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古典主义美学概说论文

中国新古典主义美学概说论文

中国新古典主义美学概说

杨春时

(四川美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重庆 401331)

摘 要 :新古典主义美学,是在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过程中,主张在现代条件下依据和发扬中国美学传统,吸收西方现代美学思想,重建中国美学的思潮。其宗旨是回归和发扬中国美学传统,重建现代中国美学。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基本思想包括主体间性美学思想、情感论的美学思想、直觉论的美学思想、人生论的美学思想等几个方面,而以王国维、方东美、宗白华以及李泽厚后期的美学思想为代表。新古典主义美学是中国美学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一种思潮,也是对西方美学进入中国并且取得主导地位的一种非顺应性的回应。这种思想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学术价值,但其目前也存在着理论建设方面的不足之处,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 :新古典主义美学;主体间性;情感论;直觉论;人生论

一、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资源

本文所谓新古典主义美学, 是指在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过程中发生的一种面向传统的现代美学思潮,它区别于历史上的中国古典美学,也区别于17世纪法国的新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和20世纪上半叶美国白璧德的新古典主义文学理论,而是指一种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在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过程中,新古典主义美学主张在现代条件下依据和发扬中国美学传统,重建中国美学。这个美学思潮一方面坚持中国美学本位,反对西方美学本位,同时也积极吸收现代西方的美学思想,以求达成建立本土化的现代美学之目标。

新古典主义美学发生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西学东渐以来,中西美学发生碰撞和冲突,并且形成了西方美学思想主导的态势,这种态势引起了反弹。西方美学思想的传入,一方面促进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转型和现代中国美学的建立,另一方面也冲击了中国美学传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美学传统的中断。中国古典美学尽管有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但没有形成一个严密而系统的理论,包括明晰的概念体系和严谨的逻辑论证;而西方美学具有明晰的概念体系和严谨的逻辑论证,因此中国美学就难以抵挡西方美学的冲击。同时,西方形而上美学主张审美的超越性、非功利性,而中国主流美学具有文以载道、美善相乐的实用理性精神,因此在美学观念上西方美学也对中国美学构成了冲击。20世纪以来,不仅仅在美学领域,整个学术领域都出现了这种趋势。五四以后,西方学术占据了主导地位,传统学术大有湮灭之势。这种西学取代中学的趋势,一方面是学术现代化的体现,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种偏向,就是全盘否定中国学术传统,抹煞其合理思想,并且把它从现代中国学术中排除出去。在这种情势下,学术思想领域就产生了对西化倾向的反思和反拨。与西化浪潮逆向而行,弘扬传统学术的国学思潮发生,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潮也同时产生。新古典主义美学前后经历了两次高潮,一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其时五四启蒙主义退潮,文化保守主义形成,国学思潮涌起,也产生了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潮;另一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时新启蒙主义退潮,文化保守主义兴起,国学思潮复兴,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潮也再次涌起。

这些平齐民原本是士族豪强,然而在北徙后不但生活窘迫,更无出仕途径。也正是因此,平齐民较少受到北方学术的浸染,仍然传承着青齐学术。“〔崔〕光年十七,随父徙代,家贫好学,昼耕夜诵,佣书以养父母。”㉝“〔刘〕芳北徙为平齐民,时年十六”,“虽处穷窘之中,而业尚贞固,聪敏过人,笃志坟典,昼则佣书,以自资给,夜则读诵,终夕不寝”。㉞傅永北徙时三十六岁,此前早已“涉猎经史,兼有才笔”㉟。蒋少游、高聪二人尽管生年不详,但大致年长于崔光。可以想见,上述诸人的学术基础是在青齐时打下的。

新古典主义美学的思想渊源是中国传统美学,它吸取中国美学的核心思想,进行新的阐释并且加以发扬、创造。中国传统美学主要由儒家和道家、禅宗的美学思想构成,新古典主义美学在不同程度上对这些思想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但新古典主义美学不是传统美学的复制,而是力图实现中国美学的现代化。新古典主义美学认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化不是西化,而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本身的自我革新。同时,新古典主义美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以补充中国美学之不足。新古典主义美学以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观念和范畴建立美学体系,同时也运用现代哲学阐释和论证中国美学思想,以现代美学为参照建构美学体系。因此,新古典主义美学不是传统美学的自然延伸,而是中国美学的现代版。

