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双向流通的动力机制:一个新兴古典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双向论文,城乡论文,框架论文,古典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1)10-0020-07
一、引言
在中国近几十年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有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导致了城乡市场出现二元格局[1],在城乡分割状态下,城市商贸业和农村商贸业发展很不均衡,既体现在空间布局和商业网点的建设上,农村商业网点相对于城市过少,集中度较差;也体现在商贸流通业态结构和人们的消费观念上,农村零售业态结构单一,流通现代化程度太低,从而导致农村商贸业难以实现规范化和组织化发展。
商贸流通业的二元格局导致了城乡商贸一体化程度较低,城乡之间的双向流通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在农产品生产流通中自给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商品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要求农产品要有更加广阔和快捷的流通渠道;二是城市商贸业对农村商贸的辐射面太小,不能满足农村对于农资和生活消费品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很多学者提出要建立现代农村商贸流通体系,通过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实现城乡之间双向流通。近年来,连锁超市和“农家店”的兴起,“万村千乡”工程、“家电下乡”工程的推行表明了我国城乡双向互动的商贸流通体系正在初步形成。当前对于城乡双向流通问题的研究多在政策层面,缺少理论源头方面的思考。因此,探求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的动力机制,是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思考的议题。
二、文献综述
对我国城乡二元商贸流通格局的研究,当前主要集中在农村商贸流通业滞后的现状和成因上,多数学者都认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商业网点不足、商贸流通业现代化程度低和农村地区“商流”“物流”不畅通[2-3]。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不足影响了农村消费和福利,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二元经济反差[4],因此有学者提出通过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多种新型经营业态建立现代农村商贸流通业,并提出了发展农村连锁的具体模式[5-6]。
国内部分学者沿着建立现代农村商贸流通业的思路,进一步从城乡双向流通的角度探讨城乡商贸对接的问题,基本形成一定的共识,认为应当运用连锁经营模式进行商业网点网络化布局,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建立新型高效的营销网络,并支持建立一批跨区域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通过城乡双向流通的互动系统实现城乡商品市场一体化[7-8],还有学者认为应当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城市建立农产品品牌直销连锁店[9],另外,朱智等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城乡双向流通中的连锁经营实例进行了分析,认为零售企业的特许连锁和直营、批发企业的自由连锁是有效和低成本的拓展方式,多种模式的“农商对接”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10]。
从当前对于城乡双向流通的研究文献来看,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现状描述和对策建议类研究居多,缺乏从理论源头对双向流通的分析;二是对建立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的模式研究居多,缺乏对城乡双向流通体系形成动力机制的分析。城乡市场分割的二元格局本质上源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解释框架上来说,这种差异又是城乡之间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可考虑从分工角度对城乡双向流通体系进行进一步分析。
事实上,从分工演进的角度对城乡二元结构的研究早已有之,经济史上的“斯密猜想”即指出“农业上生产力的改进,总跟不上制造业生产力改进的原因,也许就是因为总也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11],罗丽英等也从实证的角度说明了分工水平低下是造成农村贫困的原因[12],更有学者从交易效率和分工演进的框架出发,建立新兴古典的数学模型来解释城乡二元经济反差和结构转型问题[13-15],但以新兴古典框架对城乡二元结构的研究基本都在解释二元反差的宏观层面,缺少对行业内部分工的中观层面分析,因而无法对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进行解释。
本文从交易效率和工农业内部分工演进的角度,探求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的动力机制。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中间产品的迂回生产模型,关注的分工层面进一步深化,从工农业产品的分工转向研究工农业产品内部的分工,并将工农业内部分工与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结合起来,进而得出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的障碍在于工业和农业内部的分工水平差异,因此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内部的分工程度是构建双向流通体系的关键。
