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六安市L村为例
叶倩文
(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36)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但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困境:文化建设主体缺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娱乐生活单一、基础教育薄弱。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安徽省六安市L村文化建设出现的问题,试图从培育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丰富农村文化娱乐生活、重视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等方面入手,为当前农村文化的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农村社会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 文化;农村文化;困境;对策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学术界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李祖佩从村庄空心化的研究角度,一方面认为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是农村内部文化承接主体缺乏,且缺少必要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是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和村级组织弱化。〔1〕樊晓燕则认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包括农村的衰落、半城市化的冲击以及对农村环境的过度改造。〔2〕禹兰指出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缺乏、滞后,文化活动贫乏、单调以及落后文化活动的泛滥。〔3〕何强和程敬华认为农村文化的建设要从培育农民文化主体意识,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弘扬农村高端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发。〔4〕林琳提出,农村文化建设要强化政府职能,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5〕总之,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和广大农民群体的共同参与。本文基于六安市L村的实地访谈,从农村文化的内涵入手,根据访谈中所获得的个案资料,重点分析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要想实现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的良好培养,就应该对专业平台进行建立,使得校内以及校外都有足够的平台起作为支撑。高校应该对校内课程的讲授以及实践课程进行比例的合理分配,使得实训室的建设力度得以加大,使得学生进一步了解旅游管理这一行业的实际需求以及岗位的操作技能等,使其创新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高校应该和旅游企业实现良好的交流以及合作,在校外建立顶岗实习基地,为学生走向社会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农村文化的内涵探析及L村简介
(一)农村文化的内涵探析
文化是农村社会生活不断向前发展的产物,农村文化同样也是农村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农村社会的后续发展乃至全国的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自古以来,中国就具有十分辉煌灿烂的文化发展史,在我国的文化发展长河中,农村文化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汉典》中,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然而,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农村文化问题逐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刘豪兴和徐珂认为农村文化是指 “在特定农村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在农村社区的文化,是农民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6〕费孝通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农村文化包含乡土性、归属性、直观性、季节性和多样性等特征。〔7〕聂林华从农村文化涉及内容的角度,认为农村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既是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支撑因素,又是活跃农民群众生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8〕还有些学者从区域范围的角度,指出农村文化是一种新型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截然不同。简单的说,就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土地、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发展起来的区域文化。综上所述,目前的学术界对农村文化的内涵主要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代表性观点。广义上的农村文化,主要包括农村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狭义的农村文化是指农村精神文明活动,包括农民群众的情感状态和人生追求等。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广义上的农村文化,是相对于农村地区经济、政治生活发展变化的一种突出反映。
(二)L村文化现状
本文选择的调查区域是安徽省六安市L村,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处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大别山北麓。L村位于皖西大别山脚下,与金寨、霍山两县相邻,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6公里,六安市区60公里。L村流传着很多的历史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关于L村村名的由来。相传在元朝末年,朱元璋的母亲身怀六甲,当时为了逃脱元朝官兵的追杀,在逃亡的途中路过此地,随后朱元璋落地而生,所以,该地就被后人称之为L村了。目前,L村由9个自然村民组构成,共有620户,总人口约2700人。通过访谈村干部得知,该村的村民在外地买房的大约有250户,基本都集中在六安市区和省会合肥。L村70%的青壮年都在上海、南京、合肥等城市打工,剩下的青壮年基本都留在了六安市区或是离市区不远的城镇打工。常年留在L村的只有老人、小孩和妇女,只有他们会继续在这里守着少量土地生活。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困境
(一)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缺失
