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行旅昆山无锡事迹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昆山论文,行旅论文,无锡论文,事迹论文,高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5)06-0003-09 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5.06.002 有关南曲戏文名流作家高明的生平事迹,零星地散见于多种古籍之中,但均简略,缺乏完整的记叙。1945年夏,南戏学科的开拓者钱南扬先生旁征博引地写成《瑞安高明传》初稿①。接着,钱先生又加修订,定稿为《琵琶记作者高明传》,正式发表于1946年11月13日上海《大公报》“文史周刊”第5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琵琶记讨论专刊》特予转载②。此后,诸多学者在此传的基础上作了增订补考,如侯百朋先生依照原式增补而成《高明传略》[1],又出版了《高则诚南戏考论集》③,胡雪冈和张宪文先生多次收辑校笺高明的作品,出版了《高则诚集》④,为学者提供了可贵的新资料。笔者读后甚有收益,其中有两个地方的高明行迹引起了笔者的特别注意,一是高明行经昆山为顾瑛“玉山雅集”写了《碧梧翠竹堂后记》,二是高明行经无锡为孟宗振“惠麓小隐”赋诗,并为华孝子祠堂写了《华孝子故址记》,我觉得可以进一步探考⑤。查《元史地理志》所示,今苏南的昆山和无锡等地,在元代与浙江各地同属于江浙行省,时称平江路昆山州、常州路无锡州,而高明在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前后曾任驻所在杭州的“江浙行省掾”(或称“江浙行省丞相掾”),昆山无锡恰在其职司行事的范围内。为此,我到昆山和无锡访古察今,作了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又查阅了《玉山名胜集》《草堂雅集》(见图1)和历代《无锡县志》,爬梳勾稽,探得高明到昆山无锡的行旅事迹,对高明的生平研究做了些搜遗补缺的工作。今将探考所得写成调查古今的考察报告,与同仁们相互切磋,若有纰谬,请批评指正。 图1 武进陶湘涉园木刻本《草堂雅集》(1921年开雕)书影;中华书局2008年版点校排印本《玉山名胜集》《草堂雅集》书影 一、高明参与昆山顾瑛玉山雅集的交游活动 《琵琶记资料汇编》和《高则诚集》所载《碧梧翠竹堂后记》,都是从清人孙衣言《永嘉集》引元人顾德辉编集本“转录”得来的。经查考,此文原出于顾瑛编辑的《玉山名胜集》,现有《四库全书》影印本和中华书局2008年点校排印本。 顾瑛(1310-1369年),又名德辉、阿瑛,字仲瑛,人称玉山主人、玉山隐君,自号金粟道人。平生工诗善画,不屑仕进。自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到十年(1350年)前后,他在昆山西乡界溪与绰墩之间营造了一座园林别墅,总名为“玉山草堂”,或称“玉山佳处”,内有种玉亭、金粟影、小蓬莱、书画舫和碧梧翠竹堂等26个景点。为的是筑巢引凤,招集四方宾客,开展诗文创作和书画声歌等文化艺术活动,号称“玉山雅集”。这种活动是在玉山草堂的各个景点轮流举行的,如小蓬莱雅集、书画舫雅集,碧梧翠竹堂雅集等等,每次雅集的人数多少不论,少者三五人,多者二三十人,在元末三十多年中举行了五十多次,既有诗文书画活动,又有南曲北剧的声艺演唱活动。