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制后的青年利益变化与青年工作对策——对广东省佛山市直属企业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年论文,佛山市论文,企业论文,广东省论文,化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佛山市,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较快、工业迅速振兴的城市。1996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四番,199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27.38亿元,其中市直属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9.98亿元。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原来属于国有、集体性质的企业不适应现代竞争环境,显露出种种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端。因此,早在1994年,佛山市就发布《关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若干规定》,指出要“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1996年印发《关于加快佛山市直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1997年印发《佛山市直属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积极推动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为保持一贯性和便于宣传,佛山市直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统称“企业转制”,实行改革之后的企业称为“转制企业”。转制过程必然对青年员工的利益需求产生极大的冲击,从而影响到他们思想态度的改变,并且引起企业团的工作对策的调整。广东青年研究学会和佛山市团委合作,对市属11个企业集团及其部分下属公司进行专门调查,具体采用召开座谈会、现场观察、查阅资料等方法。同时,佛山市团委与广东省青少年研究所联合开展“佛山市企业青年状况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44份,有效回收率为88.13%。我们根据调查和问卷资料,对企业青年利益变化与青年工作对策做出初步分析。
一、企业转制对青年利益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和转制成为必然趋势。佛山市较早预见这种必然性,在企业危机尚未完全显露的时候就推动转制工作,成为先行探索的试点,那么,转制过程直接影响了不同类型的青年利益,促使他们作出思考与选择。
第一类:在岗青年——压力与贡献。
企业转制后仍被挑选留在原岗位工作的青年,往往有一种幸运感。一方面经济收入仍有保障,生活前途稳定;另一方面感到自己工作受到企业肯定,所作出的努力没有浪费。现在的青年员工与86年、87年、92年、93年那几年的人思想不同,并不想轻易“跳槽”、辞职,也不愿被停职、解雇,而是希望在单位、企业中稳定地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青年看到个体的创业、经营越来越困难,负债亏本的老板越来越多,知道自己被抛向社会、盲目求生时会遇到极大风险。所以,争取在企业转制时得到留用成为青年的一大愿望。调查中,留在企业原岗位工作的青年感到压力日益增大,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日益严格。当问询“企业转制或股份制改造后,对您个人有什么影响?”回答危机感与压力增加的占43.66%;责任感提高的占33.87%;和以前一样,没什么不同的感觉占12.56%;反正是打工,无所谓占9.89%。因为,转制后的企业讲究效益、精简人员、定岗定编,工作优秀的留用或提拔,工作成绩不佳的随时待岗或下岗。青年不仅要完成任务,而且要越干越好,才能保住岗位。所以,92年、93年有些青年比收入、比福利,稍不如意就埋怨企业,离心力强。如今的青年员工比贡献、比效益,争取得到企业的重视、留用、提拔。可见,转制企业的在岗青年逐渐将压力变成动力,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
第二类:转岗青年——适应与成才。
