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语文的语用观论文_陈静

徽派语文的语用观论文_陈静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立仓镇罗集中心小学,233522)

摘要:语文教育的立足点是母语教育,学生对母语的掌握是我国文化与思想得以继承的重要因素。但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课文的思想内核被过渡研讨,课堂过于注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给当前的母语教育带来了不容于我们忽视的危机。徽派语文在这种语文的大背景下,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语用观的指导,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即由文本阅读获得语言体验,领会情感的妙处,再将所得的情感妙处转化为语言实践。

关键词:徽派语文;语用观;情感教学

一、在徽派语文的课堂中,教师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是利用各种资源创设情景,在教学情境中培养学习主体的语用意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使学习主体在悦耳的声音、动人的视频、优美的图片和文字中, 积极主动走进文本之中。如此不仅能唤起学习主体的阅读兴趣,也可以激活学习主体的语用意识,愿意使用语言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如:在学习《定风波》的时候,教师首先播放《经典咏流传》节目中关于《定风波》的唱段,营造出一种洒脱旷达意境,吸引学习主体的注意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于词句背后所要表达的泰然从容和坦然接受人生挫折的思想感情。经过学习,引导学生分析苏轼不躲雨的原因,拓展到由“归去”二字联想到的陶渊明。鼓励学生表述对“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的看法。即使学生的表述没有那么尽善尽美,但都是对内心情感的流露,值得肯定。这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学生带入到情景之内,学生的语用意识增强,自然而然地会有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冲动”。

(二)是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优化,提高其语用品质。在阅读教学中面对种类繁多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选择最合适的阅读方法是语文教师的工作与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喜好、认知水平、最近发展区和具体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择优。如教师在执教《雷雨》的时候,由于本话剧中出现人物较多且关系复杂,学生在接受时存在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鼓励其选用演绎法和拓展阅读法。首先阅读《雷雨》完整的情节片段,根据话剧情节,每组进行角色分工,分别扮演鲁侍萍、周朴园、繁漪、周冲、周萍、鲁大海、四凤,排练其故事情节。通过演绎,学生对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的把握比教师上课言语传授要好得多。在表演完成之后,学生在一起互相交流在表演中的收获。这样,不仅使学生的阅读情趣高涨,也使学生对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优化阅读方法,学生直接获得阅读感知,他们的语用品质也会进一步提高。

二、坚持传统文化培育

徽派语文,语文是其与其他语文流派的共性,徽派是其区别于其他语文流派的独特部分,重点在“徽”。“徽”在学术界有两种解释:一是“徽州”的“徽”,一是“安徽”的“徽”。徽派语文指的是安徽的语文,所以在徽派语文中取“安徽”的“徽”之义,但并不否认“徽州”的存在,因为“徽州”是安徽文化的一部分。正如前文所说,徽派语文如果脱离徽文化而独立存在那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徽派语文首先是国家层面的语文,其次才是安徽的语文,如果只立足于徽文化的根基上,闭门造车,而忽略其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徽派语文只会越来越狭隘。中国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教育也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转型发生转型,但在转型过程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消失,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文化的传承,所以语文的教育不可能脱离传统文化而独立存在。但每个区域语文教育的发展如果要走出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主要还是要以本土文化为根基。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进行新的文化建设才能使徽派语文达到“越是民族的,越是大众的”的境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语文课堂上坚持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育,是语文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体现,也是语文对自我责任的承担。徽派语文不论如何变革,其本质上仍属于母语教育,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感受到古圣先贤的魅力,从传统中获得滋养。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吸纳上,开拓创新,注入新鲜的血液。坚持传统文化的培育,是徽派语文的特色,也是徽派语文在众多语文教学流派中得以立足的根本。

现今由马长安、刘学山、张茂平联合主编的《徽派语文故事读本》已出版发行,由各市县教育局领头编辑的当地语文故事读本也已相继出版并应用于教学。这些都是安徽语文教育界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有意培育和为之做出的努力。徽派语文认为坚持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育,是语文学科不可推卸的责任。由此,徽派语文不仅在课堂中坚持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开展了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如举办经典诵读比赛、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组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班队会等等。

三、坚持情感的渗透

古徽州著名教育家朱熹在其著作《小学集注》中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知情意合一”的情感教育理论。《课标》中写到“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不是凭空而出,而是在长期的实践与研究中总结出适合语文教育发展的规律。情感教育是指把情感作为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对其施以教育。当今时代发展迅速,人情意识逐渐淡薄。徽派语文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担起了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的责任,以求从在课堂坚持情感的渗透入手,引导学生重拾被忽视的情感。但徽派语文虽然坚持在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却不是一味把语文课变成感情课、思想课,而是采取适当、合理的方式渗透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意识。

徽派语文强调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力求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堂上都能获得生命情感体验,达到自由发展的状态。语文本身是有情感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时如果冷冰冰地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就无法深入到文章的精髓,故徽派语文的课堂是有情感的,倡导与学生的生命对话。徽派语文认为课堂的教学过程不是单纯师生之间的机械运动,而是每个生命体之间相互交融的过程。徽派语文课堂的生命性在于它的真实性,唯有真实的才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

徽派语文课堂的对情感的渗透在于三个层面:一是教师授课的情感性,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有行为都是有生命情感的,是其精神意志、教学策略与学识等的集结;二是学生学习的情感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同时其生命是在不断拓展的;三是教材的情感性,在课堂上书本上的文字不再是符号,而是有生命力、有情感的鲜活表达。从这三个层面可以看出徽派语文的课堂追求动态生成,它坚持语文学习的规律,采用灵活的方式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而不是恪守“死”的教案,忽视“活”的学生。语文课堂,是在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形成展开的,语言的不确定性导致学生思维的不确定性,而学生思维的不确定性恰恰是语文课堂的真实性,所以徽派语文的课堂是以学定教,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营造轻松、活泼、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话、说真话、说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言语。

结语

语文教材在丰富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语用的同时,也在丰富学习者的生命与情感。徽派语文认为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它提倡教师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躬亲示范、真情引导,与学生一起获得生命情感的体验。

只有拥有自己独立特色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才可以被称之为教学流派。但徽派语文在寻找特色的同时,不是在丢弃传统语文的基础上另辟蹊径,而是坚持语文的共性,在共性的基础上根据安徽省语文实际发展状况和安徽省地域文化建构自己的特色。

论文作者:陈静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徽派语文的语用观论文_陈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