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与汉语中的指称语法方法_构词法论文

OV与汉语中的指称语法方法_构词法论文

OV式与汉语的一种指称性语法手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语法论文,手段论文,OV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 0引言

汉语中存在一类特殊复合词,它们在语义上具有述宾关系,但在语序上却不是按照汉语通常的VO语序排列,而是以OV逆序方式排列,而且它们都是名词,如“冰雕”,我们将其称为OV逆序复合名词。这类复合名词不是只有个别例外,而是成类地存在。它们是汉语中一种尚未被广泛重视的构词法——述宾逆序复合构词法的产物。

近些年一些学者讨论汉语合成复合词构词法时(顾阳、沈阳2001;何元建2004),注意到名词性标记OV式结构,但认为并非所有的受事都要倒装,只有双音节的受事才一定要提前(石定栩2003),即只有像“环境保护”这样的结构才存在述宾倒装问题。我们认为单音节的受事同样也可提前,如“冰雕”的“冰”就是“雕”的受事,刚产生的“宝探”的“宝”就是“探”的受事。实际上已有学者提出,汉语中“有一种主谓型的词,从语义关系看,实际上是一种逆序支配(动宾)关系”(张斌2002:171)。戴昭铭(2000:560)也指出“门卫”是述宾式的倒装。还有学者指出古代文献中也存在这类名词,如“禽献”(《周礼·天官·冢宰》)、“兵输”(《周礼·夏官·司兵》)(刘兴均2003)。对于汉语词汇中存在着述宾逆序式复合名词,学界只是将其作为主谓型或述宾型复合词中的特殊情况或例外来看待,尚未从构词法的角度来认识。本文认为“冰雕”类逆序复合名词在汉语中成类存在,OV逆序法是现代汉语表示指称的一种语法手段。

§1 OV逆序复合名词在汉语中成类存在

1.1“冰雕”类名词是复合词而非派生词

讨论“冰雕”类OV复合名词是否成类存在之前,首先需要确定它们的复合词性质。在目前发现的这类复合词中,“股迷、戏迷、球迷、书迷、官迷、棋迷、影迷、邮迷、歌迷”可能被认为是“词根+词缀”的派生词,即“迷”不是词根,而是词缀。如果“迷”的词根性质遭到怀疑,其他OV复合词的性质也可能被动摇,因此,需要首先澄清“迷”的词根性质。

张斌(2002:174)将“迷”列为类后缀,邵敬敏(2001:120-121)虽然也列出一些新的“类词缀”,但未收“迷”。类词缀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位置基本固定”(张斌2002:171),但“迷”恐怕不能说“位置基本固定”,而且这种位置的不固定也是可以成类组合的,例如:官迷—迷官、戏迷—迷戏。也许有人认为,居前的“迷”是动词,居后的“迷”是类词缀,它们不是一回事。张斌(2002:171)认为类词缀是“由词根向真词缀转化的中间过渡形式”,语义尚未“完全虚化”。而“迷”不是语义尚未完全虚化,而是根本没有虚化。如果“迷”的语义真的虚化了,没有了“迷恋”这样实在的意思,而是表示一类人的词缀,那么“球迷、戏迷、棋迷”就会被理解为与“球员、演员、棋手”一样,而非“迷恋……者”。“球迷”之“迷”与“迷球”的“迷”语义上没有差别,唯一的差别是:在“迷球”中“迷”为单音节词,而“球迷”中“迷”则由单音节词降格为词根。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对“迷”的解释确有“沉醉于某一事物的人”的义项,却并未把它视为同“者”一类,因为“沉醉于某一事物的人”这一义项就表明它有实在意义。但也须指出,“沉醉于某一事物的人”是“球迷、戏迷”等复合词的意义,而非“迷”的意义,“迷”的意义就是“迷恋”、“沉醉”、“入迷”,它是构成“球迷、戏迷”等复合词的词根,而非词缀。因此,“戏迷、球迷”同“冰雕、球拍”等词一样,都是复合词。

1.2 OV逆序名词性结构和OV逆序复合名词

时下,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注意到述宾逆序结构的大量存在,且仍在不断产生。例如:

