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电视剧中的微观政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微观论文,剧中论文,当代论文,政治论文,电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电视剧以声画并茂的叙事和审美形式,记录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政治”是电视剧创作和研究绕不开的主题,但长期以来,中国的文艺界存在一个普遍流行的观点:即文艺的政治化是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灾难和悲哀。“文艺为政治服务”将使文艺沦为政治的奴隶,直接导致文艺自主审美性的丧失,为此文艺家应远离政治。但是文艺理论家王元骧认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文艺理论研究,不论是前三十年文艺从属于政治以致沦为政治的工具,还是后三十年文艺脱离政治甚至耻谈政治,这两极表现都存在着很大的误区。”①在当下国际多元文化密切交流、深度交融的背景下,电视剧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记录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部历史。为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理解“政治”这个概念在当代电视剧中的表达。
一、电视剧表现的两种政治:“宏观政治”和“微观政治”
通常,我们在进行电视剧创作和理论研究中使用的“政治”概念是指宏观政治,也叫社会政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将政治统治权即取得和掌握国家政权看做政治斗争、政治实践的中心内容。“任何时候,政治的主要的根本的问题,都是国家和国家机构问题,也即通常所说的政权问题。”②邓小平曾从总结中国当代文艺发展的经验教训的角度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以及从时代的发展和文艺功能演变的角度提出社会主义文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和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等。③由此也强调了中国文艺如何讲“政治”的重要性。从历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和飞天奖的获奖电视剧来看,以表现革命、战争、政党、英雄等宏观政治为主题的电视剧一直是主体。以近四届的中国电视金鹰奖获奖电视剧为例,如第23届的《任长霞》《八路军》《亮剑》《吕梁英雄传》《江塘集中营》《历史的天空》等,第24届的《闯关东》《井冈山》《周恩来在重庆》《恰同学少年》等,第25届的《解放》《人间正道是沧桑》《为了新中国前进》《红色摇篮》《沂蒙》等,第26届的《中国1921》《东方》《永不磨灭的番号》《辛亥革命》等,表现的都是宏观政治的内容。在中国的语境下,这些电视剧也被称为“主旋律电视剧”。在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电视剧“飞天奖”评选中,以表现宏观政治为主题的“主旋律电视剧”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如在2011年第28届“飞天奖”获奖的12部长篇电视剧中,有8部是直接表现宏观政治主题的。
2011年11月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认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④由此,“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再一次从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予以重新界定。在这里,决定中提到的“政治”都属于宏观政治的范畴。
除了主旋律电视剧表现的宏观政治以外,当代电视剧中还有一种微观政治,也叫“文化政治”,常常不为人知或被人们忽略。“文化政治”是新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主要观点。在他们看来,马克思关注的主要是宏观的国家、制度、政治、经济等问题,对个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关注不够,因此,他们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补充上日常生活政治理论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文化政治就是一种和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微观政治,它无所不在,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权力”是政治的核心。社会政治重视的是国家、政党、阶级之间的权力关系,而文化政治关注的则是不同身份的群体之间形成的文化权力关系。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原有的阶级阶层发生变化。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再单纯地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来进行区分,而是更多地因为文化身份的差异,人与人之间形成不同的群体。如因性别之差形成男性/女性,因财富之差形成富人/穷人,因地位之差形成精英/平民,因户籍之差形成城里人/农村人,因地域不同形成南方人/北方人,因性取向形成异性恋/同性恋等。在社会变革和后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现实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分化和矛盾也在加剧,这些问题都在影视作品中得以呈现。在近几年获奖的金鹰奖、飞天奖电视剧中,如受到观众热捧的《金婚》《奋斗》《老大的幸福》,其它还有热播的《蜗居》《婚姻保卫战》《夫妻那些事》《蚁族的奋斗》《裸婚时代》《杜拉拉升职记》等,这些电视剧表现的都是与宏观政治不同的与百姓日常生活、个体命运相关的微观政治。“以往在政治活动中占据王座的宏观政治在后现代语境中正受到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微观政治的挑战。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差异性和边缘性的文化领域,重新估量性别、种族、民族、年龄、地域、生态等方面的权力关系,而这些权力关系是通过种种细微的通道渗入日常生活和个人存在的,更加贴近人们的命运遭际、人生悲欢,而它对于种种社会问题更能作出即时反应和积极干预,因而更真实更直接,也更加受到关注。”⑤
