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方式转变若干关系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方式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之一,真正有效地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又必须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转变增长方式与提高经济效益、发挥资源比较优势、使产业结构合理化、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缩小地区经济差距、转变经济体制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互关系,但目前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仍然不全面、准确、深刻,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意见分歧,需要深入探讨。
粗放型和集约型是两种截然对立、互不相容的经济增长方式吗?
正确认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需要正确理解两种增长方式的内涵和相互关系。现在,人们往往认为粗放型和集约型是两种非此即彼、完全不能兼容的增长方式,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型完全转变为集约型。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有片面性。经济增长方式包括宏观经济增长方式和微观经济增长方式。宏观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微观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企业发展生产的方式,是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要内容。两者都存在粗放型(即外延型)和集约型(即内涵型)两种方式。粗放型是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可以是增加劳动力的投入,也可以是增加生产资料的投入,还可以是同时增加两者的投入,集约型是靠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可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可以是提高生产资料的生产率,还可以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受到资源稀缺性的限制,是有限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科学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则是可持续的,所以经济增长方式不断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一个普遍规律,我国现在提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符合经济增长的规律。但现实的经济增长,不可能只是粗放的,也不可能只是集约的,两者往往是相互交织、同时存在的。
从微观经济增长方式看,外延的扩大到了一定的规模,就会产生规模效益,生产要素的效能可以是到更好的发挥,这就有了内涵上的扩大,可见粗放经营中可以有集约经营。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不是没有成本、完全不要投入的,影响生产率的因素有劳动力的素质和生产经营积极性、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经营管理的状况。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需要增加教育投入,技术的进步需要增加开发研究的投入,管理的科学化除了经验的积累之外,也需要有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毫无投入的集约经营是不可想象的,可见集约经营离不开粗放经营。如果通过增加劳动力而减少机器设备的投入,总成本不变或降低,产出增加,从劳动力增加上看是粗放型的增长,从机器设备或总投入的节省上看是集约型的增长,可见两种增长方式是可以相互交织的。从宏观经济增长方式看,外延扩张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要素生产率,实现内涵的扩大;内涵扩大时也不能完全没有相应的要素投入,即外延的扩大。所以说把两种方式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切实际的。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实际上都是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方式的组合,只不过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在同一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两者的组合不同,有一个主辅之分。劳动力资源丰富价廉、自然资源较充裕、资本短缺、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的国家及经济发展阶段,不能不以粗放型为主;劳动力短缺昂贵、自然资源贫乏、资本充足、管理水平高的国家及经济发展阶段,则必然要以集约型为主。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增长方式只可能是以一种方式为主,另一种方式为辅,所以不能绝对地讲把一种方式完全转变成另一种方式,比较准确的提法应是经济增长由以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转变。
转变增长方式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正确认识粗放型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现在,不少人都认为粗放型是浪费型、集约型是效益型,这种看法似乎已成定论,实际上值得商榷。集约型必然是效益型,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集约型是靠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但是,粗放型并不必然就是浪费型,因为有无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于产出是否大于投入,而增加的投入并不必然总是大于增加的产出,外延的扩大仍然是扩大,并不必然是无效的浪费。只要投入小于产出,就有效益,就不是浪费;只有投入大于产出,才是浪费,才是无效益或负效益。之所以会产生粗放型必然是浪费型的看法,主要是因为存在一种误解,即认为粗放型必然重复建设、盲目扩大。实际上,重复建设、盲目扩大,并不是粗放经营的必然结果,而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罪魁祸首是干部升迁取决于数量扩张、软预算约束、企业生产不考虑市场供求等。重复建设、盲目扩大,使生产能力过剩、开工不足、设备闲置,是无效投入,连外延扩大都没有真正实现,是完完全全的浪费。即使是集约型的经济增长,也有可能出现生产过剩,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也会产生浪费。
粗放型与集约型的区别在于经济增长的目标和手段有差别:粗放型的目标是经济增长的数量、规模、速度,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集约型的目标除了经济增长的数量、规模、速度之外,特别注重质量、节约、效益,实现目标的手段是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在经济效益上,粗放型与集约型的差别不是有无效益的差别,只是效益高低的差别。集约型的经济效益必然高于粗放型,这是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主要原因。在市场经济中,无论是粗放型生产的产品,还是集约型生产的产品,如果不是市场需求的、不适销对路,就都无效益可言。所以,由市场配置资源,按需求进行生产,是通过转变增长方式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
转变增长方式与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的关系
这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正确认识的关键问题,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目前还不深入。转变增长方式和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方面。转变增长方式是要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提高生产率;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是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的作用,扬长避短,降低投入成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的高速、高效增长。两者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应该是在发挥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生产率之外,还有一个要素的组合方式,即各种生产要素按什么样的比例组合起来进行生产。由于生产要素具有可替代性,某些产品的生产可多投人工、少用机器,也可以少投人工、多用机器;生产技术也有一个选择问题,生产同一种产品可采取多用劳动的技术,也可采取多用资本的技术。究竟多用或少用哪种生产要素,取决于要素价格即投入成本。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要求在产出一定的条件下,投入成本尽可能低。要使投入成本尽可能低,又必须尽量使用廉价的生产要素,少使用高价的生产要素,要素价格取决于一个国家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资源比较优势。国际经验证明,只有发挥本国资源禀赋的优势,更多地使用价格更加低廉的生产要素,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的高速、高效增长。资源使用效率低不好,不发挥现有资源的优势也不好,闲置不用则是浪费,更不好。由于使用充足廉价的资源,能够降低投入成本,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在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必须尽可能节约使用短缺价高的资源,特别注意提高这种资源的使用效果;尽量多使用充足价廉的资源,使之不致闲置浪费,不能为了避免粗放经营而把已有的廉价资源弃之不用。
