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奥运大学生志愿者培训模式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志愿者论文,奥运论文,模式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1.11 文章编号:1009-783X(2007)03-0012-06 文献标识码:A
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言,“奥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的盛会”[1],“决定奥运会能否成功举办的因素有很多,如主办城市或国家的经济实力……等,其中,志愿者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2]”据估计,北京2008年奥运会大约需要十万名志愿者,这其中,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北京高校的大学生,将成为志愿者队伍的中坚力量。因此,做好奥运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志愿服务水平是奥运会筹备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1 奥运大学生志愿者培训的目标维度
对奥运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出发点何在?本文认为,主要应该是奥运会的需要、大学生的需要和输送学生的学校的需要;或者说,应该立足于学生、学校相对于奥运会的知识与能力的不足上。所以,奥运培训目标首先应定位于满足奥运会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能力的要求上,同时,还应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以及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另外,从最佳社会效益角度看,奥运培训不但要满足一时一事的需要,还要满足社会长远的需求,发挥长远的效益。因此,奥运大学生志愿者培训的目标维度应是多元的。
1.1 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社会群体,他们拥有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求知欲望,同时,他们正值青年时期,思维活跃,拥有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强烈愿望,这些都是大学生志愿者的优势所在,是为奥运会提供高水平志愿服务的有利条件。但是仅有这一点还并不充分,如果不具备现实的志愿服务能力,志愿服务也仅是个人心中的良好愿景。志愿服务能力的缺乏恰恰是大学生自身素质的薄弱环节。这一点体现在诸多方面:
首先,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经验和具体工作能力不足。总体而言,在校大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不少,但是很多活动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行为,并没有实质的工作内容,参与者也难以获得真正的服务经验,而参加过体育志愿服务项目的大学生则更少。在一项调查中,被调查的748名北京市大学生,只有14名曾做过运动会志愿者,只占总数的1.9%[3]。同时,大学生还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对很多基础性工作如复印资料、收发传真、打扫场地卫生、收取门票等不屑一顾,认为不用学就可以胜任。这反映了大学生具体工作能力的不足。而这些具体性工作正是奥运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地培训,到时很可能难以顺利完成任务,而那些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如翻译、医疗救助、驾驶等则更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实践才能够驾驭。
其次,大学生志愿者处理复杂人际交往的能力不足。参加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志愿者曾反映,在维持赛场秩序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依托关系不买票、强行入场、不按预先安排的座次入座等不文明行为,其中不乏一些组委会的工作人员。遇到这种情况,志愿者应如何处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需要较高的协调和应对能力。另外,志愿者还要与奥组委的专职人员一起工作,如何协调彼此的关系,当出现分歧和纠葛时怎样处理,这些能力都是很多大学生不具备的。针对上述志愿者服务能力不足的情况,奥运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目标应首先定位在提高志愿者服务能力上。
最后,大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比较差。奥运会期间北京特别是奥运村、体育馆内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运动员、官员和游客,高密度人群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危险性,各种突发事件极易造成“奥运群体”混乱,甚至造成灾难,这在奥运史上是出现过的,志愿者面临着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考验。但是,大学生一直生活在一个比较平稳的环境中,没有经历过类似事情,也很少想到该如何处理紧急事件,他们在应急能力上属于弱势群体,如果不加强培训,一旦危急情况出现,则很可能手足无措,丧失应急和解救能力。