这是在企业转制过程中被调整岗位而留用的青年。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从科室转到生产第一线。为了提高效益、减少浪费,企业转制的同时对原来臃肿的机构实行裁减。如红棉丝织厂的科室从16个减少到7个,人员分流到车间、下属实体。青年干部、职员到了生产、经营第一线之后,必须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并且以新的成材标准衡量自己。二是从技术工、管理职位转到普通工、辅助工岗位。在八十年代中期之前,佛山企业的工作岗位都是由在职员工负责,但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条件改善,许多普通工、辅助工岗位转由农民工、临时工承担。在职员工都挤在管理、技术岗位。然而,实际上管理职员和技术工岗位并不需要全部人员,而且其中不少人的技术水平、管理知识并不合格,只是贪图这些职位的舒适、收入高。这次企业转制,在裁减临时工的同时,安排许多在职员工从事普通工、辅助工的职位。青年最初不大愿意,然而看到改革大趋势是必然的,如不服从就可能下岗,所以他们逐渐走上新的岗位。三是从生产、经营岗位转到企业附属性的服务公司、开发公司。这是企业剥离主体机构的人员,将部分冗员分流到自谋利益、自负盈亏的附属公司。青年员工被调往这些岗位的初期都有思想包袱,自认为是被嫌弃的角色,工作积极性不高。经过自闯市场、自找项目、自主决策、自由发挥的开拓第三产业领域之后,逐渐适应并表现出特殊才能。总之,转岗青年面对新的工作要求、工作环境,必须调整心态,适应新的绩效衡量标准,逐渐成材并有所作为。
第三类:转厂青年——机遇与重用。
这是调整离开原企业而安排进入其他企业工作的青年员工。由于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许多原来兴办的企业技术落后、产品过时,面临行业萎缩。因此,在企业转制过程中要么关、停、并、转,要么精简、压缩员工。从问卷看,青年认为佛山市最迫切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造的传统行业是:陶瓷行业(26.84%)、纺织服装行业(24.33%)、电子行业(19.26%)、家电行业(12.22%)、机械行业(11.34%)、塑料行业(6.01%)。陶瓷和服装是佛山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从近代开始就成为工业的支柱产业;电子、家电、机械、塑料是佛山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多年来为本地区创造了巨大的利润、税收。这六大行业集中了全市60%的产业工人。如今,随着产业调整,这些行业中除了电子有更新、适应的潜力之外,其他行业都面临调整、萎缩的形势。所以,青年员工转厂服务将成为普遍现象。那么,转厂过程中,青年不仅离开自己熟悉的岗位技术,而且脱离原有的人事关系、交往环境,心理压力比较大。目前,员工转厂有多种情况,一是原企业被整体兼并后的转化;二是原企业介绍员工转去新企业;三是政府帮助推荐去新企业。不同转化形式的员工心态有所区别,但总体上是希望积极适应新的企业环境、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通过做出成绩而受到新领导的重用。
第四类:下岗青年——求助与自立。
佛山市在企业转制过程中下岗的青年主要有三类:一是因工作表现不佳而被精简下岗的;二是企业岗位调整而下岗的合同工,这两类都为数极少;三是压缩开支、提高效益而裁减的临时工、农民工,这种人数较多。从问卷调查看,青年认为如果被单位安排下岗,会作出如下选择:自己去创业占42.27%;很快可以找到一份新的职业占22.05%;进修学习占17.36%;毫无办法占6.45%;等待政府安排占3.55%;其他占8.32%。这说明,真正被安排下岗的时候,青年的观念逐渐变化了。过去是依赖政府、企业,在面临下岗压力时,要求政府、企业妥善安排。然而,随着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发展,青年员工发现这种“安排”并不是保险、稳定的。不少原来要求政府、单位帮助安排到其他企业的员工,几年之后或者因企业不景气而再次下岗,或者因个人欠缺而待岗失业。总之,依赖性的解决方式最终不能经受住市场竞争的淘汰。所以,青年员工利用自己在知识、技术、体力方面的优势,面临下岗压力时更多考虑自主创业发展。座谈时许多青年说道:自己并不希望下岗,但也不害怕下岗。他们相信,万一真要下岗,自己绝对不是最难找到谋生途径的人。他们都感到必须自主努力,才能闯出好的人生、职业前景,依赖等待唯有越来越被动、难以重新崛起。
二、企业转制后的青年需求热点