顾瑛还汇辑历年倡和之作,按景点地名辑集的总题为《玉山名胜集》,按作者姓氏分卷辑集的总题为《草堂雅集》,均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总目·玉山名胜集提要》称赞顾瑛的交游活动说: 其所居池馆之盛,甲于东南,一时胜流,多从之游宴,因裒其诗文为此集。各以地名为纲,曰玉山堂、曰玉山佳处、曰种玉亭、曰碧梧翠竹堂、曰湖光山色楼……每一地名先载其题额之人,次载瑛所自作春题,而以序记诗词之类,各分系其后,元季知名之士,列其间者十之八九。考宴集唱和之盛,始于金谷兰亭,园林题咏之多,肇于辋川云溪。其宾客之佳,文词之富,则未有过于是集者。虽遭逢衰世,有托而逃,而文采风流,照映一世,数百年后犹想见之。录存其书,亦千载艺林佳话也⑥。 这里指出元末的社会名流大多跟顾瑛有交往,其中十之八九参与了玉山雅集,并各有诗文作品留题。顾瑛则按照玉山名胜各个景点来编录作品,每处都摹记书法家题写的匾额名目和顾瑛自题的楹联。高明的《碧梧翠竹堂后记》就载于《玉山名胜集》“碧梧翠竹堂”景点专辑中,堂额是赵孟頫以篆书题写的,顾瑛自写的门联是:“峄阳古调来鸾鹄,嶰谷春声吹凤凰。”顾瑛请当时的文坛盟主杨维桢写了《碧梧翠竹堂记》,又请来高明写了《后记》,可见在主人顾瑛的心目中,高明与杨维桢比肩,在当时的文化界均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后记》的全文是: 昆山顾君仲瑛,名其所居之室曰玉山草堂。筑圃凿池,积土石为丘阜,引流种树于中,为堂五楹,还植修梧巨竹,森密蔚秀,苍缥阴润,袢歊不得达其牖,羲晖不能窥其户,乃名其堂曰“碧梧翠竹”。堂中列琴、壶、觚、砚、图籍及古鼎彝器,非韵士胜友不辄延入也。凡自吴来者,既夸仲瑛之美,则必盛称梧竹之雅致。 今年八月,余至昆山,过仲瑛所居,仲瑛延客入堂。时日已暮,馀暑尚酷。及既坐,萧爽阒寂,清气可沐。须臾,有风出于梧竹之间,摩戛柯叶,调调刁刁,泠然于喁,如耳琴筑。久焉,皎月自水际出,光景穿漏,泛漾栏槛。仲瑛出酒觞客。客数人皆能诗,歌谈辨饮甚乐。夜将半,露瀼瀼下梧竹中,清光拂席,凉吹袭人,毛骨欲寒。客相与笑曰:“安得从浮丘公招青童吹灵霄之笙,击洞阴之磬,以终此乐耶?”饮酣,客将就寝,余以公事有程不得留。 舟至河浒,时已曙矣,回望玉山之居,树木葱翠,烟霏芊绵,楼观缥缈,隐露若图画。因叹曰:“史称蓬莱、方丈、瀛洲,有欲至者,风辄引其船去,世或疑其怪诞。然以余观之,若梧竹之胜,虽欲优游夷犹,而以尘累牵掣,不得少留而去,况欲涉海求所谓方丈、瀛洲、蓬莱者哉!然则引船之风,意或有之也。”余又观史传中所载古今人物,类皆功名势位之人,而以洁身遁世称者,仅一二见,岂非山林泉石之乐,固少有得之者耶?乃知谢幼舆自以一丘一壑过人,彼盖深有所见也。遂乃命人缓移兰櫂,且顾且去,意眷眷不能舍也。比至城廓,车马杂遝,尘坌滃起,慨想昨昔所游,则已疑为梦中见矣! 适袁君子英来自昆山,乃记其事,以示子英,俾以遗仲瑛。且语之曰:“为我语仲瑛君,碧梧翠竹之乐不易得也,第安知他日毋或汩于禄仕,而若余之不能久留也。” 至正九年九月既望,永嘉高明记[2]。 此记不仅署名,而且还写明作于至正九年(1349年)九月十六(“既望”)。据文中描述,至少可以归纳出四个方面的情况:(一)高明是在至正九年八月中旅差抵达昆山的,顾瑛邀请他到新建的碧梧翠竹堂雅集,宴会上客人“皆能诗,歌谈辨饮甚乐”,不仅赋诗倡和,而且还有音乐声歌的活动,只是没有列出参与者的具体名单。