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生命体验 构建生本课程
李 慧
(秦皇岛市蔡各庄小学,河北 秦皇岛 066100)
摘 要 :尊重成长规律,尊重个性特长,为了让每个学生成长为唯一的、独特的自己,学校打破传统课堂禁锢的枷锁,从音乐、体育、美术、生活实践四个方面构建“学科+社团”课程模式,使课堂提“质”高“效”,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选择权,使学生从知识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不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最优发展。
关键词 :校本课程;生本课程;课程整合;“学科+社团”模式
“无论是官方教材,还是校本教材,其本身都可能是不完备的,是零碎的,除非有一个渠道把它们有机地贯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朱永新教授在谈新教育课程时说过。
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也曾说过:“生本教育学校的老师,为孩子们创造了最宽广的内容领域,学生可以在这里自由驰骋,他可以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最有把握的那块土地来成长自己的兴趣,为什么有的优秀学校的学生是各门学科的爱好者,因为每一个学科的课堂,都是生本的,为孩子们的好学而设计的。”
本体材料应作为材料费,参与费用及利润的计算。而作为未计价装置性材料,不参与计算费用及利润不大符合建筑成品定价特点,为避免计算的不合理,可以比照主要材料进行限价计费,或单独制定计算方法,安装工程还可修改计算基础及费率。
近些年来,在国家倡导下我们一直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遇到很多问题。
一是学科间横向无交流,各学科之间存在知识点交叉现象,不同学科之间有相同或相近知识点,却依旧各教各的,没有形成合力。
二是学科内纵向知识结构是螺旋上升式,但授课时各年段都是蜻蜓点水,片面教授,比如,传统的音乐课歌唱内容多,却鲜少有舞蹈、器乐内容;美术学科中一节课前半节教师授课,后半节作品绘制,在有限的时间学生很难做出精打细磨的作品,更谈不上创作。
走进以人文标杆著称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以下简称“鼓楼医院”),记者体会更加真切。在鼓楼医院,优质研究型人文医院建设与实践走过4个年头,滋养着医院的方方面面。其中,一个“院长潸然泪下”的情景,让记者印象深刻。
四是关于综合实践课。虽然常说人人都是综合实践教师,各学科都应开展有学科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现实情况是学科教师更多注重本学科教学,因为课时安排的束缚,学科中、学科间的综合实践无法落实。
经问卷调查,在地属偏远农村的我校,没有一个家庭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方面给予关注,学生甚至没有一件属于自己的乐器。
长期以来,业界把控制核电建设成本的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审核施工图预算、合理结算工程价款、严控合同变更索赔事项。我们已充分认识到要有效地控制核电建设成本,降低核电发电成本,提高电价市场竞争能力,只能把控制重点由原来的单一的对项目实施阶段(设计、施工图预算)的控制转移到核电建设前期决策阶段和设计施工阶段,在各阶段实施有效的成本精益化管理和控制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电力市场化竞争加剧,业主应尽快转变观念,超前思维,积极学习吸收先进管理模式和经验,将建设成本精益化管理理念和科学成本控制方法应用到核电工程项目实践中去,提高国内核电工程建设成本管理水平,提高核电的经济性和市场竞价能力。
社团分为音乐、体育、美术、生活实践四大类,学生每月选修一类,一学期内完成四大类别的学习,确保音体美各方面均衡发展。但同时在同一类社团中学生有自主选择权,例如音乐类可以在合唱、舞蹈、琵琶、古筝四个社团中自主选择。这样就使学校的统一规划和学生的自主选择相结合,既确保了学生全面均衡成长,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学校如何依靠课程,通过提升课程领导力,提升学科素养,进而在学生核心素养上有所成长和提升是我们所有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
我们学校在遵循“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的原则下尝试改革,并梳理了以下思路。
一、突破传统课堂,做好前期顶层设计
“学科+社团”课程体系建立后,课程实施内容的确立至关重要。因此学校突破课程建设中的交叉、重复状态,从课程目标、知识体系、课时总量等方面把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整顿、协调、重新组合。
通过进行273.75 K、273.85 K、273.95 K 3种反应温度下甲烷水合物的生成实验,采集甲烷水合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值,结合甲烷水合反应计算方法分析,结果表明:
(一)课程设置
学校尝试把课程分为三大类即:学科类课程、生态类课程、雅趣类课程。
学科类课程主要集中在文化基础领域,通过语、数、英、科、道法、信息技术等文化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生态类课程主要集中在社会参与领域,通过茶艺、烘焙、模拟法庭、小机器人、科学小实验等社团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能力。
雅趣类课程主要集中在自主发展领域,通过篮球、足球、健美操、书法、绘画、陶艺、编织、琵琶、古筝、舞蹈、合唱等社团活动,着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健康生活态度。这三类课程,通过“学科+社团”的模式构建落实三级课程、沉淀学生核心素养。
(二)课时安排
我们认真研读国家对于各学科课时、课程的规定,确定课程时间。上午集中学习文化类课程,下午集中进行雅趣类、生态类课程的社团活动,每天下午连上两节社团课。
通过打开喘振控制回流阀,调节压缩机入口流量,避免压缩机因流量太小使操作点到达S1,因喘振工况对压缩机造成损坏。
党的十九大提出“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们认为,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公平,就是实现城乡之间各种资源的公平,关乎到每个学生是否享受到校内公平的教育资源,而“有质量”的教育,不仅是指学习技巧,更是沉淀一种学科素养,如果学科素养得到沉淀,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达成。
此外,对于大学生来说,每次运动持续20-45分钟对于提高心血管系统机能和有氧工作能力较为适宜,对于运动时间的选择来说,高血压患者应避开早、晚,其他则无特殊要求。运动频率以每周三次或以上为宜,同时结合每次运动的强度、持续的时间、个人的身体恢复情况以及对运动的适应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