此外,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可提高奥运志愿者的组织性,培养团队精神。组织化是确保大规模群体活动成功而且高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社会各层面运用频度最高、经验最丰富的方法之一。从这一角度分析,由于奥运大学生志愿者是通过遴选产生的,其群体组织性不强。单个个体的独立性使得他们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协同性都非常弱,因此,采取集中培训方式,一方面要提高他们对志愿者组织的认同感,服从组织的管理和约束,形成较强的内聚力;另一方面,通过运用各种培训方法,可以让志愿者之间互相熟悉,在特定的专业项目服务小组内形成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培养团队精神,形成一个个志愿服务项目团队,满足奥运会的需求。
1.2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水平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水平,实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志愿者活动的基本目标之一。《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章程》第七条指出,该活动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青年的公民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促进青年健康成长”[4]。
大学生社会化对于奥运志愿者活动和大学生长久发展意义都非同寻常。完成社会化的大学生,才能愉快胜任志愿者角色,在奥运参观、内外接待、服务、应对不同人等工作方面游刃有余,否则会局促、尴尬、冷漠,与人合作、打交道发生障碍,影响活动的总体效果,也影响中国大学生的总体形象。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讲,社会化弥补了自身的弱点,有利于其今后在社会立足发展,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教育。社会组织是高度复杂的,角色定位是多重性的,工作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是高度集中的,要使得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够顺利适应社会,大学生的社会化必须从校园内就开始。
我国大学生社会化程度普遍偏低,因为在现有教育模式下,学生从小缺少社会化的时间、场所和动力,他们整天学习,泡在书本中,没有机会和人打交道,学习社会的各种技能;应试教育也排除社会化的必要性,学生分数高就是一切,社会交往能力不被重视;学校课程体系中缺乏相关内容,学生想学习找不到指导和途径。而且我国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简单,生活角色较为单一,交往层面、对象较有限,这些都造成大学生社会知识不足,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比较匮乏。
志愿服务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具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作为组织性极强的奥运盛会,参加这样的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组织角色认同,人际关系的处理,工作责任的履行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这一特点,促使他们积极适应自我角色、不断提高处理冲突的能力、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达到既满足奥运需求,又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双重目的。
1.3 普及奥林匹克知识,促进优秀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校园文化存在一定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潮。一些大学生把无所事事、吃喝享乐、不思进取当作生活和学习的目标,将其视为自己的“个性”,而把勤于学业、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的行为视为“迂腐”、“落后”的价值选择,对此持有嘲讽的态度。这样一种文化倾向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是非常危险和可怕的。与之相对应,奥林匹克精神倡导“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和“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促进人们向往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与人和谐、共同努力的精神动力,是我们涤荡校园文化气息的一种有力武器。在对奥运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对培训的宣传,通过受训大学生的言传和模范带动作用,可以倡导一种积极向上、勤于奉献、团结互助的校园文化,促进主流的优秀校园文化的形成,给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塑造良好的人文气息。同时,也会促进校园体育运动发展,营造出运动、健康的良好氛围。
1.4 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培养人才