环境污染 人口普查 资料分析 动物保护 植物栽培 产品营销 企业管理

成果鉴定 珍珠养殖 文物诈骗 粮食生产 金属加工 财产申报 设备保养

这些由双音节两两组合的结构就是石文所说的“受事”都“提前”了的名词性结构。之所以说这些结构形式不是现有已知句法或词法产生的结构形式,既不是所谓主谓式词组,也非述宾式词组,是因为无论主谓还是述宾词组都是谓词性的,而这类结构却是名词性的。它们与“黑板刷了”、“书看完了”一类表示被动或宾语前置的句法结构性质也不同,因为这些句法结构虽然受事前置,但仍然是谓词性的。

“冰雕”类复合名词具有与“环境污染”类结构相同的语义语法性质。说它们性质相同,原因如下:第一,语义上二者都是述语与宾语的关系;第二,语序上二者都是汉语“述语+宾语”的逆序或倒装(由VO转化为OV);第三,二者都是名词性的,语法功能是作主语或宾语,只是“冰雕”类是复合名词,“环境污染”类则近于词组;第四,二者的不同仅在于前者的直接成分V和O都是双音节,而后者的直接成分V和O都是单音节;第五,二者均与已知句法(词法)对立。这些情况说明:“冰雕”类和“环境污染”类只是外形不同,其性质明显具有同一性。如果它们都成类存在并不断产生,这种严整的同一性只能用它们是同一种构造法的产物来解释。

1.3讨论OV式复合名词的难点和途径

要证明“冰雕”类复合名词的成类存在,最大的难点是确认这类复合词后一音节的语法性质,也就是“冰雕”类复合名词究竟是“名+名”结构的复合词,还是“名+动”结构的复合词。只有当它们是后一种结构的复合词时,它们才会是OV逆序式复合词。

先来看下面这些我们极为熟悉的复合名词:

球拍 耳塞 诗选 功耗 木刻 密探 税收 花插 手铐 冰雕

空调 信封 家务 窗扣 面贴 竹编 国庆 目录 房租 物产

若单独看这些复合词的后一音节,可能没有人否认它们是动词。然而,将其再放入上面那些复合名词中,说它们是关涉或支配前面名词宾语的述语动词时,原来确定无疑的动词性就会遭到怀疑,甚至转而被认为是名词。要证明这些OV复合名词的后一音节是动词,常常会被要求首先证明在它们构成这些复合词之前没有名词性。在构成这些复合词之前有名词的用法,它们就会被认为是名词或被认为无法讨论。即使其单音节动词的地位确定了,但复合词中的这一单音节可能被认为是取自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而双音节词正如胡明扬(1996)指出的那样,“书两语双音节动词大多有可能兼名词,不大可能兼名词的有218个”。

的确有一些只用作动词的单音节词很早就有名词用法,例如“笔洗”之“洗”在上古即有“盥洗用的器皿”(注:见《汉语大字典》中“洗”条,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这样的名词用法,因此“笔洗”的确可能是以“名+名”方式构造的。复合词的后一音节也有可能取自双音节词,而双音节词兼类的可能性很大。但这并不意味所有复合名词的后一音节就只能是名词,而不可能是动词或不可讨论。正如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复合词构造的关键是语义关系,语法构造不过是语义关系的外部表现形式。如“风扇”的“扇”动名兼类,但从语义看,“风扇”的“风”和“扇”却是述宾关系,只能理解成“扇风的(工具)”。如果不从语义关系入手来讨论它们的语法形式,就会陷入循环往复没有结果的争论。因此,可以先撇开语法问题,抓住语义关系这个根本来讨论述宾逆序式复合名词的确定问题。