“学科+社团”的模式构建旨在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基本学科技能的习得向学科素养的沉淀转变,最终达到提升核心素养的目的。
其二,文人籍贯、文人群体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在论及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性时曾指出:“建安文学集中于邺都,梁陈文学集中于金陵;河南、山西两地在唐朝涌现出的诗人比较多,而明清两朝则比较少;江西在宋朝涌现的诗人特别多,此前和此后都比较少;江苏、浙江两地在明清两朝文风最盛,作家最多;岭南文学在近代特别值得注意。”[1](P8)
二、重构课程内容,着眼学科知识体系
学校思考依托乡村少年宫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改革,开拓出了“学科+社团”模式。
三是校本课程实施现状存在很大随意性,大多流于形式,在学生需要、课程的系统性、校内外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思考还欠深入。
各学科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都有其科学的知识体系,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直依据课标,根据学科特点和实施需要,适当将内容重组整合、拓展延伸,使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形成实质性的互补,凸显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
例如:美术学科,从造型表现领域和设计应用领域这两方面将二至六年级教材中的近150节课,我们打乱年级、学期顺序,从“基本造型、科幻画与写生、多种材料与技法、多种媒材、色彩与水墨”五大板块,分年选修。集中的专项练习有益于美术学科技巧的有效达成,同时也能提高原有课程实施效率,节约出的课时教师自主增加适合本校特色的学科内容,如陶泥、篆刻的相关知识、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各学科、各社团开课前均要依据课程标准,梳理出立足于校本实际、符合此课程体系的本学科课程实施纲要。
三、课程实施成效,关注学生素养提升
新校本实施后,学生的知识素养得到显著提升。课程改革开始后,每天下午学生都要进行社团活动,这无形中对学科类教师的课堂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效率。学生的知识素养开始沉淀、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读书习惯,爱上阅读、写作。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讲故事、征文、英语趣配音、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国家、省、市、区各级奖励。改革后,社会较为关注的学生成绩也再次证明了改革的成功,在近三年参加期末统测的学科中,学校取得数学第二名、语文第一名的成绩,对于一个60%的教师都是近五年入职的偏远农村小学,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显著提升。课程改革以来,在区艺术节展演评比中,学校连续四年均获得第一名,多次受邀外出表演,而学校内没有一个学生在校外学习特长班,所有艺术素养的习得都是在校内完成。经调查统计,在四百名小学生中,已经有十分之一的学生拥有了一件属于自己的乐器,所有的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的培养。
学生的体育素养得到显著提升。作为一所规模较小的学校,体育曾经是学校教育成绩的薄弱项,自从进行了“学科+社团”模式改革后,近两年在区运动会中学校蝉联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课程改革让学生实现了心中的体育梦!
我们欣喜地发现,曾经让我们头疼的现象如今悄悄改变着: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横向学科之间有了交流,美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师、语文教师……各学科教师每天下午开始带着社团的学生走到了一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于是“粘土动画作品”诞生了,“校园小法庭”开庭了,“开锄节”“丰收节”火热了……从同一学科纵向看,学生具有扎实长效的学习时间是保证良好学习效果的前提,有了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提升,由曾经的当堂上交作业到现在静下心来在社团里潜心创作出令人称赞的作品,这对于学生们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校本课程的开展也不再随意,真正地站在“学生需要”的角度去钻研、改进,我们的教学更科学、课堂更有质量;对于综合实践课程来说,时间上有了保障,各学科间教师能形成合力,质量也自然越来越好。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推进,我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改革绝不是摒弃传统去标新立异,而是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新课改的深化和突破,学校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合并,也不是被动的纳入,知识也不是呈现碎片化堆积状态,而是呈现一个系统、一种结构。而我们也愈发感觉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感受和生命体验,在学习上给予他们最大限度的自主选择权,创造性地在自己的环境中开出一朵花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
目前,我国的城乡发展规划大致停留在政府主导的层面上,群众参与尚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规划法规明确规定在规划方案编制后要充分征求公众意见,但往往流于形式,民主化只是停留在公示上。由于规划编制过程缺乏与环境主体的对话与反馈,公众的利益和意愿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导致了实施中的各种阻力,甚至出现因矛盾激化而造成不稳定因素。因此,在城乡发展规划的编制中,应为群众的参与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拓宽群众参与渠道,给予他们充分的话语权,使规划能充分代表他们的利益。
中图分类号 :G42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0X(2019)13-0004-03
【责任编辑 王 悦】
标签:校本课程论文; 生本课程论文; 课程整合论文; "论文; 学科+社团"论文; 模式论文; 秦皇岛市蔡各庄小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