转变增长方式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系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相互关系,是目前认识最模糊不清的问题。现在一讲要实行集约化,人们往主马上就想到是要搞机械化、自动化,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我们认为,这也是一种误解。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根本标志是发挥本国资源的比较优势,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不是产业结构是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重型结构,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轻型结构。产业结构的类型主要由资源的比较优势决定。如果本国劳动力丰富价廉,就应该多使用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本国资本充足价廉,就应该多使用资本,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只有这样,产业结构才合理,才能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有的学者认为,资本密集型是集约型,劳动密集型是粗放型,集约化的标志是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粗放型和集约型的区别不在于产业类型的不同,资本密集型产业可以是集约经营,也可以是粗放经营。比如只靠增加资本投入发展生产,这正是目前我国转变增长方式所要克服的偏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是粗放经营,也可以是集约经营,只要提高要素生产率就行,这正是目前我国转变增长方式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只是集约化的一个标志,不是唯一标志;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也只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一个方面。机械化、自动化是集约化,因为机械化、自动化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的效能,但是机械化、自动化并不是实现集约化的唯一途径。集约化靠提高要素生产率,这有多种途径。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责任心和积极性、改善经营管理、采用新的操作技术和先进工艺流程等等,也可以提高要素生产率,实现集约化增长。使用昂贵的机器取代廉价的劳动力,如果加大总投入,增加总成本,总的来看就不是集约经营,而是粗放经营;如果产出没有相应增加,则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资本密集型。
中国的国情决定目前还不能把机械化、自动化作为集约化的主要途径,因为中国的资源优势不在资本和技术,而是劳动力,需要大力发展的不是大量使用资本的产业,而是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大搞机械化、自动化,必然需要高额的资本投入,而我国现在资金紧张、价格昂贵(即利率高),如果硬要去过度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必然扬短避长,加大投入成本,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和投资低效益。我国目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紧迫的任务是降低能源、原材料、水和土地资源的消耗,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只有机械化和自动化才能办到,还可以通过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积极性、采用先进操作技术和新工艺等方法。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这些办法更值得重视和依靠。当然,在有条件的地方,在必要的情况下,也要发展资本密集型,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尽量采用高、新技术、努力实现机械化、自动化。
转变增长方式与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关系
这是与既发挥我国资源的比较优势,又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国转变增长方式的一个难题。我国劳动力严重过剩,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不少人认为集约经营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必然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生产中使用的生产资料必然增多,劳动力相对减少,就业问题将会更加严重,所以,转变增长方式与解决就业问题有矛盾。还有人认为要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就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密集型是粗放型,所以在劳动力严重过剩的条件下,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非常困难。
我们认为,增长方式转变的困难主要不在于劳动力的严重过剩,而是体制的转换。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经济体制的转变,只要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真正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就可能实现,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能逐步得到有效解决。在劳动力充足与不足情况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的区别,都是要想办法提高要素生产率。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在劳动力充足情况下转变增长方式,必须特别注意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转变增长方式并不矛盾,因为劳动密集型并不必然是粗放型,同样可以实行集约经营。的确,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会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相对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但是,由于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效益提高、收入增加、经济发展,从而导致需求增长、市场容量扩张和投资增大,引起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形成新的经济部门和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绝对地扩大。
中国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而且价格昂贵;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价格低廉。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使用劳动力,少使用资本,主要采用节省资本而不是节省劳动的技术,努力节约生产资料,不能为了少用几个人去花大量的投资,只要不增加总投入成本,宁可多用几个人,少用几台机器。尽管多用人、少用机器,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还可能通过其它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只要产出不变或增加,总成本减少,总投入降低,也就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就是合理的、有效的,就是在向集约化转变。改革以来,中国农业的巨大发展就不是因为使用了更多的机器,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农业劳动力的作用。在劳动力严重过剩的条件下,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采用多种方法搞集约经营,不仅可以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能够发挥资源优势,使产业结构走向合理化,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提高经济效益。
