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上市公司破产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济南现象”分析(一)_济南发展论文

济南上市公司破产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济南现象”分析(一)_济南发展论文

济南上市公司缘何全军覆没——剖析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济南现象”(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济南论文,全军覆没论文,上市公司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篇

土地瓶颈逼迫渤海退市

在济南火柴厂生活区内,年逾四旬的老张是济南火柴厂的一名下岗职工。他每月领两百元的下岗津贴,做了三十多年教师的母亲瘫痪在床,妻子耐不住清贫的日子毅然离他而去,身边还有一个上六年级的女儿……

老张仅仅是渤海集团兼并济南火柴厂时无法甩脱的2000多名退休、下岗工人中的一个。

7月初,已被暂停上市的山东渤海如果拿不出赢利报告,它将面临退市的命运。在这异常敏感的时侯,记者来到山东渤海集团兼并的原济南火柴厂。

记者看到,厂区内满目疮痍,一片寂静,除了荒草就是垃圾。据原火柴厂职工介绍,自1994年渤海入主以来,渤海就扒掉了火柴厂的厂房,变卖了机器设备,被勒令停产。这么一停,就是9年。9年里,火柴厂被兼并后新生的希望一天天天减少,多的却是厂区疯长的荒草和老职工的白发。人们不禁要问,渤海沉寂的背后究竟有什么秘密?

渤海兼并济南火柴厂曾被媒体誉为上演了一出“小虾吃大鱼”的好戏。作为仅有200名员工的民营企业,通吃了一家拥有3400多人的国有企业。这在9年前,绝对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火柴厂一位老职工介绍,由于对渤海非国有身份不认同,当初火柴厂的职工并不同意兼并,要求开职工大会讨论,同时火柴厂主管部门济南市第一轻工业局也不同意,但一位市政府领导最后拍了板,就这样,火柴厂并入了渤海。

由于上市之初股份改制不够彻底,渤晦的兼并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的失败,其中最大的瓶颈——土地问题日益凸显。

济南市国资局是因渤海集团兼并济南火柴厂而成为第一大股东的。形成国家股的火柴厂以2898.87万元净资产,其中包括136亩土地使用权作价1634.3万元,占当时净资产的56.38%,其余则以近6万平方米的楼房和机器设备等其它资产入股。但是,136亩土地除渤海集团利用了其中47亩建造了渤海娱乐中心外,近2/3的土地由于没有取得处置权,只能长期闲置,地上房产也无法变现。渤海集团当初兼并火柴厂时,已经承担了其4700万元债务无法偿还,利息直接损失达2200万元。而如果要充分享有土地转让、出租、抵押等处置权,尚需支付5027万元土地出让金,从而构成了出资不实。

作为谈判筹码,济南火柴厂的136亩土地连同厂房、设备作为大股东的济南市国资局一方资产折价入股渤海集团,渤海集团对火柴厂的兼并最大的利益考量也是这些在黄金地段、具有巨大升值潜力的土地资源。但由于改制的不彻底,土地的产权并没有在重组时被提及,也没有界定双方在土地问题上的责、权、利。实际结果是,渤海只拿到了计划用地,不能商用,这为双方日后纠缠不清的土地官司埋下了伏笔。

渤海的雄心壮志是可以想象的,就在兼并半年后,渤海扒掉了火柴厂的厂房,变卖了其所有设备,它要在废墟后的土地上描绘宏伟的蓝图,做商业,搞房产,兼顾娱乐产业,但所有这些无不涉及土地,但没有土地处置权的渤海处处掣肘。

渤海认为,土地是第一大股东济南市国资局出的股份,理应由国资局出面完善,交土地出让金。但第一大股东也有话说,由于当初达成和履行以土地使用权折价入股的协议时,关于国家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且双方也没有对以什么方式折价入股进行明确的规定,国资局据此认为自己并无出资不完整的行为。

很快,渤海的蓝图烟消云散,火柴厂的废墟上也渐渐长出了荒草,这么一长就是9年。在此期间,渤海的效益也不断下滑,而几次重组都因土地产权不明而惨遭流产。

于是这场“小虾吃大鱼”的好戏唱走了板,一方面,兼并并没有给渤海带来预期效益,反而成为一个巨大的累赘。渤海要安置火柴厂下岗职工3000多人,九年来先后为火柴厂倒贴了1.7亿元人民币,渤海受此拖累,举步维艰,于是以土地股权不完整为由把大股东济南市国资局告上法庭。

