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_政治论文

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_政治论文

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政治参与问题及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现代化进程论文,农民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2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2)04-0048-04

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也是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问题,这无疑 已被历史经验和现实国情所确认。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就是中国农民 的现代化和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其中,实现农民参政行为的规范化和参政方式的现代化 ,对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速现代化进程,可谓意义深远。

20世纪80年代初,席卷全国的农村体制改革使黄土地上的农民站在了时代的前列。非 农化的变革和市场导向的经济现代化,使中国农民的历史舞台呈现前所未有的开阔,农 民对现代化的参与热情更是前所未有的高涨[1](P34-38)。作为经济改革的直接承载者 和受益者,中国农民在基本摆脱贫穷困境的同时,其自身也在发生颇具深刻意义的变化 。农民的历史角色不再是站在田埂上遥看现代化的旁观者了,而是以参与者、实践者和 创造者的姿态投身于现代化的进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村民自治基础上广大农民 的政治参与。应该说,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摆脱了人民公社体制下政治 参与的诸多负面特性,如参与方式的非理性化、参与行为的运动化、政治情结的扭曲化 、政治生活的异常化、政治人格的非独立化等等,日益显现出制度革新后农民参与经济 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真切积极性:由过去的被动性盲动的政治参与转到基于自身利益驱动 的主动性参与;由过去简单、集中、统一的政治参与转到方式多样、渠道多种、层次不 一的政治参与,而且参与的范围和人数也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由于中国农民的现代 化历程比较短暂,再加上种种因素的制约,其政治参与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亟需 引起党和政府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地采取措施,引导农民依法参政,以促进农村政 治的良性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其一,政治参与形式的多样性与规范性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暴露 出了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信息的急剧传播和人口的快速流动,使农民作为改革受 益者的喜悦被不断拉大的城乡差距所冲淡;腐败现象的屡禁不止,使一直处于政治边缘 的农民也意识到现行政治体制并非完美无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中国农民在享有崇 高的政治地位的同时,其自身利益却时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漠视与侵害,致使其不满情 绪与日俱增;随着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由封闭走向开放,农民的 民主意识在其经济利益得到一定满足的同时也迅速提升,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决定自己的 命运,希望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希望享有与其政治地位相匹配的政治尊严。因 此,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其参与政治的形式也由过去的 集中统一趋向于多种多样,如投票、投诉、接触、抗议、乃至暴力对抗活动等。这种多 样性一方面表明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农民的参政意识和积极性的提高;另一 方面也说明农民的政治参与亟需内容上的引导和形式上的规范。一些缺乏理性和规范的 参与方式如集体上访、冲击乡镇政府、暴力攻击乡村干部等非但达不到参政的真正目的 ,反而对农村的政治稳定起到破坏作用。

其二,强烈的参政意识与有限的参政能力的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础,中 国农民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拥护者。解放以来,尽管党在农村发动的政治运动不多 ,但每次都十分成功,这离不开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历次基层代表的选举成功也离不 开农民的普遍参与。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农村基层民 主的发展,增强了农民的权利和法律意识,使农民在经济需求得到一定满足的同时,也 激活了其日渐冷却的主人翁观念,唤起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希望通过参与政治来表 达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的限制,使其在掌握政治信息、 利用参政渠道上遇到许多技术上的困难,难以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转变为政策要求;农村 小生产经济仍占较大比重,封建传统政治心理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对大多数农民来说 ,他们对政治活动最为关心的是政治人物和政治权利,现代政治知识的欠缺使农民在面 对政治问题时,很容易只认识到表面现象,不能从制度和理论的层次上去把握,从而削 弱了参政能力;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也影响了农民的参政能力。农村中缺乏群众组织, 农民个人与乡村行政系统的联系也不紧密,再加上缺乏制度性的利益表达渠道,致使其 在利益受损时难以采取程序化和和平化的方式,影响了农民的参政能力。

其三,政治参与的政治性与利益性的矛盾。改革开放前,广大农村处于高度集中的人 民公社体制之下,在农业生产中强调政治挂帅和阶级斗争,致使平均主义盛行,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而且,这种政社合一的体制要求农民的思想高度集中统一 ,绝对服从政府。所以,尽管改革开放前党在农村发动的政治运动得到了农民的踊跃参 与,但是,这是一种迫与政治压力、基于政治目的的被动性的政治参与。改革开放后, 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广大农民的政治生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其政治参与具有明 显的主动性和功利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表现为带有利益性趋向的政治参与。农民希 望通过政治参与来影响政治决策,以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更由于农民没有单位 可依靠,他们自身的利益主要靠自己来关照。这种地位使农民对身边事务和切身利益的 关心超过了对国家整体事务的关心,其政治参与的利益性趋向增强。而国家政策的制订 不可能完全照顾到农民各个不同利益主体、群体的利益要求,从而导致农民政治参与愿 望同结果之间的矛盾。

