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_行政体制论文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_行政体制论文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党的执政能力论文,行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核心是党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行政体制不仅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载体与主要组织形式,党的治国方略必须通过政府公共管理的途径付诸实施。因而,行政体制科学与否,决定了党的执政的成败与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科学、民主、法治的公共行政体制,将我国政府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与法治政府相统一的现代政府,从而奠定党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坚实体制基础与组织基础。

一、按照科学执政的要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行政体制改革的规律性

坚持科学执政,就要继续加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和认识,继续加强对党自身建设规律的探索和认识,不断提高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领。按照科学执政的要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必须把握行政体制改革的规律性和科学性。

(一)把握科学发展观。行政体制改革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指导思想的正确,这就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是我们党执政规律和执政经验的科学结晶。我们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扩大民主,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也就是说,要通过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公共需求的多样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差异实际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反映。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际上抓住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深刻揭示了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和目的,是对党的执政理念和改革发展指导思想的创新。我们在新形势下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使之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必须牢牢把握这一重要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各种科学的机制与制度。行政体制是党执政的重要组织基础与组织形式,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在全面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学的行政体制。

(二)把握行政体制改革的合理性。所谓合理性,就是体制合理、制度合理、机制合理。从体制合理来说,就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 廉洁高效的行政体制。从制度来说,就要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从机制合理来说,就要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政府运行机制。也就是说,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活动,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当前,我国行政体制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妨碍了党的科学执政。比如,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特别是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不到位;政府不善于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管理经济活动,行政权力过度干预市场经济运行的现象依然存在;政府处置公共突发事件和有效进行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不高,等等。因此,必须针对我国目前政府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努力解决行政体制、制度和机制的合理性问题,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能,促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

(三)把握行政体制改革的适度性。这就要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人民群众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重于泰山,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体制转换过程中,深层次的矛盾凸显,而且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加大了改革的难度;特别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涉及职责和权限的调整,直接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精心组织、精心运作,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可操之过急。要着力增加各种有利于安定团结的因素,积极化解各种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确保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中,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同时,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和社团、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四)把握行政体制改革的渐进性。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把改革的坚定性与推进改革的渐进性结合起来。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渐进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而是需要不断在改革进程中加以深化,这就需要把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有机地衔接起来。从当前来说,就要紧紧围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五)把握行政体制改革的关联性。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既是渐进性改革,也是互动性改革,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总体推进中进行的,是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中进行的。因此,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配套进行。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体制还不完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经济结构还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解决这些问题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也需要行政体制改革的配套和支持。因为,如果政府职能不转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提高,政府管理有形的手与市场机制无形的手不能紧密结合起来,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就难以到位,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就是一句空话。有鉴于此,行政体制改革要瞄准和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选准突破口,既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又要努力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加快市场体系建设,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和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同时,要与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以及深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体制改革相配套,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按照民主执政的要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建设人民满意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坚持民主执政,就要进一步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发扬党内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不断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民主执政的核心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当前,我国行政体制中还存在着不民主的地方,妨碍了党的民主执政。比如,在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干部制度和工作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作风等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尚需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作用与监督作用尚待加强;我们在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一些部门往往以部门利益为标准来行使决策权,导致决策的随意性和片面性,等等。坚持民主执政,就要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政府运行机制。

(一)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努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核心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做到政府职能在公共服务领域方面不“缺位”。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 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将促进就业放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首位,落实促进就业的责任制,把新增就业岗位、控制登记失业率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要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为重点,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卫生事业投入有明显增长,将资金重点用于突发事件应急、农村卫生服务、城市基本医疗服务等领域。要推进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另外,还要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注重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要努力克服体制性障碍,完善政府公共管理方式。要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理顺部门分工,合理设置机构,加强综合协调,加强政府事务综合管理。随着政府服务综合化的趋势, 政府间的管理与政府部门间的管理成为政府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政府应该努力实现全方位的管理,加强跨机构与跨部门间的管理。同时,还要改革执行体制,合理调整政府部门内部的决策职能和执行职能,解决当前政府管理中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化、执法混乱、多头执法、执行缺乏效率等问题。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要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切实降低行政成本。要按照“五个统筹”新发展观的要求,调整政府的职能结构,实现从经济建设主导向公共服务主导转变。政府职能结构的这种转型要体现在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层面,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促进政府职能结构的转型,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财政基础。财政支出结构的转型要做到“两降两增”。“两降”即降低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的比重、降低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费的比重;“两增”即增加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增加公共风险性的财政支出。