现阶段,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以及带领农民致富的乡贤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广大农民群众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由于受长期以来现实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导致了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这突出表现在:第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从农村转移到城镇。据调查所知,当前中国农村70%以上耕地仍然由农民耕种,但其中绝大多数是由农民家庭中的老年父母耕种。简言之,现在农村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中坚力量主要是50岁以上的劳动力,因为40岁以下的劳动力基本都会选择前往一线城市务工或是经营小本买卖,追求更高的工资待遇。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在外的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至于这些外出的40岁以下的劳动力若干年后还会不会回到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农村,包括他们自己也不确定。总之,这无疑会造成农村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结构的改变,此类现象若长期存在会导致农村文化建设失去基础和主体。第二,农村文化的人才队伍建设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导致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农村文化工作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各乡镇、各村都要建立统一的文化站,配备专业的文化管理人员。但由于农村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基本的待遇得不到保证,大部分的文化工作者更愿意前往城市工作。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并没有更多的去考虑农民对文化的真实需求,反而使人才流失严重。
(3)淬火前模拟吊运 工艺要求淬火时间为10min,为确保严格按工艺要求时间执行,淬火前我们对管板进行模拟吊运,实际吊运结果:从拉台车到落至2#立喷共计时9min,可满足工艺淬火时间要求,在确保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才开始装炉。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文化基础设施是农村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基本条件。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相对落后,远远达不到农民的生活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各地区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经费使用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好、文化历史悠久的农村地区。大多数经济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并没有建立起来。相反,却存在着一种“重视经济、轻视文化”的思想意识。换句话说,这些农村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却忽视了人们文化生活的建设。这是导致农村文化落后于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二,农村文化设施利用率较低。农村的活动中心有很多,却被长期闲置,篮球场也变成了停车场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今大部分的农村虽然设有图书室、文化室、阅览室等活动教室,但活动室内的书整体来说很少,而且更新慢,书的内容与村民的需求也不匹配,这对村民来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图书室”。
比如,在L村620户中,已经在外买房的约250户,在外务工租房子,或是陪读的有110户,而且大部分都分散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或省会城市。其余家庭基本上都是户中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在家长期居住的就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了。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较弱,活动能力有限。根据目前农村人口的流动情况来推测,他们以后回到农村生活的可能性很小,尤其是那些在外面买了房子的村民,他们有的表示希望以后在外面养老。因此,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岌岌可危,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一旦缺失,农村文化繁荣景象也就很难呈现。
其次,对散户消费者采取过错责任倒置原则。对于透过银行、保险公司、证券行购买期货期指的散户消费者,他们并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源,也不具备对于专业数据的分析能力,更多的时候是交给操盘手、证券行等进行交易,因此法律应该做出适当倾斜保证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持续稳定,建立健全金融消费券信息保护机制和体制。对于投资失败而进行诉讼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案件采取过错责任倒置原则,除非中介一方能够证明对方有过错,否则应该承担相应部分的连带责任。这样的责任倒置,一方面加强消费者参与金融市场的信心,同时也能很好的监督到金融交易所等中介机构依法依规行使权力。
就以L村来说,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差距较大。一方面,L村的经济在某种程度上都已逐步提高,映入眼帘的也不再是用泥巴和木质材料建筑的房子,而是家家户户基本上都盖起了小洋楼,该村的路面也由之前的泥巴路变成了如今的水泥路。其实已经基本实现了“村村有道路”、“家家住洋房”的目标。另一方面,L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却很落后。虽然近几年,L村成立了多个 “农家书屋”以及完善了村内的图书室,但是真正去此地看书的农民少之又少。据当地的村干部介绍,每周只有少数的学生会去借阅图书,很多农民由于自身文化的缺陷,乃至不识字的农民居多,在某种程度上,会让农民产生“求知难、学习难、看书难”的困境,进而影响他们的求知欲。
青壮年劳动力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立足于农村实际。文化建设的内容不仅要贴近农民的生活,反映农民的需求,而且文化建设的过程要让农民广泛参与,其发展成果要让农民共享。第一,政府应当高度重视有关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组织建设乡镇图书馆,农民书社,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民感兴趣的讲座和社会专题培训服务。第二,政府应该对农村的文艺骨干和民间艺人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不仅身怀绝技,积极精湛,是农村文化的台柱子,而且更是农村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只是随着时间的流失,当前农村这一类的民间艺人已经不多了。
(三)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单一