(二)碧梧翠竹堂的摆设和环境非常优雅,室内陈列古鼎彝器及图书文物,有琴有砚,可以弹琴唱曲,也可以舞文弄墨;室外环植灵凤之所栖食的碧梧翠竹,一片蓊葱,望之若海外仙居,“非韵士胜友不辄延入”。(三)高明因公务在身,日程安排太紧而不能久留(未记是何公务),晚宴后连夜乘船离开昆山(未记往何处去),此文是人在行旅中“慨想昨昔所游”的追记。(四)“适袁君子英来自昆山,乃记其事以示子英,俾以遣仲瑛”,这表明此记写成后是托袁子英交给顾瑛的。按:袁子英名袁华,是顾瑛玉山雅集中的常客,《草堂雅集》卷十五顾瑛为之作小传云:“袁华,字子英,吴之昆山人,幼有隽才,尤善作诗,铁崖先生(指杨维桢)爱其俊敏,常与过余草堂,辄有吟咏,德性纯雅,尤可称焉。”《草堂》集中录有袁华给高明的一首七言律诗,题为《寄张师允御史兼柬高则诚录事》,末句云:“遥想此时高录事,定陪骢马步云衢。”考高明任处州“录事”是在至正五年到七年(1345-1347年),后为“江浙行省掾”,足见袁华和高明早有来往,素有交情,所以高明应顾瑛之请写《后记》完成任务后,便托袁华去交了卷。 顾瑛在《草堂雅集》卷七中收录了高明的三首诗,亲自为高明作小传说:“字则诚,永嘉平阳人。至正五年张士坚榜中第,授处州录事。长才硕学,为时名流。往来予草堂,具鸡黍谈笑,贞素相与淡如也。”⑦意思是指来往不止一次,有时鸡黍盛宴,有时粗茶淡饭,都是一样地谈笑自若,真是君子之交,坦诚淡定。顾瑛称之为“长才硕学,为时名流”,对他是十分推崇的。 高明与玉山雅集中的名士如杨维桢、陈基、张天英、谢应芳等也有情谊。杨维桢《东维子文集·送沙可学序》中推许高明是“从事掾之贤能者”,陈基、张天英、谢应芳等也都有诗送给他,如陈基写了七律《送范德辉赴缙云教谕兼简高则诚》,末句云:“到州为谢高书记,日日相思赋索居(《草堂雅集》卷二)。”由此可见,高明和顾瑛文士集团的雅人韵士平时就是有交往的。 有一点值得特别提出,那就是顾瑛常使家班中的天香秀、南枝秀等伶人歌女为玉山雅集奏乐助兴,往往是“张筵设席,女乐杂沓”[3]332,甚至还到外地邀请专业戏班的男女艺人来唱戏,袁华《天香词序》记顾瑛从杭州请来了著名的女伶桂天香唱南曲[3]256,王圻《稗史汇编》又记载:“富侠若顾仲瑛辈,更招致宾客……其雅不能诗者,尤好搬演杂剧。”[4]可见顾瑛招待宾客时有多种声歌伎艺活动,不会做诗的艺人便搬演北曲杂剧。由于昆山是南戏昆山腔的发源地,魏良辅《南词引正》指明“善发南曲之奥”的昆山腔创始人顾坚与杨维桢、顾瑛、倪瓒“为友”,足证南曲歌手顾坚参与了顾瑛文士集团的声歌活动。高明到昆山参与雅集,很可能与这些民间艺人相遇,这对于促进南戏北剧的文化交流是具有推动作用的。 顾瑛玉山草堂的遗址在今昆山市巴城镇辖区,原来的园林别墅随着历史的变迁早已荡然无存,但玉山雅集的事功史绩却受到当今本地各级领导和热心人士的看重。进入新时期以来,顾瑛在绰墩所建金粟庵的遗址于1997年被列为昆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本乡人沈岗开办的昆山市阳澄湖名人文化村玉山胜境公司于2010年在东阳澄湖畔重建了玉山草堂(见图2),上有草堂新匾(见图3)并举办了“玉山雅集·2010顾阿瑛诞辰7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笔者提交会议的论文《论玉山雅集在昆山腔形成中的声艺融合作用》中论及了高明曾经参与玉山雅集的史事[5]。 