1.4 OV式复合名词的基本特点

讨论“冰雕”类复合名词不止是证明V的问题,因为这类复合名词有三个基本特点:其一,它们往往是一些使用频率极高的名词,因此往往在不经意间被人忽略,难以引起注意并被作为研究对象,“冰雕、耳塞、球拍”等就是这样;其二,这些词的结构非常紧凑,容易被整体视为名词,直接成分间语义上的述宾关系容易被忽略,如“信封”就被作为代表特定物件的符号整体被识别,其中动素“封”所表达的语义功能很难被意识到;其三,由于认为汉语词法与句法具有同一性,我们容易从现有构词法(与句法一致)出发来看待它们。如果进一步分析“球拍”类复合名词的语义,可以区分两个层面:一是“球拍”作为一个整体复合词层面的语义问题;二是复合词内部两个语素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也可将这两种关系看成是复合词表层的词义和复合词内部深层的语义结构关系。复合词表层的词义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复合词内部深层的语义结构关系,二是复合词的构成方式(本文仅涉及正序和逆序两种构成方式)。就复合词内部语义结构关系看,这类复合词的两个构成要素(两个词根语素)语义上具有述宾关系(包括动词与其受事、客事、对象、材料、结果、目的等),这不会因为构成方式的不同而改变。

虽然这类复合词两个构词语素之间的语义关系不会因构词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但构词方式的不同却对两个要素构成的整体词义有着重要作用,即相同的两个要素以正序(VO式)、逆序(OV式)两种不同方式构建时,内部语义结构关系没有不同,不同的是整体语义:正序VO结构整体语义上表示陈述,逆序OV结构整体语义(词义)表示指称。

1.5 OV复合名词成类存在

两个单音节词素之间具有这种述宾逆序关系的复合名词是成类存在的。根据OV复合词指称功能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成四类。

1.5.1 指称VO的物品、费用等

VO表示某种行为活动,OV复合词表示具有进行这种行为活动功能的器具、物件或费用

等,例如“封+信”表示一种活动,“信+封”指称具有封信功能的物件“信封”。又如:

拔:鞋拔 镩:冰镩 封:信封 轴封 拍:蝇拍球拍扣:门扣 窗扣 钮扣 脚扣

插:花插 兜:肚兜 别:门别 窗别

卡:发卡 声卡

贴:眼贴 面贴 颈贴 腰贴 腹贴 手贴

挖:耳挖 钩:领钩 夹:发夹 画夹 托:茶托 花托

标:路标 风标 目标 权标 商标 市标

塞:耳塞 扇:风扇 铐:脚铐 手铐 租:房租 场租

指标 坐标 界标 航标 光标 徽标

“眼贴、面贴、颈贴”等词是近年新产生的,“贴”没有表示指称的“贴物”之义,这些“贴”(tiē)只能讲成“把薄片状的东西粘在另一个东西上”(注:见《现代汉语词典》“贴”(tiē)条,商务印书馆,2005年。)此义是表陈述的。因此它们分别表示:贴眼的(美容)品、贴面的(美容)品、贴颈的(美容)品。我们十分熟悉的药品名“创可贴”的“贴”:与“眼贴”之“贴”语义语法功能相同,“贴”的陈述义十分明确。

“鞋拔”、“耳挖”也以“鞋拔子”、“耳挖子”的形式出现,它们会不会是“鞋+拔子”、“耳+挖子”结构的合成词呢?但是没有发现“拔子”、“挖子”这样的说法,我们认为“子”是加在“鞋拔”、“耳挖”上的,即“OV+子”。“子”缀有“小”的附加意义,加在“鞋拔”、“耳挖”上是表示这些物件具有“小”的拊加特征。其他可以加“子”缀的OV复合词也有类似情况。

1.5.2指称VO的器具、作品、其他

V表示动作或活动(也可以指自然的运动),O表示进行V的材料、对象或结果等,OV复合词指称VO的器具、作品或使某种材料成为某种器具或作品等。例如:

产:物产

选:文选 诗选 人选

记:史记 徽记 场记 日记 杂记

抄:诗抄 史抄 话:诗话 神话 史话

报:喜报 情报 谍报 捷报 战报

编:竹编 柳编 论:数论 史论 政论 伤寒论评:股评 时评 史评 书评 影评

刻:木刻 石刻 瓷刻 崖刻 竹刻

录:目录 语录 书录 名录 名录 训:女训 内训 天文训

雕:竹雕 木雕 根雕 发雕 冰雕

志:日志 杂志 地方志 三国志 说:字说 礼说 天说 爱莲说

“竹编”、“冰雕”一类词的O表示进行V这种活动的材料,“竹编”就是编竹而成的器具,“冰雕”就是雕冰而成的艺术品。“物产”即大自然所“产”之“物”。“语录”一类词的O表示V这种行为活动的对象,“语录”“录”“语”而成的作品。“喜报”、“情报”等是报喜、报情等的文告,因此是OV式复合名词。(注:“情报、谍报”也可表示(地下)报告敌情的活动等,如“情报活动”、“谍报工作”,但仍然表示指称。)中央电视台2006年经常出现的一句广告词是:“《中国电视报》,报中国电视。”这一广告词是对“报”的陈述义的准确表述。“报”在上古就有“告知,报告”义,如“庙成,(冯谖)还报孟尝君曰……”(《战国策·秦二》)。表示指称的“报”是从表示陈述的“报”指称化而来的,并且唐朝才出现(方汉奇1981:1)。

1.5.3指称VO的人或团体和地点等

这类OV式复合词的V表示人的活动,O表示活动(含心理活动)的对象、目标等,复合词指称进行O这种活动的人或团体和活动的地点等。例如:

练:团练 霸:电霸 路霸卫:门卫 后卫 前卫 中卫

屯:军屯 卡:税卡 关卡迷:股迷 戏迷 球迷 书迷 官迷

探:密探 宝探

贼:民贼 工贼 国贼 影迷 邮迷 歌迷 棋迷

“宝探”一词始见于媒体和网络中的新生词语,它很说明问题,因为“探”不可能是名词或词缀,只能是动词,“宝”是动词“探”的受事宾语,“宝探”只能是OV逆序复合名词。“电霸”一词出现于改革开放的80年代后,产生之初就是按OV方式构成的,是“霸电者”之意。同样,“贼”的本义为“破坏”,《说文解字》:“贼,败也,从戈。”由此发展出“危害”、“残害”这样的陈述义,“民贼、工贼、国贼”的“贼”就是“危害、残害”之意。“民贼”,《辞源》:“残害民众的人”,“工贼”、“国贼”与此相似,都是OV式复合名词。

1.5.4指称VO本身

这类OV复合名词指称VO陈述的活动和自然界自身的运动本身。从来源看,它们有的由两个单音节词直接构成,有的是由OV结构紧缩而来,因此可分成直构式和紧缩式两类。

A.直构式 人类的活动(含认识活动)纷繁复杂,并非都能进行细致分类,反映这些活动的OV复合名词也是这样。例如:

拔:海拔 售:军售 禁:党禁 海禁 门禁

阻:电阻 雨:谷雨 运:货运 客运 民运

耗:功耗 物耗 煤耗 能耗

探:物探 收:税收 麦收 食:肉食 草食 素食 杂食 音耗 油耗 风耗

忙:农忙 垦:林垦 农垦 藏:宝藏 佛藏 道藏 儒藏 限:权限 界限 期限 门限

诊:舌诊 食:日食 月食 庆:国庆 校庆 院庆 婚庆 年限 上限 户限

刮:耳刮 备:军备 战备 遇:奇遇 知遇 机遇 恩遇

“宝藏”的“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储存大量东西的地方”,《汉语大字典》也有此义项,依据是《玉篇·艸部》有“藏,库藏”的注说。但“宝藏”最早见于《礼记·中庸》,《玉篇》成书晚在南北朝,不能作为上古“宝藏”义的依据。《辞源》:“宝藏,蕴藏地下的自然资源”(注:见《辞源》(修订本)“宝藏”条,商务印书馆,1979年。),所举正是《礼记·中庸》之例:“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从全句看,“宝藏”正是“蕴藏地下的自然资源”,“藏”为述语,“蕴藏”义,因而“宝藏”是以OV逆序方式构造的复合名词。“宝藏”的“藏”(zàng)今虽与动词(cáng)的读音不同,但这应该是后来的变化(“藏”zàng可能是对“宝藏”的第二次分析,并非先有“藏”zàng,再与“宝”组合的)。

“日食、月食”被认为是主谓结构的复合词,但并非是“日”或“月”在“食”,而是它们“被食”,它们是“食”的对象。“日食”一词出现很早,《左传·昭公七年》有:“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食”后跟了宾语“之”,而这个“之”只能指代前面的“日”,这说明“食”为带宾述语。

