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姓制度#183;寡妇生活#183;印度风格:“水”_婆罗门论文

种姓制度#183;寡妇生活#183;印度风格:“水”_婆罗门论文

种姓制度#183;寡妇人生#183;印度风情:《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种姓论文,印度论文,寡妇论文,风情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片名:《水》(Water)又译《月亮河》

片长:114分钟

年代:2005年

出品国:加拿大 印度

编导:迪帕·梅塔(Deepa Mehta)

主演:丽莎·雷(Lisa Ray)

约翰·亚拉伯罕(John Abraham)

希玛·比斯沃斯(Seema Biswas)

萨若拉(Sarala)

获奖:2005年西班牙瓦拉杜利德国际电影节青年影评人大奖,2006温哥华影评人协会最佳女主角与最佳导演双料大奖,加拿大金尼奖最佳女主角、最佳配乐以及电影艺术成就奖,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题名。

剧情梗概

《水》又名《月亮河》,电影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印度。八岁的秋雅(Chuyia)刚刚死了丈夫,成了一个新寡妇。根据印度教传统,剃发后,她被带到“寡妇之家”去守寡。在那里,秋雅必须对她过去犯下的罪过进行忏悔,因为她被认为导致了丈夫的死。年幼渴望母爱的秋雅根本不愿意呆在凄冷的寡妇之家,她一开始就把寡妇之家弄得鸡犬不宁、天翻地覆。寡妇之家的寡妇各不相同。老寡妇一直念念不忘结婚时的甜食,直到生命结束。在寡妇之家,秋雅认识了像天使一样美丽的唯一留着长发的卡丽安妮(Kalyani)。一个偶然的机会,卡丽安妮认识了婆罗门阶级的少爷——追求真理追随甘地的英俊青年纳拉扬(Narayan),俩人一见钟情。而寡妇之家的肥婆麦杜马提(Madhumati)和阉人古拉碧坚决反对卡丽安妮改嫁,名义上说是违背印度教规,其实他们是怕断了自己的财路。他们以强迫卡丽安妮卖身来维持寡妇之家的花销,也供自己享受和挥霍。

纳拉扬不顾母亲反对,坚决要娶卡丽安妮为妻。卡丽安妮在莎肯塔拉(Shakuntala)的帮助下逃出寡妇之家。在纳拉扬接卡丽安妮回家途中,卡丽安妮得知纳拉扬的父亲就是玩弄过自己的婆罗门贵族时,她执意让纳拉扬调转船头。卡丽安妮再次回到寡妇之家,遭到麦杜拒绝和侮辱,羞辱与无助双重打击的卡丽安妮平静地走进“圣河”静淌的流水中……

纳拉扬从家里赶到寡妇之家准备接卡丽安妮,看到的只是卡丽安妮被打捞上来的遗体。

失去财源的肥婆麦杜和古拉碧又把魔爪伸向了年幼的秋雅。他们以带秋雅回家为名欺骗了秋雅。天真年幼的秋雅就这样被糟蹋了,重蹈卡丽安妮的覆辙。莎肯塔拉知道后,抱着昏迷不醒的秋雅,追上纳拉扬乘坐的火车,让纳拉扬把秋雅交给甘地。看着火车载着秋雅和纳拉扬远去,莎肯塔拉思绪万千……

影片欣赏

印度是一个电影大国,每年产生近1000部电影,是好莱坞的4倍,看电影人次也是最多的。印度一位电影导演曾经说过:“印度电影即是夜总会又是神庙,即是马戏团又是音乐厅,也是比萨饼和诗歌研讨会。”印度电影的最大特色是几乎每部影片都有神灵和宗教色彩,无歌不成片,无舞不成片,每部影片都有歌舞情景。而且剧情情节性强,有强烈的戏剧色彩,影片充满巧合和巧遇。影片一般都较长,充斥着美女,色彩鲜艳,充满诗情画意和浓烈的印度地域风情。

《水》是加籍印裔导演蒂帕·梅塔(Deepa Mehta)“元素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前两部分别是《火》和《土》。电影站在一个历史高度,在传统习俗与现代信仰、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融碰撞中找到身份认同。

