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梅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中学 830000
摘 要:课堂提问已不是单纯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它已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有效提问的艺术,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有效提问
一、提问要适时
教师在课堂上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才能使教学灵活有效。这个时机主要是:一是在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机。一般教学一开始,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平静、期待的状态。要让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的情境之中,就有必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入。二是在研究探讨新知识的时候。在学生尚不完全明确的时候,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设计教学环节的突破点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提得要有代表性,能突出重点。三是在学生思维受阻的时侯。在学生的学习出现盲区或者思维出现阻碍时,教师要及时以问题加以引导启发。四是每当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快要完成或已经完成的时候,学生会有思维活动暂停的状态。此时,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启示学生知识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提问要适度
课堂问题设计的难易要有层次,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的,要循序渐进。首先要恰当,也就是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每个提问之后,要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再是要适度,就是问题提得要准,要富有启发性,要根据具体内容提出,难易要适度,要有针对性。提问的对象要明确:基础知识提问就要面对中等生和差生,而知识难点的提问应面向优等生和良好学生。每堂课的问题设计都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有位教育家说过:“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又不能让学生不动脑筋就轻易答出。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取得成功就能增强学习信心,保持对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课堂提问的现状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提问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提问来达成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课堂上,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运用提问,但并非所有教师的提问都是科学和有效的。有的问题范围太广,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有的问题太长,往往使学生抓不住重点;有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偏重于机械的盲目记忆;问题和问题之间没有组织性和系统性,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问题水平偏低。诸如“是不是”、“好不好”、“有没有”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偏重于结论,如“对不对”、“答案是什么”,而很少问“为什么”、“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思考的”,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思维水平难以提高。水平偏低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思维水平。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之所以高耗低效,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提问主体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学生随老师的意旨学习课文,用老师想听到的话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上表面热闹,实际上无论是语言训练还是思想感情陶冶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偶尔有学生发问,也只是问问词语解释、句子含义之类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期待时间是指一个问题被提出之后与由这个问题引起的回答之间的时间。大量研究揭示,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的期待时间平均只有1秒,如果一名学生不能迅速地思考问题,教师通常会重复刚刚提出的问题,或重新表述这个问题,要么就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师留给学生组织答案的时间太少。一再如此,学生就失去了使他们的思路趋于完善的机会。
针对上面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的课题,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能极大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更好地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低负担、高质量。
四、什么是有效提问
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有效性的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1.问题具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问,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当前有些课堂提问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或教学的重点,有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无“纲举目张”之效。教师教学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进入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中。
2.问题具有探究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应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赋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课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逐渐明确研究思路,并实施研究,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筛选、整理、加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并撰写小论文、小调查,还可组织交流或举行展示。通过开展“探究性教学”,一方面使学生们学得了很多科学知识和技能,但更为可贵的是使学生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同时,具有勇于突破和敢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些独特的思维过程,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
3.问题具有开放性
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变过去“领着学生走向预设的教案”为“引着学生走向预设的答案”,“设笼子”,“下套子”,引着学生“钻圈子”,为学生设计一条通往已定答案的小径,想方设法让学生沿此路径去获取答案,让学生为认同答案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课党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开放性,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元性,力争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
论文作者:马晓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0月总第17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4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课堂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答案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10月总第17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