式中:σ为金属汞表面张力,取480×10-5 N/cm;θ为金属汞与固体表面间的接触角,取140°[14]。

新古典主义美学继承中国美学的基本理念,保持和发扬了中国美学传统。儒家美学具有世间性品格,主张审美的道德性,强调美善相乐,倡导中和之美,注重审美的社会功利作用。新古典主义也继承了这一思想。王国维针对西方美学的诸范畴提出了“古雅”范畴。虽然他力图把古雅范畴纳入康德美学体系中,但其核心理念却是“中和之美”的思想。中国古典美学主张情理协调,以礼节情,以“雅正”为审美理想。这种传统美学思想正是王国维提出“古雅”范畴的基础,体现了儒家美学思想对他的深厚影响。方东美认为道德高于美,审美只是实现道德的手段。戴岳继承陆王心学,倡导以审美改造人心,进而改造社会。宗白华发扬了儒家的人生哲学思想,以《周易》的阴阳调和的宇宙论为基础,认为美和艺术就是这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他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心性之学,提倡人生的艺术化。李泽厚在“以儒为主,儒道互补”的基础上,建立了“情本体”美学,也最终落实到情理和谐、以美储善之上。此外,周来祥的美学思想也继承了中国美学的“和谐”传统;祁志祥的“乐感美学”也体现了中国“乐感文化”精神。

同时,新古典主义美学也继承了道家、禅宗美学的隐超越性思想和直观思想,使之与儒家美学思想相融合,并且加以现代的阐释和改造。这方面有王国维、宗白华、叶朗等人关于审美直观、意境、境界、意象等思想的论述,他们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美学体系。这些思想与西方的传统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不同,而突显了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情理合一的特性。

另一方面,新古典主义美学的思想资源也包含西方美学。新古典主义美学家大多受过现代西方哲学、美学的教育,有比较深厚的中西学术修养,因此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对待现代西方美学。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没有抱残守缺,封闭禁锢,而是向西方美学开放。他们认识到,中国美学思想的现代发展必须借鉴现代西方美学理论,对西方现代美学的概念、观念做有选择性的吸收,使之与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观念融通,进而建构现代中国美学体系。王国维突破了狭隘的民族界限,做了会通中西美学的努力。他宣布自己的学术研究纲领——“学无新旧,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1]王国维在中西美学融合方面着力最大,创建最多,如他对意境、境界概念的阐释在继承发展了传统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吸收了叔本华等人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新的创造。戴岳参照中西美学思想,提出了“随化”概念,试图将中国的审美怡情论与利普斯的“移情说”加以融合。宗白华在这方面也有突出的创造,其审美同情说既有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底子,也吸收了叔本华的思想;而其审美直觉说也是把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静观思想与本格森的直觉说结合起来。李泽厚后期把道家美学思想与青年马克思的美学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人的自然化”的思想。周来祥把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的统一的美学思想与中国美学的和谐思想结合起来,建立了“和谐论美学”。

二、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基本思想

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宗旨是回归和发扬中国美学传统,重建现代中国美学。中国美学思想是多元的,主要有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化的美学思想等。这些不同源头的美学思想又互相影响、渗透,融合为统一的美学体系。新古典主义美学正是从这个古典美学传统出发,吸收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熔铸成新的现代中国美学体系。总体而言,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有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首先,是主体间性美学思想。中国美学建立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之上,因此中国美学与西方不同,不是主客对立的认识论,而是物我合一的体验论。物我合一的哲学内涵是主体间性,也就是说,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分别,而是主体与主体的感应、融合。中国美学认为,审美对象不是无生命的客体,而是有生命的主体,它与审美主体互相感应,融合为一,并且产生美感。审美主体与作为另一个主体的审美对象融合的途径是审美同情和直觉。新古典主义美学体现了主体间性思想。如王国维提出了意境说。意境概念古已有之,基本含义是指“意与境浑”,也就是主体的情感意识与对象的呈现浑然一体,无分主客。王国维认为情景合一为 “不隔”,也就是有意境,具有主体间性思想,从而突破了他所服膺的康德和叔本华的主体性美学思想。宗白华吸收了易经的思想并且融合了谢林的思想,以审美静观和审美同情来沟通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达成天人合一之境界,也体现了主体间性的美学思想。此外,戴岳也依据道家的物我同一观提出了主体间性的美学思想:“忘肝胆,同物我,无心而随物化;更何有于内外之分哉。”[2]周来祥提出了“和谐”论的美学思想,也主要是从中国古典美学的情理协调、情景交融的“中和”美学传统中提炼出来的。叶朗以意象论来重建中国现代美学,他对意象的定性也是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融合。

宗白华美学思想也有其局限。首先,是他依据中国易经的阴阳合一思想建立的自然生命论美学体系,虽然包含着合理的因素,特别是具有主体间性思想,但并没有经过“祛魅”的现代改造,因此其哲学基础并不可靠。他依据谢林的同一性哲学论证这种自然生命论美学,同样也有唯心论的倾向。其次,他沟通中西美学的努力虽然值得称道,但并不完全合理。这在于他对中国古典哲学(如易经)的坚守和对谢林等西方古典哲学的信从,阐发有余而改造不足。他的美学思想多以诗性的语言阐释,而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这固然是中国美学的特色,但也缺失了美学的现代表达方式。