反映印度寡妇题材的电影先前也有。2003年日普帕诺·高仕(Rituparno Ghosh)导演的《寡妇之恋》,讲述一位名叫艾维的美丽寡妇,最终挣脱世俗束缚,与恋人贝鲁轰轰烈烈相爱的故事。2005年,身居美国的印裔导演曼德拉亚尔就拍摄了影片《白色彩虹》,电影以一位年轻寡妇莫西妮·吉里的真实经历为原型,讲述了四位不同年龄的寡妇被夫家抛弃到维伦达文、受到犯罪集团威逼而奋起反抗的故事。2006年又诞生了印度电影《巴布尔》,同样涉及到寡妇改嫁问题。而《水》是又一部反映在20世纪30年代社会思潮激荡的印度,在种姓制度统治下,深受神权、男权和私欲奴役的寡妇的生存状态、生活状况和命运坎坷。

一、各种思潮激荡的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印度种姓制度规定婆罗门是祭司贵族,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婆罗门占有了印度社会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最受鄙视,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婆罗门接触,只能从事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等。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奴隶主阶级还制定了许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摩奴法典》首先确认婆罗门是人世间一切的主宰。电影《水》开头,《摩奴法典》就规定:“寡妇理应受苦克己守贞至死,丧夫后守贞的妻子可以上天堂,不贞的女子来世会转生为狐狼”。

电影《水》中,婆罗门贵族一方面要求寡妇守贞,另一方面又强迫寡妇卖身,而玩弄寡妇的就是那些信奉神灵的婆罗门贵族。这无疑是对神权和婆罗门贵族的最大嘲讽。寡妇被送到寡妇之家,表面上看是宗教因素,其实都是金钱的考量。这是对神权和婆罗门贵族的深及骨髓的批判和揭露。

印度寡妇和贱民的地位相差无几。经典上记载,寡妇有三条路可走:她们可以和亡夫一起火化陪葬,或是过着克己守贞的生活,还可以嫁给丈夫的弟弟。如果没有勇气殉夫,就要被送到神圣之城贝勒斯(现名瓦腊纳西)的恒河河岸上的“寡妇之家”。寡妇脸上和衣饰上就要加上寡妇的标志,并要比丈夫在世时更加小心地回避任何男性。男子见到了寡妇也要回避,因为寡妇是“不祥之物”。所以在影片中,卡丽安妮不小心撞了刚洗完澡的一个妇女,她说,寡妇不能像没出嫁的女孩般乱跑,你弄脏我了,害得我要重洗一次。当纳拉扬跟着卡丽安妮时,她说这样会伤天害理。卡丽安妮所说的伤天害理就是指违反宗教和习俗。同样,当纳拉扬以看望秋雅的名义去见卡丽安妮时,却吃了莎肯塔拉的闭门羹:“男人不能来这里”。

寡妇因为打上不吉祥的烙印,就要成为奴仆,在社会上也不再享有一般已婚妇女的各种权利和待遇。她们无权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宗教活动,不能参加结婚、祝寿等一切喜庆大事,甚至不许修饰仪容,寡妇还要把头发剃光。根据印度教的习俗寡妇还要献身于苦行、节欲、吃斋的生活。秋雅想用钱买菜籽遭到拒绝,因为寡妇不能吃油炸的食品。在别人的婚礼上,莎肯塔拉去打水,主持婚礼的神父警告她:“小心点,别让你的影子沾到新娘子。”人们认为寡妇是不洁的,不祥的,罪孽深重的。寡妇在这个社会是备遭歧视的,她们就是那些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被侮辱的和被损害的人”。

而男子地位和寡妇完全不同。在洁净的“圣河”恒河边,少不更事的秋雅问:“守寡的男人住在哪里?”这一问振聋发聩,招来寡妇们的一致反对:“小心烂掉你的嘴巴,神明保佑,咱们的男人不遭受此厄运。”女人地位低下和男人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男人在这个社会是不可侵犯的,其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当时,印度思想意识相当复杂:有人恪守落后残忍的印度种姓制度;有人崇尚英国殖民之风;有人追随甘地的足迹,期望解放印度的寡妇,实现印度独立和自由。这是出于不同文化背景和利益需要而产生的信仰分歧和争端。

