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社会的批判地位及其当代视野_理性主义论文

大学社会的批判地位及其当代视野_理性主义论文

大学社会批判立场及其当代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野论文,当代论文,立场论文,社会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方一位学者曾讲过这样一句话:“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只有一个理由,即他们必须是批判的中心。”(注:贺雄飞.今日思潮[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351.)批判社会通常被认为是大学的天性。如果将社会比喻成一种生命体,那么,大学无疑是它的头脑。也可以说,大学是产生思想、创造新知、培育智慧的殿堂。比之于其他社会组织,大学的社会批判更加自觉与深刻。大学既可以将现实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道德和意识形态等理论体系视为自己的批判对象,也可以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纳入自己的批判视野,甚至还可以把社会流行的观念、民众心理、生活方式等当作自己的批判目标。

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极为复杂,大学对复杂社会的批判也不可能是单调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大学社会批判的对象选择、内容把握、批判视角及所欲实现的具体目的等常常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源于大学的社会批判立场。所谓大学的社会批判立场,就是大学在评判社会时所设置的标准和持有的理念、信仰或态度,它构成了大学社会批判的武器和内在依据。

一、大学社会批判立场的历史演进

在中外教育发展史上,大学社会批判立场大体经历了道德主义、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三种不同形态的演进线路。

1.奉行道德主义立场的社会批判

道德主义是一种古老的大学信仰。它是一种关于道德与社会、道德与人之间关系的观点或理论,其理念是:道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本质,社会的一切生活均应以道德为中心,并以道德作为衡量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最高标准。这里的道德,不是日常生活准则或人际交往规则,而是理想化和超越化的绝对道德。人与社会都应朝向这种绝对道德状态发展,接近了它,人便为理想的人(圣人、君子、佛、上帝等),社会也成为理想的社会(大同世界、理想国等)。

由于道德主义所抱定的道德是高于现世生活的完美主义道德,就必然与现世生活产生云泥般的距离与反差。以这种极端理想化道德为标准审视与量度现世生活,现世生活的一切便即刻显露出缺欠、丑陋甚至堕落,从而必然形成道德主义对现世社会生活最激烈的批判。

道德主义顺应了人类不断超越自我,永不满足现实,追求真善美的本性,肯定了人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为人类社会勾勒出一幅美丽的道德图景。然而,道德主义不是以承认、而是以根本否定现世生活的合理性为前提的,因此,道德主义所奉行的道德绝对性、神圣性和优先性的社会批判,使自己在面对现世生活时必然是武断的、无根的。它以理想为现实,混淆了现世生活与理想生活之间的界限,片面地用单一性和终极性道德理想取代丰富多样的生活世界,忽视了道德理想所需要的生活基础。因此,道德主义在道德观上是激进的,然而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是退步的,这就决定了其社会批判形式上虽然激烈但实质上却相当虚弱、伪善和无效。更进一步,那些为道德主义所乐道的极端理想化道德,又往往成为剥夺人们正当需求的精神暴力或者成为实施社会思想专制的借口,这也正是道德主义及奉行其立场的古典大学社会批判功能式微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2.秉持理性主义立场的社会批判

把理性看作是获得真理、评价和处理社会一切问题的惟一正确的观念与方法的态度或价值取向,就是理性主义,有时也称为科学主义。

与道德主义与神本主义相对立,理性主义不止于知识论和方法论,也是一种对真理、正义、平等、人权与人性等普遍法则认同的价值论,是人的思维能力与价值尺度的统一。(注:欧阳康.社会认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83.)因此,它也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批判武器。在理性主义旗帜下,欧洲先后掀起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等一系列批判旧社会、建设新社会,批判旧道德、确立新道德,批判旧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和革命行动。

理性主义是对不合理性和非人性的批判,其矛头指向封建主义及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宗教道德神学。在理性主义面前,“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惟一尺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4.)。理性主义促进了人类的觉醒和个性的解放,促进了科学、民主和经济的发展。

近代大学是理性主义的代言人。秉持理性、传播科学和追求真理是近代大学的本质特点。近代大学的批判精神及其革命意义,为许多思想家赞叹和讴歌。法国19世纪著名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其《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对法国大革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成为革命热情主要源泉的各种因素,都受到大学教授的见解以及他们发表在《政治团体》报上的文章的影响。教授们的新思想左右了人们的头脑,启发了人们的自觉,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注:陶文昭.精英化世纪——现代知识阶层与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67-68.)在中国,“五四”运动是与北京大学联系在一起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摇篮,是批判旧制度和传播新思想的堡垒。

理性主义除了对特定时期社会政治与思想批判外,还具有普遍的社会批判价值。这集中表现在理性主义所倡导的求真唯实精神、普遍怀疑态度和实证科学方法等方面。这对于人们自主运用理性独立思考,破除迷信,坚持真理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