佛山市直属企业青年的需求热点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八十年代主要是企业内部改革,如扩大经营自主权、实行承包制等,青年的国有、集体企业员工身分没有改变,只是报酬计算方式从“大锅饭”变为根据产量、质量计发酬金。青年的需求热点是怎样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从而获得更多收入。九十年代初,企业的热点是扩大再生产,青年需求热点是希望通过企业规模扩大而增强实力,带动员工的前途发展与收入增加。近几年,佛山市的企业经济不景气和企业转制工作成为影响青年职业、生活的主要因素,他们的需求热点也相应变化,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基本保障。
现在的企业青年对权益保障的意识日渐增强。据我们的调查了解,在企业转制过程中,青年对基本权益问题特别关注。外来青工主要是关心《劳动法》的执行情况,希望不要随着企业转制而忽视遵守《劳动法》。因为,外来青工原来还盼望通过在国有、集体企业认真工作、成绩优异而获得转为合同工、迁入户口的机会。现在,由于企业经济不景气及向非公有制转化,外来青工转为合同工的愿望逐渐失落,作好解聘、裁员的思想准备。但是,他们要求企业能安排工作就最好,需要解聘应事先通知并符合手续,而且不要拖欠工资。企业转制中留用的青年合同工、管理技术人员,主要是关心自己的各种实践、学习、提高、才能发挥的权益是否得到保障。因为,在国有、集体体制下,青年的进修提高机会较多,而且因工作中的贡献、成绩获得种种奖励。他们担心企业转制之后,只把员工当做挣钱的机器,不保障人的多方面权益。面临下岗压力的青年员工,主要是希望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健全。因为,既然是因为企业效益差、没前途而下岗,往往企业也无力承担下岗员工的生活费,甚至无法支付最低标准生活费。这时,如果社会保险发挥作用,青年的生活还有所保障。然而,目前社会保险极其薄弱,就是佛山市这种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职工下岗后的基本生活费用也得不到保障,一些困难企业发不出政府制定的最低线资金,社会保险部门亦无力支付。其实,青年员工并不是害怕下岗、失业,也愿意自己寻求新的就业机会,但他们希望在最困难的失业期间能够得到社会保障,心中就踏实。
其二、信任支持
佛山市的企业青年非常希望得到信任和支持。目前,企业境况都比较困难,青年更希望企业领导人能够充分相信、鼓励他们发挥才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当问询“在企业里,您认为哪种需要最迫切”时,青年回答:得到关心/重用而能够发挥才能占36.75%;学习技能/提高业务素质占29.01%;提高工资收入占22.47%;得到别人的尊重占5.15%;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占4.92%。可见,从青年员工看,其愿望需求与中老年员工有所区别。因为,中老年员工有养家糊口的负担,更看重工资福利收入;青年的生活负担轻,发展余地大,更看重企业能否让自己有所作为。佛山第一针织厂经济曾一度滑坡,青年思想波动。厂领导一方面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调整管理经营策略;另一方面加强与员工沟通,让员工了解企业状况和所作决策理由。这样,员工积极筹款投资,心情稳定了,劳动效率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明显增强。在1997、1998两个年度中,虽然受国内外市场环境差影响而生产定价下降20%,利润率降低,但是青年员工积极努力,挖潜节能,使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所以,对员工的信任是激励他们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企业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关键。
其三、公平待遇
要求企业公平对待员工,提供平等的机会,是调查中听到较多的反映。青年认为,对待员工公平的企业,即使遇到各种困难,大家也会同心协力寻求出路;而对待员工不公平的企业,往往造成企业内部矛盾,由于内耗严重而陷入困境。因此,从用工、分配、管理、激励等方面体现企业对员工的公平、平等,是激发积极性、主动性、责任心的关键。佛山化纤联合总公司投资建成不久,因为经营不善、负债较重而在1995年由江苏仪征化纤股份公司收购其全部产权。产权转让后,公司取消下属生产厂的法人资格,实行财务、营销集中管理,还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转换内部机制,加强管理、优化结构、节能挖潜、开拓市场、提高效益。这些改革措施必然冲击广大员工利益,青年也产生种种想法。然而,仪征公司过来的领导坚持“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的原则,始终做到“领导心中有职工,职工心中有企业”,用公平合理的处世态度和身先士卒的行为示范改变员工的看法,使大家一致把劲使在提高企业效益方面。市场经济要求公平,体现在企业内部就是管理、分配、激励等制度的公平合理。
