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1919-1945年的军事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军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561.4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9(2003)02-0012-05
1919-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上最剧烈动荡的时期,英国的军事力量经受了十分严峻的考 验。在二战前的军备建设中,英国成功地保持了海军和空军的强国地位。二战中,其军 事体制和军事建设又有了新的发展,为战胜法西斯侵略势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蒙受了人力物力的惨重损失,元气大伤。因此,战后英国 人民中间普遍存在一股厌战、畏战的心理,反对任何扩军备战的行动。英国内阁还通过 决议,称“……英国在最近几十年内不可能参加任何大战,因此不再需要远征军。”[1 ](P21)甚至在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日益猖獗、战争阴云密布之际,英国人民仍 然反对军备建设。如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英国的民意测验却表明:大多数英 国人反对扩军甚至赞成全面裁军。在和平主义思潮影响下,英国统治集团害怕战争,采 取“绥靖政策”,姑息和纵容法西斯主义的侵略行径。英国又采取了传统的“光荣孤立 ”战略。
1919年,英国的战略家认为:未来十年不会发生战争,以此为基础制定了《十年规划 》。英国战略家对陆海空三军的战略地位展开了争论。他们认为英国军队的战略目的按 轻重缓急可分为:1.本土防卫;2.维护海外交通线;3.帝国领地的防卫和内部安全;4.对各盟国的防御。由于英国具有岛国的有利地理位置,有海洋作为天然屏障,所以历史 上英国便把海军放在第一位,利用世界第一的海军夺取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殖民地,并 称雄世界200年之久。一战后,英国在一段时间里仍把海军建设放在首位。但进入30年 代,坦克和飞机的迅速发展使军事技术发生了革命。飞机使海洋屏障不复存在,于是空 军开始受到青睐。首相鲍德温认为:未来战争的胜负将主要取决于空军。[2](P572)英 国的防线已不是多佛匀海峡,而是莱因河。英国要大力发展空军,以它来摧毁敌人空军 ,才能遏止敌空军的进攻。[3](P358-360)邱吉尔也看到德国空军的威胁,特别指出: 德国空军的发展已使海军不再是英国的“可靠盾牌”了,英国应大力发展空军。[4](P3 52)
于是,30年代英国的空军和海军在军备建设中处于同等地位,而陆军依然受到冷落。 直到1938年以前,英军方一直认为:陆军费钱而用处不大。陆军的作用限于在欧洲支援 盟国进行防御,从而防止敌人入侵英国本土。平时英国有5个师便足矣。1936年张伯伦 声称:“我们的资源用于空中和海上,要比用于建设庞大的陆军更为有益”。他认为: 英国陆军的规模应有限度,其作用仅限于支援盟国(指法国),而由英国的盟国去保持强 大而费钱的陆军。[5](P200)
但是英国关于军种地位之争并没有考虑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在此 期间,英军界一些有识之士早就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位 在世界军事史上有影响的人物:
一是“坦克和机械化之父”约翰·F·C·富勒将军。他是著名的军史学家和军事理论 家,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对战争的影响。他较早地认识到内燃机和坦克的出现使战争发生 了质的飞跃,“过去的战争皆以人力取胜,未来之战争,则是科学的战争,即运用脑力 制造机器而获胜”。“内燃机的发明,乃开战争之新世界,其影响之大可谓空前而骇世 ”。[6](P231)他指出:汽油和装甲的出现,增强了军队的机动性、防护力和攻击力, 使战争面貌为之改观。坦克是未来战争的决定性力量。他力主建立以坦克为主力的机械 化部队,认为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和航空兵,可以迅速、突然而强有力地突破敌人防线, 应以此来作为机械化部队的作战原则。
二是“机械化制胜论者”利德尔·哈特。他指出:装甲坦克和机械化部队是未来战争 中的决定性力量,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在战略上,他提出了“间接路线战略”,主张尽 可能地把战斗行动减少到最低限度,避免正面强攻的作战方式,而用各种手段出奇不意 地奇袭和震撼敌人,使其在物质上遭受到重大损失,在精神上失去平衡,从而达到不经 决战而制胜的目的。