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种形式,对于缓解社会矛盾、弥补政府服务的不足、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是成熟社会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志愿服务还处于初期阶段,具备社会志愿服务管理能力的人才比较匮乏。大学生作为具有良好知识背景的社会群体,通过志愿服务培训、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挖掘出许多有志于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人才,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好人才基础。而且,受训大学生可以成为资源活动的骨干,进一步推动志愿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将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推广作用。这是奥运大学生志愿者培训的长远目标。
2 培训的指导原则与运作流程
为了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挑选出最合适的志愿者,对奥运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不能沿用传统的、静态的、僵化的、孤立的培训模式,而应该将竞争性的、灵活、系统的培训方法和机制引进奥运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工作中,并以此原则为指导进行培训流程的设计。
2.1 培训的指导原则
2.1.1 培训与筛选相结合原则
这一培训原则就是把对志愿者的筛选融入到培训工作中,通过对志愿者培训成果的检验,挑选出最合适的志愿者。在往届奥运会筹备工作中,与筛选相结合的志愿者培训机制曾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如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1992年巴塞罗那夏季奥运会和阿尔贝维尔冬奥会的志愿者培训都是如此。其中墨西哥奥运会的志愿者培训中就贯彻了培训与筛选相结合原则,流程如图1所示[5]。
图1 墨西哥奥运会培训流程图
培训与筛选相结合原则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激励志愿者的士气。以测试作为选拔志愿者的方式本身就可以增强志愿者对培训的重视,提高培训的效果,同时,经过层层选拔获得奥运志愿者资格,本身就是对自己实力的证明,可以使大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使他们士气旺盛,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去。另一方面,通过层层筛选,可以避免遴选过程中的不足,选拔出最为优秀的志愿者。
2.1.2 技能训练与素质拓展相结合原则
培训中首要的任务是学习技能,把大学生在学校未学到的技能教给他们,如负责引导、疏散的技能,助理裁判的技能等,这些是他们胜任工作所首先需要的。但是,培训又不可局限于此,要在深广度上不断开拓。实际上体育培训具有多方面价值。法国教育家顾拜旦认为,竞技运动是对青年实行民主教育的最好方式,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把竞技纳入教育体系,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是其中所蕴涵的教育本性[6]。对于以教书育人为目标的高等教育而言,奥运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应该与大学生的整体发展相挂钩,应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格、精神层面素养的提高,实现一场培训造就一批新人的优异效果。
2.1.3 理论教学与实践演练相结合原则
志愿服务是操作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单纯地理论教学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专业性的如新闻翻译、急救、收发传真等志愿服务,并非讲课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结合现实的场景和操作才能够完成。为此,我们建议,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把对奥运志愿者的培训内容分解为各种选修课,通过课堂讲解、情景模拟等多种途径完成培训的过程,提高大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教育意义的理解和志愿服务内在精神价值的认同。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大学生也不至于把自己的学习规律打乱,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这是奥运大学生志愿者培训工作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
2.2 培训的运作流程
根据上述培训的运作机制,我们将培训的运作流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2.2.1 初选志愿者
大学生志愿者的初选应该本着自愿的原则,让学生自由报名。报名工作在高校内可以按班级为单位进行组织,同时注意收集报名者的相关信息,如其姓名、性别、身高、志愿参加奥运服务的种类、是否愿意接受调换的志愿服务工作、有何特长、志愿服务经验等。对于收集到的信息要及时整理建档,建立高校内部的志愿者数据库,并择优进行初选,确定参加下一步培训的名单。
2.2.2 初步培训
初步培训目的是让志愿者对奥运志愿工作有初步的理解,同时熟悉奥运会的历史和北京奥运的理念,对奥运会相关的外语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其项目包括奥运会的基础知识、奥林匹克精神内涵、北京奥运的理念、人文奥运的相关知识、志愿服务的基本理论、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组织框架、活动理念、行为规范、志愿者的各个岗位的服务责任、奥运相关外语知识等。此阶段的培训力求知识面要宽,内容系统、详尽,为后续培训工作打好基础。高校内部的培训方式可以是面向全校范围的选修课,时间可安排在周末或晚上,以避免跟同学们的正常学习发生冲突。培训的教师可以是本校或外校专门的从事体育研究或相关社会科学研究的教师。但是,为了提高知识内容的标准化和系统性,培训的教材和讲义应该由课题组共同编写制定,确保北京市各高校的教材和培训工作基本保持一致。