就拿L村来说,L村的小学目前只剩下为数不多的教师和学生了,其中教师大都已经快到了退休的年纪。在与其中一位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得知,由于城乡一体化的推进,L村越来越多的学生随着外出打工的父母也即将转到城市里上学。该教师很无奈的表示,农村的基础教育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这种情形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状况薄弱的问题依然存在,进而极大地影响到了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进程,很难达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预期目标。
教育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之一,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直接关系着农村地区的持续发展。当前,虽然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改革已经获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但相比较城市教育而言,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基础教育水平还是相当滞后的。一些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仍然困难重重,大量贫困生还是无法享受到与城里学生同等的教育,其辍学率居高不下。从学校的角度,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师资队伍方面,由于缺少专职音体美英老师,导致教非所学,学科教师不匹配的情况普遍存在;其次,在学生人数方面,由于2001年的一场针对全国农村中小学的“撤点并校”政策的推行,使得农村中小学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最后,在学校的基础设施方面,随着农村地区小学合并情况的不断出现,大量堆积的基础设施面临着闲置的局面。
(四)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薄弱
例如,每年L村还会有一两次由上级政府或是文化站安排组织的送戏下乡的活动,看上去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由于戏曲的内容比较老旧,除了那些热衷于戏曲的老人,参加此类活动的年轻人很少。对于那些不愿参加的村民,他们拒绝的原因是由于农村居住分散,看戏路程较远,没有适合自己的交通工具,更缺乏像城市一样的室内场地。尤其是到了冬天的时候,农民都不喜欢露天看戏。另一方面,农民缺乏参加此类活动的兴趣,认为每年的活动形式都一样,看过一次就够了。时间久了,这些农民会选择留在家里看电视、带孩子、做家务,偶尔还会有个别的村民会选择去邻居家打麻将、下棋等。总之,这些情形与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适应,进而影响了村民们的整体精神状态,更重要的是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相差甚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对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进行了部署。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符合人民大众的先进文化也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虽然其成效不能一蹴而就,但也确实涉及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的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单一、贫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村民生活形式单一。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依然保持十分原始传统的一面,不论春夏秋冬都遵循着“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规律生活着。村民们甚至把休闲的生活方式几乎都留给了看电视,做家务,打麻将和带孩子上。简言之,一些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如唱民歌、跳广场舞,“舞龙、舞狮”等活动基本空缺。第二,文化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尽管,近年来各级文化部门虽组织开展了 “三下乡”活动,越来越多的剧团,文化馆以及电影公司坚持向农村送戏送书送电影,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但按照目前农村文化的发展,这也只是一种暂时的满足,文化单一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
三、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培育农村文化建设主体
1.2 研究方法 (1)血清Hcy水平测定:分别采集所有患者治疗前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以3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送检,采用罗氏 Modular P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通过酶循环法进行检测。(2)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PhihPsATL-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进行,由超声检验科医师进行测量。上述血清Hcy水平测定与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由同一名医师独立完成。
另一方面,必须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农村文化环境,发展好农村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使农民在不离开本村的情况下就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以此减少本村青壮年年劳动力向外流出。比如,L村大部分的年轻劳动力都选择了离开本村,前往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务工。究其原因,主要还是L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位于赤道以南8度的巴厘岛,一直以来因种植水稻和外来水果而被世界熟知。如果在这里种植葡萄呢?大多数葡萄酒专家会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里太热了!但实际上,自20世纪初,巴厘岛就已经开始种植食用葡萄。就像水稻一样,葡萄每年也会有3次采收期,且不需要经历冬季的树藤休眠期。尽管如此,这并不能阻止一些颇具前瞻目光的思想家(也可以叫他们顽固派)去尝试在这个吸引了包括雅加达人在内全球旅游爱好者的热带岛屿上酿造葡萄酒。