三是“英国空军之父”休·特伦查德。他在1919-1929年担任空军参谋长。他在一战后 坚决反对撤销空军的主张,坚持保留空军。他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空军的战略作用, 认为空军的战略任务是“战略阻滞”,即使用空军轰炸敌后方,摧毁敌军工基地和交通 运输体系,这实际上就是后来的“战略轰炸”,其目的是配合陆军打败敌人。他还强调 空军与其他兵种协同作战的重要性,指出整个国防力量是一个三军合同体系,空军在其 中是为陆上进攻作战铺平道路,在海上通过封锁海上通道与海军协同作战。他为战略轰 炸奠定了理论基础。
上述思想家的先进思想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独创思维被 湮没于和平主义的言论中,未能受到应有重视。在二战爆发前,英军方充满了失败主义 情绪,认为即使与法俄结盟,也无法同德意日三国相抗衡。英国参谋长委员会会议1938 年10月做出结论:“在1938年同时对日德意作战,是我国国防部队当前的和预计中的力 量都不打算面对的一种义务,纵使我们和法国与俄国结成同盟的话。”[5](P199)英国 在30年代后期采取了单纯防御战略,只考虑一己私利,不顾同法国唇亡齿寒的关系。19 39年2月张伯伦称:“我们的军备尽管是巨大的,但它们是为了防御,而且只是为了防 御。”[5](P199)只是德国入侵波兰后,英国才同法国建立了军事同盟。英国的消极防 御战略是导致战争初期失利和法国投降的重要原因。
二
1919年,在预测10年内不会发生战争的前提下,英国陆军大规模复员,几百万大军到 年底在本土仅剩下不到5个师,英陆军在20—30年代基本保持这个规模,同时海外驻军 也大大削减。而耗资巨大的空军几经努力幸存焉,但是长期得不到应有重视,并受到节 约经费的冲击,使议会1923年制定的5年内组建52个航空兵中队的计划一直拖到30年代 中期才开始实行。英国193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把军备重点放在海军上,不惜血本斥巨 资建造巨型战列舰,以维持“海上巨无霸”的形象。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战列 舰的费用日益昂贵,对衰弱的英国来说已不堪重负了。一战后,英国不得不放弃“两强 标准”,默认与另一个正在崛起的美国海军平起平坐。1919年美英等国在华盛顿签署了 《五国海军协定》,规定美英两国可各拥有主力舰50万吨。华盛顿会议后,各列强继续 进行海军竞赛,加紧建造巡洋舰、潜艇等所谓“辅助战舰”。1924年英国开始建造21艘 重巡洋舰,因经济负担不起,在1930年与美日两国达成了《伦敦条约》,确定了三国在 重、轻巡洋舰、潜艇上的吨位比。英国同美国一样,分配的吨位为:巡洋舰33.9万吨, 驱逐舰15万吨,潜艇5.27万吨。英国重新夺取海上霸权的企图化为泡影。
进入30年代,因国际形势日趋紧张,英国政府才开始重视军备建设。1932年终止了《 十年计划》,重新制定军备计划。先由莫顿领导一个委员会对封锁德国的问题进行系统 研究。1933年又成立以汉基为首的国防军需委员会,检查军备情况。委员会认为英国主 要敌人是日本,德国是其“最终潜在的敌人”。[3](P357)委员会警告说:德国空军到1 938年或之前,便有能力对伦敦进行打击并造成毁灭性后果,要求扩建空军。1934年起 ,英国真正开始重整军备。1930-1938年军费增长了近4倍,从5.12亿美元增到18.63亿 美元。[7](P337)英国军备的重点是空军,1932年产飞机445架,后逐年上升,1939年达 到7940架,增加了18倍多。[7](P367)战争前英一线作战飞机达1760架,其中1100架是 新式飞机,轰炸机和战斗机各占一半。[8](P15)
在海军方面,为保持对德海军优势,英国与德国私下在1935年签署了《英德海军协定 》,规定:德国可建造相当于英海军35%吨位的军舰和45%吨位的潜艇。英国想以此限制 德国海军,却不料德国获利巨大:一方面它突破了《凡尔赛和约》的限制,使海军建设 合法化。另一方面,由于英国海军分布于全球,德海军可在局部地区形成优势。英国在 30年代中期开始加紧建造军舰,到1939年,英海军拥有航空母舰7艘,战列舰12艘,战 列巡洋舰3艘,重巡洋舰15艘,轻巡洋舰149艘,驱逐舰184艘,潜艇58艘,还有6艘航空 母舰和9艘战列舰在建。[1](P22)英国海军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