另一方面,原济南火柴厂职工也由于渤海在补贴上的无法兑现而怨气冲天,申请对渤海劳动仲裁,形成连环官司。土地瓶颈成了制约济南大部分上市公司扩展空间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位列“济南现象”其中的死结之一。

渤海等上市公司的土地问题多年来像坚冰一样难破,再次佐证了营造投资环境是政府的首要课题。

渤海起诉国资局土地股权不完整的官司以败诉收场,改制时的历史遗留问题仍然无法界定。

渤海集团董事局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也不准备上诉了。从六月开始,济南市政府开始着手解决困扰渤海多年的土地问题。由政府出面,国资局、体改委、土地局、劳动局四个婆家坐下来,首次对渤海问题进行商讨。从终点到起点,渤海9年历程画了一个大大的圈。

迷茫小鸭自救之路

现在济南的小鸭已经面目全非。根据日前发布2002年上半年度报告,小鸭电器上半年家用洗衣机只销售了14万台,主营业务比去年同期减少了56.96%,净亏损达8096万元。继2001年亏损7500余万元之后,小鸭电器滑向ST深渊的速度正在加快。

为了打通通向白天鹅的黄金大道,小鸭用尽了浑身的解数,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上了。

先是大力发展工业洗衣机和纳米材料洗衣机,并与中科院联手成立纳米材料研究所。但是“纳米概念”热潮只是让“小鸭电器”成为了二级市场上的耀眼明星,由于“误陷”概念炒作涡流之中,最终未能挽救“小鸭电器”业绩严重滑坡的残局。

抛开一贯擅长的洗衣机业务,小鸭电器也开始小心翼翼地向其他领域试探:投资6575万元,用于引进干洗机技术改进项目;接着又投资5888万元,用于大中型冷冲压模具技改项目。目前这两个项目都已验收完毕,并且设备已经投入使用,但都还未产生经济效益。

时间和实践都证明,小鸭电器的自救之路基本上走不通。

小鸭电器在中报中将连续巨亏的原因归结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的销量减少、产品售价降低。可是实际上,根据家电上市公司刚刚公布完毕的半年度报告,连续报忧的家电上市公司业绩整体触底反弹,四川长虹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35.67%,媒体上也陆陆续续出现了“家电业转暖”的文章。可是可怜的小鸭早已不再属于“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时代。业内人士认为,小鸭电器管理不力的问题开始显山露水,在销售收入减少的情况下,三项费用同比增加了27%,即可略见一斑。

探寻ST小鸭沉沦的原因,公司近几年的一种奇特现象应引起关注。这就是公司极度频繁的更帅换将,和由此带来的大面积高管职务调整。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两大领军人物,在公司上市后三年多时间里都分别经历了四任。

高层不稳,全局动荡;治策有别,经营错乱。这不能不说是ST小鸭加速败落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ST小鸭自1999年9月上市至今年4月,在三年多时间里,不包括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已进行了11次人事调整,其中,10余人更换,30余人次职务调整,共更换、调整43人次。其中某些高管人员的任职经过了多达8、9次的调整。

看来,对于几乎可以预见、并不光明的未来,小鸭电器只是在默默地等待。

济南轻骑突围

2003年7月,记者来到了济南轻骑的生产车间采访。记者在现场看到,车间生产秩序紧张有序。据轻骑集团副总经理张洪波介绍,1至5月份,济南轻骑实现销售收入增长26%,上半年出口超过了去年全年。然而,主业的增长并未带来公司的利润,就在今年4月份,ST轻骑因连续3年亏损被暂停上市,面对如此反差,人们头脑中不禁划了个大大的问号。

济南轻骑是山东第一家上市公司,同时也是第一家暂停上市的公司。10年里,济南轻骑经历了无数次的资本搏击,但到最后,却不得不接受从资本搏击的前线二级市场中退出的残酷现实。和济南轻骑同病相怜的还有小鸭电器与山东金泰,就在不久前,这两家公司因连续两年亏损被戴上ST的帽子。至此,济南市五家上市公司全部因持续亏损被二级市场特别处理,引起中国证券市场的强烈关注。

