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文化背景知识于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听力论文,高中英语论文,背景论文,知识论文,融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孕育语言,“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Sapir,1921)”。我们的学生长期处于母语文化的背景中,缺乏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因而在英语听力理解中,母语与英语两种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差异会对听力理解产生显著影响。本文试图从听力与文化背景知识的关系着手,探讨新课程下融文化背景知识于听力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影响听力理解的文化背景知识
1.词汇及其文化内涵
词汇的文化内涵来自于历史事件、人物、宗教神话、艺术作品等。由于不同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经历所造就的不同的认知模式,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情感。blue对于国人是深邃、是浪漫,对于西方人则是忧郁、是沮丧。由此产生了blue Monday、blue music等。又比如在国人的头脑中大象是巨大的代名词,在西方因其在识别道路和方向上的天赋而成了超强记忆力的象征,由此产生了elephants never forget、I have memory like an elephant等习语。又如在Chemistry wasn't my cup of tea,but art has always been一句中,“cup of tea”不同于字面的意思,是因为在古代,中国的茶叶传入欧洲各国后,受到人们的青睐,而被用来泛指大家喜爱的东西。
2.风俗习惯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而中国和英美等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差异非常显著。以听力理解中的电话对话为例:作为日常生活的常规行为,在中国打电话的顺序一般为先呼叫者说话后接听者答话,习惯了这一常规的学生在听电话谈话开始的阶段就会产生疑惑。
Female:5754661.Who is calling please?
Male:This is Mr.Jones for the Daily Star.I'd like to talk to Mr.Henderson.
学生往往会困惑于开头的一串数字,但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在西方往往是接听者先自报家门。
又如:
W:Do you eat a piece of Jane's cake?
M:I don't want to take the last one on the plate.
Q:What does the man mean?
Choice:
A.He tasted the last cake she made.
B.He took the very last piece of cake.
C.He didn't have any cake.
D.He didn't like the cake.
很多学生会提出盘中仍有一块蛋糕,因此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后者不喜欢蛋糕而错选D。如此误解产生于对西方行为习惯的不了解。在西方国家孩子自小就被告知不可以客人身份食用最后的蛋糕,所以正确答案为C。
3.生活常识
生活常识看似简单,但因中西方社会的隔阂和交流的不畅而差异巨大,不了解就会给听力理解带来障碍。例如:
—I believe you take in foreign students.
—Yes,if you don't mind sharing.
—How much is it?
—Nine pounds per week including heating.
—Do you think I could have a look at it,please?
—We're having it decorated at the moment.Will Friday do?
乍听之下,学生往往会不知其所云。其实此为房东与求租留学生的对话。在国外人们往往把家中的空闲房间出租给外国留学生,即home stay。缺乏这样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常识,就往往因为不能了解对话的情境而造成听力的障碍。
4.历史地理概况
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人口等概况也是听力中常常出现的话题。例如,NSEFC(以下各例均来自此教材,不再注明)Book 3 Unit 5 What is a Canadian的听力练习通过语言、家庭成员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若对加拿大不甚了解就无法深切体会multicultural这一词的内在含义,无法对“What is a Canadian?”这个问题作出快速而准确的回答。又如,NSEFC Book 1 Unit 2的听力练习是根据所给的地理、殖民历史等信息猜国名:
I live on a huge green island in Western Europe.Hundreds of years ago,my people spoke a very different language from English.Then the British rulers came.Now the old language is spoken in only a few village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my country.
如果掌握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又有英国的殖民历史背景,能很快得出结论为爱尔兰;如若不然,即使听清了每个词也得不出正确的解答。
5.宗教传统
根植于西方社会的宗教信念深深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方的节日大多离不开宗教的背景,Book 3 Unit 1的听力练习中有关复活节、万圣节的由来和习俗都与基督教有着直接的渊源。此外,第一本英文《圣经》的作者(Book 1 Unit 5)、巴赫的宗教音乐作品(Book 2 Unit 5)、圣女贞德的故事(Book 4 Unit 1)等,都烙上了宗教的印记,缺乏宗教知识的学生在听力理解中就难免产生困惑。
6.价值观念
里卡多·加西亚(Ricardo Garcia)曾把文化比作冰山,浮于面上被看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显著的文化标记,如传统、婚俗等仅仅代表了文化差异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是沉于水下的(Woolfolk,1998)。东西方在隐藏于文化表层下的价值观念层面上有着天壤之别。西塔拉姆(K.S.Sitaram,转引自端木义万,2002)曾研究过不同文化的价值体系,调查显示西方文化在个性、金钱、救世主、标新立异、进取精神、尊重青年、效率、坦率、守时这几项上名列第一,而在这九项上东方文化显得较弱。东方文化在感激、谦逊、因果报应、集体责任、尊重长者、好客、土地神圣感、和平这八项上名列第一,这八项也正是西方文化的弱项。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必然构成理解的障碍,因此,有时仅仅传授语言知识而忽视其内在的价值观也会造成理解的失败。如:
A:You didn't go to that wild party,did you?
