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农村流动人口新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动人口论文,年中论文,农村论文,新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城镇人口达到了45594万人,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6.09%,同1990年人口普查城镇人口比重26.23%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普查数据显示了90年代是我国城镇人口发展的最快时期。城镇人口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促进了城镇经济发展,同时也给城镇发展带来了挑战。由于第五次人口普查全部数据的录入汇总工作尚未完成,目前缺少详细流动人口资料,本文使用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从人口结构和经济活动特征方面,对我国从农村向城镇流动的人口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
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年龄、性别、文化、婚姻构成。从农村向城镇流动的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群体,其人口结构反映了以下特征:
1.青壮年劳动适龄人口是主体。15—49岁青壮年劳动适龄人口占流动人口的69.9%,其中25—34岁占30.7%,25—29岁是进入城镇的峰值年龄组,占流动人口的20%。相比之下,城镇和农村常住人口中15—49岁青壮年劳动适龄人口分别占57.9%和54.3%,低于流动人口12个和15.6个百分点(表1)。反映人口年龄状况的综合指标显示, 流动人口年龄结构比城镇和农村常住人口年轻。流动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2.8岁,平均年龄为33.6岁。相应城镇常住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9.6岁,平均年龄为40岁,农村常住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4岁,平均年龄为35.4岁。由此可见,流动人口年龄结构比城镇和农村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年轻,青壮年人口占绝大多数。
流动人口对城镇和农村人口结构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对城镇来讲,向城镇流动青壮年人口补充了城镇的劳动力资源,使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减缓了城镇人口老龄化速度。另一方面,加大了城镇人口的就业压力与社会经济负担。由于农村年轻人外出,农村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呈两头高,中间低形状,即青少年和老年人口多,青壮年人口少,农村地区老年人口比例明显上升,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同时也使农村部分地区出现了劳动力适龄人口短缺的问题。
2.受教育程度高于流出地但低于流入地,男女差别明显。按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占15岁以上人口比例计算,流动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占的比例最高,达到了52.2%,其次是小学为24.2%,高中以上占13.3%,不识字占10.3%。流出地的农村常住人口初中文化程度为36.9%,小学为38.2%,高中以上占5.7%,不识字占19.2%, 两者对比,流动人口文化水平高出农村常住人口许多。但是,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又低于城镇常住人口。在城镇常住人口中,高中以上人口比例达到44.1%。初中和小学人口所占的比例小,分别为35.9%和13.5%。以上现象说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口离开农村,使得流出地农村常住人口文化程度明显下降(表2)。
在流动人口中男女受教育程度差距大。在男性中初中文化程度人口为55%,而女性仅占9.3%,男性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为16.6%, 而女性仅为0.5%, 男性小学文化程度占21.7%,女性小学文化程度占50%。男女受教育程度差别如此大,同农村重视男性教育传统观念有关。相比之下,城镇常住人口男女受教育程度差距较小。
3.未婚人口占20%。流动人口中15岁以上未婚人口占20.3%,高于城镇和农村常住人口的17.6%和19.4%的比例。其中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流动人口未婚比例高达29.2%。流动人口未婚人口相对多,主要是受年龄结构影响,即15—24岁和25—34 岁人口所占比重高(表1),这部分人占流动人口的49.5%,大大高于城镇常住人口的31.7%和农村的32.4%的比例(表3)。由于15—34岁人口比例高, 而且未婚比例高,造成了流动人口未婚人数比例高。
二、流动人口的经济活动特征
经济活动人口是指16岁以上就业和失业人口,流动人口的经济活动特征反映了其在城镇就业和失业的情况,这不仅涉及到流动人口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对城镇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经济活动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参与率高于城镇的常住人口。劳动参与率是指16岁及以上经济活动人口占1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反映一定时期劳动力资源(16岁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程度,它由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同时也受年龄结构、人口就业率和失业率的影响(表4 )。