第三,是直觉论的美学思想。中国新古典主义美学吸收了老庄、禅宗的直觉思想,也融合了西方现代美学的直觉论,认为审美是不经语言概念的中介,以意象来融合我与世界,也就是物我的直接契合。王国维的意境说包含着直觉思想,以主体与对象、情与景之间的“不隔”来解说意境;宗白华把中国美学的直觉思想与谢林的直觉说相融合,建构了审美静观加审美同情的具有宇宙意识的美学观;叶朗的意象论美学也强调审美意象的直观性。

8)过程产品的分辨率直接关系到计算机工作量大小和后续地物采集精度。3D 模型的分辨率由影像组的分辨率和影像采样百分比共同决定。而生产TDOM和DSM时,应根据地形图成图比例尺、等高距、测区地貌情况设置分辨率,因为TDOM和DSM分辨率数值设置过大,则降低TDOM的精度,造成建筑物棱角模糊,直线围墙在视觉上成为折线等。

第四,是人生论的美学思想。中国美学重视审美对人生境界的提升,因此与西方的思辨的美学不同,是一种实践性的人生美学。这种人生美学有两种走向,一种是世间性,一种是隐超越性。与西方美学把审美与现实隔绝、主张审美超越现实的观点不同,新古典主义美学继承了中国美学的世间性传统,主要是吸收了儒家的美善相乐的思想和美化人生的思想。新古典主义美学的世间性体现在对美育的重视,把审美作为人格养成的途径和道德建设的重要形式。方东美继承儒家美学思想,认为中国本体论与价值论一致,既善且美,审美是达到善的途径,是养成道德人格的手段。李泽厚后期的“情本体”美学思想也来自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把审美定性为情感养成,进而实现道德完善(“以美储善”)。

同时,新古典主义美学还主张生活的艺术化,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审美理想,宗白华等就主张这种人生美学。新古典主义美学还认为审美是一种人生境界,它高于日常的生活世界,从而体现了中国美学的隐超越性。境界概念与意境概念有重合处,也有所区别。如果说意境概念是指审美达到的存在的同一性,侧重于强调主体间性的话,那么境界概念就是指审美达到的存在的本真性,强调审美的超越性。王国维、宗白华比较突出地表达了审美超越性的思想:王国维认为审美达到了超越之境界,宗白华认为审美可以回归天人合一之境界。

三、新古典主义美学的代表

1.王国维的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

对宽带IP网络的全部流量进行采集,考虑到每个城市有多个区县,所有业务流量均要经过城市出口路由器,建议将采集系统设置在城市出口路由器侧,如下图:

首先,王国维对意境、境界理论的现代阐释,推动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化。意境、境界概念古已有之,但并没有成为核心范畴,而王国维给以现代的解释,使之成为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和艺术的本质,从而肯定了艺术的审美品格,奠定了现代艺术理论的基础。中国古典美学素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艺术是以他律的形式附属于“道”而不具有独立地位。受此传统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的主流儒家美学表现出鲜明的伦理功利性。王国维将意境、境界确立为文学艺术的最高标准,使得审美不再从属于伦理,具有了独立性,这就体现了现代美学的重要特征。

其次,王国维境界理论的现代意义,还表现在对审美超越性的确认。境界概念来自佛家,后被中国古典美学采用,以强调审美的隐超越性。但是,这一概念并没有成为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王国维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意志哲学,否定现实生存具有终极意义和终极价值,而认为借由审美之境界,可以从残缺片面的生存状态,进入一种自然与理性相统一的理想世界。他认为有真情感、真景物谓之有境界。王国维据此把审美看成是一种能超越现实生存的残缺性、片面性,回归本真的境界之途径。境界论是对审美超越性的确认,也是其现代美学建构的主要内容之一。

李泽厚美学立足于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这使其新古典主义美学具有了本土化的特性。他以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取代了美学研究,把文化与审美等同起来,导致对审美的普遍性和超越性的否定。他从中国文化的世间性(实用理性)出发,建立符合“乐感文化”的美学体系。由于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也由于把美学的哲学基础转化为文化体系,因此该美学体系必然具有局限性。一方面是这种美学必然缺乏普遍性、真理性,而只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历史性,也就是没有突破民族文化的界限而具有世界意义。另一方面,它基于“天人合一”的儒家文化传统,企图通过建立一个情感乌托邦(情本体论),在世俗的情感世界中寻找人生的依托,代替人的超越性追求。但是在现代社会,天人分离,个性独立,情感伦理失去了神圣性,建立“情感乌托邦”已无可能。因此,只有确立审美的超越性,才能最终建立找到生存的终极意义。