二战前英国战备最大的缺憾是陆军始终不受重视。陆军长期只有5个师。1936年才决定 增加4个营,并改组国民自卫队。1939年英国军费增加了1倍,内阁决定扩建10个师及相 应的本土后备队。1939年4月15日英国历史第一次实行义务兵役制。英国陆军迅速扩大 ,到战争爆发前夜,英国本土及海外已有陆军171.3万。经9月1日实行总动员,陆军达2 43.8万。[9](P97)陆军人数扩充但质量却没有提高,本身存在许多问题。如1939年,全 国有1770辆坦克,却没有组建装甲兵。蒙哥马利曾谈到:“在战争爆发前的数年里,英 格兰没有举行过大规模军事演习……我们派陆军参加最现代化的战争,而配备他们的却 是极不适当的武器装备……”[5](P201)
三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然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宣告了英国对德“缓靖” 战略的破产。这时英国的武装力量远不能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为此英国在战争期间 进行了深刻的军事改革。战时英国军事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消极防御时期(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
英国首先调整了军事战略,主要采取了短时间的“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英军方 认为:用强大的海军控制海峡和贸易通道,用空军防守领空,英国就会固若金汤。同时 派出一支远征军去法国支援,短时间便会打败德军,取得战争的胜利。英国已放弃了陆 军“有限职能”的思想,开始把法国也纳入英陆军的防御范围。工党发言人阿瑟·柯林 伍德声称:“但愿这次战争迅速而短促,但愿随之而来的和平在一个坏蛋摧毁的废墟上 永远傲然屹立。”[10](P20)
根据上述思想,陆军大臣提出扩军55个师的计划并派远征军去法国。1940年春天,已 有40万英军驻在法国。但国内动员缓慢,到这时还在为生产何种型号的坦克而争论不休 。飞机生产也未按计划进行,迟迟不派人赴美购买军火。开战8个月了,原计划派往法 国的34个师的远征军只去了10个师。英法联军采取消极防御战略,8个月按兵不动,使 德军稳定了东线后,调兵西线,于1940年5月10日发动突袭。英法军队挡不住德空军和 坦克兵团的强大攻击,溃不成军,比利时和荷兰投降,英法军主力被困在敦刻尔克。英 国紧急实行“发电机计划”,将20万英军和14万法军撤回英国,但丢失了全部武器装备 ,并有3万多人被俘。
2.孤军奋战阶段(1940年6月至1942年)
敦刻尔克撤退后,英国处境危险,本土仅剩下500门大炮,200辆坦克,1200架飞机。 陆军正进行整编,国民自卫军正在整训,海外辽阔的殖民地只有10万军队。法国投降后 ,欧洲只剩英军孤军奋战,抗击法西斯德国。而希特勒此时正在海峡沿岸集结重兵,准 备入侵英国。邱吉尔说:“1940年,一支15万人的经过挑选的入侵部队,就可能在我们 当中造成灾难。”[11](P175)
在严峻的考验面前,英国采取了紧急措施。首先是根据敌我力量对比,扬长避短,制 定了“边缘战略”。英国长处是海空力量强大,短处是海外兵力过于分散。英国决定利 用海上封锁和空军防守本土,同时在偏远的次要地区不断开展军事行动,将德国在这些 地区的力量不断消耗殆尽,直至最后给德国以决定性的打击。
为实现这一战略,英国进行了战争总动员,主要做法是:
颁布国防立法。1940年5月22日颁布《紧急权力法》,规定政府有权征用任何人,有权 动员军火工业,管制各种财产。后来颁布的法令进一步扩大了政府的权力。1942年颁布 《国民军义务兵役法》,规定国民军每月至少在军中服役48小时。
加强对人力的动员。英国政府开战后征召国民军作为准军事部队(相当于预备役),服 役期为整个战争期间,自愿而无报酬,政府只供给兵器和服装。到1941年6月,国民军 已达160万人。[12](P330)1942年5月,全国3300万14至65岁的公民中,有2200万人参军 或从事军工业生产及与战争有关的工作,还有200万人部分时间服役或从事军工生产。[ 13](P758)经济动员:战争初期,政府决定用3年时间把国家资源全部动员起来。政府先 后征用了商船、工业企业进行军工生产,并扩大林地,生产粮食;还加强物资配给和物 价管制。经过动员,粮食产量增长了一倍,军工生产量大幅度上升。以1939年为例,军 工生产为100,1941年为240。[12](P330)飞机从1939年产608架,1940年则达到4283架 。[10](P130)1941年,船舶下水为战前的4倍;1942年坦克产量8611辆。[13](P758)军 火生产的增长补充了英军的损耗。
建立集中统一的统帅机构。英国国王名义上是最高统帅,但实际军权在首相手中。英 战时内阁有5人,以邱吉尔为首。他们决定战略、政策和重大军事决策。海、陆、空军 三个大臣只是首相的副手,具体执行命令,但不参与战时内阁的决策会议。三军参谋长 组成的“参谋长委员会”拟定全盘战略和行动计划;再由首相与自己的总参谋部(即战 时内阁秘书的军事办公室)商议后作出决定。决定由三军参谋长执行。他们向各战区司 令发出指令。