流动人口劳动参与率为76%,比城镇常住人口劳动参与率63.6%高12.4个百分点,其中男性高出19.6、女性高出8.4个百分点。 流动人口劳动参与率高于城镇常住人口,其主要原因一是流动人口中,青壮年人口所占比例高,16—34岁占16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60.7%,而相应的城镇常住人口所占比例为37.2%。农村大量青年人进入城镇增加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二是流动人口中16—24岁年轻人过早地离开了学校,进入劳动力市场,变为经济活动人口。三是流动人口中,较高年龄段人口退出经济活动的较少。在城镇常住人口中,50岁以上离退休人口比例为73.1%。在进城农民中,同年龄段退出经济活动的人口比例仅为12.4%。
2.人口就业率高于城镇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就业率为96.7%,其中男性为98%,女性为95.4%。同通常男女分性别就业率的特点相同,流动人口男性就业率高于女性。分年龄看,16—24岁年龄段人口就业率达到94.7%,其中男性为95.9%,女性为93.8%,25岁以上年龄段流动人口是高就业率低失业率,就业率在96.7%以上,失业率在3.3 %以下。
同城镇常住人口相比,城镇常住人口就业率为92.5%,低于流动人口4个百分点。其中16—24岁城镇常住人口就业率为81.2%, 低于相应年龄段流动人口就业率13个百分点。25岁以上人口就业率在93%以上,低于流动人口3个百分点。
流动人口就业率明显高于城镇常住人口,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一方面,随着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建筑、保洁、保姆、餐饮等一些苦、脏、累的工种,需要能吃苦耐劳的大军。尽管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与城镇待业人员和下岗职工争夺就业岗位形成矛盾,但农村劳动力成本低,能吃苦耐劳,雇工单位易漏交保险费和不支付各种福利,这使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具有城镇待业人员和下岗职工不可比的优势。这一优势使农民进城市比当地人更容易找到工作。另一方面,从城镇对外来劳动力的吸引来看,基本上是按需吸纳。进城找不到工作的农民继续滞留在当地,会受到当地政策的制约和干预,这样就为流动人口中的失业人口设置了阻止进入的门槛和排放的出口,有些因找不到工作的流动人口会很快流向别地或返回原地,这也是我国城镇流动人口低失业率的原因之一。
3.就业身份以个体和私营为主。流动人口的就业身份能够反映他们在城镇所处的工作单位性质。65%流动人口从事私营个体,远远高于城镇常住人口的21%。其中自营劳动者即没有雇员的个体户达到了33.4%,是城镇的三倍。在私营、个体中就业的人占20.2%,而城镇常住人口仅5.5%。相反,城镇常住人口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占73.5%, 而流动人口中仅占12.9%。这里城镇单位是指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三资和股份制等经济单位。流动人口在男、女就业身份上还没有明显的差别。
流动人口从事私营个体的比例高,其中私营、个体雇主占11.8%,城镇常住人口为4.2%,这说明流动人口在城镇就业岗位, 大量是靠自己开拓创造的。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扩大了城镇的就业容量,为城镇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表1: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 (单位:%)
年龄别 城镇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农村常住人口
0-14 17.05 19.1126.40
15-24 12.54 18.7614.46
25-34 19.17 30.7318.99
35-49 26.23 20.4220.88
50-59 10.59 5.41 8.76
60+14.42 5.56 10.51
表2: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比例 (单位:%)
不识字小学初中高中以上
城镇常住人口6.5
13.535.9 4.1
流动人口10.3 24.252.2 13.3
农村常住人口19.2 38.236.9 5.7
表3: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婚姻现状 (单位:%)
婚姻状况
城镇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县常住人口
未婚 17.6 20.3 19.4
初婚有配偶73.6 73.2 71.7
再婚有配偶2.0
2.4 1.7
离婚 1.7
0.7 0.7
丧偶 5.2
3.4 6.6
表4:流动人口和城镇常住人口劳动参与率 (单位:%)
流动人口城镇常住人口
年龄别合计男女合计男 女
总计 76.0
90.6 64.7
63.6
71.0
56.3
16-2483.0
86.9 80.1
57.5
57.4
57.6
25-3483.6
98.0 72.1
90.2
95.1
85.4
35-4980.4
97.0 66.0
86.5
94.3
78.3
50-5950.7
81.1 30.3
44.4
67.3
22.2
60+
20.4
37.0 9.55.68.03.2
表5:流动人口和城镇常住人口每周工作时间比例 (单位:%)
每周工作时间 流动人口城镇常住人口
小计男女 小计
男女
30小时以下5.64.4
6.8 3.6
3.1
4.3
40-49小时37.6
37.3 37.9 78.6 78.5 78.7
50小时以上56.9
58.3 55.3 17.8 18.4 17.1
4.每周工作时间多于城镇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
工作在40—49个小时为37.6%。相比之下,城镇常住人口在每周工作40—49个小时占78.6%,工作50个小时以上占17.8%,比流动人口减少了39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来自省外的流动人口比省内流动人口劳动时间更长。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个小时高达63.6%,比省内高出近10个百分点。流动人口男女之间工作时间没有明显差别(表5)。