三、城乡双向流通下的迂回生产模型及其分析
在一个现代产业体系中,假定所有的农产品和工业消费品都需要通过迂回生产得到,那么可将以连锁经营为核心的城乡双向流通体系表示为:通过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建立营销网络、加工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通过连锁经营打通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双向流通渠道,农村向城市提供农产品和工业品原材料,城市向农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消费品。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建立如下模型:
假设一个经济体存在三种产品x、y和z,其中x为农业生产资料或工业消费品原材料,y为中间产品附加,包括产品深加工工艺、先进的技术管理和配送服务,z为工农业最终消费品。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主体,他可以在x、y和z三种产品之间做出选择,每个人最终都要消费z,但是生产z必须以x和y作为投入品。① 于是该经济系统可以表示如下:
那么,对于该经济系统有如下几种分工结构:
结构A:自给自足型经济。在此结构下每一个经济主体的决策都是一样的(xyz),即每个经济主体不仅要生产x和y,还要通过x和y来生产z,进而满足自己需要,在此结构中没有交易发生,因而也不存在市场。此时,各经济主体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为(如表1):
结构B:无最终工农业消费品交易的部分分工经济。在此结构下经济主体有两种决策,决策(xz/y)表示经济主体自己生产x,并通过购买y来生产z以满足自己需求,而决策(yz/x)表示经济主体自己生产y,并通过购买x来生产z以满足自己需求。可以看出在此结构中实际上是一个要素交易结构,其中存在要素市场(x和y的交易),但并没有最终工农业消费品z的交易。在这个结构中有两种产品的交易发生,同时每个决策主体至少生产两种产品,没有主体实现专业化生产。此时,各经济主体效用最大化问题为(如表2):
结构C:有最终工农业消费品交易的部分分工经济。在此结构下经济主体有两种决策,决策(x/yz)表示经济主体自己生产x。并出售x给市场,以所得购买z满足自身需求,而决策(yz/x)表示经济主体自己生产y,并通过购买x来生产z,其所生产的z既用于满足自身需求,又用于出售。可以看出,在结构C下既存在要素交易(市场上x的交易),又存在最终工农业消费品的交易(市场上z的交易),但是在这一结构下仍然只有两种产品的交易发生,并且只有一方实现了专业化生产(x/yz),而另一方仍未实现专业化生产(yz/x),因此仍然是一个部分分工结构。这种结构类似于一个具有“剪刀差”特点的交易结构,即一方提供原材料,另一方提供产品的结构。此时,各经济主体效用最大化问题为(如表3):
结构D:完全分工型经济。在此结构下经济主体有三种决策,决策(x/yz)表示经济主体自己生产x,并出售x给市场,以所得购买z满足自身需求,决策(y/xz)表示经济主体自己生产y,并出售y给市场,以所得购买z满足自身需求,决策(z/xy)表示经济主体通过购买x和y来生产z,并出售z给市场。可以看出,在结构D下既存在要素市场(x和y的交易),也存在最终工农业消费品市场(z的交易),并且在这一结构下有三种产品的交易发生,所有人都只生产一种产品,均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因而是一个完全分工的经济结构。可以看出,当工农业产品生产流通的分工状况达到结构D时,即为本文所论述的以连锁经营为核心的城乡双向流通体系。此时,各经济主体效用最大化问题为(如表4)。
运用拉格朗日乘数法解这三个最优化问题,可得
若固定学习费用a+b+c<1,可得四种结构的一般均衡存在区间(如表5):
命题一:交易效率和分工演进是现代城乡双向流通的动力机制,以连锁经营为核心的城乡双向流通体系,是交易效率提高进而导致分工深化的产物。
随着交易效率k的提高,市场结构逐渐从自给自足模式向部分分工和完全分工模式转变。由上表可看出,当交易效率小于时,一般均衡存在于自给自足结构(结构A)中,此时工农业内部不存在分工,也没有流通活动存在(产品x、y、z均无交易活动);当交易效率处于
和
之间时,一般均衡存在于具有要素交易特点的部分分工结构(结构B)中,此时开始出现要素交易,但分工水平较为低下,没有出现流通与生产的分离(产品y、z未实现专业化生产,无交易活动);当交易效率
和
之间时,一般均衡存在于具有“剪刀差”结构特点的部分分工结构(结构C)中,此时出现了最终工农业消费品的交易,但仍未实现内部流通与生产的分离;当交易效率提高到
时,一般均衡存在于完全分工结构(结构D)中,当工业和农业内部同时处于结构D中时,即为以连锁经营为核心的城乡双向流通体系。所以交易效率的增进和分工水平的提高是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的动力机制。
命题二:构建现代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就是一个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增加交易迂回程度,提高市场化水平的过程。
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和分工的深化,生产一种商品的专业化水平将不断提升,交易迂回程度增加。交易迂回程度的强弱,反映了分工水平和专业化水平,进而反映市场化水平。在分工结构从A到D的转变中,生产者选择(代表产业链条长度)、专业化水平,交易迂回程度和市场种类的变化如下表所示(如表6)。
从上表可看出,从结构A到结构D的转变过程中,生产者选择不断增多,产业链条不断拉长,交易迂回程度提高,市场种类也不断增加。进而得出,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的形成是一个交易迂回度增加和市场化水平提升的过程。
命题三:构建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的关键,在于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并实现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通过增加农业的固定学习费用,增强专业化程度和迂回生产程度,促进农业内部分工水平的提高。