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思想资源与前期不同,也就是由青年马克思和康德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其美学建构也发生了变化:由实践本体(工具本体)论转向情本体(心理本体)论,把审美定位于情感本位,从而回归中国的“乐感文化”传统。由人化自然转向自然人化,从而回归了道家美学思想。这一转变,表面上依然连续着实践美学的论述,但实质上已经扭转了美学的方向。这也就是说,由启蒙主义美学转向新古典主义美学。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在其“哲学时期”主要接受了叔本华的美学思想,进入“文学时期”后,开始吸收中国美学思想,具有了新古典主义美学倾向。在这个时期,他的思想显得更加成熟和深刻,一方面对西方美学理论尤其是叔本华的美学理论不再是像前期那样完全接受,而是有所怀疑、有所批判;同时也注重吸取中国美学思想,其理论表达采取了传统的词话形式,而且对中国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意境、境界、古雅等加以继承、发扬。王国维在融汇中西美学思想以及推动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化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成为中国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开创者。王国维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复次,王国维的意境理论,是对西方美学范畴的重要补充。由于中国文学主体是抒情文学,而抒情文学的意象并不都是视觉意象以及认知意象,还包括听觉意象以及其他情感意象。这样,意境概念就超越了视觉意象以及认知意象,比文学形象、典型等概念更恰当地体现了抒情文学的特征。意境概念的确立,揭示了抒情文学的审美特性,为世界文学理论做出了贡献。如果说西方美学的典型论,体现了西方美学的认识论取向,适用于叙事文学和再现艺术,那么意境说则体现了中国美学的价值论取向,为抒情文学和表现艺术提供了基本范畴。

最后,王国维还从中国美学范畴的核心概念“雅”出发,提出了“古雅”说,认为古雅应该与西方美学的优美和崇高并列,而成为第三个美学基本范畴。古雅基于中国审美经验,具有情理合一的“中和”品格。王国维力图发掘这一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普遍意义,使其成为现代美学范畴,这一努力是应该肯定的。

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也有诸多矛盾。

(3)开封器、加封器接口软件的开发:该软件至少包含从电子铅封内读数据、向电子铅封内写数据、向计算机发数据、接受计算机数据等功能。

2.方东美的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

方东美融汇中国和西方的思想,使得中国的古典美学思想焕发了新的生机,建构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方东美算是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地依据中国美学传统建构了形而上学美学的理论家,这一点是其他早期美学家不能相比的(王国维的美学体系主要还是依据西方美学)。方东美的美学思想的根据是他理解的中国生命哲学,他认为:“根据中国哲学,整个宇宙由一以贯之的生命之流所旁通统贯……生命就是无限的延伸,所以无限的生命来自‘无限’之上,而面对着‘无限’,有限的生命又得绵延赓续,因此所有生命都在大化流行中变迁发展,生生不息,运转不已。”[3]“则中国的本体论是一个以生命为中心的本体论,把一切集中在生命上,而生命的活动依据道德的理想,艺术的理想,价值的理想,持以完成在生命的创造活动中,因此《周易》的《系辞大传》中,不仅仅形成一个本体论系统,而更形成以价值为中心的本体论系统。第一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哲学体系,第二是以价值为中心的哲学体系。”[4]依据这个生命哲学,他批判西方传统本体论把存在与价值区分,认为中国人的本体概念乃是一种价值性存在。在方东美看来,生命是本体,价值也是本体,二者之间是圆融的,因而,在其论述中,他一般也不进行细致的区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定位精度10m,测速精度0.2m/s,授时精度10纳秒。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还具有短报文通信能力,用户可以一次传送40个~60个汉字的短报文信息,这是GPS等其他卫星定位系统所不具备的。

方东美认为中国古人把世界当成一种价值性存在,这种价值就是既善且美,从而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美善一致的思想。他说:“我们的民族生在这完善和纯美的宇宙中,处处要启发无限的善性,努力以求止于至善,同时也要涵养艺术的才能,借以实现美的理想。”[5]可以说,在方东美看来,中国古人的世界既是一个善的道德世界,也是一个美的艺术世界。在方东美的论述中,美的价值和道德的价值到底该如何区分的问题并没有被探讨,他仅是告诉我们二者同属价值领域。这也体现了其思想体系的不严密。

方东美也继承了中国美学的善高于美的思想。他认为艺术境界和道德境界虽然同属形而上的领域,但是艺术境界低于道德境界。“这个世界有时美,有时也丑,是美丑杂居的艺术世界,究竟不是完美的生命领域。……所以这个世界美则美矣,或者丑则丑矣,这个只能够表现主观的感受,这个主观的感受在价值上面不能代表美满。”[6]他认为,道德与此不同,“再把艺术家运用各种符号的才能再提升他的成就,使他再变成另外一种人。这个另外的一种人,就是高尚其志,纯洁的精神人格,所谓道德人格,我们叫做Homo honestatis,那就是具备优美品德、优美人格的这么一种人,是道德的主体。”[7]这就是说,方东美认为道德就是生命的完满。方东美对艺术的批评,把艺术置于道德之下,这种观点受到康德思想的影响,也有儒家思想的底子。 总之,方东美在借鉴西方思想的基础上,化西为中,融汇中西,使得中国古典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获得了现代的阐述,在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上重建了中国现代美学。他对西方现代美学和中国古典美学有所改造,也有所融合,他构造的新形而上学美学既不同于西方的生命美学,也不同于中国古典的生命美学。当然,方东美的新古典主义美学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其生命哲学思想还缺乏现代思想的内涵,这是一个根本的缺陷;同时其善高于美的思想也有前现代思想的缺陷。