流动人口的就业身份,决定他们比城镇常住人口工作时间长。流动人口在城镇打工经商,用超常劳动时间和辛勤劳动,为方便城镇人们的生活,为城镇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5.家庭户收入低于城镇常住人口,但高于农村常住人口。人口变动调查调查了前一年的家庭户收入,尽管家庭户收入有一定瞒报,但能反映不同群体家庭户年收入的差别。从家庭户的年收入看,1999年调查年度从农村向城镇流动人口家庭户年收入为9449元,比城镇常住人口低18%。在流动人口中,来自省外家庭户年收入为10693元, 在省内家庭户年收入为9062元。再是,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家庭户分收入段比例不同(表6)。流动人口较高收入段10000元以上家庭户比例高于农村的常住人口,低于城镇的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和城镇常住人口家庭户年收入差别主要由于就业的职业、行业差别造成的。进城农民在城镇所从事工作是劳动时间长,工资相对低和工作不稳定。而城镇常住人口的从业人员73.5%是在城镇单位工作,工作相对稳定,收入也相对高。流动人口中来自省外和省内家庭户年收入的差别主要是,来自省外的流动人口每周工作时间比省内长,其相应的工资也高。另外,流动人口家庭户年收入比农村常住人口增加了33%,这是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的主要原因。
6.增加了其流出地家庭户的收入。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村家庭户中,有外出人口的家庭户占农村家庭户的13%,有外出和没外出人口的家庭户收入有较明显的差别。在农村外出人口户籍所在地的县,有外出打工的家庭户收入为7508元,没有外出打工家庭户收入为6256元,前者比后者的家庭户收入增加了1252元,提高了17%。有外出打工家庭户平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占58.5%,5000元以下占41.5%。未外出打工家庭户平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的占47.8%,5000元以下占52.3%(表7)。
表6:流动人口和城镇常住人口家庭户年收入比例 (单位:%)
流动人口 城镇常住人口县常住人口
合计 本省农业户口
外省农业户口
1000元以下4.1 4.52.73.5 7.6
1000-4999元 26.8 28.1
2.317.644.0
5000-9999元 35.0 35.3
33.9
30.932.1
10000-19999元25.5 24.7
27.9
34.113.5
20000-29999元5.9 5.18.210.12.2
30000元以上
2.7 2.24.43.8 0.6
表7:农村家庭户有外出打工和没外出打工家庭户收入 (单位:%)
外出未外出
平均收入(元) 7508 6256
1000以下 3.2 8.1
1000-499938.3 44.2
5000-999936.2 31.8
10000-19999 18.0 13.3
20000-29999
3.5 2.1
30000以上 0.8 0.6
流动人口在城镇打工,寄钱回家,增加了家庭收入,促进了家乡的发展。据安徽省农调队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表明,2000年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达786万多人, 在省内外打工的农民共挣回现金高达287亿元。如此高的资金流入,无疑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结论
1.从城镇流入地看,城市就业机会多和劳动收入高是决定人口从农村向城镇流动的主要因素。从农村向城镇流动人口,其劳动参与率高、失业率低,劳动收入高于农村都证明了城镇就业机会和劳动收入高对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2.从劳动流出地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利益驱动是造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农村劳动生产率还较低,人多地少,小家庭耕种方式制约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收入明显低于城镇。同时,我国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时期制约农民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求职、打工的主要限制已经不复存在。离开土生土长的土地,到城镇打工挣大钱成为他们的理想和外出的动力。
3.流动人口经济活动特点与城镇常住人口不同,反映了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流动人口和城镇常住人口不同的就业模式。流动人口就业率高,就业身份以个体和私营为主,大量的就业岗位靠自己开拓创造。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扩大了城镇的就业容量,是城镇劳动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每周劳动工作时间长,但收入低于城镇常住人口。
4.流动人口结构特征对城镇和农村人口现在和未来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农村受教育程度高的青壮年劳动适龄人口流入城镇,对城镇人口发展产生了正面影响,而对农村人口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农村地区老年人口比例明显上升,加快了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同时也使部分地区出现了劳动力适龄人口短缺的问题。流动人口中14岁以下儿童所占的比例达到19%,其在城镇能否受到与城镇儿童相同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