B.紧缩式 紧缩式的OV复合名词一般由两个双音节词语以OV方式组合的结构紧缩而来,例如“德育”是由“品德教育”紧缩而来,也有由多音节的OV结构紧缩而来的,例如“血防”是由“血吸虫防治”紧缩而来。又如:

研:科研 教研

纺:毛纺 棉纺 麻纺 丝纺

建:城建 党建

管:房管 网管 城管 质管 企管

保:环保 植保

改:土改 房改 粮改 殡改 职改 企改

划:企划 区划

展:房展 画展 花展 书展 影展 邮展 梅展 菊展

育: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检:纪检 车检 路检 商检 体检 尿检 纪检 税检 血检 药检 质检

其中有的OV复合词很难“还原”为“原式”,例如“体育”很难说成“体能教育”或“身体培育”。将它们看成由OV结构紧缩而来,主要是从理论上考虑确有如此来源的OV复合名词,可能真正紧缩而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首先要证明OV复合名词成类存在这一事实,其他进一步的讨论,都建立在确认这一事实的基础上。

复合词中名词的构成主要有“名+名”结构(如“格局、环节”)、“形+名”结构(如“故乡、寒冬”)和“动+名”结构(如“耕牛、含量”)。除此之外,还有“名十动”、“名+量”、“名+形”、“数+名”、“形+动”等,而OV式复合名词是除前三种主要构成方式外的比例最高的名词构成方式。这表明;OV式复合名词是以一定规模和数量成类存在的。

§2 OV逆序复合法与OV逆序指称法

“汉语复合词的组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基本上是和句法结构关系一致的”(朱德熙1998:32)这一看法得到语言学界的普遍认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从复合词内部的语义关系着眼,提出了一些新的复合词结构类型,尤其是逆序类,如李行建(1981)提出的“养病”式动状结构类型,戴昭明(2000)提出的“蜗牛”式中定结构类型,周荐(1991)提出的“何在”式支配逆序结构等。但是OV式复合名词成类存在的事实,不仅使我们认识到一种新的复合词结构类塑,更重要的是,使我们从复合词的构造方式上发现了一种借助于句法的对立来构造汉语复合名词的“构词法”。汉语的复合词之所以存在与句法的一致性,是因为它们大多由词组“词汇化”而来,这也正是汉语史和现代汉语研究中常常遇到词和词组界限难以划清的原因。而OV式复合名词的辨识却不存在这一问题。为什么OV式复合名词不存在词和词组界限不清的问题?原因就在于词组的构造是句法构造,而OV式复合名词是词法构造。

2.1OV逆序复合法和OV逆序指称法的源流关系

现在的问题是,OV逆序复合法是汉语自己的构词法,还是外来的?这一问题会因两方面的原因提出。一是普遍认为汉语构词法与造句法历来具有一致性,二是“环境污染”类OV结构会不会是受外来影响新产生的结构方式,而OV复合名词又是受“环境污染”类OV结构影响的结果。第二方面的问题实际由第一种认识推论产生,而由推论产生的这一问题又会对OV复合构词法的来源产生疑问。因为既然认为汉语构词法与造句法具有一致性,现在出现了一种与句法对立的构造方式,而一种构造方式又不会凭空产生。

正如本文一开始就指出的,“环境污染”类结构与“冰雕”类复合词的结构在语义关系、结构顺序、语法性质上均具有严整的同一性,因此它们必定是同一种语法构造——OV逆序构造法的产物。但是,OV逆序构造法不是外来的,也不是新出现的,而是汉语自古就有的,只是它最初是专门构造复合名词的构词法。我们极为熟悉的名词“肉食”(动物)、“草食”(动物),上古就出现了,如“肉食者鄙”(《左传·庄公十年》)、“草食之兽”(《庄子·田子方》)。此外,前文讨论过的“宝藏”、“日食”、“月食”、“目录”,以及“周颂”、“鲁颂”、“玉雕”、“禽献”、“兵输”、“礼记”等OV复合名词也都在上古即已出现。还要指出的是,汉语以OV式构词法构成的名词从未中断,如“鸣鸡”(山)(北魏《水经注》)、“寒号”(虫)(元《南村辍耕录》)等。