图2 昆山东阳澄湖畔重建的玉山草堂(2010年建成) 图3 草堂新匾 二、高明有关无锡惠山名胜区的诗文 顾瑛编辑的《草堂雅集》收入高明的七绝诗《题孟宗振惠麓小隐》,《无锡县志》又载有高明为华孝子祠堂写的碑文《华孝子故址记》,经考查察访,惠麓小隐和华孝子祠堂均靠近惠山泉,足证高明的行踪曾到达无锡惠山东南麓的风景名胜区。 无锡西郊的惠山与锡山相连,现辟有锡惠公园。公园内惠山东南坡,有久负盛名的惠山泉,唐肃宗上元年间(760-762年)《茶经》作者陆羽品定为天下第二泉,蜚声宇内,引来了大批文人如唐代李益、李绅,宋代苏轼、秦观等,纷纷题诗作文。元末顾瑛、倪瓒、袁华、张雨、赵孟頫等玉山雅集中人也都来过,赵孟頫书题的“天下第二泉”碑额,至今犹镶嵌在锡惠公园内泉亭的壁间。袁华编录的《玉山纪游》(《四库全书》本)辑入了顾瑛在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八月游无锡写的《登惠山》和《送惠山泉》诸诗。高明到惠山为惠麓小隐和华孝子祠堂写的诗文没有署明年代,《高则诚集》的编者认为,应当是至正十一年以前他在任职江浙行省掾期间写的⑧。据《弘治无锡县志》记载,二泉附近的景点有惠山寺、春申祠、三贤祠、惠麓小隐和华孝子祠等。《草堂雅集》卷七所录高明《题孟宗振惠麓小隐》诗云: 汴水东边杨柳花,春风散入五侯家; 繁华一去江南远,闲汲山泉自煮茶。 诗题下作者原注:“宗振,孟后之裔。”[6]考孟宗振乃宋哲宗孟皇后内侄孟忠厚的五世裔孙,当年布衣孟忠厚在汴京以皇亲而入仕高升,所以诗云“汴水东边杨柳花,春风散入五侯家”,但历经世变,其后裔孟宗振却归隐于惠山,以惠泉烹茶,与宾客品茗相叙,逍遥于林野之间。据《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后妃传》和卷四百六十五《外戚传》记载,孟宗厚是河北沼州人,因“哲宗恩眷”而飞黄腾达;靖康之难,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孟太后临危主持国政,册立康王赵构登基继位。南渡后,宋高宗“事太后极孝”,上尊号为“隆祜太后”。太后谢世后,高宗特地将无锡惠山寺拨给孟忠厚办理祭礼祀典。元末明初的《无锡县志》卷三“祠宇志”记载:“绍兴间,以寺赐信安郡王孟忠厚,以奉孟后岁祀,改号旌忠荐福寺。依惠山之麓,得泉石之秀。”⑨孟忠厚在惠山还建造了时思精舍,居留于此的子孙成了吴地人。其五世孙孟宗振(又作“宗镇”)原名潼,早年被推举出仕,但最终仍归隐于惠麓,成了无锡本地的名人,元末明初的《无锡县志》卷三《人物传》专门为他立了小传: 元孟潼,字宗镇,世吴人,宋信安郡王忠厚之五世孙,信安有墓在无锡,当惠山之西,其先世尝有别业在惠山下,潼官游南北,遂归老焉。潼始以茂异膺宪举为文学掾,累迁至承直郎松江府判官致仕。性谨厚,平居恂恂,未尝少懈。处家事若官政,待家人必以礼,遇童仆必以恩,语人必忠信,未尝妄笑语。为文一本于理,致所历官守,率以廉能见称。在任虽无赫赫名,逮去尝有后思⑩。 这样考查下来,惠麓小隐主人的历史背景以及高明诗题、诗注的来头就清楚多了;而且很显然,孟宗振是归隐以后邀来高明相叙的。 关于孟家的惠麓小隐和时思精舍,地方志中也都有记载。如《嘉庆无锡金匮县志》卷十三“古迹志”说: 惠麓小隐,在锡、惠两山间,元孟潼归隐处。潼又作邹国公祠,祀孟子,后其地改为邹园。别有时思庵,在第三峰担钩坞,宋信安郡王孟忠厚建(11)。 《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十四“古迹志”记载: 时思精舍,亦称时思庵,在第三峰担钩坞(一作桃花坞),宋信安郡王孟忠厚建,五世孙潼别筑惠麓小隐,在锡、惠两山间(12)。 