尊者和低自尊者,高自尊者是自尊问卷得分中排名前27%的被试,低自尊者是自尊问卷得分中排名后27%的被试,详见表 3。
参考文献:
[1] 储新宇. 准确把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任务要求 [J]. 求是, 2017(19):12-14.
[2] 杨占锋. 成渝试验区城乡统筹发展成效的对比分析 [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12):103-108.
[3] 郭宏毅,袁易明.“十三五”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最优调控 [J]. 经济问题探索,2018(6):101-111.
[4] 韩云等.改革开放40年城镇化的历程、经验与展望 [J]. 宏观经济管理,2019(2):29-34.
[5] 房宏琳. 居民收入构成来源对城乡差距的影响差异分析 [J]. 求是学刊, 2010, 37(6):52-56.
[6] 徐振宇, 赵天宇, 朱鹤. 居民基本权利差异对城乡差距的影响: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证据 [J]. 财贸经济, 2015, 36(1):90-104.
[7] 陈兴述, 李勋华. 重庆农村人力资本外溢对城乡差距的影响研究 [J]. 城市发展研究, 2011, 18(10):137-139.
[8] 何立华,陈沅.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城乡差距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2—2013年省际教育面板数据 [J]. 民族教育研究,2017,28(6):87-94.
[9] 张立军, 湛泳. 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三大效应分析及其检验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23(12):73-81.
[10] 王艺明, 蔡翔. 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东、中、西部地区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J]. 财经科学, 2010(8):49-57.
[11] 丁志国, 赵宣凯, 赵晶. 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我国城市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识别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9):118-130.
[12] 魏浩,赵春明.对外贸易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J]. 财贸经济,2012(1):78-86.
[13] 罗丽丽, 彭代彦. 城市偏向、滞后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农村经济, 2016(2):66-71.
[14] 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 [J]. 城市规划学刊,2012(S1):99-103.
[15] 王德文,何宇鹏.城乡差距的本质、多面性与政策含义 [J]. 中国农村观察,2005(3):25-37.
[16] 陈慧霖,黄翠凤,聂常乐,等.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及影响因子分析 [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12):119-124.
A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ese Urban -Rural Ga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city Integr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Spatial Metrological Model
CAO Chen ,XI X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Anhui 239000, China)
Abstract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by aid of the spatial meteorological model, an empirical study was made of the effect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like fixed asset investmen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ervice and safeguarding system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evel on urban-rural gap in our country. It is found that the service and social security level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xert a positive effect on urban-rural gap; while the fixed asset investment and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have negative effect in this regard. Since different stages of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 upon the gap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some counter measures are put forth: to accelerate the equalization of the urban service and security work; to actively push forwar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into urban residents; to coordinate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and rural vitalization and so on.
Keywords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urban-rural gap; spatial meteorological model
DOI :10.13603/j.cnki.51-1621/z.2019.10.016
中图分类号: F30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1785(2019)10-0088-06
收稿日期: 2019- 03- 28
基金项目: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7A0418)
作者简介: 曹晨(1990—),男,安徽全椒人,滁州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产城融合,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 谢玉华)
标签:产城融合论文; 城乡差距论文; 空间计量模型论文; 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