纳拉扬的父亲德瓦卡纳大爷是印度婆罗门贵族利益的维护者,印度种姓制度和文化的守护者,也是印度人民的剥削者和奴役者。他身边也有像肥婆麦杜和阉人古拉碧这样的拥护者。纳拉扬的朋友拉宾达骨子里是个英国佬。他崇尚英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他喜欢英国的棒球、威士忌还有英国的诗人。他代表印度当时一部分人的心态。然而影片创作者仍然尊崇历史真实,把印度解放的希望寄托于甘地。用恒河边神父的话来说:“甘地这样的人世上少见,他遵从自己的良知行事。”甘地鼓吹自由,倡导真理。在火车站甘地演讲说道:“亲爱的兄弟姐妹们,一直以来,我相信神就是真理,到今天我才晓得,真理才是神。追寻真理的道路,对我而言乃无价之宝,我相信对你们来说也会一样。”最终,甘地还是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解放了整个印度。

作为影片主人公之一的纳拉扬(Narayan),他是印度种姓制度和文化的反对者和没落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也是甘地的忠实追随者,同时他在影片中承担拯救者的角色。纳拉扬出身婆罗门贵族阶级,他受过高等教育,向往真理和光明,执著追随甘地的足迹。他不顾母亲的反对,坚决要娶寡妇卡丽安妮回家。当他得知父亲就是玩弄卡丽安妮的贵族时,他和父亲进行了坚决有力的争辩,坚决与父亲所代表的婆罗门阶级决裂。一方面他以爱情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卡丽安妮,另一方面他也是秋雅的拯救者。他是印度寡妇解放和印度民族独立自由运动在电影中的一个象征性符号。

二、神权、男权、私欲奴役的寡妇人生

《水》中塑造的“寡妇之家”的寡妇们性格鲜明,悲戚相关。她们在神权、男权和私欲的奴役下,有着命运各异的寡妇人生。

老寡妇帕缇雅在寡妇之家度过了凄苦的一生,她一直活在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中,现实的人生毫无幸福可言。她既没有反抗过,到死也没有觉醒,她代表沉默而愚弱的大多数。她是一个念念不忘甜食的孤寡老人。她告诉秋雅想吃又大又白的乳酪丸,热腾腾的玫瑰甜球,用纯奶油做成的黄澄澄的菜杜,还有外面裹了一层金箔的甜腰果。老寡妇的甜食不仅代表好吃的食物,也象征美好的爱情和美丽的人生,也是一个老人对童年的记忆和留恋。老寡妇一直还记着自己结婚时的情景,她活在这种美好而辛酸的回忆中。“人生真叫人失望呀。”这一语道出了老寡妇对人生的感悟,留下无限绝望和缺憾。她在早晨的阳光里死去,还是没有喝到秋雅从恒河里打来的圣水。“愿神保佑她来生转世为男人”成了寡妇们对她唯一的祝愿和解脱道路。

肥婆麦杜马提(Madhumati)和阉人古拉碧既是男权的受害者,又是迫害妇女的帮凶。在寡妇之家,肥婆麦杜和阉人古拉碧地位最高,他们尽力剥削和奴役其他寡妇,贪图享受,满足私欲,甚至用卡丽安妮的卖身钱吸毒。他们在寡妇之家没有多大苦痛,也常常以自己的风流趣事作为谈资。肥婆把卡丽安妮当作赚钱工具,她坚决反对卡丽安妮结婚,因为结婚就断了她的财路。古拉碧强迫卡丽安妮卖身,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皮条客。卡丽安妮沉河自杀后,他们又把秋雅当作新财源。他们以回家之名骗取秋雅,致使年幼的秋雅遭到婆罗门贵族的践踏和摧残。其行为令人发指,以赎罪的名义犯下滔天罪行。他们极力反对甘地解放印度寡妇,努力维护等级森严的神权和种姓制度。他们认为是甘地毁了印度,贱民不应该成为神的子民。没有甘地出现以前,印度以前的生活就像英国时钟一样井然有序:嘀嗒、嘀嗒……他们反对甘地所说的“寡妇没有享受过爱的滋润,任何人都要懂得爱。”因为解放寡妇会触动他们的既得利益。

