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重要思想论文,贡献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第151-152页。)这是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第一次完整表述。此后,在不同场合,江泽民同志又多次反复强调“三个代表”的要求,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1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这样的哲学,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来源之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它既坚定不移地坚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容和实践要求,极大地推动了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生产力的定性分类,是对唯物史观生产力论的新贡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论断,是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根据国际国内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在当代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整个社会生活以及整个现实历史的基础”(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4页。),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1页。)。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1031页。)可以说,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这是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考察和研究得出的科学论断。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要促进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就必须敏锐地把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努力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而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广阔的通途。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在总体上还没有改变,生产力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层次,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在任何一个具体社会,多层次的社会生产力都是并存的,因此,也就有了先进与落后之分。很显然,落后的生产力既不能适应生产关系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各种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必然束缚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只有先进的生产力,才能最终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社会的进步,总是先进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当前我们正在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
我们可以看到,以往的唯物史观中所讲的“生产力”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无论是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奠基者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唯物史观的后继与发扬光大者列宁、毛泽东等,他们在讲到生产力时,都没有再进一步细分“生产力”,没有对生产力进行具体分类,只是从一般的整体的角度去笼统地粗线条地讲述生产力。邓小平第一次对生产力进行了层次上的划分。1988年,邓小平强调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这个论断第一次对“生产力”本身进行层次的分析,从中划分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强调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在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跨越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的一大贡献。江泽民同志关于共产党应当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的重要思想,又进一步明确地把“先进生产力”从生产力中划分出来加以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所体现的生产力理论是具体的、现实的和完整的。从纵向看,“先进生产力”的提出是就中国今天的生产力相对于昨天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而言的;从横向看,“先进生产力”的提出要求我们要下大力气赶超当今世界的先进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的又一贡献。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先进文化的积极作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是对唯物史观文化理论的新贡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强调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特殊作用,指出党的先进性与能否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密切相关,在新形势下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而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人类为了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精神生产的产物,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具有维护和巩固社会制度,调控和保持社会制度正常运转的功能;继承知识和社会经验,维护社会连续性的信息功能;构建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的教化培育功能。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1031页。)“定社会的文化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的,同时又对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是唯物史观关于文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江泽民同志关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思想,在唯物史观关于文化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动态上考察文化现象,凸现了先进文化在促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的积极作用。
先进文化是指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社会广大成员的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趋势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包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现代科学文化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把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的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动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正确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努力创作出更多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鼓舞广大群众,从而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彰显中国现代化的独特社会主义精神风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同时,我们还必须高度重视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它是现代生产和现代文明的知识基础,是人类更有效地利用自然力,促进社会现代化和全面进步的智力条件,也是国际上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党和国家为发展高科技而提出的一系列计划、策略都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只有用这两方面的先进文化来教育和武装群众,才能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世界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除了积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外,还必须立足于发扬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这个民族精神,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文化建设从党所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工作,上升到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大业兴衰成败以及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上来,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提升。从这个高度肯定和弘扬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这在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是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新贡献。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根本点,并把它上升为至高点,是对唯物史观群众观点的新贡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立足于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升到至高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是对唯物史观群众观点的新发展、新贡献。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据此作出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的结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我们党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不渝地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宗旨。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这就是党的群众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从正反两方面一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党代表人民群众利益,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人民的愿望,维护人民的利益,党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就会无往而不胜,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党的事业一旦违背群众的意愿,就会脱离人民群众.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定会遭到挫败。
关心群众,代表群众利益,绝不是空洞的口号,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只有切实关心和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拥护。2003年初,全国大多数省市发生了非典疫情,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党中央、国务院把防治非典工作列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不放松抓经济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群防群控,终于取得了抗击非典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双胜利。这次抗击非典的实践再一次证明,只要我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把关系群众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我们就能集聚起强大的力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了非常精辟的总结,他指出:“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第151-152页。)所以,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党都必须始终如一地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第一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想着群众、依靠群众,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反映好、直辖市好、处理好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兼顾好。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对唯物史观的总体把握和理论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精华,其中既包含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和发展。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应着物质文明,它是基础,因为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应着精神文明,它是灵魂,因为先进文化既能深刻反映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实际,也能引领时代和实践的变化趋势,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对应着政治文明,它是宗旨,因为无论发展先进生产力还是发展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既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只有真正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现了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发挥历史创造者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三个代表”的三句话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相互贯通、辩证统一的完整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江泽民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化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4页。)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仅仅是对先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要求,更是对党组织和党员个人提出了要求,它要求广大党员摒弃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革除一切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体制和弊端,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这样,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不断得以实现。
把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利益问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看待,把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确定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是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次,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总体把握和理论创新。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把指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注: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