其四、发展机会
企业转制过程中,青年是否愿意留在企业,除了岗位、待遇等因素外,更主要是考虑有没有发展机会。一方面是企业有无发展机会,未来前景如何。因为,青年员工的前途是建立在企业前途的基础之上。他们不怕企业遇到什么困难,关键是希望企业领导有共渡难关、克服困难、努力创造较好前途的信心。这样,青年才能看到希望,工作才有动力。另一方面是个人在企业中有无发展机会。就是说,企业是否形成合理的晋升制度,个人通过努力工作、创造业绩能否不断发展。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注重给青年一个成材的空间和机会,其总经理经常说:人应该在生命最旺盛的时候发挥其应有的才能。因此,公司中的年轻人,只要成绩突出就受到重用。如许多团干部在组织青年为企业创效益方面业绩明显,被提拔到公司策划总监、广告部经理、酱油一厂厂长等岗位。其实,青年对企业运用什么方式转制和被那些公司兼并、收购倒没有多大意见,关键是要求转制之后企业有发展机遇、个人有发展机会。
其五、素质改善
调查中发现,企业青年对提高自身素质的呼声极为强烈。其原因:一是企业转制之后对员工素质的要求提高。南方印染股份有限公司的青年,虽然因企业效益好而收入较高,但他们并不满足现状,座谈时积极要求参加继续进修,学习新的信息、技术。佛山塑料集团下属的塑料三厂与杜邦公司合资以后,青年发现杜邦欣赏的是综合素质好、技能好和接受能力强的人。单靠文凭很难受到重视。因此,该厂工会收到的员工合理化建议中,大多数是要求提高素质。二是随着市场形势不断变化,企业不管是否转制,都必须经常调整生产、经营项目,青年就必须逐渐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技术,适应岗位、职位调整的需要。三是青年都看到不能单纯依赖企业,在企业停产、破产时,就要自己谋求出路。所以,现在抓紧时间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就为未来投入市场竞争作准备。问卷调查发现,企业青年最迫切需要学习的知识是:电脑知识占25.66%;岗位技能知识占17.40%;企业管理知识占16.18%;外语知识占13.46%;其他为社交知识/金融知识/法律知识/电器维修知识/科普基础知识。不论国有集体企业,还是个体私营企业、外资合作企业,重视员工的素质提高要求,创造学习进修机会,才能使企业中的青年逐渐成为优秀的生产经营人才。
三、不同类型企业青年工作的突破口与主要领域
企业改革、转制过程中,共青团组织能否生存,这是广大团干部关心的问题。然而,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团组织能否有效地为企业发展服务、为企业青年成长服务。我们认为,针对目前佛山市直属企业转制进度不同,转制后的企业性质、类别差异大的特点,青年工作应该针对不同类型企业把握不同的重点。
第一类:国有集体企业——观念变革教育。
当前,国有集体企业的关键问题不是缺乏人才,而是人才的观念落后,阻碍改革的推进。因此,企业团干部一方面要主动改变自己的观念,适应转制要求;另一方面要引导青年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工人改变观念,支持企业改革。近十年来,每年分配到市属企业的大中专生为数众多,他们的文化素质、技术素质都具有一定优势,但是,通常一进入国有集体企业之后就很快养成依赖心理、等待心理,希望领导帮助解决问题,而不是自己设法解决问题。我们调查的一家企业,是经济效益较好、青年素质较高的公司。总经理学习、借鉴外资、私营企业的用人机制,将岗位收入定得很高(月酬金5000元或更多),但同时责任非常明确,赏罚分明。公司将部分青年人才推上这些岗位后,不到三个月,青年自己要求退下岗位,难以适应竞争压力。因此,总经理给团委提出论题——“国有、集体企业青年人才怎样发挥更大作用,比外资、私营企业人才更有作为。”我们认为,这不仅是该公司团委应该组织讨论的问题,也是所有国有集体企业团员青年应该讨论的问题。我们不仅要看到外资、私营企业员工收入高、成材快,而且要看到他们的竞争激烈、反应力强、主动性突出。国有集体企业青年必须抛弃依赖、等待心理,时时用紧迫的危机感来进行自我激励,才能够充分发挥潜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类:控股企业——利益动力激发。