其四,农民政治参与中的家族性色彩的浓厚与国家的凝聚力淡化之间的矛盾。农村实 行分田到户之后,家庭的独立经济政治功能得到加强,而乡村政权在组织协调农民行为 、保护农民利益方面的功能降低,致使农民心理上产生无所依托的失落感。在农村社会 中间组织处于空白的状态下,血缘关系的义务和便利,很容易使农民把以往对乡村政权 组织的依靠和信任转移到同族强人身上,指望借助宗族势力保护自身权益;社会治安状 况的不如人意,使一些农民尤其是势力弱小的农民萌发了宗族观念,希望寻求族人的庇 护,为自己及家人带来安全感;中国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庭为 生产单位的生活模式也有利于家族观念的萌生。这种宗族势力对农民的政治参与有着极 大的消极影响。有些地方族权已发展成为与国家行政权力、司法权力不相容的另一种权 力。在家族势力强盛的地方,农民对家族的认同甚至强于对政府的认同。如果血统的凝 聚力比国家的凝聚力更强大,农民都以家族利益而不是正义和公理作为决定个人参政态 度与行为的评判标准,那么,国家再要动员社会来实现那些与家族利益不一致的社会目 标,将会困难重重,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也将是一个巨大的阻碍。

在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里,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如何,是衡量这个国 家政治生活开化和健全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农村政治发展,实现农村政治民主和 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针对现阶段农民政治参与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从我国的国情和农 村的实际状况出发,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勇于更新,加强政策制订的科学性。现阶段中国农民政治参与 中存在的问题绝非仅仅是农民自身的问题。正如曾有人把“中国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 ”反过来,认为“农民问题的实质是中国问题”一样,解决现阶段农民政治参与中存在 的问题,应从更深的层面上去思考,应该独辟蹊径,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道路:即 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以保障农民权益为前提,在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的基础上, 实现农民参政的有序化与理性化,并最终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同时,在制定策略时,要 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力戒主观意志决定论。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才 能制定出符合农民要求、反映时代特征的农民政策。

其次,充分尊重农民利益,建立健全农民的政治参与机制。在现代民主制国家,公民 的政治参与是通过一套健全的制度来实现的。没有健全的政治参与机制,也不会有高水 平的政治参与。因此,建立健全农民的政治参与机制,满足农民政治参与的愿望和利益 要求,对于尽量减少和避免农民因政治参与渠道的不畅通而去寻求制度外的参与途径对 社会政治稳定所造成的潜在危害,推动政治发展意义重大。而要把中国农民纳入到政治 体系中来,就要扩大农民的政治参与。“在处于现代化之中的社会里,扩大政治参与的 一个关键就是将乡村群众引入国家政治”[2](P89)。因此,应尽量给予农民更多的参与 机会、开辟更通畅的参与渠道,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政治认同程度。目前,最重要的是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体系,强化村民委员会、村党支部等基层 组织与农民间的良性沟通,鼓励农民利用已有的公开化、制度化的参政渠道,实现良性 参政;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经济改革所带来农民阶级的分化与分层,在选举县级以上人大 代表时,能尽量保证各个不同利益主体都能产生出自己的代表参与国家管理,以增强农 民对现行政治体制的信任,增强其政治归属感;针对农民生产活动的分散使农民难以找 到有效的利益表达渠道,致使其在利益受损时容易表现出的对政治的冷漠或求助于家族 势力,甚至采取非理性的参政行为,应考虑建立与工会、青年团、妇联等性质相近的专 门化的全国性农民组织,以使农民整体利益的表达渠道制度化、有序化。

第三,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尤其是政治文化的建设。“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因为有 健全的认知技巧,学历高的公民政治关心程度也高,这在某种程度上强化着教育与政治 参与的关系。”农民的文化素质尤其是政治文化素质在政治参与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 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3](P200)作为社会主义国 家,我国在政治制度的设计及政策安排上,已经给予了农民崇高的政治地位和充分的民 主权利,但这并不等于农民就可以充分享有这种权利。中国的文盲大军集中在农村,文 化水平的落后使农民在掌握政治信息、利用参政渠道时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技术上的问 题,制约了农民的参政能力和参政质量。尽管农民具有较强烈的政治认同感和支持感, 但由于文化知识特别是现代政治知识的缺乏,使农民的政治心理中潜藏着许多对政治体 系和政治人物的盲从、恐惧、被动的服从等封建传统的东西。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的 教育,特别是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教育、政治技能教育、培养农民的政治与民主意识,以 提升农民的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能力。同时,引导农民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政治 文化,以公民意识取代臣民观念,消除附庸意识,强化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增强对政 治的信任感,从而提高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

收稿日期:2002-02-14

标签:;  ;  ;  ;  

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