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 消化内镜室 430300
【摘 要】目的 观察常规止血方法和内镜下止血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消化内科收治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0例,住院期间根据首次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内科止血治疗;观察组(45例):采用内镜下止血治疗。结果 对照组有效止血率为56.67 %,治疗止血后再出血率为33.33 %;观察组有效止血率为93.33 %,治疗止血后再出血率为3.33 %。两组数据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较常规内科止血治疗更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内镜;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效果
前言
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急性储出血性疾病,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lB)是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的出血,包括胆管或胰管的出血和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患引起的出血,常见的病因包括上消化道肿瘤、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以及血管畸形等。本研究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消化内科收治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0例,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9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为(45.63±2.05)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44.89±1.96)岁。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并经Rockall 评分系统评估均为高危病人。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情等基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密切监测患者出血情况,及时补充血容量,使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PPI),黏膜保护剂如铝镁加混悬液、双八面体蒙脱石散等药物及生长抑素,必要时加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观察组:由科室治疗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行胃镜检查并明确出血部位,并据病情选择适合的内镜下止血方法[1]。本次研究中,治疗方法为黏膜下注射为5例,钛夹止血为8 例,氩气刀凝固术止血为15 例,使用两种以上治疗方法联合治疗的有17例。
1.3 观察指标及结果评价
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情况,在治疗前后均要进行血常规、粪常规全套实验。治疗效果评价:有效:患者呕血停止,黑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逐渐转变正常,粪潜血阴性;无效:患者依然呕血,黑便症状无减少,经输血后,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继续下降。再出血:患者经治疗后出血停止1~7天内出现呕血或黑便,同时伴有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持续下降;内镜复查证实病灶仍然出血。
1.4出血判断标准
患者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和口干等症状,甚至一些患者伴随四肢冰凉、烦躁不安等情况的出现。同时患者出现心率加快、休克或是脉搏微弱的情况。在患者出现休克状态时,其早期血压可以代偿性升高,随后,伴随其出血量的逐渐增加,血压逐渐下降,进而会出现失血性休克。还有一些患者会伴随腹痛、发烧、呕血和便血等情况的发生。
1.5止血标准
对患者出血灶部位进行止血操作,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当患者的活动性渗血情况消失,患者的临床症状逐渐消散,大便隐血实验显示为阴性,或是患者的大便颜色逐渐变浅,粪质边干,其对应的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的计数与血细胞比容不再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对应的生命体征逐渐恢复正常时,则表明患者不再出血。
1.6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使用χ2检验,当P<0.05差异分析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56.67%),并且治疗后再出血率也明显降低,且两组数据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据有关报道,每年我国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约为80/10000,病死率高达15 %,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治疗,常威胁患者的生命。近些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成熟和普遍应用,已经成为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同时内镜治疗也大大降低了再出血风险和病死率。
常用的内镜止血方法包括氩气刀凝固术、机械止血和药物局部注射3 种。在弥漫、浅表出血及其他内镜下止血方法的补充治疗情况,氩气刀凝固术止血常用在这种情况下的出血情况,其优点为非接触式电灼电凝,可避免探头与血痂粘连,视野清晰,操作简单,可用于大面积创伤止血[2]。但其缺点主要是该手术可发生表浅溃疡,愈合周期长,少数还会诱发再次出血,并有穿孔的潜在危险性。作为一种物理性机械方法,钛夹止血不会引起局部组织变性坏死甚至继发性溃疡导致再次出血,止血效果好且成功率高。该止血方法成功的关键在于需要内镜医师熟练高超的操作,须迅速、准确的释放止血,充分夹闭血管残端或闭合创面,以截断血流,以促进愈合。手术前应检查钛夹装置,操作中钛夹应与靶组织尽量垂直,两端应夹在非坏死组织上[3]。创面愈合后一般1 ~ 3周后钛夹自行脱落,自行排出体外,患者感觉不到任何不适,钛夹不会影响病灶愈合,同时也不会对消化道造成机械损伤。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临床常见急症,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对人们生命有很大的危害。本文采用内镜下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首次止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再出血倾向明显降低。因此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选择正确的止血方法,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增加治疗的有效率,同时便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理,陈丽芬,覃冬林,等.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20):3912-3913.
[2]曾莉蓉,陈鹏飞,魏文斌.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内镜止血的应用价值[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6,21(1):137-138.
论文作者:徐林生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消化道论文; 患者论文; 静脉曲张论文; 方法论文; 对照组论文; 情况论文; 统计学论文; 《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