3.宗白华的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

宗白华融汇中西哲学、美学思想于一炉,建立了独特的自然生命论美学体系。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克服了西方主客对立的美学思想的局限性,建立了主体间性的美学观。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美学的阴阳调和和虚实互补的思想,阐释了“气韵生动”的艺术观。

宗白华美学的思想资源有二,一是中国的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理论,二是谢林的同一性哲学。宗白华认为世界本原为“大宇宙的创造力”,它派生并推动万物,使自然物成为一生命有机体:“大自然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推动无生界以入于有机界,从有机界以至于最高的生命、理性、情绪感觉。这个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8]宗白华将这种本体论与中国本土思想资源结合:从《周易》里寻找到一个相似的生命本原,一为阳,一为阴,阴阳交合化生万物。万物为本原所贯注,所以是“气韵生动”,充满生命的节奏感。同时,这种宇宙大和谐,便是人的伦理价值目的,宇宙是一个道德化的宇宙,人应当为这一目的而参赞化育,精进不已。

宗白华认为,美学的逻辑起点必须是生命本体论。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但它同时也是严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所以美与美术的特点是在形式,必须有节奏和秩序,节奏和秩序产生和谐。“任何东西,不论其为木为石,在审美的观点看来,均有生命与精神的表现。”[9]

宗白华融合中国美学的审美静观与谢林、柏格森的直觉思想,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直觉,只有通过 “直觉”,才能把握这“生生而条理”的生命之流。宗白华将直觉的方法与态度,解释为审美的两个步骤,审美静观(第一步)与审美同情(第二步),二者构成“中国艺术的最深心灵”。在宗白华看来,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相当于“直觉”方法的,即“迁想妙得”;同时又说:“艺术世界的中心是同情。”[10]此外,宗白华还提出,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意象”,进而“由美入真”,采用象征的手法,显现形而上的宇宙生命本体与宇宙秩序。

最后,宗白华还提出了“人生艺术化”的思想。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这种艺术人生观就是把‘人生生活’当作一种‘艺术’看待,使它优美、丰富、有条理、有意义。总之,就是把我们一生生活,当作一个艺术品似的创造。”[11]

宗白华沿着王国维开辟的中国美学现代化之路前行,建立了新的里程碑。宗白华运用西方近现代美学理论来阐释和论证中国美学思想,打破了中西美学的隔绝状态,揭示了中西美学的相容互补性,而且以自己的美学思想弘扬和重建了中国美学传统。他认为中国将来的文化绝不是“把欧美文化搬了来就成功。中国旧文化中实有伟大优美的,万不可消灭”,主张“中国以后文化的发展,还是极力发挥中国民族文化的‘个性’,不专门模仿,模仿的东西是没有创造的结果的”。[12]

宗白华克服了西方美学的认识论倾向,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美学的同情论的主体间性思想以及审美静观思想,深入阐释了意境理论。他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心性之学,提出了人生艺术化的理想。这些论述,揭示了中国美学精神的核心,也阐释了其现代意义。

第二,是情感论的美学思想。西方美学建立在实体论和认识论的基础上,美就被定性为一种客观的实体或实体的属性,而审美就是对客观美的认识。西方美学认为,审美是感性认识的科学(鲍姆嘉通),或者是现象认识到本体把握的中介(康德),或者是理念自我认识(绝对精神)的感性形式(黑格尔),或者是真理的直接呈现(海德格尔),总之,审美是一种认知性的意识形式,其情感特性是附带的。但中国古典美学并不认为审美是一种认识,而是一种情感体验;美也不是客观之物,而是一种情感意象。新古典主义美学家也继承了中国美学的情感论,建立了新的情感论美学。王国维提出的意境说,就是建立在情景合一的基础上的,认为审美就是主体的情感与外在的景色之间的无间契合,而所谓意境就是具有“真情感”;宗白华认为审美同情实现了物我一体之境界;李泽厚更提出了“情本体”思想;叶朗的意象论美学也以情感来规定审美意象。

4.李泽厚后期的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新启蒙主义退潮,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涌入中国,同时新保守主义思潮兴起。李泽厚一方面反思启蒙思潮,另一方面也不赞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而是走向了新保守主义。他主张回到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克服现代性弊病的思想资源。他提出了“以儒为主,儒道互补”,及“举孟旗,行荀学”等主张。由此,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发生了转向,也就是转向新古典主义。他立足于“乐感文化”,由早期的“社会客观性美学”和中期的“自然的人化”和“工具本体”论美学转向了后期的“人的自然化”和“情本体”论美学。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华夏美学》《己卯五说》等著作正是他这一理论思路的展开。