从各分工结构下的均衡效用水平U的取值范围来看,当生产三种产品的固定学习费用a+b+c<1时,一般均衡可能存在于A、B、C和D四个结构中;当a+c<1,b+c<1,而a+b+c>1时,一般均衡可能存在于B、C和D三个结构中;当a+c<1,b+c>1时,一般均衡只可能存在于C和D两个结构中;当a+c>1,b+c>1时,一般均衡只可能存在于完全分工的D结构中。这意味着,固定学习费用的大小,决定了均衡分工结构的存在区间,也影响分工和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学习费用,需要通过市场分工来分摊,换言之,也就是学习费用越高,越要求分工,分工也越可能发生。因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必须有很高的分工水平。
工农业的二元反差,来自于行业固定学习费用的差异。作为现代部门的工业,其学习费用必然要高于作为传统部门的农业。因而农业的分工结构必然要落后于工业,农业的分工水平相较于工业更为低下,生产和交易的迂回程度也都更低(高帆,2005)[11]。所以说建立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固定学习费用,提高分工水平和交易迂回程度,进而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
命题四: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的形成,在于农产品和工业消费品同时实现流通与生产的分离。
流通环节和生产环节的分离可以避免高学习费用。通过观察四种分工结构下三种产品的专业化水平我们发现,代表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的结构D与其他三种结构的不同在于其实现了y的专业化生产,这意味着流通过程从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也成为一种可以进行交易的中间产品,在本文构建的城乡双向流通体系中,产品y的生产和交易是由连锁超市等流通性企业提供的。只有在工业和农业同时实现流通与生产的分离,流通性企业独立出来成为连接城乡双向流通的重要环节,此时的连锁经营才成为真正的现代城乡双向流通体系。
四、结语与建议
本文通过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框架构建了一个迂回生产模型,并对以连锁经营为核心的城乡双向流通体系进行分析,该模型证明了,交易效率和分工演进是现代城乡双向流通的动力机制,以连锁经营为核心的城乡双向流通体系,是交易效率提高进而导致分工深化的产物。
在这一基本命题下,我们进一步得出以下结论:(1)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的构建过程,是一个交易迂回程度提高、产业链条拉长、市场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2)固定学习费用的高低影响分工水平,由于工农业在学习费用与分工水平上的二元反差,我们认为建立现代双向流通体系的关键,在于通过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分工水平,进而实现农业的标准化和专业化生产;(3)当农业与工业同时实现了流通与生产的分离,那么本文提出的现代城乡双向流通体系才得以形成。
上述结论对我国目前城乡内部的生产流通活动是富有解释力的,随着现代化工业与农业的发展,传统生产方式正在逐渐改变为现代生产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更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机会。在市场化水平和交易效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我国的分工水平和交易迂回程度也一直在深化提高。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比较明显,商贸流通层面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城乡二元反差,特别是农业发展方式尚未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因此,工农业内部分工水平和交易迂回程度的差异成为了搭建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的障碍。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加快科技兴农,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通过提高农业的分工水平和专业化水平增加行业内生产迂回程度和交易迂回程度,以此为搭建城乡双向流通体系创造条件;二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农商对接”,加快大型流通企业与农户以及农村组织的合作,完善连锁经营中的营销网络和物流配送系统,将城乡之间的工农业产品流通过程从生产中独立出来,进而拉长产业链条,促成现代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完善。
收稿日期:2010-05-20
注释:
① 该经济系统对于工农业产品均适用,为避免重复论述采用一个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对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而言,x为农业生产资料,y为连锁经营企业提供的深加工和统一配送等一系列标准化服务,z为农产品成品;对于工业消费品生产和流通而言,x为工业消费品原材料,y为连锁经营企业提供的深加工和统一配送等一系列标准化服务,z为工业消费品成品。
② y的生产函数形式表明专业技术具有完全非竞争性,假定一个经济主体通过自己研发的y来生产z,或者只将研发的y用于出售而不生产z,或者其既通过研发y生产z也出售y,那么这三种情况下y的生产量都是一致的。
标签:农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产品专业化论文; 商贸物流论文; 城乡差异论文; 三农论文; 连锁经营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