2.2.3 初步培训的阶段考核
经过初步培训之后,要进行志愿者的考核,进而筛选出优秀的志愿者。考核的形式为闭卷考试,试题的设计要涵盖培训中讲授的各类知识,尤其要增设一些细节性的题目,测试志愿者的岗位兴趣和岗位适合程度。同时,考卷还要包括奥运会的相关外语知识,测试大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试题要具有开放性,讲课中涉及到的要考,没有涉及到的但与北京奥运会有关的知识也要考,试题中还可以设计一些在志愿服务中可能碰到的场景,测评志愿者在这种场景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对实际工作的驾驭能力。经过考核,把成绩优秀的志愿者筛选出来继续培训,没有被选中的可以按照成绩高低建立候补梯队,以便随时补充。
2.2.4 服务项目培训
在这一阶段的培训中,首先让志愿者自选服务项目。奥运会志愿者服务项目分为专业和非专业项目两类。专业志愿服务项目包括:语言、体育、新闻宣传、法律、技术专业、旅游专业、驾驶专业、手语专业、物流专业、医疗专业、礼仪专业、安保专业、宗教专业、体育传媒专业。非专业志愿服务项目包括观众引导、协调联络、场馆服务、物品分发等。让学生志愿选择项目达到较好的培训效果。
但是,仅凭自愿也会出现问题,因为大学生对志愿服务项目的偏好是明显的。根据我们在北京化工大学的抽样调查统计,47.5%的同学认为自己更适合从事非专业志愿服务项目,52.5%的同学认为自己更适合从事专业志愿者的服务。其中,选择非专业志愿项目的同学中,31.6%的选择了观众引导,28.2%的选择了协调联络,24.3%的选择了场馆服务,15.9%选择了物品分发。选择专业志愿项目的同学中选择最多的是语言类服务,达到35.3%[6]。这样,志愿者在选择自己志愿服务项目时很可能“肥瘦不均”,一些服务项目报名者超出实际需求,一些项目则很少被问津。这时必须加以“疏导”,否则会给接下来的培训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人数过多的专业培训不容易进行,而人数过少的培训项目又造成资源的浪费。
对志愿者进行了合适的服务项目分配后,转而进入专业培训。此阶段的培训方式和内容应该强调实践性和专业性,多采用互动式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来进行。同时,还应该结合迎奥运志愿服务活动和各种其它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者实际参与到体育志愿服务中去,进行实战演练,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提高其志愿服务能力。
2.2.5 服务技能测试
上一阶段培训工作结束以后要进行服务技能的测试。这一测试应该采取实际工作测试和书面测试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对志愿者实际服务能力的要求。如果成绩合格,应该颁发上岗证书,并签订相关协议。如果不合格,或者更换服务项目,或者列入候补名单,不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培训工作。
2.2.6 服务技能强化培训
这是奥运会大学生志愿者的最后一次培训。这次培训应该放在奥运会前期准备的收尾阶段,特征是实地进行,安排志愿者进入各自岗位所在的奥运场馆,熟悉服务环境,接受实地培训和指导,并与正式工作人员协同训练,练就真实的工作能力和心态。综合上述,奥运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流程及相应组织关系可总结为图2模式。
图2 奥运大学生志愿者培训流程与组织图
3 培训的具体内容
传统意义上的培训侧重于知识性,具体到奥运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就不但要教授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认同,提高其志愿服务意识。因为仅仅有知识是不够的,知识并不等同于服务能力,更不代表着大学生已具备成熟的心志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知识性培训之外,我们还强调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和社会化的培训。技能培训在于帮助志愿者提高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将志愿服务的意愿转化为现实的行为能力;社会化培训则是针对大学生社会角色不明、交往能力不足、责任意识不强、处理社会关系不恰当等社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促进其“成熟化”和“完善化”,塑造其完善的人格和心智。
3.1 知识培训
3.1.1 奥运基本知识培训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7.5%的同学将奥运知识作为自己急需的培训内容。因此,培训大学生掌握奥运的基本知识是极为迫切的。奥运基本知识培训的内容有:奥运会的历史、国际奥林匹克宪章、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及其发展、国际奥委会的职能与职权、北京奥组委的组织结构、志愿者项目的具体定位及其组织框架,等等。