再次,通过意境说,王国维继承了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思想传统,同时也使古典的主体间性美学思想获得了现代的意义。意境概念虽然古已有之,但王国维把它从比较边缘的地位提升到中心位置,并且以现代哲学思想予以阐释。他认为,情景合一,谓之有意境。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进入境界后,分别失去了现实状态中主体性和客体性,达到物我同一、主客合一主体间性的状态,从而也消除了在现实生存中主客对立。这一思想克服了康德、叔本华的主体性美学思想的局限,也升华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思想。

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对前期美学思想有所发展,对中国美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性质的揭示(如实用理性、乐感文化、天人合一等),向中国文化传统的回归,在一定意义上扭转了他早、中期美学思想的主体性及疏离中国美学传统的倾向,为中国现代美学建设开拓了本土文化资源。这一转向,在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中具有了导向性,而后新古典主义美学才蔚为大观,形成潮流。他对“人的自然化”的论述,力图克服“自然的人化”的片面性,扭转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倾向,试图回归到中国美学“天人合一”的思想上来。“情本体”美学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中期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即实践活动积淀为文化心理结构导致的集体理性对个体感性的压制,从而肯定了审美的情感特性,特别是个体感性对集体理性的反抗成为审美的本质(当然,他力图保持自己前后期思想的统一性,并没有否定理性主导感性的“积淀”说)。

选取2013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女38例,男42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3.79±0.72),病程3~7年,平均病程(4.98±1.67)。

从根本上说,王国维虽然接受了康德、叔本华等西方美学思想,但是其理论建构没有跟在西方美学后面亦步亦趋,而能结合中国美学传统,继承和发扬中国美学的抒情性、主体间性、直觉性思想,进行了独特创造,这个贡献具有世界意义。另一方面,虽然他在后期通过中西美学的对话建立了“古雅”范畴和“意境”说,但是这种建树是局部的、有限的,没有在根本上突破叔本华美学思想的框架。他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仍然拘禁于西方美学体系之中,而没有得到整体性的建构。总之,虽然王国维没有最终完成融合中西美学思想、建立现代中国美学的任务,但其开拓之功和独特的建树,是不可磨灭的。

首先,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不可能同时并存,它们是相互对立的。审美虽然克服了人与自然的冲突,但这并不能归结为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融合,而是对自然性和社会(现实)性的双重超越。

其次,是在工具本体与情本体的关系问题上出现了矛盾。本体只能有一个,不可能存在两个本体。实践论以工具本体为根本,它积淀为情感结构,从而否定了“情本体”论;而“情本体”论在逻辑上预设了这样一个立场:情本体不是派生的,而是独立的,这样就必然与“工具本体论”以及“积淀说”冲突。两个本体中哪个更为根本就产生了矛盾的美学观:一方面认为实践积淀为心理本体并创造了美,美是人化自然的产物;另一方面,又说情本体反抗工具本体,是人类最终的精神家园,是美的根据所在。还有,情感如何成为本体,这在哲学上缺乏根据,而在社会文化意义上也没有可能;审美也不仅仅是回归一般的情感,而是超越情与理的对立。

要在重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大社区创客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联动机制,激发合力,努力将社区创新教育糅合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各个环节中去,不断进化和完善社区教育体制,构建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1]。

为了加快安置进程,M煤矿还根据煤矿本身的特点和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给予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职工一次性现金奖励的措施,针对截至2017年3月31日在册,并在分流安置时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员工,依据接受安置时间给予不同等级的一次性现金奖励。

此外,他对于中国美学传统的回归,与其早期的社会客观论美学以及中期的实践美学有根本性的冲突,如“天人合一”“人自然化”与主体性的矛盾等。而这个问题,他并没有意识到,反而一直坚持自己的美学思想的统一性。

周家喜让执法船赶紧向渔船靠拢,逼停渔船,登船检查。他发现船上江豚保护区禁止使用的非法捕捞工具,便要依法收缴。船上三人急了,想动手抢夺渔网,拉扯中险些跟周家喜发生冲突。

当然,除了这几种艺术手法之外,还经常会用到夸张、对比、疑问等等。大量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嘎花”含有独特的艺术审美,既让唱歌者更好地表达内心思想,也让听者展开想象,唤起对自然对生活的欢喜悲哀等情感,拓宽了侗族人的审美角度。

除了上述新古典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之外,还有一些美学家属于新古典主义阵营,如戴岳、滕固、邓以蛰以及当代美学家周来祥、叶朗、陈望衡、祁志祥等。对于上述新古典主义美学家,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介绍。