B:Wild party? Dad,oh no…(湖北2007高考听力理解题)
当听到No,大部分学生往往得出结论B去了聚会,然而根据语法规则可知B没有去。但学生为何常常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关键在于文化差异意识的缺失。在中国社会,人们更多的是依附于人际关系网络,关注的是与之交流的人,并对其提问作出回应。而西方社会人们崇尚的是独立,更多的是关注事实本身,往往对事实本身作出回答。因此仅仅死记语法规则,就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快速的听力过程中就导致了本国文化的负迁移。
二、听力教学中的文化融合探索
为了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必须加强学生对中外两种文化差异的了解和学习,这样会有助于他们清除英语听力的语言障碍。但如何在听力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文化背景的铺垫,如何有效地进行文化意识的融合,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
1.紧扣课本教材展开教学活动,关注听前和听后
听前活动(pre-listening)是听力教学中文化背景铺垫的关键所在,新教材各单元所涉及的文化内容极为丰富,材料的难度相对较大,如果不进行一定的文化铺垫,学生听的效果会不尽如人意。因此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文化背景导入,其方法有:
1)脑力激荡法(Brainstorming):就听力的中心话题和课本插图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有效激发和唤醒学生记忆中已有的知识,为听作好准备。如Book 1 Unit 5中的听力材料是关于一个黑人加入ANC的原因,那么在听之前就黑人的处境进行脑力激荡,学生可以加深对种族歧视的了解,在听的过程中就能顺畅地记下原因。
2)直接解释法:教师直接为学生提供与所听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这种方法适用于听力内容比较深奥或所听材料对学生来讲是全新的情况。譬如Book 2 Unit 3中关于Atalanta和Hippomenes等希腊故事中的人物,教师可在听前进行解释。
听后活动(post-listening)可对听力材料中所学到的文化内容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巩固加深,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常用的方法有:
1)分析比较法:就是对同一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能帮助人们认识母语语言和文化的干扰,把握那些“貌合神离”、大同小异的部分。如Book 3 Unit 1的听力练习中,同为纪念亡灵的节日有日本的Obon,墨西哥的The day of the dead,美国的Hallowee,可以将这些节日与中国的清明节作一个对比,分析和比较各国节日的目的及活动形式等,由此来体验文化差异。
2)引申报告法:如听力材料所涉及的文化信息有引申的必要,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有关资料的查找,在下堂课开始的几分钟以值日报告的形式进行汇报。比如Book 1 Unit4中有关于1906旧金山大地震的材料,可以让学生在听后查找地震的相关资料,寻找自救的方法。
2.精选、补充或替换听力内容,以多种资源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精选法、补充法和替换法相结合,充分利用并精心挑选课本听力材料,通过教材中的有声材料,以会话、独白、报告、演讲、讨论、新闻报道、广播或故事等形式,让学生点点滴滴地体会一个民族的文化。但教师也不能一味枯燥地、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材,有时也可自己寻找资料来进行补充或替换,可以是录音资料,也可以是视频资料,通过其真实而生动的情境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Book 3 Unit 3中的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可以变录音资料为电影场景片段,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电影原声对白,对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发音区别有所体会,并对当时人们的衣着和社会风貌等有所了解。Book 4 Unit 1中有关Jane Goodall的介绍可以补充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中的Among the wild chimpanzees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这位女科学家对黑猩猩的研究。
3.鼓励、激发学生多渠道多方位地接触和研究文化信息
1)广泛吸收法: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英文报纸、杂志、电台及网站,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资源,扩展西方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如China Daily、21 Century、VOA Special English、CCTV9的文化节目、CCTV6的动感英语、普特英语听力网等都是全方位接触英语、了解文化的途径。
2)专题研究法:作为广泛吸收法的拓展和延伸,可以结合新课程所要求的高一、高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化专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最后以课题报告的形式进行呈现。当然这种活动有一定难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帮助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