对奥运会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奥运基本知识的系统培训和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奥运会精神价值的认识,加强自身责任感,更有助于他们对自己准确定位、扩大相互交流并培养协同性,及提高其解决争端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1.2 志愿服务理论的培训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超过70%的同学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是在志愿服务中锻炼自己,而真心热爱志愿服务事业的则很少,这说明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功利色彩还是比较浓的。这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本义有所背离。志愿服务是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种社会行为,是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的表现,显然大学生在这方面的理解还不是特别成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理论的培训,帮助他们认识志愿服务的历史、服务动机、服务方式、服务的保障、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的法规等,不仅有利于端正大学生对志愿服务行为的认识,而且从长远角度看,有利于培养我国志愿服务人才。
3.1.3 中外历史文化、北京城市的历史变迁等人文知识的培训,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重要内容
奥运志愿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形象,是北京的一张名片,因此志愿者应该掌握相关方面的人文知识。这方面的培训内容应包括中国古代基本思想体系、重要思想家、重要的发明创造、近代的革命史、革命家、北京城市的历史变迁、城市内的著名旅游景点、交通路线等。同时,志愿者也应该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灿烂的文明、人文景观及其民族风情,拓展与世界各国来宾交流的基础平台,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信任和友谊。此外,作为人文奥运重要载体的奥运会标志、吉祥物以及志愿者标志都充分体现了人文风情,这些都应该是志愿者所必须熟知的人文知识,是奥运大学生志愿者培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3.2 技能培训
3.2.1 志愿服务的礼仪培训
奥运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官员和游客们有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也不大相同。作为主办国,跨文化交际必须充分尊重各位来宾的文化传统、个人习惯和宗教信仰。为此,每一个志愿者应该十分熟悉服务对象的礼仪要求,既要体现出志愿服务者的热情,同时又尊重对方的个人选择,遵循“人文奥运”以人为本的特点。这一点是大学生们所普遍关心的。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同学们在回答最希望得到什么内容的培训时,有65.8%的同学选择了文化礼仪规范,是所有培训项目中需求最高的。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文化礼仪规范的训练必须具体到每一个细节,从接听咨询电话,到观众引导员的语言和手势,再到饭菜分发过程……。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需要长期培养,持续改进,而后才能逐步适应转化成个人习惯形成一种技能,才能充分展现中华民族文明之邦、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
3.2.2 团队协作能力的技能培训
奥运会的组织与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到人员配备上,一个岗位上可能既有志愿者又有专职人员,也可能是来自不同地方的志愿者共同工作,这时候就需要团队协作精神,防止出现政出多门、意见不一的现象,否则会造成内耗过多,工作效率下降乃至因工作失误导致比赛延迟或取消的恶性后果。在大运会期间,亲自参加志愿活动的大学生就曾经与保安、卫兵或者赛场的专职人员发生过不愉快的摩擦,在奥运会期间我们应该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为实现各方的良好协作,志愿者的团队协作技能特别是处理矛盾的能力需要特别重视,这就要训练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以及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尽快达成一致看法等能力。
3.2.3 志愿服务项目的技能训练
技能培训必须按照科学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对每一项工作进行细致的动作分析,力求开发出最有效率的工作程序,对所有志愿者进行统一的标准化培训,最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持续不断地改进志愿服务质量,特别是一些非常具体的工作,如擦洗地板、给运动员分餐、复印资料、收取门票、手语、接听电话等,更需要一套完善科学的培训程序。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服务项目如医疗护理、通信保障、驾驶、传媒等,除了要遵循科学管理的原则外,还要进行实际操练,提高志愿者的实践经验,熟悉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持续不断地改进工作中的每个环节,务求实用高效。
3.2.4 处理突发事件技能的培训
大学生志愿者自身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培训的必要性,在问卷调查中,有53.6%的同学把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作为自己最希望获得的培训内容之一,凸显了大学生对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培训的迫切要求。奥运大学生志愿者需要应对的紧急情况有两种:一是人为的安全性问题,例如赛场出现了可疑分子;二是比赛过程出现的突发事件,如由于某种原因比赛突然延时或取消,观众簇拥在比赛场馆前不肯离去并谩骂、起哄等。出现这类情况,志愿者要运用应对灾难、疏导人群、防止事态恶化等技术。为此,志愿者要接受特殊培训,学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程序、联络机制、处理手段和组织技术等。