四、新古典主义美学的意义

新古典主义美学是中国美学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一种思潮,也是对西方美学进入中国并且取得主导地位的一种非顺应性的回应。它反对抛弃中国美学传统而完全接受西方美学的西化倾向,主张立足于中国美学传统,以中国美学为主体,再吸收西方现代美学思想,融汇成现代中国美学体系。这种思想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学术价值。中国古典美学虽然是前现代的理论,需要进行现代转化,但必须继承中国美学的合理思想资源,才能建设中国现代美学。五四前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通过引进西方美学,初步建立了现代中国美学体系,但却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有所忽视,存在着比较突出的西化倾向。新古典主义美学反对这种偏向,回归本土的美学传统,以重建现代中国美学体系,应该说是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也为中国美学的现代重建做出了贡献。特别是王国维、宗白华两位先生,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宗白华说:“现代的中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新的局面必将展开。然而,我们对旧文化的检讨,以同情的了解给予新评价,也更显重要。就中国艺术方面——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也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13]

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不是简单的拿来,而是要在现代美学的基础上有所取舍、有所改造。这就要求吸取西方现代美学思想,而不能抱残守缺,故步自封。新古典主义美学普遍重视对西方美学思想的吸收,如王国维、宗白华以及其他新古典主义美学家都是如此。既要借鉴西方美学思想,又要吸收中国美学思想,这就意味着要开展中西美学的对话,在对话中互相取长补短,并且实现中国美学思想的现代转化。中国美学有其局限,但也有其长处,如关于审美情感、审美直觉以及主体间性的思想,都是早于西方美学的,而且至今仍然是可以与西方美学对话的宝贵资产。因此,应该发现和重视这些优秀的遗产,融汇于现代美学的创造中。在这方面,同样是王国维先生和宗白华先生做出了宝贵的尝试。王国维先生的古雅范畴和意境说,宗白华先生的审美静观和审美同情说,还有李泽厚先生的“情本体”美学、周来祥先生的和谐论美学、叶朗先生等的意象论美学,都是在中国美学传统的基础之上吸收西方美学思想加以改造的结果。

那顺巴雅尔在研究蒙古史诗文本时指出,由于时代、地域、宗教文化的变迁、僧侣篡改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因而产生了不少异文,说唱史诗的艺人面对不同听众有时也不得不临时变更所依底本的内容[注]参阅那顺巴雅尔:《蒙古文学叙事模式及其文化蕴涵》(蒙古文版),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107页。。如果我们认可这种说法,那么本部史诗中出现的这种相互抵牾的情况似乎就较容易理解了。

尽管新古典主义美学取得了宝贵的成果,但是也应该看到其不足。应该承认,中国传统美学是古典形态的,不具有现代性的品格,体现为缺乏现代的哲学基础,也没有严谨的理论体系,因此需要吸收和借鉴西方美学而加以改造和补充。这不意味着对中国美学进行修修补补,不进行根本的改造就能够完成现代转化。在这方面,中国新古典主义美学显然还没有完成体系性的转变,而是存在着以西补中、中体西用的倾向。关于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重建,是以西方学术为基础还是以中国传统学术为基础的问题,历来有“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之争。新古典主义美学一般是遵从“中体西用”的原则,以中国美学为体,以西方美学为用,从中国美学的基本思想、范畴出发来建构中国现代美学,这就造成了其局限。

现在大家从网络和计算机上能够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融合媒体时代对报纸不利的影响越来越大,传统报纸影响力在降低,占有的市场份额在逐渐减少。传统报业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面对外界的环境,生存受到了威胁,传统报业如果再不转型,那么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中国传统美学存在着两个重大缺陷,一个是本体论的缺陷,就是它以“道”为本体,而道既是天道,又是人道,儒家把道最后落实到伦理道德之上。因此,儒家代表的传统美学没有摆脱前现代的“实用理性”藩篱。道家美学从伦理道德中超脱出来,讲求的是自然之道,导致其美学思想带有自然主义的倾向。因此,无论是儒家美学还是道家美学,其哲学基础都必须加以改造,必须祛除其蒙昧性,在现代哲学基础上才能建设现代美学体系。二是中国传统美学没有形成严谨的理论体系,概念不明晰、不统一,逻辑论证薄弱,美学有诗学化倾向等。这就需要对中国美学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在基本概念上和理论形态上借鉴西方现代美学,实现现代化。新古典主义美学在对传统美学本体论基础的改造方面比较薄弱,没有鲜明地提出与道本体论相区别的现代哲学本体论,也没有建立起一个严谨的概念、理论体系,从而就难以走出古典美学的窠臼。具体来说,新古典主义美学具有以下的不足之处:

首先,新古典主义美学融汇中西美学虽然有成果,但理论建树还不够成熟,主要体现为以中国美学概念阐释、包容西方美学的概念往往不够准确,多有误读成分,如王国维的古雅范畴与叔本华美学的对接就有误解成分;戴岳的“冲和-随化-超脱”概念也把中国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抹杀了。

