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氢弹之父“隐身”三十年论文

于敏:氢弹之父“隐身”三十年

1月16日,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去世,享年93岁。很多人都纷纷在朋友圈里转发信息,表达自己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纪念。正是因为他的努力付出,让我国的氢弹研究能够顺利进行。

地下水中离子比例系数特征,可以有效判断地下水的可能成因以及地下水化学成分的主要来源及其形成过程[11]。表3为榆林市矿区潜水含水层离子比例关系汇总。

被誉为中国 “氢弹之父”的于敏生于河北宁河,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1944年,18岁的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毕业后,他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这个所1950年才成立。

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这次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对于敏个人而言,是很大的损失。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初,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他身体虚弱,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在工作现场几致休克。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1967年6月17日,氢弹爆炸成功,爆炸当量达到330万吨,相当于200多颗广岛原子弹的威力。试验场上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氢弹研制的世界纪录!

人民网2004年10月曾刊文 《氢弹功臣于敏小传》介绍,于敏是一个神秘人物,曾经 “隐身”30年之久,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 “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第一个被授予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科学家发了言。

由于保密的原因,于敏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连他的妻子都说: “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秘密工作的。”不过他的杰出贡献仍有蛛丝马迹可寻,原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张劲夫在 《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 “两弹一星”的回忆》中提到, “研制氢弹工作主要是于敏他们做的,方案是于敏提的,也得过大奖”。在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中, “于敏”的条目下写着: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支架组装硐室大断面岩巷砌筑完成为大断面岩巷施工提供依据,标志着五阳煤矿综采正式进入8000型支架时代,保证了五阳煤矿综采工作面的顶板安全。混凝土搅拌输送机的应用将硐室混凝土浇筑工期由3个月减少为1个月,缩短工期约60天,减少用工约2 700个,有效缓解了矿井衔接。

很多人称呼于敏为 “中国氢弹之父”。对于这样的称呼,于敏极力反对,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 “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少不了我,我缺不了你,必须精诚团结,密切合作。”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于敏被授予了中国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只要国家需要,于敏都欣然从命。他说,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人生足矣!在他的床头,摆放着各类专业书籍和他最爱看的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名句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成为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全国有200多种常用药材已开展人工种植[21]。规范中药材的种植,建立健全的中药材种植质量控制标准可确保从源头控制质量。尽可能固定药材基原、产地、种植条件、采收期等影响药材质量的各种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中药材质量均一稳定[22]。

本刊记者石海芹整理

标签:;  ;  

于敏:氢弹之父“隐身”三十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