可知惠麓小隐的主人出于亚圣孟轲之后,孟轲是战国时邹人,故此名邹园。孟潼交游广阔,和茅山道士张雨、画坛巨擘倪瓒交好,张雨和倪瓒都写了《留题时思精舍》同题倡和的五言律诗(《弘治无锡县志》卷三十“词章志”)。《草堂雅集》卷七还收录了张雨《惠山赠孟宗镇》七律一首(13),中有“邹峄世家犹阀阅,春申祠宇足比邻”“不为茶经求陆子,端从莲社拜遗民”之句,可见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张雨,竟把孟潼当作南宋遗民来礼拜了,而孟潼也确是以隐逸遁世者的身份和张雨、倪瓒、高明等玉山雅集中人来往的。经察访,时思精舍、惠麓小隐、春申祠、三贤祠今已不复存在,而高明为之撰写碑记的华孝子祠堂则至今仍留存完好。 《琵琶记资料汇编》《高则诚集》所载《华孝子故址记》,均从清代《常州府志》中辑录得来,这易使人产生误解,已有学者因此而误认高明在常州作有《华孝子故址记》)(14)。经查考,此记最早的出处实见于元末明初的《无锡县志》(15),自明至清历次纂修的县志均传承备载。现据元末明初的《无锡县志》卷四“记述志”所示,移录原有的标题、署名和全文如下: 华孝子故址记 高明 惠山寺之东偏,当泉水之上,有三贤祠,按志书,今祠址华孝子所居宅也。初,祠久废,吴人王彬,始复倡建,既成,则以三贤事刻诸石,且曰,初址实孝子故居。孝子之事,不以没而不著,复砻其碑阴以记其事,章善也。按齐史,孝子名宝,晋义熙末,始八岁,父豪戍长安,且行谓曰:“我还为汝冠。”后长安陷,父殁,宝奉命至七十不婚冠,或问之,不忍答,辄号恸弥日。建元三年,诏表其门闾,凡史载孝子事若此。 盖自西晋以来,尚玄虚,贱名检,教驰法斁,波流风靡,而孝子独能笃至行,终始不渝,其诚意恻怛,可以贯金石于云霓,若与宇宙日月同其久。于此,见天之降衷、人之秉彝,不以衰世末俗而有异也。 孝子晋人,而志谓齐孝子者,盖孝子生于晋,长于宋,没于齐。当其一身而天下三易姓,当时居朝廷有爵位者,朝事司马氏夕事刘,朝事刘夕事萧,恬不以为怪,而孝子奉父一言七十年余,未尝斯须忘,以至没身不替。使当时朝廷有爵位者,其奉君命、恪官守,亦咸若华氏子,则晋不当为宋,宋不当为齐,而孝子宜不曰齐孝子也。凡游于兹者,憩幽林,酌清泉,临风览古,怀三贤之高风,慕孝子之至行。其素有志者,宜加奋励;其未能者,则澄思革心,勉追遐躅,是则某所以树碑之意云尔!夫人性一耳,有为者亦若是,吾徒宜毋自怠。(16) 由此可见,高明是亲自来到了无锡惠山,得以了解华孝子祠的具体方位是在惠山寺和二泉东侧的三贤祠旁边(17)。华孝子名宝,晋安帝义熙(405-418年)末年惠山本地人,因父阵亡而不忘父言,不冠不婚,“能笃至行,终始不渝”,经历了东晋、宋、齐三个朝代。齐高帝建元三年(481年),朝廷颁诏给予表彰,《南齐书》卷五十五《孝义传》为之立传,后人就其故居建祠奉祀。高明应孟宗振之邀来惠山的时候,可能同时就写了这块碑记,评论华孝子的孝道,竭诚颂扬,表明了“树碑之意”。历经世变,原碑无存。到了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年),无锡知县颜肃主持,儒学教谕冯善承办,重新刻石树碑,《弘治无锡县志》卷三十五“碑碣志”记载:“《华孝子故址记》,进士永嘉高明撰,国朝景泰七年邑人冯善跋重立。”(18)景泰碑立于华孝子祠的享堂前,“文革”中被毁。