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的调查论文

・调查分析・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的调查

崔 洁

(北京市西城区妇幼保健院,北京 100054)

【摘要】 目的 探究家庭环境和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调自愿参与研究的3~6岁儿童共300名及其父母进行研究,根据儿童家庭环境和父母关系随机分成两组各150名,对照组家庭环境和父母关系均正常,观察组均为父母离异、单亲以及父母两地分居等,对两组儿童均进行长达三个月的心理行为追踪观察,探究其心理行为问题和家庭环境间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家庭环境的综合影响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对比显著,P <0.05。结论 家庭环境和父母关系会对儿童的心理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家庭及父母关系融洽的儿童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的几率更小。

【关键词】 心理行为问题;家庭环境;学龄前儿童

目前对于学龄前儿童暂无明确定义,常认为3岁以后,6岁以前未上小学的儿童均属于学龄前儿童,该阶段内的儿童模仿性极强,具备一定认知能力,且未受过任何教育,因此家庭环境和父母对其心理行为问题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对其性格塑造也起着较大作用[1]。儿童的主要心理行为问题包括孤独、内向孤僻等,情绪方面包括暴躁易怒、恐惧、焦虑等,行为方面包括多动症等,身心健康上包括生长发育迟缓、龋齿、牙齿异常排列、营养不良等。若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关注,会对其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早期发现这些问题,并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往往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2],本文调查家庭环境和儿童行为问题间的关系,为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出参考依据,现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调自愿参与研究的3~6岁儿童共300名及其父母进行研究,根据儿童家庭环境和父母关系随机分成两组各150名,观察组有89名男性儿童,61名女性儿童,年龄范围3~6岁,平均(3.25±0.48)岁,71名为父母两地分居,38名为父母离异,30名为单亲家庭,11名为遗孤。对照组有90名男性儿童,60名女性儿童,年龄范围4~6岁,平均(3.30±0.45)岁,家庭关系和父母关系均正常。

入选标准:⑴年龄均在3~6岁;⑵均为幼儿园入学儿童;⑶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得到儿童家长同意知情。

·情感定位策略。情感定位是将人类情感中的关怀、牵挂、温暖、怀旧、爱恋等情感内涵融入到品牌中,使读者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这些情感体验,从而唤起读者内心的认同和共鸣。如对老年人群体体现陪伴与怀旧的情感,对儿童体现关爱的情感,对青少年或青年体现认同、激励的情感等。

排除标准:⑴存在不良孕产史者;⑵伴有脑部器质性疾病者;⑶伴有精神运动发育落后者;⑷伴有躯体器质性疾患者。

1.2 方法

比较两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以及家庭环境对两组儿童的综合影响。

1.3 观察指标

选择家庭环境量表、访谈、自制问卷以及儿童行为量表(CBCL)分析两组儿童的心理行为,在专业调查员的陪同下,对儿童表现进行仔细观察,依据儿童的具体行为完成CBCL量表表格的填写,后对儿童家长进行采访,与其进行交谈,家长独立填写问卷调查以及家庭环境量表。最后统计出两组儿童的家庭环境和心理行为问题。

以通报推动、持续加压抓落实,切实强化执行力度,对重点工作和重点任务逐月统计、全省排队、定期通报;要建立台账,销号管理,以绣花般的耐心、细心、卓越心推进过程化、精细化管理。

1.4 统计学处理

心理学表明,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强,容易对周围陌生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儿童的阅历浅、头脑中的疑问较多,爱问“为什么”因此,科学课教师要根据一般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尤其要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和特点,不能吝啬自己的语言,而应用赞美的话调动学生,用鼓励的话语使学生感到兴奋,精心设计出学生喜爱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踏上科学探究学习之路。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σ and resistivity ρ are given by: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

观察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对比有意义,P <0.05,见表1。

选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选择 ±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选择百分比表示,采用x 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比较两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例,n =150) [n (%)]

2.2 家庭环境对两组儿童的综合影响

观察组身心健康、心理行为方面问题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对比有意义,P <0.05,见表2。

表2 家庭环境对两组儿童的综合影响(例,n =150)[n (%)]

3 讨 论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会对其心理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不仅是其依靠,更是其心灵指导师,在维持其心理健康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3]。有研究提出,父母关系冷漠、紧张以及长期不和是儿童出现精神障碍的首要原因,影响较精神病家庭更大。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家庭环境的综合影响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提示家庭生活环境会对儿童心理行为产生较大影响。父母关系和睦、家庭环境良好的儿童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几率较小,仅有少数出现问题,分析可能和先天性因素有关,而家庭环境较差儿童存在多种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情绪多变、性格发育不全、焦虑、暴躁、恐惧、多疑、自卑、自负等,同时还会出现营养和维生素缺乏、挑食厌食、发育迟缓等健康方面问题,尤其需要注意学龄前儿童的牙齿发育问题,该时期儿童正处在替牙列期,儿童缺乏对牙齿的保护意识,易出现牙齿排列不整齐和龋齿等较多问题,父母应尽早发现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促进其牙齿和身心健康发育。为确保儿童能够健康发育和成长,社会应尽可能营造出积极向上和家庭和睦的风气。

总体而言,家庭环境和儿童心理行为间有着密切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为使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应给其营造一个和睦友善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 顾莉萍,陈 昂,邓 成,等.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的调查[J].临床儿科杂志,2014,9(10):965-969.

[2] 胡湘英,孙 洁,徐剑慧,等.上海市静安区学龄前儿童行为调查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2):1333-1336.

[3] 叶春红,顾莉萍,李 璟,等.中山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的调查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4):394-396.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ISSN.2095-8242.2019.34.176.02

本文编辑:李 豆

标签:;  ;  ;  ;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的调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