3.3 社会化培训
我国大学生社会化不足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表现在诸多方面,如不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不能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依赖性过强独立性太差、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难以处理社会交往的利益博弈关系等等。具体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就会出现不会处理上下级、同级之间的关系,重形式轻实质内容、不顾后果逃离岗位、不清楚自己的职权职责出现服务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等。因此,把社会化培训作为奥运志愿者培训的一项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奥运大学生志愿者而言,进行社会化培训既是提高志愿服务能力的必要途径之一,又是与大学生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培训。具体到培训内容,应该包括社会责任的扮演、耐受力训练、素质拓展训练、冲突解决训练等等。总之,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拥有独立的人格、责任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奥运会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能力要求。
4 培训的保障措施
4.1 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
奥运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因而需要一套完整、高效、灵活的管理机制,以确保培训的有序、协调。这套机制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合理的组织结构。《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行动计划》指出,大学生志愿者“以学校为单位接受奥组委分配的任务”,根据这一原则,结合各高校的优势,有必要在高校内建立奥运大学生志愿者培训基地,与各比赛场馆结合,进行相应培训工作,这是落实培训专业化任务的组织保障。同时,奥运会的比赛场馆是奥运大学生志愿者具体工作的场所,应该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模拟培训的任务,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社会性培训机构的参与,来承担某些特殊化的培训工作,如对奥运大学生志愿者进行驾驶技术的培训、仓库管理中使用装运机械的培训等。以上三种机构是对奥运大学生志愿者培训的组织保障。在此基础上,为了避免出现相互扯皮、政出多门的官僚现象,在组织结构的设置上我们应尽可能地减少纵向层级,扩大直接交流的基础和条件,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图3简要说明了高校志愿者培训基地、奥运比赛场馆、社会性培训机构之间以及与奥组委上层机构之间的关系。
图3 奥运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机构图
其次,及时沟通和协调的手段。在良好的组织条件基础上,奥运大学生志愿者的各组织机构之间必须保证信息流动的畅通。这有赖于奥组委尽快组织、开发一套奥运信息化工作平台,使各方面的信息能够在系统内迅速传递和充分共享,并将这套系统尽快应用于实践,形成现实的工作能力和办公习惯。
最后,系统地培训计划、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培训岗位设置。对奥运大学生志愿者培训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管理工程,事先必须作好详尽的培训计划,保证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培训工作的各个工作岗位需要进行详细、科学的工作分析,拟定出职位说明书,确定每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职权和职责,建立起工作责任制。同时,整个培训组织内部还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用以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
4.2 培训的资金
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需要资金。这包括培训教师的薪酬、培训的教学用品、培训场地费用、大学生的食宿、交通费用等。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监督都需要认真考虑和筹划。奥运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工作是奥运会筹备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资金应该由奥组委统一安排,要保证资金的足额、及时到位,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资金的使用必须以节约、高效、透明为原则,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培训资金的管理必须由专门的机构负责,建立详细的会计账目,进行统一收支,防止出现资金的浪费、挪用甚至贪污现象。资金的使用过程必须公开透明,及时向奥组委、社会公众、受训志愿者公开资金的使用途径和数额,严防资金被内部人控制,公众一无所知的现象发生。对培训资金还要进行有效的多主体监督,包括北京市奥组委、社会公众、接受培训的奥运志愿者以及专门的机构等,都可监督资金状况。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经过集体讨论方能决定,以保证资金利用的科学有效。