1993年,鼎盛时期的济南轻骑在上海证券市场上市,同很多国有上市企业一样,济南轻骑上市之初就先天不足,这主要由于当初企业改制不够彻底,还是按照国有企业老的思路进行,这就导致公司的法人结构不健全。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王凤荣博士把济南轻骑违背公司法、曲线上市的现象形象地称为“母子连体”。这种体制直接导致长期以来的济南轻骑与其母公司轻骑集团一直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子母公司高管人员全部是交叉任职。这种钱不分你我、人不分你我的母子连体关系成了导致济南轻骑连续亏损的根源之一。

20世纪90年代后期,济南五家上市公司开始了高歌猛进、出手阔绰的并购时代。在此次并购浪潮当中,仅轻骑集团一口气就兼并了32家困难和濒临倒闭的企业,形成一个一、二、三产业兼有、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近百家子公司、孙公司的轻骑王国,其中包括和摩托车主业相去甚远的餐饮、旅游和手表等业务。而大规模扩张的资金就来自其上市子公司济南轻骑的口袋。

济南轻骑证券投资部部长宋义才透露,母公司占用资金可能是投到了它所扩张的公司里了,包括在青岛、乳山、日照建立的三大工业园,包括在境外建立的工厂,在境内建立的合资企业,在外省兼并一些其它的工厂。集团公司的盲目扩张彻底粉碎了济南轻骑的发展谋略。面对被集团公司过手后空空的钱袋,济南轻骑捉襟见肘。当集团的王国扩张瓦解之时,作为集团“提款机”的济南轻骑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面对所有上市集体被ST的尴尬局面,重组成了政府解困的重要法宝。这个六月,ST小鸭、ST渤海、ST济百货、ST金泰,纷纷跳入重组激流。但济南轻骑重组之路却最为孤独。短短四年,母公司轻骑集团拿走了它20多亿元巨量资金,与此同时,母公司等关联单位还以济南轻骑的名义贷款以及提供贷款担保达12亿人民币,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款项之巨,这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尚无先例,其结果是,负16亿的净资产使济南轻骑暂时失去了被重组的资格。

济南要突围轻骑必先突围。济南轻骑证券投资部部长宋义才认为,济南轻骑首先第一步是要把资产进一步的优化组合,使它具备被重组的资格。被别人重组也要资格,因为重组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的。

所幸的是,济南轻骑主营业务摩托车产销势头良好,仍具市场潜质,这为济南轻骑诸多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就在我们结束采访的时候,消息传来,济南轻骑的母公司——济南轻骑集团的领导层发生重大变化,身兼济南化学医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董事长与济南市经委副主任双重身份的王利民被任命为轻骑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并已到位。据了解,这是济南市政府为力保济南轻骑在本月免遭退市命运的重要举措。

大股东当家之难

2003年7月,在济南百货被将军集团重组整整一年后,记者来到位于泉城路的济南百货营业大楼。

与毗邻的贵和商场熙熙攘攘的热闹场面相比,这里显得有些冷清。在商场柜台旁,记者看到几位售货员正在打扑克。据售货员介绍,济南百货现在生意非常萧条,员工工资拖欠现象较为普遍。

济南百货的萧条在将军入驻之后仍在持续,将军的不作为,我们似乎可以用蓄势待发来猜测,但另一种因素也不可忽视,2002年底,力主引导将军入主济百的某位领导调离济南,或许是时间上的巧合,济百的重组工作也在这一时期被搁置。

短短三年,济南百货三易其主,第一大股东——济南市国资局等主管部门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国有大股东代表国家的利益,政府的声音不容忽视,但事关企业最后命运的是市场,于是在“由谁说了算”这个关键问题上,济南百货去意彷徨。

济南百货自由恋爱的对象是山东世界贸易中心,但双方的私下相好并没得到“婆家”济南市主管方的认可,主管方反而与北京华建神速签署了重组协议。大股东单方面的火线订婚遭到了济南百货方面的强烈抵制,一度出现极端的冲突局面,最终这场包办婚姻也以政府主管方的妥协而告终,但济南百货由此失去了宝贵的发展空间。