加强空防及科技转为军用。敦刻尔克溃退后,德国向英国发动了空中攻势,想以狂轰 滥炸迫英投降。英空军处于劣势。为挫败德军攻势,英国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动员群众 ,建立各种对空监视组织,随时报告敌机行踪,共有5万人参加。二是发展防空力量。1 940年底,已建成2200个气球拦阻网,2100门高射炮,[8](P176)飞机月产量达到450-50 0架。三是加快科技转为军用的步伐。英国集中科技人员破译了德国轰炸机的控制系统 并找到了干扰的办法;发明了雷达,在沿海建立了51座雷达站;还研制了电子识别系统 、高频无线电话、战斗机电子定位装置……英空军借助尖端技术,好似装上了“千里眼 、顺风耳”,无论德国飞机从什么地方来犯,英空军都能很快起飞截击。英国还生产了 先进的“飓风式”和“喷火式”战斗机,采用了探照灯、拦阻气球、电子干扰装置来同 德空军斗争,终以技术优势挫败了数量占优势的德国空军的攻势,取得了“不列颠之战 ”的胜利。
对英联邦成员国及海外领地的动员。
英国原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殖民地。一战后,许多殖民地独立,但仍留在英联邦内 。为了进行战争,英国对英联邦各成员国及海外领地进行了动员。加拿大1941年扩军至 47万人,有三分之一派到北非和近东随英军作战。加拿大工业也动员起来为英国服务, 1941年军火产值达8.05亿美元。[12](P332)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分别在1940年8月派9万和 3万军队参战,两地工业也为英国生产军用品。印度因英国镇压独立运动,热情不高,1 941年仅派出8个师去埃及,反之还要牵制大批英军于印度维持秩序。南非则不许军队到 非洲以外作战。此时,英联邦仅初作动员。
积极推动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英国为摆脱孤军困境,通过外交努力,与美苏两强建 立了反法西斯同盟。1941年1—3月和12月,英美首脑在华盛顿两次开会,建立了军事同 盟并制定了共同战略。1941年8月,美英两国首脑发表了《大西洋宪章》,表达了共同 反对“纳粹暴政”、重建和平的决心,并宣布从军事上援助苏联。在此之前,英苏已达 成共同战斗的协定。1942年1月,英国促成26国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这标志全世 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英国经艰苦努力,终于渡过危急关头,使战争出现了转折。
3.转折时期(1942年12月至1945年5月)
1942年晚期,英军取得北非战役的胜利,苏联获斯大林格勒大捷,德国已现颓势。同 年11月,盟军登陆北非,苏军展开反攻,盟军在太平洋发起攻势,从而揭开了战略反攻 序幕。英国为适应新形势在军事上作了如下重大改革。
确立“欧洲第一,亚洲第二”的战略。
英国此时战略是与美共同制定并以美国为主。1941年英美两国参谋人员制定了《ABC— 1参谋协定》,认为应先击败德国,再打日本。因为德国在轴心国中起主导作用。一旦 打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崩溃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就是“德国第一”或“先欧后亚” 的总战略。以后盟国先后开过11次最高级会谈,均坚持这一战略,并以此制定出各项具 体作战计划。在1943年前,因美国刚参战,双方采用了英国的防御战略。从1943年卡萨 布兰卡会议后,美国战略渐占上风。美英双方还曾展开过争论。英国坚持以地中海为主 战场,从意大利打进德国。美国则力主跨过海峡打入欧洲大陆。最后英国屈从于美国, 同意采用“霸主计划”。
建立联合军事指挥系统。
英美建立了军事同盟后,建立了共同的指挥系统——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统一 指挥两国军队的行动。该委员会在协调和指挥各战区的美英军队作战方面,发挥了重大 作用,保证了历次重大军事行动顺利进行。
进行最大限度的总动员。
英国的人力动员在此期间达到最大限度。1944年5月,全国人口4775万,动员了2500万 人,其中包括几百万在工厂做工的妇女。陆海空三军人数1945年达到509万人。[3](P48 2)军火工业1943年比1941年增长1倍,产值从65亿美元增至111亿美元。[7](P399)其中 飞机年产量达2.6万架,坦克年产达5000辆以上,1943年达7476辆。[7](P397)英国军费 1945年达51亿英镑,占国民收入的61%。