转变增长方式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关系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技术比较先进、资金比较充足、劳动力素质比较好、管理水平比较高,但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劳动力也相对短缺,而且价格在不断上涨;中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技术落后、资金缺乏、劳动力素质较差、管理水平较低,但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非常充足,价格低廉。地区经济发展的这种不平衡,是中国目前的一个基本国情。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存在,东南沿海地区是否更有利于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否会使经济增长更快,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是否会在增长方式的转变中更加拉开呢?的确,东南沿海地区相对中西部地区而言,技术先进、资金充足、劳动力素质好、管理水平高,更有条件采用集约型增长方式,实行集约经营。但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肯定是高效益的增长,并不必然是高速度的增长,因为经济增长的速度不仅与投入——产出比率有关,而且还与投入的绝对量有关。通过各种途径加大中西部地区的投入,也可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缩小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而且,东南沿海地区并不是只有优势,没有劣势;中西部地区也不是只有劣势,没有优势。只要在增长方式的转变中,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适当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能够做到优势互补,使东南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者的经济差距就不会拉大,还有可能缩小。比如,中西部地区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足的优势;相反,东南沿海地区拥有技术、资金、管理的优势。如果东南沿海地区把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自己主要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就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快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转变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体制的关系
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这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那么,“两个转变”又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真正实现这“两个转变”呢?现在我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体制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有什么样的增长方式。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传统计划经济的产物,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以体制转变为前提,也就是说先有经济体制的转变,才有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认为,这种目前流行的观点需要再探讨。实际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解决生产力如何发展的问题,经济体制的转变是生产关系的改革,最终也是为了适合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应该是增长方式决定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要求有不同的经济体制。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传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赶超”战略(包含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的产物,而不是相反;经济体制的转变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为增长方式的转变服务的,也不是相反。“两个转变”的相互关系,不是先后、主次的关系,而是作用与反作用、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互相促进、同步前进的关系。
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只适合于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不适应集约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而且,还严重地妨碍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只有市场经济体制才适应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要求。因此,不在转变增长方式的同时实行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增长方式的转变就不可能实现。由于在制定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资源、人口、资金、技术、管理和国际环境等诸因素中,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没有消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体制缺陷,是妨碍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粗放增长屡议不改、粗放经营屡禁不止,根子就在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经济体制的转变是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尽管增长方式决定经济体制,但当适应旧增长方式的旧经济体制严重妨碍新旧增长方式转换时,改善旧经济体制就成为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转变增长方式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严峻挑战,人口爆炸、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使得高消耗的增长方式、“有增长无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不能再继续下去,必须努力寻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互相协调的、兼顾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80年代末开始,联合国先后发表声明,召开国际会议,通过宣言,在全世界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积极响应,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当代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中国都表现明显,现在中国人口数量十分庞大、资源相对贫乏、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生态变化形势令人担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资源,减少资源消耗,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正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努力做到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局面,选择资源节约型、科技先导型、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方式,转变增长方式正是实现这种要求的基本途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要受到资源稀缺性的限制,难以长期维持,更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是转变增长方式,以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
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防止和治理污染。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本身并不能保证这种要求的实现,因此,我们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时,不能只考虑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不考虑怎样保护环境和生态,更不能为了眼前的、暂时的经济增长,不惜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牺牲长远的、后代的利益。我们不仅要大力开发增加生产的技术,而且要努力研究保护环境的技术;必须一边加快经济增长,一边尽量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
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互相协调,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又要求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地区分布合理化,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也是转变增长方式本身的要求。除此之外,我们在转变增长方式时还必须特别注意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尤其是现阶段应该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求得经济发展,这不仅是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的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标签: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生产率论文; 粗放型经济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资源浪费论文; 劳动生产率论文; 经济论文; 投入资本论文; 可持续发展目标论文; 中西部地区论文; 经济学论文; 优势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