(二)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机制与决策程序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关键环节,要保证公共政策符合民意、科学有效,就必须完善决策机制,做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第一,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前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各项重大决策,都要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由集体讨论决定。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 充分听取人民群众和下级组织的意见,集思广益,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通过建立有效机制,保证基层干部群众和下级组织的意见能及时反映上来。

第二,进一步提高决策透明度,逐步公开重大决策过程。这有助于集思广益,吸取人民的智慧,使决策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和社会理解,从而形成能够保证决策得到准确、有力执行的社会机制,使决策真正达到预期目的和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要建立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制度,重大问题都要经过广泛讨论、充分听取各种意见。要建立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公开听证制度,凡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重大调整、需要决策的重大事项要提前向社会公告,让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对涉及经济发展和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在全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激发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第三,要严格遵守“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和决策制度。要通过民主程序决策重大事项,保证决策层的每一个成员享有同等的发言权、决定权。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都要经过领导集体内部充分讨论才能作出决策,有的还要经过专家和研究机构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要完善重大决策、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健全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增强透明度和公共参与度。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要组织跨学科、跨部门和跨行业的专家研究论证。要完善决策的议事规则和程序,要实行公共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和决策后的责任制。各种决策的出台应有明确的程序,并要把体现决策中民主化程度的有关程序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以改变由领导人凭经验拍脑袋决策的决策方法。建立把科学论证作为必经环节的决策程序,防止决策的随意性。要明确规定决策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权力与责任,做到权力与责任相统一,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对分离,决策失误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或政治责任。

第四,要建立健全具有独立性和科学性的政策咨询系统。要充分发挥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对涉及面广和专业性强的决策事项,通过举行论证会、座谈会,以及多种形式的咨询活动,进行科学论证。要注意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智囊网络,要多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 切实发挥不受部门利益影响的综合研究部门的作用,充实和加强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使他们真正成为为各级政府决策服务的“智库”。

第五,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三、按照依法执政的要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必须推进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建立以公民权利为本位的法治政府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坚持依法执政,就要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增强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办事,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应该指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既是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的题中应有之意,又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行政体制中还存在着许多不符合法治的地方,严重妨碍了党的依法执政。我国还缺乏严密的产权保护的宪政机制、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政府责任追究制度,从而导致少数公务人员利用公共权力侵犯公民权利的事件屡有发生。比如,一些部门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积极扩大自身的收费、处罚和许可权,使“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严重侵害了公民权利;有些公务人员长官意志与特权思想严重,以权压法、以情乱法;另外,多头执法的现象也很突出。由于我国政府责任机制的缺失,对行政权力的立法监督与司法制约缺乏,导致渎职与失职行为不断发生,严重降低了政府的合法性。

按照依法执政的要求建立有利于党依法执政的行政体制,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加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要采取切实措施,依法规范党和国家的职能,使党通过国家实施公共管理;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 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其次,要依法规范中央与地方关系,合理划分和明确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推进政府机构设置法定化进程。要合理划分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做到权责一致,既维护中央的统一领导,又更好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与财权。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界定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范围;同时,科学地确定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分享。要推进我国行政机构设置法治化的进程,尽快制定颁布机构编制法规,将机构改革和编制管理纳入法律规范范畴进行依法管理,增强公共财政预算对机构编制的硬约束作用。

第三,要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决策、依法处理问题,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把政府各项行政行为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减少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直接的、微观的和事前的干预;充分运用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减少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强制性行政手段的使用。要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审批事项;行政审批事项必须依法设定,各部门不得擅自设立和变相设立行政审批事项;继续推进审批方式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各级各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审批事项必须向社会公布具体审批内容、审批条件、审批程序、审批时限、责任部门和监督渠道。行政审批必须遵循平等的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政府审批必须对各种经济成份、所有公民执行相同审批标准,不因为所有制不同、地位不同、亲疏关系不同而执行不同的审批标准。要确立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体地位,基本形成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调控的新的投资体制,减少对企业和社会投资的行政性审批,对企业出资建设国家非限制类项目实行登记备案制。对必须由政府审批的项目增强透明度,强化责任制,实行目录化管理,将项目具体化、目录化。

第四,要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保证具体行政程序中的公民权利。行政权力具有能动性强、自由裁量权大、可以强制实施等特点,为了防止权力变形,必须强化和完善对行政权力的全方位监督机制,进一步增强监督的独立性、公开性和民主参与。要在行政立法、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中制订保护公民权利的具体程序。要建立保护公民权利的行政执法制度,行政机关要做到权力与责任相统一,公民应做到义务与权利相统一。

第五,要以保证司法公正为目标,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应该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 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要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要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惩治司法领域中的腐败,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_行政体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