卡丽安妮(Kalyani)的命运先是寄托于她所信奉的黑天大神,没有明显的自我觉醒和反抗意识。遇到纳拉扬后,爱情使她懂得了救赎和获取自由的重要。爱情成了她唯一的救命稻草,但最终又无法逃脱人为的屈辱的“命运”折磨。她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投入茫茫无边的恒河水中,最终以死抗争,实现了人生的美好“回归”。正如她所信奉的薄伽梵歌中的黑天大神所说过的:“要人效仿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长得像天使一样美丽的卡丽安妮是“寡妇之家”唯一一个留着长发的寡妇。她纯洁、美丽、善良、乐于助人,她成了秋雅最好的朋友。她一向逆来顺受,被逼迫为肥婆和古拉碧卖身赚钱。但当爱情化身、拯救者纳拉扬出现后,她看见了人生新的曙光,她不顾寡妇的清规戒律和肥婆的反对,坚决要改嫁,而且与麦杜进行坚决的抗争:“大姐,这里是寡妇之家,不是妓院。”直到最后以死相争。电影《水》的情节安排和卡丽安妮的形象,会让人想到《茶花女》中命运悲戚的玛格丽特,想到《魂断蓝桥》中的忠于爱情的玛亚,想到《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艰难存活的玛莲娜。在这部影片里,编导迪帕·梅塔对情节的处理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其他世界经典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无不让人悲戚伤怀,潸然泪下。

莎肯塔拉(Shakuntala)开始信仰坚定,她想通过对神的虔诚和自我奉献获得解放和救赎。然而当她的信仰与良知发生冲突时,她从对信仰的恪守和尊崇变成对信仰的怀疑和动摇。她最终还是放弃了所谓的信仰,按良知行事。莎肯塔拉一直在包容、照顾并教育秋雅,她也一直同情美丽的卡丽安妮。当得知新法规定寡妇可以改嫁时,她不顾一切地从寡妇之家放走了卡丽安妮。影片结尾,莎肯塔拉抱着昏迷不醒的秋雅,去追寻甘地的足迹。莎肯塔拉看着火车载着秋雅的火车远去,喜悦和忧伤在她脸上挥之不去。

秋雅(Chuyia)天真烂漫,倔强善良,她是寡妇之家的最小的反抗者。秋雅念念不忘回家,一直相信妈妈会来接她。伶牙俐嘴的秋雅刚开始是反抗待在这里的,大闹寡妇之家。肥婆麦杜告诉她,当人家妻子,既嫁从夫。秋雅说,我才不想傻傻守寡,死胖子。她咬了肥婆,跑掉了。她反对寡妇沿街乞讨,她憎恨这样的生活方式。肥婆反对卡丽安妮改嫁,秋雅据理力争。她骂麦杜是肥猪,要踩死她。得知肥婆不准卡丽安妮结婚,将她锁在屋子里时,秋雅骂道麦杜马提去死吧,并弄死了肥婆的心肝宝贝鹦鹉米杜。影片以她的视觉和经历展开叙述,她是影片的核心主人公,也是唯一一个被彻底解救了的寡妇,是印度寡妇解放的希望所在。

三、神秘、诗意、感伤的印度风情

《水》具有印度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在神秘的宗教氛围中,以诗情画意的风格,展现印度特有的东方韵味和文化魅力。

影片宗教色彩浓郁,神秘气息浓烈。恒河岸边的独特的葬礼,具有宗教色彩的婚礼,寡妇欢悦节的独特仪式,都使影片呈现出宗教色彩和神秘气息。婚礼和葬礼都在恒河岸边举行,死亡与新生在同一地方展开。卡丽安妮的葬礼仪式充满宗教色彩悲戚的诗意,正如神甫所诵读的:“刀剑不能损其分毫,烈火伤不及身,永恒而无所不在,灵魂永不灭……”

电影镜头和画面有中国水墨画之美。意境高远,意象鲜明。导演以“水”作为电影名,是电影的点睛之笔,水在影片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人生就像恒河里的圣水一样,神圣而柔弱。正是这柔弱的水吞噬了弱者如卡丽安妮生命,也以圣灵的名义禁锢了寡妇的思想。生命来源于水,信仰皈依于水,灵魂归于水。水能洗刷罪孽,水能拯救生命,水谁能超度人生。水是神圣的使者。正如莎肯塔拉富有诗意的祈祷:“圣河呀,有如明月般皎洁,你是伟人的泉源。”