(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文化基础设施是人民群众汲取文化营养的载体,是繁荣农村文化的必然要求,更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前提。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当坚持农村公共服务文化的供给理念,多方位、多渠道的为农村文化的建设筹集资金。首先,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建成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是各项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主体,而人民群众是文化设施建设的主要受益者。因此,文化建设资金的使用目的主要是使人民群众能够正常的开展农村文化交流,保证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能够日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比如说,在各乡镇、村的主要的交通要道两侧设置阅报栏、宣传栏,增加农村文化站、图书室、活动中心、小广场等活动场地的建设。在给农村“送”文化的同时,还要积极的在农村“种”文化。其次,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的投资,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比如,在L村看来,村内有很多的农民因外出务工,为了防止田地抛荒,便将自己一定规模的田地流转给了当地的种粮大户去耕种,最多的种粮大户承包的田地接近两三百亩。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积极主动的做好宣传工作,引导和鼓励这一类的“种粮大户”投资农村文化建设。最后,鼓励农民自筹资金开展文化活动。一些经济富裕的农村地区,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之后,于是对文化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只要农民群众愿意,对于自筹资金开展各项文化的活动,政府应当对此给予引导和支持,对做的效果好的农民给予奖励。
(三)丰富农村文化娱乐生活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迫切的需要多种形式的优秀文化的融入和发展。面对当前农村文化单一的现象: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当前,农民对文化的追求表现出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农民的主体意识和精神需求与过去相比也不尽相同。第一,利用我国农村传统的节日,以文艺演出、小戏台、灯会的形式,举办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比如,L村可以在逢年过节举办“舞龙舞狮”、“唱民歌”比赛的有奖活动,有利于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努力做到从“局部文化”发展到“全民文化”。第二,利用现代的新媒体技术,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的传播手段和表现形式。文化是否符合人民大众的口味,不仅仅取决于文化本身独特的魅力,而且还要取决于是否有先进的文化传播手段。当前,应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在农村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这不仅可以丰富农村文化的题材,使农民群众对农村文化更具有依赖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随着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身边的民间传统艺术、传统交通工具、各种特色文化等都呈现出逐渐消失的趋势。因此,大力发展特色文化,就是要在挖掘和保护这些地方传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去继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例如,L村所属的六安市曾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有着较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就该地区在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活动遗址、革命文物、历史照片以及红色歌谣的保留和传承情况来说,已经大不如从前了。
(四)重视农村地区基础教育
农村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构建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教育体系。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首先,提高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当地政府应出台积极引进优秀教师的政策,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教师,投入到农村基础教育建设中来,使农村的师资队伍充满活力。其次,加大国家对基础教育设施经费的投入,改善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如,以L村小学为例,兴建一些宽敞明亮的教室,购买更多的电脑,及时更新图书馆的书籍等,以此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教学差距,留住更多的农村儿童。
另一方面,从学生及家长的角度:第一,消除农村家长对教育的错误观念,克服农民身份的自卑心理,给留守儿童一份平等的教育。为保障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家长必须对于学知识、学技术、学政策有着比较强的意愿,同时也非常重视子女及自身的教育。第二,家长要高度关注孩子的辍学问题。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当前农村的很多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是小于男性的。比如,L村有大多数的女性都早早的辍了学,嫁了人。据之前所述,该村的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尤其是女性,中专以上的学历基本没有。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下农村基础教育的不平等问题。因为,对于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的农民而言,知识改变命运已成为越来越真实的写照,农民素质的提高刻不容缓。
〔参 考 文 献〕
〔1〕李祖佩.村庄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困境与出路——以湖北省空心村为分析对象〔J〕.中州学刊,2013,(06):72-77.
〔2〕樊晓燕.中国农村文化在城市化背景下面临的困境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02):58-64.
〔3〕禹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J〕.湖南社会科学,2013,(06):214-216.
〔4〕何强,程敬华.齐齐哈尔农村文化建设:现实困境与路径重构〔J〕.理论观察,2018,(03):122-144.
〔5〕林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7,(05):41-42.
〔6〕刘豪兴,徐珂.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82
〔7〕侯朋飞.农村文化建设探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7.
〔8〕聂林华.中国西部农村文化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 G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2234(2019)02— 0130— 04
收稿日期: 2019— 02—12
基金项目: 安徽农业大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社会工作专业综合改革示范项目(201537QT1)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支持。
作者简介: 叶倩文(1993—),女,安徽桐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
〔责任编辑:杨 赫〕
标签:文化论文; 农村文化论文; 困境论文; 对策论文; 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