1983年无锡市文管会修复祠堂,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至2006年,主管部门根据景泰碑“文革”前的搨本(已有残损)再次刻石,可以见到冯善给碑文“戴帽穿靴”的情况:前面加刻了题目《大明重刊齐孝子华宝故址记》,碑额篆书为《重刊孝子华宝故址记》;碑文后面加了“永嘉进士高明撰”7个字,正文后加了“大明景泰七年丙子夏五朔旦致仕教谕冯善”17个字;再后面开列了无锡知县颜肃等人的名单,有县丞、主簿、典史,还有“孝子裔孙”(志书中说“以弟华宽之子为嗣”)19人,共同署名“重立”(新碑砌于祠堂碑廊北墙上,附见图4)。 《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十二“祠祀志”记载:“华孝子祠在惠山寺右,地名华坡,祀晋孝子宝,唐以来即孝子故居为祠。后废,宋王彬复建。明景泰间知县颜肃重修,弘治中裔孙辉等增葺之。”(19)据志书和无锡市文管会所示,现有祠宇始建于元英宗至治(1321-1323年)年间,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重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翻建。1983年修复,2006年重修,“文革”中被毁的元代赵孟頫原书“孝为行首”匾额也重新复制后高悬堂上,门额“华孝子祠”四个大字是依据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丙子重九”嵇璜(太子太保)的手迹复制的(附见图4)。 图4 据明代景泰碑揭本摹刻的高明《华孝子故址记》新碑,华孝子祠门额(2007年摄影)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明与昆山的顾瑛颇有交谊,跟玉山雅集中人时有往来,曾参与顾瑛文士集团的社会活动,接触面甚广。他与孟子的后代人孟宗振也有交往,到无锡题“惠麓小隐”的诗注表明他和孟宗振并非偶然的萍水相逢,而是对其门第身世有深切了解的,彼此之间已颇为熟知。至于昆山无锡之行所作的诗文,则反映了高明在人生道路上的思想状态。 《碧梧翠竹堂后记》流露了作者对仕宦生活的厌倦情绪,却极为欣羡顾瑛隐居于玉山草堂的雅趣。他因公务缠身不得久留而懊恼不已,对于草堂仙居“且顾且去,意眷眷不能舍也。”他讨厌“功名势位之人”,而盛赞玉山隐君顾瑛能“洁身遁世”,还托袁华传话说:“碧梧翠竹之乐不易得也”,千万不能离失这个乐园而跌落到“禄仕”中去!他向往“山林泉石之乐”,欣然为归隐惠山“闲汲山泉”的孟宗振题诗。他喜好与游离于官场之外的玉山雅集中人交往,在《寄屠彦德并简倪元镇》诗中说:“何似云林倪处士,焚香清坐淡忘忧。”(20)顾瑛在《草堂雅集》卷九中说倪元镇“自号经锄隐者,家有云林隐居。”倪氏早年学道,后来信佛,自号净名居士,可见高明乐意与逃世避世的隐君、居士、僧侣(21)、道人结交,那些人都不愿跟元朝统治者合作,如顾瑛自号金粟道人,杨维桢自号铁笛道人,高明也自号菜根道人,这影响了他的政治态度,加重了他越来越浓的隐逸思想,导致他最终辞官,退隐于鄞县栎社沈氏楼(瑞光楼),以词曲自娱,终于完成了南戏《琵琶记》的创作。 《华孝子故址记》表露了高明崇尚孔孟之道的思想意识,文中慨叹六朝时道德沦丧,“尚玄虚,贱名检,教驰法斁”;颂扬华孝子恪守孝道,其精诚德行“可以贯金石于云霓”,与日月同辉。联系他任处州录事时曾上书请为孝女陈妙修旌表(见宋濂《丽水陈孝女传碑》),后来到黄岩时写了《孝义井记》(见《光绪黄岩县志》卷三),到慈溪时写了《王节妇诗》(见顾嗣立《元诗选》),结合《华孝子故址记》加以比较研究,便可以见出高明是儒家精神的体现者,他的道德建构是竭力宣扬忠、孝、节、义,这是封建社会传统的伦理观念。