微观文化政治是文化研究关注的重要议题。以微观文化政治为主题的电视剧,关注的不再是革命、战争、英雄等宏大叙事,而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个体诉求等微观叙事。如电视剧《金婚》《蜗居》《老大的幸福》《蚁族的奋斗》,更多地关心普通个体在中国社会变迁中微细的生活,更多地关心普通百姓的生命、生活、生理、心理等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具体呈现。当代电视剧中表达的微观文化政治是感受中国变化最敏感的细胞和肌肤,某种意义上也是观察社会生活压力和矛盾的窗口。“蚁族”,指称的是毕业后在大都市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因北大博士后廉思的一部针对北京唐家岭地区蚁族的社会调研报告而被社会知晓。这些大学生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热情有理想,但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却常常碰壁而对人生、前途深感迷茫。2012年上半年播出的电视剧《蚁族的奋斗》,反映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蚁族群体:80后,来自社会底层,有渴望成功的理想,也有属于年轻人的情感压抑、内心苦闷、欲望冲动等,他们的诉求在以往“天子骄子”的光环下往往不为人所知所重视,但是在电视剧中都得以反映。很多漂在大城市的“蚁族”在看了电视剧《蚁族的奋斗》后,都坦言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宏观政治常常能直接影响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发展走向,但是微观政治同样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廉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关注‘蚁族’就是关注中国的未来”。微观政治是一种宽容的、柔性的政治,不直接诉诸暴力革命。但“这种宽容的、柔性的文化政治,作为社会结构中缓解紧张、释放能量的缓冲带,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的,从而文化政治对于社会政治的合理和完善不乏补偏救弊作用”⑥。“蚁族”现象是当代社会矛盾的一种呈现,经媒体报道后已越来越多地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从微观政治的视角关注当代电视剧的创作和研究,能深入地观察在以往的宏观政治背景下,无法表现或不能充分表现的个体诉求和多元思想,从而能够更加立体真实地观察中国社会。但是,与表现国家、时代、社会等宏观政治主题相比,当前的电视剧创作与批评显然对微观政治的认识还不够自觉,对其产生的影响和价值也重视不够。
二、差异政治的多元呈现——当代电视剧中微观文化政治的核心
文化研究中说的“政治”,实际上是指社会文化领域无所不在的支配与反支配的斗争,而支配与反支配的关系双方显然是存在差异性的。所谓差异政治,是指在文化政治范畴内建构的一组组关系中,如官员/平民、城里人/农村人、父辈/子女、精英/草根、男人/女人等,一方与另一方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且这种差异伴随着一方对另一方的优越感、领导权以及另一方的抗争。
个体的独立自主是差异政治存在的基础。中国的传统社会以家国同构的社会伦理关系为基础,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多数人认同个人的欲望、私人的生活和命运往往要服从宏观的民族和国家利益。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内容之一的集体主义,也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在这样的价值观引导下,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都很差。在以宏观政治为主题的电视剧中,个人的爱情、婚姻、命运在国家意志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无法选择的。在电视剧《暗算》中,谍报人员安在天具有沉稳、冷静、坚毅的性格,他为了国家的解放事业,牺牲了爱情、婚姻、亲人,成为一个信念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而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动荡的年代,残酷的斗争,不同党派之间的恩怨,在那样一个宏观政治背景下,个体之间的亲情和爱情的生长和表达空间都显得非常的狭窄和局促。
从表面看,市场经济是自由、平等的商品交换,但从深层次看,市场经济却意味着社会结构中个体的崛起和壮大,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使得个体独立自主的意识得以加强,个人的欲望、诉求也逐渐从宏观政治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这使得文化政治的出现成为可能。与以往电视观众单一的欣赏品位相比,当下电视剧观众的思想变动、个体诉求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活跃和丰富,由此也对电视剧的创作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剧烈变化、各种矛盾集中呈现的发展阶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东西部地区差距与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交织在一起,这些问题都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底层人群上升空间的狭窄、居高不下的房价、昂贵的结婚费用、婚姻中的信仰危机、老年人与青年人的观念冲突、城乡人群的经济文化鸿沟都在反映着与革命、战争不一样的内容。近几年来,以表现婚姻中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城乡关系为内容的电视剧颇引人注意。如反映高房价下年轻人生活的《蜗居》《裸婚时代》,以反映夫妻两性关系变化的《婚姻保卫战》《夫妻那些事》,以反映家庭成员、城乡矛盾和父辈/子女冲突的《新结婚时代》《新上门女婿》《婆婆来了》,以反映底层青年人生命运的《蚁族的奋斗》,这些电视剧表现的都是正在变化中的新型的社会及人际关系,这些因文化身份不同的人群之间形成的矛盾和冲突都属于文化政治的范畴。