这是在转制过程中实行股份制等形式的企业。由于青年员工往往以集资、入股的方式参与企业效益分配,所以其利益体现比较明显。如海天公司在1994年转制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入股占70%,国家股占30%,员工的前途、利益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团委发动青年为企业促销工作作贡献、为企业名牌策划作贡献、为企业急难任务作贡献时,青年往往很少推辞,积极地奉献自己的力量。他们觉得如果多做一些事能够使企业更兴旺,那么做再多事情也愿意,因为自己也拥有企业的股份,希望得到更多的分红。另外,我们调查两家电信经营企业。中国电信佛山公司的员工,由于长期国有企业、垄断企业的“老大”观念没有改变,精神状态比较差;中国联通佛山公司是艰辛崛起的新型企业,员工的利益与企业兴衰密切相关,体现出很强的进取动力。所以,控股企业的特点是将员工的利益不仅体现的报酬方面,而且体现在企业利润、效益方面,促使他们关心企业的发展状况。团组织针对这种特点,应该引导青年从长远发展来评价企业的决策,把利益机制建立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上。
第三类:乡镇企业——员工素质提高。
在转制过程中,部分国有集体企业与乡镇企业合资合作,青年工作也面向乡镇企业员工。从调查中,我们发现乡镇企业的员工许多是农民转化而来的,包括本地农民和外来农民。他们作为普通工承担机械性操作任务是出色的,因为能够发挥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对急难重的工作不挑剔,积极完成。但是,与国有企业职工相比,他们缺乏技术训练,很难承担高质量、高科技要求的任务。在改革初期,乡镇企业以补充国有经济的不足、促进原始工业积累为使命,带动农村的振兴,素质较低的农民工也能适应。现在,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面向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竞争,低素质员工的负面影响就体现出来。尤其是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合资合作之后,必须以高科技、创新型产业去赢得市场竞争优势,青年员工的素质提高就成为迫切的任务。团组织应配合企业有关部门,开展职业技术、科技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造就高素质的青工队伍,塑造竞争力强的新型企业。
第四类:个体私营企业——员工队伍稳定。
一些国有集体企业转制过程中与私营企业合资,或者被私营企业收购。这样,团工作就要适应个体私营企业的运作特点,找到合适的突破口。通常,个体私营企业的资金周转紧、高度重视利润是最突出的标志。因为,私营企业不可能象国有企业那样由政府担保而获取大量贷款,只能通过盈利积累或多方筹资应付周转资金。同时,私营企业必须创造效益才能够交付税收、支付工资、赚取利润。这样,团组织不能仍象国有企业那样根据上级布置工作,打报告、批经费、搞活动。只能够根据企业需要、业主意愿开展合适的活动。目前看来,由于私营企业单纯重视利润,对员工的凝聚力不强,不少青年在最初的高收入满足感过去之后,会产生失落感、空虚感,故经常离职、“跳槽”而导致企业技术工种人才短缺,严重影响生产质量。团的活动首先应该从帮助企业稳定员工队伍入手。一般地说,企业保持5%的流动率是最佳的,完全不流动的企业逐渐丧失竞争活力,然而超过10%流动率的企业会出现技术岗位衔接不上、缺乏熟练工的困难。团组织通过活跃文体生活、开展思想教育等工作,使私营企业的青工能够正确理解企业的决策,稳定心态和努力工作,在为企业创造更好效益的同时争取自己的好前途。
第五类:外资合作企业——企业文化建设。
寻求外资合作是近年佛山市直属企业改革转制的一个热点。其中,相当数量的企业已经与港商、台商、外国商人合作,引进海外资金,聘请外商管理,拓展海外市场,具有新的起色。那么,外资合作企业通常是技术先进、管理严密、经营网络健全,团组织怎样才能发挥作用呢?我们调查研究后认为,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是重要的突破口。因为,外资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希望通过开展企业文化活动培养员工的向心力、塑造企业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但是,海外的文化氛围与中国大陆的文化氛围差别很大,外商的做法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收效有限。团组织发挥自己的特长,针对外商需求与青年员工需求的结合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人情交流活动,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佛山华新利乐包装有限公司是中外合资、外商管理的现代化企业,为避免瑞典外商的误会,团工作没有公开,而是借助“职工俱乐部”开展活动。通过举办“匹特博”枪战活动、“每日Keep Fit 15分”活动、冬季运动会等,使员工欢迎,外商赞赏,支持团委公开活动。后来,团委开展“员工学习外语”、“老外学习汉语”的“双学”活动,专门聘请一位小学一级教师帮助外方总经理学习汉语,受到热烈欢迎。相应地,团组织就便于开展其他各类活动了。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确实是外资企业团工作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