北京证券的余雪红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重组作了描述。她说,重组行为只有董事会才有权进行,而不是体现大股东或个人的意志。对于公司的股权转让,董事会可以拿出一个方案,交由股东大会讨论。

济南百货三次被政府主管方包办婚姻并不是个案,济南其他上市公司也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拉郎配”现象。渤海兼并火柴厂,金泰与日本雅马哈的合资,轻骑与印尼公司的重组,都或多或少渗透了当地主管部门的意志。

一方面,企业重组由于缺乏市场自发行为而大多流产,另一方面,在需要政府热情参与的监管环节上,又出现了“缺位”,面对重组,兼有大股东代表与行政主管角色于一身的政府部门如何定位,业内人士认为,重组的确需要政府的推动,但政府参与尺度没有把握好,地方政府的利益始终贯穿在重组过程中,保护“壳”资源的成分大一些,这些重组多是解困式重组或报表式重组,这种非市场机制下的“行政组合”不可能避免企业效益的下滑。

今年,济南上市公司集体ST问题时刻牵动着所有政府高层的心。此前不久山东商业集团的火线驰援,使得在六月面临退市危机的山东渤海终于有了一线曙光,这似乎透露出某种信号,那就是济南不想有任何一家上市公司被二级市场抛弃,济南要有所为。据知情人介绍,此次“保壳”行动的原则为“无为而治”、“不干预就是最大的支持”,市场因素在此次重组大战中占据了上风。

一个类似上市公司重组委员会的机构也正在六月酝酿产生。同时,重组需要大量外来资金的注入,为此济南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从2000年6月开始,只要外商来济南投资,将代办所有手续,而且不收任何服务费。

山东金泰借势转业房地产

2001年7月上市的山东金泰,创造了中国证券市场上市不到半年即被重组和上市一年多即被ST处理这两大新闻。公司上市后仅5个月,第一大股东山东省医药工业研究所实验厂青年化工厂就利用资产买卖将所持有全部股权质押给北京新恒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新恒基随后入主金泰。今年4月8日公司发布的2002年报显示,每股亏损高达0.96元,每股净资产仅0.32元,并在次日被实行特别处理。

从公司年报中可以看出,北京新恒基入主后,虽然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整合,但终因公司主业亏损和大幅坏账计提导致巨亏。今年1月,已改名为“济南金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大股东将股权分别转让给北京新恒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24%和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6.75%,金泰投资则办理了工商注销手续;而北京新恒基只为金泰的经营范围增加了“房地产开发”,却始终没有进行大规模、实质性的资产重组动作。

其实,在2001年,山东金泰便与山东兴泰合作开发房地产,但运作的第一个项目——“金宫山庄”和“金泰花园”效益并不理想。

据悉,新恒基入主山东金泰很大程度上也是看中了金泰的房地产业务,希望借此打入山东的房地产市场。据山东金泰2001年年报显示,当年其房地产的利润贡献率达到了25.17%,新恒基入主之后才发现房地产业务已经被剥离出了上市公司。2002年中报显示,来自房地产的业务只有182万元的房租收入,仅占上市公司收入的3.19%。原来,山东金泰的房地产收入主要来自山东兴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年化工厂对其拥有35%的股份,是其第一大股东,山东金泰公司当时对此并未公开披露。而在2002年2月新恒基对青年化工厂进行改制时,山东兴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并不在改制范围之内,新恒基对此也不知情。

对于上市两年麻烦不断的金泰而言,目前已没有资源和力量进行新的整合,只有靠借势来摆脱困境。北京新恒基入主山东金泰,由于前者以房地产等为主的主业与后者的药业相去甚远,因此外界纷纷猜测山东金泰的主业有可能变更,不再以药业为主。此次新恒基“转正”成为直接第一大股东并同时更换总经理,是其主业向房地产开发转变的一个信号。

但是,房地产开发真的能解救濒临绝境的上市公司吗?

标签:;  ;  ;  ;  

济南上市公司破产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济南现象”分析(一)_济南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