“性别差异政治”是当代电视剧微观文化政治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⑦。以婚姻中的两性关系为例,在男性/女性这一对关系中,男性通常被认为是强于女性,因此“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的家庭婚姻观念和结构既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也表现在以往的电视剧中,即电视剧中塑造的男性形象多为积极进取、代表智慧和力量的成功人士,而女性形象则是顺从、弱小、依附的家庭主妇。但是电视剧《婚姻保卫战》和《夫妻那些事》,在表达婚姻两性关系时,都从新的视角表达了文化政治中“性别政治”的诉求。在《婚姻保卫战》中,以李梅/郭洋、兰心/许小宁、老常/陈梦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两性关系,《夫妻那些事》中,以林君/唐鹏、那依/王长水、安娜/夏宁波为代表的三对夫妻也对应着现实生活中不同家庭的男男女女。这两部电视剧的共同特点,在于都突出地塑造了一群独立、精干、富有个性的新女性形象,如兰心、陈梦、林君、那依等。这些新女性很难用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来界定,甚至颠覆了这样的界定,也不同于早期的一些电视剧,如《篱笆女人和狗》《渴望》《嫂子》中温柔敦厚的传统女性形象。新女性们有自己的事业、独立的个性、追求的理想、生活的品位,在经济上不依赖丈夫,在家庭地位上要求平等,在个体发展上要求有自由生长的空间。这些电视剧中新女性形象无疑是对传统婚姻两性关系的突破,由此也呼应着微观文化政治中的表达:关注在以往被压迫、被支配的、沉默的个体和群体,让她们利用话语、身份,借助文化的力量予以突破和反抗。这一点,在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中也有所体现,杜拉拉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在职场中依凭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依赖男性,一步步成长为企业高管。杜拉拉成为当代很多职场女性的典范,她的形象是对传统文化中“女子无才便是德”“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的反击。这些电视剧中塑造的新时代女性形象,事实上都是微观文化政治的表达:尽管不是如宏观政治那样诉诸革命、战争去争取权利,但是文化同样具有“政治”意义,正如英国女性主义作家伍尔芙的作品《一间自己的屋子》,对当代女性依然具有很深的寓意和象征。这些电视剧表达了这样的文化诉求:女人对于男人并不天然地具有依附性,在婚姻两性关系中并不必然处于低人一等的被支配、被控制的位置。女人只有经济独立和人格、精神独立,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地域差异政治”是当代电视剧微观文化政治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国,因户籍之差形成的城乡分割成为当代重要的社会文化问题。1958年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意味着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建立,中国人也由此步入了一个漫长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时代。在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农村相比,集中了更丰富的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优势资源。城市对乡村形成全方位的领导和控制,城里人和农村人之间也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文化权力关系。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城里人文明、富足、有教养,农村人愚昧、落后、举止粗俗。从高晓声笔下的“陈焕生”到每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塑造的因知识浅陋而笑料百出的农民形象,从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到电视剧《外乡人》,长期以来,农民成为“贫困”“苦难”的代名词,成为城里人忽略、轻视的对象。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政治背景下,城乡之间的差异、矛盾和冲突长期在传统主流媒体中得不到释放。
在当代电视剧的创作生产中,无论从数量还是从影响力来看,表现农村题材的电视剧都远远不如都市题材的电视剧。在很多都市题材的电视剧中,如《新结婚时代》《婆婆来了》《新上门女婿》等,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城里人与农村人之间因为地域身份差异而导致的矛盾和冲突,在其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城市之于农村”的优越感。如《婆婆来了》中,北京女孩何琳和农村青年王传志相爱,双方家长皆不满意,原因就是两人来自城乡的身份差异导致现实生活产生矛盾。婚后家庭爆发的很多矛盾起因都是王传志在农村的家人来到北京与他们同住,泼辣、虚荣、重男轻女的婆婆,好大喜功的哥哥,喜欢占小便宜的亲戚等。该剧对王传志来自农村的家人,有不同程度地刻板化、妖魔化倾向。实际上也反映出编剧长期以来在潜意识中对城乡关系的片面性认识:即城乡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且城市优于农村。在另一部剧《新上门女婿》中,来自农村的田冲与都市女孩钟卉的爱情和婚姻,也受到了城乡身份差异的影响,钟母对田冲的偏见很大程度上基于他的农村背景。近年来热播的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东北农民的生活,但是由于地域局限以及片中过于渲染的戏剧化情节,反映的城乡矛盾远不如现实中来得剧烈、深刻。