企业转制之后,团工作的领域是广阔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八个方面:一是改革咨询。即通过将国家改革政策通俗化、将企业改革决策生动化,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和解释改革的措施。如南方印染股份有限公司团委参与举办“南方论坛”,鼓励青年围绕班组管理、生产效益、主人翁精神、传销活动等进行讨论,自己通过辩论而理解许多道理,效果比较明显。二是企业形象。团组织帮助企业在转制、改革之后及时树立新的形象,增强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如佛山电子集团通过“青年志愿者”行动宣传公司形象;省六建公司团委开展“五四”献礼活动,设计施工现场的文明形象;海天公司团委协助企业树立名牌形象等。企业形象是无形资产,越是面向市场竞争的企业,就越要注重企业形象。团组织在这方面的活动对促进企业发展有重大作用。三是生产管理。由于企业转制过程必然有生产程序的调整、管理秩序的调整,就会出现一些漏洞。团组织应发动青年检查疏漏、加强管理,及时恢复生产秩序。佛山华侨造纸厂在转让给华新有限公司的初期,出现员工不理解、不满意情绪,严重影响工厂生产的正常开展。这时党、团组织发挥积极作用,既做政策解释工作,更主要是促使生产正常运作,使企业获得利润,使员工增加收入,很快就使员工接受改革措施,安心进行生产。四是市场促销。即利用青年活跃、开放、点子多的优势,鼓励他们参与企业的产品促销工作,扩大市场占有率。海天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团委书记亲自担任企业的促销队伍总指挥,每个周末都安排团员、青年到佛山、广州的大商场开展促销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如经过半年的促销苹果醋,其销量由原来的每月2.45吨增加到每月30吨,其他产品的销量也明显上升。升平商业企业集团团委配合公司开展“多留一个顾客,多做一分生意”的活动,使商场销售工作大有起色。市场是变化多样的,团员青年以创新的态度进入市场、参与促销,能够为企业打开新的局面。五是科技教育。这不仅仅是传统单一的技术培训,而且包括现代创造性思维教育、技能教育,包括新兴高科技知识教育。转制后的企业往往面临更为严峻的国内外市场竞争,青年满足于原有知识、技术是无法发挥新优势的。团组织应具有超前意识,把面向未来的科技教育搞活搞好,才能为企业增强竞争力做出贡献。六是法纪教育。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竞争必须依法、守法和善于利用法律。针对企业青年法律知识、法制意识较为缺乏的现状,团组织应配合企业开展经济法等知识的教育活动。其目的不仅是要青年员工懂得守
法,而且教会他们运用法律武器进行竞争活动,争取更多的优势。七是福利服务。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制后的企业承担的职工福利负担逐渐分解,但是,一些必要的福利工作仍然要做。团干部一方面具有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另一方面较快适应市场竞争,善于在服务中创新。所以,团组织参与福利工作,也有利于开创新局面。省六建公司团委在得知企业为发放福利品遇到的困难发愁时,主动承担任务。由于既运用市场竞争规律调节福利品的供应,又运用服务奉献精神满足广大员工需求,这项工作完成得极为出色。团委举办的“福利品展销会”1995年销售额达26万元,1996年达48万元,1997年达46万元。这种为企业分忧,为员工服务的活动深受欢迎。八是文体活动。团组织通过开展文娱活动、体育活动,既能够使企业员工身心健康,工作有精神;又能够“寓教于乐”,让青年提高思想觉悟,充分认识、理解企业的改革决策。收效是明显的。
企业转制后的团工作必然遇到许多困难,但是也面临许多机遇,关键是团干部不要依赖、等待,而是自动根据企业实际开展工作,在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前提下满足青年员工的利益需求。这样,团组织就有生命力,团干部就有所作为。
(执笔:谭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