3.规循人本主义立场的社会批判

人本主义是指从人性而不是物性出发来评价和衡量一切事物的观念、态度和价值取向。文艺复兴以来,理性主义在与封建主义和道德主义斗争中节节胜利,理性在西方人的精神生活中已牢固地扎下根基,“合理”成为人的思维方式和评价事物的基本尺度。特别是人类依靠理性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化日益呈现出无比巨大的能量,使人们倍加坚信并崇拜理性,人类生活进入到理性主义时代。然而,伴随着“理性化”发展的持续深入,“理性”一改与“人性”相统一的初衷,逐渐从人性走向解放和获得自由的工具异化为束缚人的精神发展的羁绊,变成一种“见物不见人”的单一的“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进而导致理性的武断和强制。理性确立的确定性、线性等刚性法则,扭曲了人性的完整性、统一性和丰富性,窒息了人对理想、信仰和情感的要求。不仅如此,理性主义的泛滥还使人类陷入了一系列诸如环境、生态、道德等危机境状。面对这一遭遇,西方人本主义(存在主义、非理性主义、后现代理论等)展开了以科技理性和科学主义为对象的社会批判。

作为反形而上学思潮,现代人本主义以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复杂性和丰富生动性来批判科学主义与道德主义所推崇的生活本质的单一性、永恒性和超越性,批判其反人性本质,重视和强调人的生存状态及生命意义,甚至将动机、情绪、直觉、本能、需要等非理性提高到人性和生活的本质的高度。在人本主义那里,人是鲜活的、完整的生命体,既不是抽象的理性与规律的支配物,也不是绝对道德和僵硬规则的符号,人的本质在于其存在自身,即存在先于本质。这样,人本主义就将人的非理性、自我和欲望提高到本体论高度。

现代人本主义社会批判立场在现代西方大学有着广泛的市场和影响。在西方,非理性主义、生命哲学等后现代主义思潮弥漫大学校园。在其影响下,20世纪60年代整个欧洲大学发生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红色风暴”,动摇了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专制体制,促进了社会民主化和自由化进程。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掀起了文化热,相应地,大学教育重点也从过去突出“物”(知识、技能及其效用)向日益关心“人”(素质)的方向转变。

当然,必须看到,现代人本主义社会批判立场虽然在瓦解传统形而上学和实现人的解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将长期为道德主义和理性主义所压抑着的人的欲望、本能、动机等夸大为人的惟一本质,客观上也带来了无序主义、个人主义和亵渎崇高、丧失信念等新的社会问题。

二、大学社会批判立场的当代状况

在现实中,当代大学社会批判立场是道德主义的、理性主义的还是人本主义的?恐怕没有谁可以说得清楚。因为我们处于一个速变的时代,大学在性质、职能、组织形态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发生了空前的变化,这决定了当代大学社会批判立场的新特点。

1.当代大学社会批判立场的多样化

人类思想的发展常常呈现这样的情况:历史上原本顺序性出现的思想,当下却往往同时性展开,历时性的单调性存在变成共时性的多样性存在。大学社会批判立场的当代形态也是如此。这意味着,当代大学社会批判立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多种立场相互交织交锋,构成了当代大学社会批判的立体画卷。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当代大学结构日益复杂,职能日益多样,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它走出了封闭的“象牙塔”,全面介入社会生活过程。当代大学存在着多重关系、担当着多重角色、履行着多种职能、实现着多重目的,它既非古代大学专注于人类神性和超越性的单纯“道德共同体”,亦非近代大学为知识而知识的“学术共同体”,而是集教学、研究和服务于一身,集知识与利益于一体的综合体。另一方面,当代大学存在着严格的分化与分工:有的重于文、有的重于理,有的倾向学、有的倾向术,有的偏教学、有的重研究。分工分化的结果,促使大学社会批判立场的多样化。比如,文科总体上可能倾向于理想主义或道德主义立场,理科总体上可能倾向于理性主义或技术主义的立场,应用学科总体上则可能坚持实利主义立场。国外的一项调查以证明了上述倾向性的存在。(注:郑也夫.知识分子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90.)

2.当代大学社会批判意识的淡化

当代大学与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以及大学知识性质、目标、职能的多样化,也导致大学社会批判立场的模糊化和社会批判意识的淡化。

在现代社会,大学走下了神坛,这本是一种必然性回归,只是在这种回归中,大学似乎越来越被动,变成社会现实生活的适应者、世俗要求的提供者,丧失了反省和批判的意识。

当代大学社会批判立场的模糊与社会批判意识的淡化,还源于大学直接利益的诉求。当代大学已经现实地成为庞大复杂的利益集团,受利益的影响与左右,大学的目的不再单纯,对知识与真理追求的动力有所减弱,对民众进行道德提升和理智培育的职责有所忽视,大学日益行政化和商业化。在这里,知识、学问、教学被降格为谋利的手段,这不仅无助于发挥大学引导社会健康发展的作用,甚至会使大学成为纵容和制造社会弊病的帮凶。