这种思想基础和价值理念,造成了他把不忠不孝的《蔡二郎》写成了全忠全孝的《琵琶记》。 附记:景泰碑背面原有颜肃撰《碑阴记》(未提及高明)和冯善撰《碑后跋》,正德元年(1506年),三十四代孙华輝另外立石再刻。提及高明的冯善撰《华孝子碑后跋》全文如下:“大明仁宗昭皇帝在青宫时被召,过滁州问醉翁亭故事,无复遗迹,乃叹守臣之不得人,以其视故事且漠然,为政可知矣。今观本县华孝子事,历千余年,寥寥无继举其事以为锡类之劝者,其与醉翁亭轻重何如耶?况其遗址反祀三贤,微进士高明撰记,几不坠于无稽乎!虽赖有其记,无继举者,则亦同归于沦胥以没矣。景泰乙亥,庐陵颜侯肃来知县事,首访及此,每岁春秋蒸尝舍菜而一展敬,邑之士庶修禊登高,觞酒赋诗,时一瞻仰,盖足以观感而化民俗,宜有奋励追躅之人,岂但举修故事哉!此非守令之得人,曷克臻此!倘我昭皇帝睹斯事于兹,必锡褒嘉,不但兴滁上之叹而已。千载之下,风教赖以不坠,其在兹乎!景泰七年岁次丙子夏五月朔旦,致仕教谕邑人冯善跋。”碑末题署为:“正德纪元丙寅岁孟夏上濣,三十四代孙辉等百拜立石。”此正德碑据拓本也已重新刻石,砌于华孝子祠堂碑廊北墙上。 收稿日期:2014-12-15 注释: ①载于《浙江省通志馆馆刊》1945年第1卷第3期. ②又附载于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琵琶记》卷末,收录于钱南扬.汉上宦文存[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4-29.现收录于.钱南扬文集:汉上宦文存[M].排印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15-27. ③侯百朋.高则诚南戏考论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④胡雪冈,张宪文.高则诚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及2013年版. ⑤徐朔方《高明年谱》(《徐朔方集》第1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和黄仕忠《高则诚行年考》(《琵琶记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1998年版、2011年版)已涉及“因公过昆山”之事,而无锡行迹则尚未论列. ⑥永瑢,陆锡熊,孙士毅,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⑦见:顾瑛.草堂雅集:中册[M].杨镰,祁学明,张颐青,整理.点校排印本.北京:中华书局,2008:646.按:《草堂雅集》在玉山雅集期间随录随刊,一再重刻,所以版本复杂,多寡不同.据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七《玉山草堂雅集序》所言,其始是在至正九年夏,辑录“五十余家,诗凡七百余首”,但后来逐年增加,有13卷本,14卷本,16卷本;陶湘刻本18卷,共收入80位诗人的作品多达3369首,所以杨维桢的原序已不适用,顾瑛辑刻各本均未刊载杨序. ⑧胡雪冈、张宪文辑校的《华孝子故址记》笺语云:“此文当为高氏于至正八年至十一年间(1348-1351年)任江浙行省属掾时作.”