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点与规律_人生观论文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点与规律_人生观论文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荣辱观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06)06-0008-03

胡锦涛同志最近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针对新时期社会风尚和道德建设的实际,总结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适时提出的一个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论断。它廓清了20多年来思想道德领域不断出现的“失范”现象,立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情况,抓住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提出了鲜明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导向,提供了道德评价和人生评价的标准,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从感性的荣辱感入手,提升到理性的荣辱观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建设的重要使命就是从情感层面入手,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就是这样一个道德观念逐步养成的过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修养实际上就是培育和提升人们的道德观念的功夫。人们的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是,较理性、系统、稳定的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后者是,具体、自发、强烈的心理层面的情感方面的内容。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观念和情感都能够支配道德行为,然而支配的特点不同。观念的支配力量具有恒久性,情感的支配力量具有直接性和突发性。

思想教育者应该重视直接支配道德行为的情感层面的力量,但更应该追求恒久支配道德行为的思想观念的力量。观念和情感,受到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的指导。因此,思想教育者的基本任务就是在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的指导下,重视情感的力量,并且不断地把人们的情感层面的社会意识提升到理性的思想观念的层面,以取得恒久支配道德行为的力量。所以,既要重视贴近人们情感的教育,又要重视思想理论的教育,这样两个方面的结合,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也有一个从情感到观念的提升过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就是要从感性的荣辱感入手,分清是非,明确导向,逐步地提升到理性的荣辱观的高度,在荣辱观上确定导向。这个过程,就是通过社会舆论导向中的褒奖、赞誉与否定、谴责的各种评价,促进人们逐渐形成对于荣辱内涵、荣辱标准、荣辱关系的比较稳定的思想观念。稳定的荣辱观的形成,就能够支配人们的道德行为保持在一个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范围之内。

从荣辱观方面进行评价具有许多自身的特点。第一,它从知耻心入手,具有直接促进内省和制约力量;第二,在荣辱两极的对立中,促进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三,作为社会主流的道德评价标准具有历史公断性。由于荣辱观具有这样的评价特点,它对人们的道德行为的约束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够产生“日三省吾身”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力量。

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之中,社会倡导的荣都是指“大荣”,社会斥责的耻是指“大耻”。总之,“大荣大耻”是指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荣辱感和荣辱观。“大荣大耻”所产生的评价力量是比较恒久的、普遍的。与此相比,还有一些“小荣小耻”,这些“小荣小耻”的评价力量是暂时的、个人的、局部的。例如,秦末汉初时期的韩信,年轻的时候曾经漂母乞食,受人胯下之辱,在当时人们的荣辱感和庸人的荣辱观的评价之中,这好像是奇耻大辱。因此,刘邦开始看不上韩信,经萧何极力保荐,才拜为大将。但是,韩信能够忍辱负重,胸怀未来,终于成就了辅佐刘邦统一国家的大业,获得了“大荣”。社会舆论对他的荣辱的看法也起了变化。韩信以“大荣”战胜了庸人的“小荣”,化解了过去的“耻辱”。还有,岳麓书院的匾额有一条说:“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这也很有哲理。这里需要审之于己的“是非”,是指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大荣大辱”;这里听之于人的“毁誉”,是指那些不必计较的“小荣小耻”。这种心怀大目标、不计较眼前别人说三道四的境界是很高的。只有具有很高的道德境界,才能舍弃眼前的小荣小辱的是非,追求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荣大辱的评价标准。我国历代看不起的那些所谓“势利小人”,往往就是拘泥于一时的“小荣小耻”,不注重“大荣大耻”,结果总是在社会现实面前碰壁出丑。在中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有些人“卖国求荣”,那些汉奸所追求的所谓“荣”,也是暂时的、经不起历史检验的虚假的“小荣”,实际上是“大耻”。在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只有以维护社会主义为大荣,以背离社会主义事业为大耻。其他一切荣辱,归根结底都服从这个总的评价。

二、坚持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是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本

荣辱观实际上受一定的人生价值观的制约。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直接基础是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荣辱观。不同的社会的人生价值观决定了该社会的不同的荣辱观。所以,培育社会主义荣辱观应该与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教育结合起来。

一定的荣辱观总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1886年初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结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① 1894年6月,恩格斯在《致奥托·瓦克斯》的书信中也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② 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观念,必然要与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社会主义荣辱观产生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它反映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关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价标准来自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因此其评价的根据不是占有财产的多寡,而是劳动和奉献的多少;它的着眼点是对社会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它强调对待振兴中华的基本态度。这些要点,都反映在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中,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鲜明价值导向。