大学知识性质与结构的变化,也是导致大学批判性弱化的原因。在传统大学,知识总体上是统一的、未分化的,在性质上是以人文为主导的。这种整体性和人文性的知识,是直接关涉人生目的、意义,人的命运与价值的知识,因此,它的批判性是显而易见的。现代社会,知识发生了重大的转型:原来在大学中居主导位置的人文知识逐渐为科学技术知识取代,即便人文知识没有被从知识体系中彻底驱除,但已龟缩到一隅。而且,当代大学的人文知识,也不同于传统的人文知识,它已为科学同化和改造过,是学科化形态或技术规范化形态的人文知识。技术知识是行动知识或非反思性知识,在技术性和应用性知识主导的时代,大学批判意识淡化是必然的。至于知识的学科化和专业化,导致了知识和视野的片而性和狭隘性,意味着大学对社会公共问题整体批判能力的下降。

此外,当代大学社会批判立场还具有矛盾性。主观上具有社会批判的意识,客观上却又顾虑批判可能带来的利益风险;在思想上批判社会不合理现象,自身行为又落入不合理行列;在评价同一事物时,有时从道德主义出发,有时又从现实主义出发。积极地说,这体现了宽容和多元;消极地看,则缺乏一贯立场,摇摆不定。

三、中国大学社会批判立场的当代视野

大学社会批判立场从单一到多样、从确定到模糊、从强烈到淡化的发展,虽然有客观性,但客观性并不等于合理性与向善性。批判性的弱化或缺乏,无论对大学自身还是对社会,都不是利好之事。因此,有识之士强烈呼唤重树大学社会批判立场,强化大学社会批判意识。

1.何以需要大学的社会批判

大学的社会批判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价值整合以及健全人的精神等功用。批判的旨趣在于解放人的思想。批判向来与进步同行,批判是发展的环节。特别是当代,更需要大学的社会批判。

当代社会是知识激增与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社会最突出的特点是信息来源渠道广、流量大、性质杂、歧义多、变化快。大学处于信息的交汇点,被纷繁复杂的信息包围着,先进的与落后的、正确的与错误的、传统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精英的与大众的、主流的与支流的等林林总总。如果对之缺乏筛选、甄别、批判和整合,不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大学就难以行动,就达不到教育青年培养新人的目的。

当代社会又是一个物质化和技术化社会。这样的社会,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日益丰富的物质资料和技术便利,为人的充分发展不断开辟着美好的前景。另一方面,物质技术社会又往往耽于物质、感官而疏于高尚的精神,迷于自我而荒于世界,造成天人关系、物我关系、身心关系失调。因此,必须唤起大学社会批判意识,使大学担起社会批判的责任,通过批判,指示人类健康永续发展的路径。

当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要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创新。而批判无疑是创新的重要基础与方法。一个人、一个社会,若缺乏批判意识,是不可能进步的。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成就和作为,必须学会怀疑与批判。因此,大学必须营造怀疑与批判的气氛,培养人的批判性品质。

2.大学社会批判立场当如何定位

大学应该如何对待它所面对的社会?如何定位自身的批判立场?这是值得人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人认为社会批判缘于大学内在品性,大学在本质上是指向批判的,批判是大学社会责任的体现;有人将批判社会看作大学教学、研究和服务之外的第四大职能,(注:邬大光,等.大学社会批判精神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4);陆有铨,等.21世纪的行动:增强大学的批判功能[J].教育发展研究,2001,(4).)等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面对现实中不断模糊淡化、日渐迷茫的大学社会批判现状的时候,往往持有一种怀旧的、感伤的情绪,以老眼光看待新事物,以传统的道德尺度裁量和评价现代社会及其问题,实际上是在主张向后看,用传统观念和规范救治当代社会。比如,有人批判单一的科技教育,强调注重人文教育;反对片面的专业教育,要求加强通识教育。这本无错,然而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所谓的人文精神,主要是传统文化精神,进一步说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进而主张以之应对现代社会的危机。这种大学观,具有相当浓厚的传统道德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色彩,之于中国社会批判,并无多少助益。

我们认为,充分且正确发挥大学的社会批判功能,一个基本前提是坚持历史主义、摒弃绝对道德主义,即以变化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开放的态度对待大学的批判立场。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把握时代精神,认清中国社会现阶段状况及其今后的根本任务,惟其如此,确立大学社会批判立场才有根基,也才有意义。很明显,从传统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建设富强、民主、法制的现代化国家,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时代精神和发展大势。大学既面临着实现转型的迫切任务,更肩负着通过自身转变促进整个社会转变和发展的重任。简言之,大学一方面要顺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批判现代化转型进程中与时代发展趋势、规律相左的一切观念、制度、规范以及习气,并在批判中传播和创建具有现代性特质的新思想、新制度和新文化。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处在初级阶段,现代化水平还不高,因此,现代化建设首先需要在思想上、制度上克服来自传统文化的阻力。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民主法制国家,塑造现代公民素质,必须本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批判旧思想、旧体制、旧道德,建构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只有这样,大学社会批判才能真正发挥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才能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开辟广阔而美好的前景。

标签:;  ;  ;  ;  ;  ;  ;  

大学社会的批判地位及其当代视野_理性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