(参见:高则诚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7.) ⑨《(洪武)无锡县志》卷三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洪武)无锡县志》卷三上,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嘉庆)无锡金匮县志》卷十三,清嘉庆刻本. (12)《(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十四,清光绪七年刻本. (13)张雨是元代著名诗人,早年在茅山入道,与画家黄公望同为全真教派道家诗仙,常往来于无锡、昆山和苏、杭之间.顾瑛在《草堂雅集》中为之作传云:“张雨,字伯雨,钱塘人.博览群书,故其诗清旷俊逸,时辈不能及.始隐茅山,后徙杭之灵石涧.与赵魏公(赵孟頫)、虞翰林(虞集)友善,诗名震京师,自号句曲外史.” (14)黄仕忠.《琵琶记》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3.按:学术界常有误会之事,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将昆山的顾瑛玉山草堂误认为出于无锡,其权威著作《宋元戏曲史》附录《宋元戏曲家小传·高明小传》云:“则诚所交,皆当世名士,尝往来无锡顾阿瑛玉山草堂.”过去从未纠正,现今既然论及昆山无锡的高则诚行事,所以应予指出. (15)有《四库全书》本,又有中华书局1990年据《四库全书》本影印的《宋元方志丛刊》第三辑本.此为现存最早的无锡志,成书于元代末年,《四库提要》说明是“两江总督采进本”“四卷,不著撰人名氏”“考明史地理志,洪武二年四月,始改无锡州为县,是志古今郡县表,末虽止于升无锡为州,然标题实称为无锡县,已为明初之制.”可能是元末编成,而明初有所增饰.中华书局编辑部影印时爽快地定名为“《无锡志》,元佚名篡修.”按:1922年上海中华书局《锡山先哲丛刊》第1辑,曾据《四库全书》本《无锡县志》用活字版出版了不加标点的排印本. (16)《(洪武)无锡县志》卷四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弘治无锡县志》卷二十三“祠宇志”:“三贤祠在慧山寺泉亭上,三贤为宋长史湛茂之(指南朝刘宋时司徒长史湛挺)、唐相李绅、桑苧翁陆羽也.” (18)冯善的跋文原刻于景泰碑背面,因跋文字数较多,特附记于本文之后. (19)《(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十二,清光绪七年刻本. (20)见:高明.高则诚集[M].胡雪冈,张宪文,辑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37.按:屠性字彦德,余姚人,其诗收录于《草堂雅集》卷十四;倪瓒字元镇,号云林,无锡人,元代画坛“四大家”之一,其诗收录于《草堂雅堂》卷九. (21)据徐永明考述,高明与慈溪定水寺住持僧来复(字见心)有交谊,曾写信奉达“定水堂头见心和尚座下”,又赋诗《暇日访见心禅师于四明弥陀讲寺二首》.参见:徐永明.高则诚生平行实新证[J].文学遗产,2006,(2):93-98.按:释来复也是玉山雅集中人,与顾瑛交好,中华书局本《草堂雅集》卷十六收录了释来复的四题诗篇,中华书局本《玉山名胜集》下册中有顾瑛和释来复的倡酬诗.高明赴无锡昆山旅游事迹研究_高明论文
高明赴无锡昆山旅游事迹研究_高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