“环境污染”类OV结构的确比OV复合名词更引人注目,因为它们数量大,并且可以根据需要(作主语和宾语)随时构造。但是,它们出现的时间不长,没有受外来语法影响的痕迹,同时又与“冰雕”类复合词具有严整的对应关系,如果不是同一种语法的产物,它们是从何而来的?如果认为它们虽然是同一种语法构造的产物,但“环境污染”类结构是“冰雕”类复合词的前身,“冰雕”类复合词是句法形式的词法化,这就本末倒置。从出现时代看,上古即已出现的“冰雕”类才是“环境污染”类OV结构的前身;而且从指称功能看,“环境污染”类结构只是“冰雕”类复合词四种功能中的一种——指称VO本身。因此,从任何方面看,“环境污染”类结构都产生于OV逆序法,而OV逆序法是汉语自古就有的OV逆序复合构词法的扩展。

2.2 OV逆序复合法的三个优势

虽然菜用其他手段也能表达OV逆序复合法表达的指称功能,但OV逆序复合法具有其他手段所不具备的高效、经济、明晰等特性。所谓“高效”指对词库现成的单音节词要求低,生产复合名词的能力强。只要需要,就可将具有支配与被支配(广义)语义关系的两个单音节词构成一个具有相关指称功能的OV复合名词。所谓“经济”指对构成相关名词所需的构建材料最少。例如:表示“冰雕”这一创制品,如果没有OV复合法,最简洁的表述为:雕冰而成的,这使OV复合法需要的构建材料成倍增加。

所谓“明晰”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没有歧义。我们知道,“的”是汉语表示指称的标记,谓词性词语或结构可通过“的”指称化,如将“拍球”这样的陈述结构加“的”,可构成“拍球的”这样的指称性结构。但“拍球的”既可指拍球的人,也可指拍球的工具,而“球拍”没有这种歧义。二是指词与词组界限分明,由于VO结构的复合词与句法同构,会给识别带来一定的困难,如“理事”既可以是复合词(理事不在),也可以是词组(他不理事),而“冰雕”只能是复合词。应该说这三个特点是OV逆序复合法的特殊优势,也是OV逆序指称法的优势。大概这正是两千年来OV式逆序法一直在产生着OV复合名词,而且在“的”字结构出现后依然存在,并且进一步发展为一般指称法的原因。

2.3 研究OV复合词和OV逆序法的意义

认识到OV逆序复合法所具有的优势,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汉译句法与词法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会存在与句法不一致的“冰雕”类复合词,也使OV逆序复合词的成类存在变得可以理解。但是,研究的意义远不止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使我们意识到:

(一)如果“环境污染”被认为是句法结构,而它来自“冰雕”类复合词,这就意味着,汉语还存在着从词法发展为句法的反向发展;

(二)汉语存在一般性的专门表示指称的述宾逆序法,只要语义上有述宾关系即可,O和V可以是单音节,也可以是多音节的,如“祖国颂、敌杀死、环境保护、血吸虫防治”,其中只有“O[,1]+V[,1]”形式是复合构词法;

(三)语序不仅是改变语法结构性质的手段,而且还是造成词法与句法对立的手段和造成指称和陈述对立的手段;

(四)OV逆序构词法可能使我们对许多复合词重新认识,一些过去被认为是名词性复合词的,可能实际上是表示陈述而非表示指称的。例如“罩”,《说文解字》:“捕鱼器也”,即“罩”产生之初为表指称的名词。但这并不等于说“口罩”的“罩”就一定是表示指称的名词,因为“罩”很早就有了表示“覆盖”、“扣住”、“套在外面”等陈述用法。如《吴越春秋·夫差内传》:“死必连萦组以罩吾目。”既然“罩”在构成“口罩”之前既可表示陈述,也可表示指称,而汉语构成名词的复合法既有“名+名”结构,也有“名+动”结构,那么进行语义鉴别就是非常必要的。类似的还有“手套”、“书包”等复合词,它们是否都是“名+名”结构,也是可以讨论的。

标签:;  ;  ;  ;  

OV与汉语中的指称语法方法_构词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