其次,在以中国美学传统为基础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个别的成果,但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如何在中国美学传统之上建立一个现代哲学的本体论,仍然是一个有待于完成的工程。新古典主义美学建立了意象论、意境论、境界论、审美静观论、审美同情论等等,都是撷取一个范畴加以生发,而没有全景式的建构,特别是没有从本体论上进行革新性的创造,因此其美学理论建构就不够全面、坚实,从而不能从根本上克服传统美学的缺陷,建立现代的中国美学体系。如王国维和宗白华两位大师,往往就传统美学的某个方面着力,如意境、境界、直观、同情等;其他新古典主义美学家也有这种情况,如李泽厚抓住了“情”的概念,周来祥抓住了和谐理念,叶朗抓住了意象概念,陈望衡抓住了境界概念,祁志祥抓住了“乐”的概念,虽然这种着眼点有其深刻之处,但缺乏现代本体论的建构,因此其体系显得单薄。方东美从《周易》中阐发、论述了中国美学的生命-价值本体论,但这个本体论的现代论述仍然没有展开。宗白华提出了生命本体论,但带有自然主义的倾向。李泽厚的“情本体”论把情感作为“本体”,但仅仅出自对中国文化的阐释而缺乏哲学的根基。

此外,新古典主义美学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吸收还不够充分,融合中西美学的力度还不够强,一些基本概念、范畴还没有打通,这导致了理论建设的薄弱。还有,新古典主义美学的逻辑论证还相对薄弱,更多地是以审美经验立论,逻辑推演不够严密、充分,未能形成严整的逻辑体系,这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根本缺陷。

当前,美学现代发展还面临着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因此重建中国美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后现代主义美学形成了审美消费主义以及反美学的倾向,足以导致美学的消亡,这是美学的空前危机。面对这个危机,一方面要发掘现代主义美学的合理思想资源,克服现代主义美学的缺陷,完善和重建现代美学,以抵御后现代主义的美学虚无主义;另一方面,也应该发掘和弘扬中国古典美学传统,使其融入现代美学体系之中,并成为抵御美学虚无主义的健康力量。

中国古典美学的合理思想,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和现代意义,特别是其主体间性思想、情感美学思想和审美现象学思想具有超前的价值,可以与西方现代美学对话,进而克服西方现代美学的主体性倾向、认识论倾向和现象学美学等方面的局限性,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美学体系。对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发掘和现代转换,不仅需要新古典主义美学家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全体美学研究界同仁合力完成。这个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空白,需要持久深入地进行,才能最后完成这个任务。

总而言之,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国学术处于弱势和被动的环境下,新古典主义重建中国美学的努力,起到了恢复和重建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这是必须肯定的。但是,新古典主义美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并没有完成重建中国美学的任务,还有很大的建设和发展的空间,它对于中国现代美学和世界美学的贡献尚可期待。

注释 :

[1]王国维:《国学丛刊》序,《王国维集》第二册,周锡山编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24页。

[2]戴岳:《美术之真价值及革新中国美术之根本方法》,《东方杂志》1920年第17卷第10期。

[3][5]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94、53页。

[4]方东美:《生生之美》,李溪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10-311页。

[6][7]方东美:《方东美先生讲演录》,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8、19页。

[8]宗白华:《看了罗丹雕塑以后》,《宗白华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10页。

[9] 宗白华:《中国艺术三境界》,引自宗白华:《美学的散步》,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19页.

[10]宗白华:《艺术生活——艺术生活与同情》,《宗白华全集》第1卷,第318页。

[11]宗白华:《青年烦闷的解救办法》,《宗白华全集》第1卷,第178页。

[12]转引自萧鹰:《宗白华美学的“反流”之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第21期。

[13]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引言》,引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8页。

An Introduction to Neoclassical Aesthetics in China

YANG Chun-shi

(Design Academy,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 : This essay is a philosophical account of Neoclassical Aesthetics in China which took shape in the modern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s. Neoclassical Aesthetics claims that Chinese aesthetics should be based on and celebrate its heritage and draw on modern Western resources in order to make itself great again. Neoclassical Aesthetics is basically a trend of thought in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 including the aesthetic thoughts of subjectivity, emotion, intuition and life, and aestheticians like Wang Guowei, Fang Dongmei, Zong Baihua and the late Li Zehou are the heroes of this fashion. We could see Neoclassical Aesthetics, which took plac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s, as a critical response to Western aesthetics taking over the dominance in China. It has a certain historical basis and academic value, but it is yet to form a complete system and has some theoretical problems.

Keywords : Neoclassical Aesthetics, subjectivity, thesis of emotion, thesis of intuition, thesis of life

中图分类号 :B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8-0460(2019)01-0001-10

收稿日期 :2018-12-03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现代性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美学史”(10AZD069)

作者简介 :杨春时,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廖哲平 ]

标签:;  ;  ;  ;  ;  ;  

中国新古典主义美学概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