荣辱观的评价标准也是由人生价值观的评价标准确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就是人生价值观的评价标准。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的那样:“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这个人值一万英镑,就是说,他拥有这样一笔钱。谁有钱,谁就‘值得尊敬’,就属于‘上等人’,就‘有势力’,而且在他那个圈子里在各方面都是领头的。”③ 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终于承认了劳动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而资本并不能创造社会财富。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把劳动视为光荣,把剥削、不劳而获视为可耻,从而把劳动和奉献确定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因此,这样的人生价值观也就确定了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之中的“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是这样的一个体现。荣辱观依赖于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这就说明,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应该结合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一并和谐进行。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人生价值观的导向。这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④ 在道德建设方面,近20多年来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人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等。针对这些现象,胡锦涛同志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提出了相应的标准“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就明确了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准则。针对全面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的形势下,现实社会中人们遇到的爱国的标准问题,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确定了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正确准则。针对近十多年来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伪科学和反科学思潮的出现,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这不但具有导向性,而且具有时代精神。这些规定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原则,也体现了爱国主义的原则,也体现了科学精神,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几个重要环节

为了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深入开展,结合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在教育工作中应该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应该与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结合起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属性是鲜明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它与其他社会之中的荣辱观具有本质区别。不同社会具有不同的荣辱观。提出和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决不意味着忽视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追求一种所谓“普世”的道德标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的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的导向,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荣辱观的本质。这一荣辱观的实质表明,坚持社会主义为最大光荣,背离社会主义是最大的耻辱。

第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应该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结合起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分析,来自马克思主义。确定“八荣八耻”的标准,判断标准也是来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本。一些干部、群众、青少年之所以在荣辱观方面出现一些困惑和迷茫,原因就是淡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掌握。忘记或淡化了老祖宗,就会堕落到不知耻的地步。因此,要坚持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就应该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学起,永远不能忘记老祖宗。

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应该与分析当前社会主要道德行为、解析社会道德领域的难题结合起来。社会舆论工具特别是现代传媒,应该做执行和贯彻“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先锋,带头拨乱反正,带头求“大荣”、知“大耻”。前些年模糊的问题,是非不辨的问题,应该作为这次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点。面对社会丑恶现象,不能荣辱不分,更不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样才能使得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不断深入。比如,什么样的行为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属于损害祖国?对于国内青少年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爱国主义又有什么不同的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传统道德到底是什么关系?社会现代化进程之中哪些是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部分,哪些是属于社会极端行为?在互联网的社会条件下,出现了哪些新的道德问题?这些都应该分析清楚,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发展。

第四,党的领导干部应当成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带头人。党的领导干部本身就是群众的带头人、指导者、拔尖创新的人才,也是在道德方面群众仰望的榜样。干部的道德言行对群众具有无声的命令作用和导向作用。胡锦涛同志在提出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候,首要针对的一个群体层次,就是干部,以干部、群众、青少年为序。况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真正发生偏离社会主义荣辱观行为的,社会不正之风的主要载体,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的也是干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纠正社会不正之风结合起来,抓好了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群众和青少年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五,承接和吸收传统美德,决不意味着拣起儒家的“三纲五常”或“仁义礼智信”那一套儒家的道德信条。就以“三纲”来说,它主张“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这完全违背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人际关系的公民平等准则,完全是封建主义的糟粕。“仁义礼智信”也有其特定的内涵,不能简单吸收,而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道德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谁也休想开倒车。儒家这一套东西,不能说它没有价值,但是也不能说可以在21世纪照搬其中的一些东西就可以填补今日的空白。儒家这套东西,在中国封建主义末期的和平发展环境,不能提供社会演进的动力,更不能指引社会发展的方向;面对列强的侵略,它也不能提供独立自主的精神武器。儒家这一套东西,立足于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根本不是与现代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东西。儒家文化、儒家道德传统真正具有意义的东西是其精益求精、坚持不懈、不断提炼道德信条的那种精神,那种在稳定之中求发展的继承精神,那种把理想信念作为追求最高目标的眼界。这确实是今天的人们应该学习和反思的。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0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25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66页。

④人民日报,2006年3月5日第一版。

标签:;  ;  ;  ;  ;  ;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点与规律_人生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