4.3 培训的教材、师资队伍
为保证大学生志愿者培训的统一和质量,我们建议初级培训的教材应该由奥组委相关部门组织比较权威的专家进行编写,并且一定要与奥运大学生培训的目标相契合。在专业技能培训中,使用的教材可以根据岗位的工作性质,由各培训单位自主拟定,并经奥组委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在基础培训时,培训的教师队伍应该主要由大学教师组成,在这些教师授课前也应接受一定的培训,以便对教学的目标、具体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清晰、透彻的理解。在技能培训阶段,培训的教师应该多元化,与要培训的具体项目挂钩,可以聘校外的技术人员、也可以聘奥组委具体工作人员、还可以聘校内熟谙某种技能的优秀教师。在服务项目的强化阶段,奥组委的专职人员就是教师,他们手把手教导志愿者,传授实际服务的经验,让教学双方水乳交融。
4.4 培训的时间和场地
良好的培训需要充裕的时间。为此,可以用两种方式开展培训,一是与高校的基本课程体系结合在一起,把培训融入普通课程;二是独立安排时间,利用早晚自由的时间段作些专项培训。前者适合初期培训,后者适合强化培训。培训的场地可以选择高校的阶梯教室、礼堂、多媒体教室及实验室等,既方便又节约了开支。
4.5 培训的安全保障
培训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危险,如往返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训练时造成肢体损伤,就餐时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等。因此,负责大学生培训的机构如奥组委、高校培训基地以及社会培训机构应该高度重视安全保障,提高危险意识,加强对危险的防范。这一方面要求它们在培训筹备中充分考虑培训过程的安全问题,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要求它们为每一位志愿者购买人身保险,以备万一。
5 培训困境及对策
5.1 培训可能出现的困境
5.1.1 培训的时间与大学生的考试准备时间相冲突
虽然志愿者的培训会尽量避免与大学生的学业冲突,但是,因为大学生还处于自己专业学习中,有时冲突难以避免。特别是在考试准备期间,大学生们一方面面临着繁重的复习压力,另一方面还要参加培训,一心二用,精力不够,很容易影响培训效果。
5.1.2 培训的师资力量不平衡
由于各个高校的专业优势不同,因此在对奥运大学生志愿者培训过程中,可能有的高校在某个培训项目中师资力量相对过剩,而另一些高校则很匮乏;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专业培训的指导教师普遍缺乏的现象,如危机应对、仓库物流管理机械操作的师资力量就很少。这些问题是在培训前应予考虑的。
5.1.3 培训场所容纳能力狭小
由于大学生对参加奥运志愿服务的热情比较高,尤其在初次培训的时候,很可能出现培训场所一次难以容纳所有志愿者的情况,这样一方面导致课堂过大,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会让志愿者自身觉得参与培训似乎跟看热闹差不多,慢慢失去对培训的兴趣和责任意识。
5.2 困境化解与对策
5.2.1 将培训工作纳入高校的课程体系
为了防止培训时间与大学生的考试时间相冲突,我们应该将奥运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纳入高校的课程体系之中,将其作为考试的一部分,这样,既满足了志愿者的要求,同时又不至于被其他科目的考试所影响,一举两得。
5.2.2 奥组委统一协调,建设培训师资料库实现资源共享
为了解决培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师资力量不平衡问题,奥组委应该统一筹划,针对所要进行的各种培训和对师资力量的需求,建立由高校教师、社会培训技师组成的培训师资料库,在培训中根据需要进行调配,确保培训的顺利进行。
5.2.3 分散培训,交叉安排课程
为了防止在初级培训中课堂有限而学生过多的尴尬,可以采取多次授课、分散教学的方法,如统一培训的内容可以上午给一部分大学生上,下午再给剩下的同学们上;此外,不同的专项内容可以交叉授课,一部分人先接受某一项目的培训,另一部分人先接受另一项目的培训,然后再交换培训的内容,依次授课,缓解教师的不足和时间、空间上的冲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奥运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目标应该是多元的,既要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能力与水平,也要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还要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优化校园文化,并为我国的志愿者事业造就人才;培训的指导原则应该是多样的,力求培训与筛选、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技能提升与素质拓展相结合,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益;培训的内容应该是立体的,要包含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社会化的培训,为奥运会提供精英人才和亮点看点。此外,我们认为培训的保障措施,如资金、教材、师资、时间、场地、安保等也不可不察,要力求完备和充足。我们还注意到培训中可能遇到的各类困境,设想了一些办法来化解。总之,奥运大学生志愿者培训涉及面广、影响大,应未雨绸缪、精益求精。
致谢:本文是在作者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公共管理系时的毕业论文基础上略加修改而成,在此对姜继为教授和董振兴老师的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标签:志愿服务精神论文; 国际志愿者组织论文; 项目组织论文; 志愿者管理论文; 奥运会项目论文; 工作选择论文; 社会万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