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焕
广州市第七十一中学
摘要:本文通过高三数学薄弱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分析,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及态度;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及方式;学生对数学高考考点的把握度"三个方面对我校高三平行班学生进行问卷进行调查,为微专题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客观的依据,以提高我校高三数学复习质量。通过调查的数据分析可以得知,大部分高三学生对数学学习比较重视,学习态度端正,同时存在一些低效的学习现象。为此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主动性;改变数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整合教学资源构建知识脉络"等教学改进对策。
关键词:调查问卷;数学薄弱生;数学学习情况
一、设计思路
我校是广州市白云区一所农村高中学校,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他们对数学学习抱有畏难情绪,数学成绩一直在低分段徘徊,高三进行第一轮全面基础的复习后,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提升,高三学生的数学成绩得不到显著的提升。如何帮助高三数学薄弱学生在第二轮复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提高我校高三复习质量,课题组尝试构建以某个知识点或数学思想方法等作为研究主题中心的微专题复习模式。为保证构建微专题复习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课题组采用自编和采编的方式设计编辑了一份《高三平行班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共18道选择题。调查内容涉及三个方面:(1)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及态度;(2)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及方式;(3)学生对数学高考考点的把握度。
我们根据调查文件的数据对我校高三数学薄弱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力图从中找出本质,为微专题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客观的依据,以提高我校高三数学复习质量。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选取我校高三文理平行班共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0张,本次调查为有效调查,现将相关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说明。
1、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及态度的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我校高三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是理性的,89%的同学认为数学成绩对高考成绩的影响很大,有68%的同学化在数学上的时间达1小时以上甚至更多,58%的同学把数学作业放在第一第二位,说明学生对数学学习是重视的,学习态度较好。但是高三平行班学生的数学学习氛围淡薄,超过80%的同学认为班级数学学习氛围很一般,甚至28%的同学认为没有学习氛围,说明学生的数学学习环境不太理想,导致学生没有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欲望,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提升,数学知识把握不清晰,导致了学生感受不到解题过程所体现的成功及兴奋感,63%的同学只是偶尔感受到成功的体验,甚至有25%的同学几乎(从来)没有感受到成绩的体验。57%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听懂老师讲课内容,但不会用,说明学生缺乏解题方法及数学思维。虽然学生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仍然有64%的同学感觉到高三数学复习有困难,有22%的同学课堂上听课的状态是经常走神,说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和学习的态度呈现矛盾的态势,极大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影响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及方式的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94%的同学没有预习的习惯,71%同学对课后作业的态度一般,说明学生对课前的准备及课后的复习不重视,缺乏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是导致数学薄弱学生成绩差的主观原因之一。当数学课上或作业中碰到疑难问题时,有68%同学选择立刻问老师或同学,只有15%的同学选择自己思考或查阅资料,在复习课环节里,有60%的同学认为听老师讲解知识最重要,只有20%的同学认为自我思考最重要,76%的同学喜欢讲练结合的复习模式,说明学生学习依赖性比较强,独立意识比较薄弱,学生数学分析、直观想象等数学素养比较欠缺,这种不良的数学学习习惯及方式不仅影响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更会阻碍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不利学生在高考及平时的考试中取得优良成绩。
3、学生对数学高考考点的把握度的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从表3可以看出58%的同学对高考要考查的知识点、题型、解题方法不太清楚,甚至有5%的同学完全不清楚,86%的同学认为复习专题设置越全面越好,设计的专题训练方式分布相差不大,按知识点占8%,按解题方法占30%,按易错题型占22%,而感觉按高考的题型设置专题训练的效果一般的同学占了71%,说明一、学生在高考第一轮的复习效果不大,对高考考查的内容不了解,对知识点、题型、解题方法的结构脉络不清晰,教师在设置训练题目及课堂教学时没有重视对知识点、解题方法的归纳,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感觉困难,没有思路。二、从学生对复习专题设置的范围越全面越好可看出,学生对高三第二轮复习的认识存在误区,把它等同于第一轮全面基础性复习,对数学成绩的提升没有任何帮助,甚至浪费时间,达不到想要的教学效果。
根据《考试说明》将高考考查知识点分为A.相当容易,B.比较容易,C.一般,D.比较难,E.很难五个层次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把握度(如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学生认为比较容易的知识点有"集合与简易逻辑"占比70&、"概率与统计"占比48%,其次到"算法初步"占比32%、"直线"占比30%,其余知识点占比不超过20%,30%―49%的同学认为知识点难度一般,40%-50%的同学认为知识点比较难或很难。说明老师复习训练题的选择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但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感觉比较困难,说明复习内容不能满足大部分同学的学习需求。
三、问题与对策
通过以上调查的数据分析可以得知,大部分高三学生对数学学习比较重视,学习态度端正,同时存在一些低效的学习现象:学生的学习氛围比较淡薄;上课精神不能高度专注;缺乏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高度的学习依赖性,缺乏解决数学问题的主动性;对高三第二轮复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对高考考查知识点、题型、解题方法等不了解,对考查知识点的把握度不高等等。为了课题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科学家爱迪生说过:"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源泉之一,一个自信心强的人在学习中将会积极进取并取得成功。自信心的培养需要让学生不间断的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高三数学薄弱学生之所以觉得数学困难,对数学有畏难情绪,在于他们对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体验太少了,渐渐丧失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及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为学生创设机会,在课堂的引入中设置基础题目,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正确的答案,回应学生的疑问,在此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2、改变数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两大主体教师的讲解与学生学习的活动,"教与学"的有效性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传统的教与学是以教师为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跟着老师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型的不良学习习惯,遇到困难问题不是先自主思考而是立刻问老师或同学,上课时候只听老师讲解,边讲边练,没有充足的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极大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因此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数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由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传统的"先教后学"教学模式转变为"先学后教"的新型模式。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生课前课后遇到的各种问题,将学生的依赖型的学习习惯渐渐转变为主动型的学习习惯。
3、整合教学资源构建知识脉络。
高三第一轮复习是对高中知识的一种全面基础的梳理,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对高考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同时注重知识点、解题方法和数学思维的联系。解题训练是达到高三复习效果的重要形式,数学的课堂也离不开解题,所以教师备课时对训练题的选择尤为重要,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实用性。我们以"高考知识点"为核心枝干,解题方法为指导,数学思维为思想,构建微专题的复习模式,根据问卷调查学生对知识点把握度的情况,对高考真题、模拟题、课本例习题等各种资源进行合理有层次的整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法解法的指导,以及知识脉络的梳理,使学生对高考考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解题时才能够对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提高解题的效率。
论文作者:陈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同学论文; 知识点论文; 对数论文; 薄弱论文; 知识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