英联邦的动员规模也大大增强:加拿大动员了18至40岁男子的40%用来从事与战争有关 的工作,在1944年达185万人,其中75万人被派往海外作战。加拿大军火工业产值从194 1年8亿多美元增至1943年的27.76亿美元。澳大利亚动员了137万人,而全国总人口才70 0万。南非出动20万军队参加非洲战场的战斗。印度也动员了264万军队。[9](P125)
英军在各战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在诺曼底登陆战中,英加军出动17个师130万人。 英军在向德国本土进军中,也所向披靡,战功显赫。英陆军和中美军队协同作战,歼灭 了日军主力,收复了缅甸。英空军配合美国空军对德发动战略轰炸,给德国经济以毁灭 性打击。英国海军在封锁德国海岸、护航、与潜艇作战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被击沉 的789艘德国潜艇中,有近500艘是被英国海军击毁的。[10](P550)
四
经过近6年苦战,英国和盟国终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英国战时共支出军费250亿镑, 英国及英联邦共动员950万军队,[12](P362)英军阵亡244723人,受伤277990人,失踪5 3039人。[13](P769)英国战时共产飞机13.1万架,机枪30万挺,坦克2.5万辆,……[12 ](P363)英国为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英国在这一时期的军事建设有许多成功经验:一是能利用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把国 防建设重点用于海军和空军,形成国防的第一道屏障,而只保留一支小的陆军。巨额投 入海军的政策经战争检验是行之有效的。二是英国的动员体制十分有效。英国具有民兵 传统,成年男子普遍接受军训。这样平时可仅保留一支小规模陆军,节约大量军费。一 遇战争,实行义务兵役制,很快便可动员百万大军。战时英国及英联邦的动员体制十分 有效,满足了战时对人力的需要。三是及时组建军事同盟,利用盟国力量互相支援。战 争初期英国匆忙建立了英法同盟,因双方利益相左,英国未全力援法,导致法国投降英 国面临亡国险境。英国能迅速开展外交活动,放弃反苏政策,与苏联结盟;并与世界经 济、军事之首的美国建立军事同盟,从而摆脱了孤军作战的局面,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更是英外交的成功之作,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 比,为二战胜利铺平了道路。
但是英国在军事建设方面也有严重失误,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上对战争的危险认识不足。一战后,英国的军政界人士受反战厌战思想影响,未能及时预见到法西斯主义的 实质及其危害,一味妥协退让、姑息纵容,在军事上无所作为,未能制定充分的军备计 划,而匆忙投入战争,造成惨重损失。二是未能预见到坦克、飞机等新型武器给军事学 术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英国是坦克的发源地,1927年曾组建了世界第一支试验性装甲部 队;英军事家富勒·哈特等人又从理论上对坦克作用和机械化作战作了充分论述,但未 能引起英军政界的重视,未组建装甲部队,无法抵挡潮水般的德坦克冲击。此外,英国 对空军的战略价值也认识过迟,动手太晚,导致战争初期飞机数量不足而一度陷于险境 。三是战前外交战略严重失误。战前英军方早就敦促政府“减少潜在敌人的数目,争取 潜在盟友的支持。”但战前英日同盟解体,日本与意大利由盟友变为敌人。苏联对英深 有成见。美国中立,在国际市场上与英国竞争。法英在欧洲大陆争霸……结果,英国四 面树敌,处境尴尬。另一方面,英国又高估了德意的力量,不惜推行“绥靖政策”,反 对苏联,牺牲小国利益而苟安一时,从而助长了法西斯主义凶焰,英国也“搬起石头砸 了自己的脚”,自食其果。
英国在二战中尽管又一次成为战胜国,但付出了更大的代价。“日不落帝国”已日薄 西山,四分五裂。英国已成为对美国亦步亦趋的二流国家,“海上霸主”的时代已一去 不复返了。
收稿日期:2002-07-02
标签:空军论文; 海军论文; 军事论文; 陆军论文; 军事历史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德国军事论文; 德国海军论文; 德国空军论文; 英国陆军论文; 英军论文; 法国军事论文; 美国军队论文; 战争力量论文; 武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