此外,还有反映80后青年与父辈不同人生命运的《蚁族的奋斗》《裸婚时代》等,以及官员与平民之间差异生活状态的《蜗居》,都体现了不同群体之间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人生态度的不同。这些电视剧以“差异政治”的形式多元化地呈现了当代社会不同身份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欲望、诉求和价值观的变化等。相比较严肃、理性的宏观政治主题的电视剧,这些电视剧感性、具体地触摸到现实生活,更容易引起普通观众的情感共鸣。
三、互补而非替代——当代电视剧中“微观政治”与“宏观政治”的关系
当代电视剧的创作,除了政党、制度、战争等宏观政治题材值得关注外,微观政治的崛起也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之间多元化、差异性的关系同样是值得重视的。一方面,现实生活中人们积累的生活压力、情绪矛盾,如对官员腐败、高房价,对因户籍差异、性别差异、身份差异带来的现实不公的不满,渴望借助观看这些电视剧予以释放。另一方面,电视剧作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碰撞。但是,微观文化政治终究只是当代政治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存在彼此分离的微观政治和宏观政治。微观文化政治能对宏观社会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可能取代宏观政治。微观文化政治固然重要,但只有在社会整体性变革之中,它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没有这个重点,文化政治和身份政治就依然限制在社会边缘,并且处在退化到自恋、快乐主义、唯美主义或者个人治疗的危险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政治仅仅是个人化的。”⑧
近年来涌现的一批电视剧,都以“婆媳”“城乡”矛盾为表现主题,如《双面胶》《媳妇的美好时代》《当婆婆遇上妈》《女人的战争》《丈母娘来了》等。这些电视剧为了刻意制造婆婆/媳妇、家庭成员城乡之间的矛盾,塑造了大量极端的“婆婆”形象。如《媳妇的美好时代》中柏寒塑造的婆婆形象刁蛮、不讲理,处处与媳妇作对;《当婆婆遇上妈》中潘虹塑造的婆婆形象,虽是知识分子,但是却强势、控制欲极强,对于儿子的婚事野蛮干涉。在这些电视剧中,几乎难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看到的都是张牙舞爪的争吵场景,你算计我、我算计你,亲人如同仇人般的战争。电视观众也认为这些电视剧中的主人公抬杠吵嘴像说相声、演小品,矛盾冲突太过夸张极端,人物形象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由此成为荧屏上的一出出闹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这类电视剧重复播出的效果是,不断在父辈/子女辈两代人的心灵上留下阴影,不断离间亲人之间的感情,甚至让很多年轻人对未来的婚姻生活产生恐惧心理。事实上,在生活中,尽管婚姻关系、婆媳关系、城乡关系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夸张化地表现矛盾,扭曲化地塑造人物形象,忽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那就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背道而驰了。
此外,风靡一时的穿越题材的电视剧,虽然表达了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诉求,但是过度的娱乐性、虚幻性,情节雷同、结构相似、内涵肤浅的硬伤还是显而易见的。遇到困难就穿越,遭遇挫折就玄幻,伴随着这些娱乐至上的电视剧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对于政治、历史、现实会产生种种误读和不解,沉溺其中将导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差。这都是电视剧的创作者和研究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曾向媒体公布,2010年我国国内电视剧产量达1.4万集,为五年来最高,稳居世界第一。⑨从当前来看,中国当代电视剧的生产依然呈现出数量多、质量不高的状况。一方面,是低水平同类题材的重复拍摄,显示着当代电视剧生产创新力、思想力的匮乏;另一方面,现实社会中很多老百姓关注的切身问题在电视剧中得不到重视和反映。无论是表现革命战争、国家、政党的宏观政治题材的电视剧,还是贴近百姓生活,表达不同群体多元价值诉求的微观政治题材的电视剧,都需要文艺工作者自身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艺术创造力。只有宏观政治和微观政治二者形成互补,当代电视剧才能具有更强的张力,才能无愧是记录国家发展、时代变迁、人民生活的当代史。
注释:
①王元骧:《重审文艺与政治》,《学术月刊》,2009年第10期。
②朱光磊编著:《政治学概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绪论第6页。
③参见周晓风:《邓小平论文艺:从文艺理论到文艺政策——兼论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
④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全文),http://news.sohu.com/20111026/n323403147.shtml。
⑤姚文放:《文化政治与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转折》,《文学评论》,2011年第3期。
⑥姚文放:《当代文学思潮前沿问题探讨——维度与个案:文化政治的问题域(笔谈)》,《求是学刊》,2011年第2期。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9页。
⑧[美]斯蒂芬·贝斯特等:《后现代转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2页。
⑨《每年上万集电视剧无法播出》,北京文艺网,2011年10月14日。
标签:蚁族的奋斗论文; 裸婚时代论文; 电视剧论文; 夫妻那些事论文; 新上门女婿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中国形象论文; 城乡差异论文; 婚姻保卫战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蜗居论文; 婆婆来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