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心大意不是病,习惯是良方

粗心大意不是病,习惯是良方

粗心并非病,习惯是良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良方论文,粗心论文,习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数落孩子:“你又粗心了,书上明明写的是‘3’, 可到了你笔下却成了‘5’!”“××字,明明有一点, 怎么到了你笔下这一点就丢了呢?”……

我还常听到一些老师在闲谈中这样讲:“我们班×××,老师讲的知识他都懂,可考起来,不是这里扣半分,就是那里扣1分, 仔细一分析,全是粗心出的错!我让他改正,他前面刚纠正了,后面又出同样的错!”

孩子们自己也很苦恼。我常听孩子们因“粗心”挨了批评,在暗地里咕哝:“批评我粗心,我自己也不想粗心呀!”

其实,“粗心”的毛病,一般的孩子都有。因为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笼统,不精确。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特点,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比较模糊。但是粗心的程度却是大不一样的,有些孩子偶尔有粗心的现象出现,经过老师或家长的指点,马上就能改正,这类孩子的“粗心”不要紧,随着他的健康成长,这种现象就会逐步消失。有些孩子不是这样,粗心的毛病“天天犯”,老师家长反复纠正,就是“累教不改”。这类孩子“粗心”的毛病就必须重视了。

粗心大意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具体地讲,是“不良学习习惯”里的一种。产生这种毛病的原因是“注意力”(有意注意,下同)不集中,或者是人们常说的“走神”。例如: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没有看清楚题目的数字和符号,所以就出现了“3”变成“5”、“十”变成“一”等变数、变号现象。老师在课堂上分析难写的字、易混淆字的字形时,因为“走神”,没听清楚或没看明白,于是就出现了写字少一“点”多一“划”的现象。因为看题目大大咧咧,没有注意题目里的“机关”,结果判断错误,出现“明明题目懂,结果做错了”的现象。还有,写字不认真,龙飞凤舞,做作业只图快,结果后面的文字和符号跟前面做的不一致……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医治这种毛病,首先要经常通过各种形式,把那些因为“粗心”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典型事例介绍给这类儿童听,让他们知道“粗心”这种毛病的危害性,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然后以“集中注意力”、“不走神”为核心,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例如:做作业、抄题目要一步一回头;写字要规范不潦草;在规定的训练时间里学会不分神,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各种干扰,能做到“闹中取静”、“旁若无人”;不论做什么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后一口气完成,中途不停顿,不间断,如:不停下来喝水、削铅笔、吸墨水、跟别人说话……上课听讲,要孩子40分钟都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点不分神,是很难的。老师应教给孩子分配注意力的方法:什么时候一般注意,哪些关键之处“必须注意”,千万不能分神……另外,还要培养孩子的间接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有意注意中,兴趣具有间接的性质,这种兴趣是对目的的兴趣、对活动结果的兴趣。稳定的间接兴趣对保持有意注意有很大作用。

这种训练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学校和家庭“齐抓共管”,不能紧一头松一头;要学习、生活、玩耍……各方面同时进行“全方位”训练,不能只训练学习方面的习惯,其他的则听之任之。要知道,“习惯”这东西是受心理因素制约,由中枢神经统一支配的。只有做任何事情注意力都集中的人,学习方面的注意力才能集中起来,并且持久地保持下去。良好的习惯养成了,“粗心”的毛病自然就没有了。

粗心大意不是病,习惯是良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