雨在印度是一种吉祥幸福的象征。雨也多次出现在印度电影里,如《季风婚宴》中的雨中群舞,《印度往事》中的雨中狂欢等。电影《水》中,纳拉扬去寡妇之家,离开时从屋檐下经过,正巧卡丽安妮和秋雅在晾衣服,水淋湿了纳拉扬。随即大雨即至,卡丽安妮和秋雅在屋内的木地板上欢快地嬉戏跳舞。对卡丽安妮来说是爱情滋润的喜悦,对秋雅来说是童趣复生的快乐。纳拉扬在雨中忘乎所以,兴奋无比。雨如爱情的甘露,滋润身心。电影镜头独特,画面优美,音乐轻快,整个情节营造在诗情画意之中,彰显印度歌舞片的独特魅力。卡丽安妮和纳拉扬的动作和笑容在同一音乐中交替出现,编导用声音蒙太奇把两个人的喜悦、幸福与爱情组接在一起,两颗相爱的心的喜悦展露无遗。影片中的又一次大雨在斋戒日到来,卡丽安妮在教秋雅读纳拉扬读给她的迦梨陀娑的诗“美格朵”,并捎去美好的愿望。雨在窗外连绵不断,在这里,雨成了带来吉祥幸福的使者。

影片中印度音乐如怨如诉,绵延不断的旋律余音缭绕,婉转曲折的西塔尔、维纳琴声和呜咽欲泣的笛声,强烈而音色多变的鼓声和变化多端的即兴演唱演奏,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印度风情画。影片开始的音乐凄婉而哀伤,画面宁静而富有诗情画意。晚霞映照下一片初开的盛夏荷塘,青蛙跳水,行人荷担,白牛青车载着年幼天真的秋雅,悠然自得地坐在牛车上嚼着甘蔗,充满童趣的快乐。

寡妇之家的石门暗青而结实,大门两侧石头上刻着痕迹清晰的佛教“卍”图案。寡妇们惨白的服饰,没有任何首饰,青色的屋舍、台阶和墙壁,显得凄冷阴森。秋雅跨进门槛,伏在一堵石墙上探望,她一眼就看见那个年迈孤独的老寡妇。秋雅是老寡妇的前半生,老寡妇就是秋雅的后半世。那个年迈凄苦的老寡妇是和秋雅一样大的时候来到寡妇之家的。受戒和岁月的风刀霜剑已经在她的脸上刻下永不消逝的苍老印痕。影片中悠扬婉约的音乐戛然而止,我们听到的只是乌鸦“哇、哇、哇”的凄惨邪恶的叫声。影片的色彩也由外面明亮变成阴暗的灰蓝色调,失却影片开头的美丽景象。这是影片中令人震惊的一段画面。在色彩的明暗对比中,映射人生无常和命运多乖。

卡丽安妮和纳拉扬第一次约会的场面充满诗情画意。画面洋溢着神秘气息,具有神秘感召力的音乐洋溢着原始的宗教韵味。卡丽安妮端一盏油灯,灯火缥缈不定。纳拉扬在河边临风而立,笛声悠扬,如泣如诉,哀婉不已。大树盘根错节宛若神灵。两袭白衣,飘飘若仙。大全景的夜色,天空水面一片暗蓝,月亮皎洁如骄子。纳拉扬在给卡丽安妮读迦梨陀娑诗“美格朵”:“在河岸旁,昙花绽放的地方。”尽管卡丽不识字,她还是喜欢纳拉扬的“美格朵”。纳拉扬说这首诗说的是两个相爱的人分离的痛苦。爱人告诉云朵,心上人好似毗湿奴神,化成黑天的样貌,像孔雀羽毛般闪耀。两个相爱的人约会的场景美不胜收,以富于诗意的对白来演绎一段凄美的爱情。

卡丽安妮离开寡妇之家与纳拉扬在大树下相见,画面美丽感人。大全景和近景的组合运用,把寡妇过欢悦节的场面与一对恋人约会的场景通过音乐蒙太奇组接在一起,进行联系与对比,显示出印度地域色彩,又体现出寡妇之家暂时的安乐祥和。欢悦节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和祭神仪式的狂欢。

尽管影片具有神秘、富有诗意和诗情画意的印度风情,但影片的整个基调是感伤和悲戚的,衬托主人公的悲凄命运和凄惨人生。老寡妇凄惨的死去,卡丽安妮和纳拉扬悲剧性的爱情结局,卡丽安妮作为美的化身的投河自尽,秋雅遭受的践踏和蹂躏,莎肯塔拉在影片结束时,画面定格后的犹豫和复杂眼神,无不使整个影片充满感伤和悲凉气息。而影片结尾的“根据2001年的调查,印度有3400多万名寡妇,大多数的处境,依然和两千年前《摩奴法典》规定的相去不远”,更是让人悲戚,发人深省。

标签:;  ;  ;  

种姓制度#183;寡妇生活#183;印度风格:“水”_婆罗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