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论文_龙平久

略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论文_龙平久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550002

摘要: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在物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精神文明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统村落承载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其发展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传统村落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很好地保护与治理。运用法律武器,以科学为指导,化无形为有形,借力文化产业,综合开发,让传统村落舒适怡人,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一、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传统村落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形象直观展示着我国传统的民风民俗,蕴藏着大量的古文明信息,而且,有些传统村落还有人在从事着与古文明极为相似的生产、生活活动。据统计,我国目前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有2555个。这些村落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理应受到加倍的呵护。应该说,我们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古文化的保护工作,对古文化的保护逐渐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古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其保护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党和政府站在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国务院决定,自2006年开始,每年6月的第2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3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提出了明确部署。会议对传统村落有所提及:即既要使之融入现代元素,更要受到加倍的保护与弘扬,要使其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可见,我们党与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但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逐渐加快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在环境不断恶化,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令人忧虑。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在人们大张旗鼓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一些传统村落由于人们的过度“保护”不再独特,出现了很多相似度极高的传统村落。这是本不应该出现的现象,也充分体现出在我国当下的乡村振兴建设中,一些人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择手段地在古文化领域大做文章。

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与路径

(一)采用多元主体保护模式

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主体单一,需要调动各方助力,发展多元主体的保护模式。促进政府、村民、社会组织和专家在内的多个利益主体共同参与,促使传统村落文化推陈出新。具体路径:(1)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建立多元主体保护机制。(2)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3)专业人士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监督工作实施。(4)激发村民积极性,鼓励村民投入到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中。(5)利用互联网,调动传统村落以外地区的社会大众力量参与保护,实现村落文化复兴。

(二)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

对于拥有极大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减缓外来环境冲击。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将文化遗产原状保存在所属地,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相关物质文化遗产。1997年,在贵州省梭嘎乡建立了我国第一座文化生态博物馆,2007年第一个国家级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成立,迄今,我国已设立了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具体路径:(1)对传统村落进行综合价值评价,确定保护对象和重点项目,因地制宜地提出保护措施。(2)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管理机构和相关规章制度,引进相关人才。(3)建设传统文化的展示传承场所。(4)对保护区内的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文化建档保护模式

我国传统村落数量多,文化种类与形式丰富,文化建档可以对文化遗存进行信息采集与规范整理,维护传统村落文化信息的完整,防止在保护过程中的疏漏,使濒临消亡的传统文化重新被重视。文化建档工作可以建立起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使整个区域内的传统文化得到保障,有利于非遗的申报与认定,为传统村落分级管理和分类保护提供根据。具体路径:(1)对村落文化遗存信息进行实地调查,通过普查、登记和拍照等方式记录;(2)分析筛选所得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建立一村一档。(3)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分析文化资源,建立数据库;(4)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传统村落文化档案信息共享平台。

(四)文化旅游保护模式

传统村落旅游业发展问题突出,无序开发、管理不当和过度商业化导致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旅游性破坏。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学者提出文化旅游保护模式,即充分利用历史文化的同时,保持村落文化生态的稳定,兼顾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两方面的需求。具体路径:(1)凭借其自然和文化资源,以保护为导向编制、实施旅游发展规划;(2)评估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判断旅游活动对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影响;(3)利用好政府、开发商、居民、游客和民间组织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制约和促进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在文化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

(五)分级分类保护模式

传统村落数量多、分布广,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保护具有差异化的需求。不同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在资金投入、保护力度和保护方式上不应相同,有必要进行分类保护与分级管理。具体路径:(1)我国的传统村落分级趋向于定量的评价,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认定保护等级。根据分级结果,政府可以进行合理的投入和规划制定;(2)传统村落没有统一的分类方式,可以根据村落自然环境、地理区划、人文要素和历史渊源等进行分类,根据传统村落类型,决定其发展模式。

(六)平衡各利益主体

在复杂的利益主体相互作用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出现一定困难。政府希望达到地区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双赢,如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的南花苗寨和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大湾苗寨,两个苗寨的村民在开发苗寨的乡村旅游时,都希望维护自身的利益,开发单位也希望通过地区开发达到收益的最大化,社会大众更希望保护历史文脉、历史建筑等公共资源。在多个主体的利益诉求不一致的现状下,在制度设计上应有更周全的考虑。尤其对于产权私有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应在明确业主保护责任的同时明确相关的权利,引导业主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考虑建立对南花苗寨和大湾苗寨的古村落文化遗产线索的修缮资金申请、修缮规划要求、完善补偿机制等,多方面制定细则,保障文化遗产业主的合法权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物质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村落文化需要受到更多的关注,要及时发现在村落发展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实事求是,采取不同的保护模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而促进我国的传统村落保护,发挥其传承文明和服务未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行发,王庆生.基于遗产活化利用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8,24(09):35-39+69.

[2]柯兆云.全域旅游视角下永泰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福州党校学报,2018(04):72-75.

[3]史玉丁.发展人类学视角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活化[J].世界农业,2018(07):65-70.

论文作者:龙平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  ;  ;  ;  ;  ;  ;  ;  

略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论文_龙平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