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临床观察论文_徐进艳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临床观察论文_徐进艳

徐进艳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 222100)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在临床中的具体表现。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院的96例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48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和对照组48例(慢性心力衰竭无贫血),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征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贫血原发病与伴随疾病方面以及治疗后在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方面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在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原发病与伴随疾病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贫血的发生率位居前列,贫血日渐成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之一,所以防止贫血成为提升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效果、减少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贫血;临床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0-0239-02

贫血与慢性心力衰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也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我院选取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院的96例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比两组患者在临床中的表现,具体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96例,均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院的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年龄64~93岁,平均73.2±2.6岁,其中,男56例,女40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48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和对照组48例(慢性心力衰竭无贫血),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调查两组患者的原发病、伴随疾病类别和例数并做详细记录。患者入院后都要展开常规检查,如血常规、超声心电图、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贫血判断标准为血红蛋白少于110克/升。

血液稀释评定标准为红细胞比容小于0.35。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醛固酮拮抗剂等治疗[1],确定为贫血者需增加补铁剂的摄入,予以促红细胞生成素,并辅以维生素B12片、叶酸片治疗。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原发病和伴随疾病例数作比较,同时,将观察组治疗前后和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比容作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的比较X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原发病与伴随疾病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贫血原发病与伴随疾病方面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原发病与伴随疾病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患者原发病与伴随疾病对比[n (%)]

组别 例数 缺血性心脏病 高血压 糖尿病 肾功能不全 贫血

观察组 48 42(87.5) 25(52.08)* 21(43.75) 16(33.33)* 17(35.42)*

对照组 48 42(87.5) 10(20.83) 20(41.67) 7(14.58) 4(8.33)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在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方面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在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方面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 。

表2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在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方面的对比

组别 例数 红细胞(*1012/L) 血红蛋白(g/L) 红细胞比容(L/L)

治疗前 48 3.35±0.62 103.5±19.54 0.31±0.06

治疗后 48 3.95±0.57* 124.02±16.24* 0.37±0.06*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方面的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方面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方面的对比

组别 例数 红细胞(*1012/L) 血红蛋白(g/L) 红细胞比容(L/L)

观察组 48 3.95±0.52 108.5±10.54 0.34±0.06

对照组 48 4.51±0.48* 144.02±12.24* 0.42±0.05*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心力衰竭作为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关键因素,通常表现为收缩能力下降,射血分数降低和心室过度充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需特别留意肾功能不全、高血压、贫血等病症,做好前期预防工作,一经发现便尽快安排治疗,以免妨碍心力衰竭的后期救治。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贫血的原因可归纳为:一是老年患者大都合并多种慢性病;二是老年患者消化机能减弱,食物摄入量少且营养失衡等;三是肾功能不全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浆容量骤增。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贫血,会激活交感神经,造成心肌肥厚、增生,血管收缩从而加剧心力衰竭。由此可见,贫血和心力衰竭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循环不已[2]。除此以外,还从研究中获悉,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通过抗心衰、抗贫血治疗之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比容显著提升,与治疗前形成鲜明对比,可是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比容对比依旧显著,这表明顽固性贫血会抑制心力衰竭预后疗效。红细胞比容降低象征血容量上涨,红细胞计数有所降少,数据分析显示,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比容显著减少,表明血容量增多也是心力衰竭的先兆,需密切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贫血的发生率位居前列,贫血日渐成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之一,所以防止贫血成为提升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效果、减少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少强,杜武勋,刘长玉等.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辨证论治方案的思考[J]. 中医杂志,2012,53(10):834-835.

[2] 黄樱硕,李敏.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5(21):6378-6382.

论文作者:徐进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1

标签:;  ;  ;  ;  ;  ;  ;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临床观察论文_徐进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