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183;体悟#183;品析——谈谈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阅读教学论文,语文论文,小学论文,品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中段介于高、低段之间,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和思想都处于重要的转折期。他们的思维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直观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的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多。他们开始喜欢比较新颖的、需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学习内容,逐渐以选择、批评的态度来对待一切,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判断以及审美的能力。面对这一既特殊又重要的时期,如何有效地设计、把握语文教学呢?结合中段语文教材文字不深奥,内容大多为叙述和写景文的特点,我觉得课文教学可分三步走,即:感知,体悟,品析。
一、感知
中段的学生,思维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过渡的阶段,对知识的接受与掌握易于从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和形式入手。因为生动形象的刺激,往往易激发起他们的一种期望,一种面对新的学习对象而产生的兴趣。这种兴趣和期待会使他们内心产生探索与尝试的欲望。使他们渴望更深地了解感知的事物,渴望对事物完整的把握并认识其内在联系。这种期待越强,他们就越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而中段的课文,大多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情景性。所以在开课伊始,教师就可利用想象,语言描述,图画,简笔画,幻灯,录像,课件,网上发布信息,以及表演等手段,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的迫切欲望。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刺激,既把学生引入了学习的情景之中,又能为以后的体悟、品析提供形象的原始材料和基础,起着铺垫的作用。如,教学《五彩池》一课时,就可以先播放有关五彩池的动画录像,在学生初步从色、形上大概感知到五彩池的美,体会出五彩池的神奇时,就以“课文中写得更美,你想不想去仔细欣赏欣赏?”的话语过渡,从而激起学生想进一步欣赏五彩池之美的期望(也即是学习课文的欲望)。而录像中绚丽的色彩和多样的形状,又为理解文中的语言文字和想象、体会五彩池的美丽和神奇提供了基础。再如《黄继光》一课,如若先借助生动、形象的录像,就会拉近学生与英雄人物的距离,会让学生通过亲眼目睹,进入故事情景之中,学生才会以一种严肃的态度进入课文的学习,才会从文字中体会到黄继光英勇牺牲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多么感人!
二、体悟
体悟体悟,体会领悟也。即指领悟语言文字所表现出的意思和情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体悟是学习通过语言文字认识与把握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对象世界时,根据自身已有的情感和经验进行想象和创造的过程,有着明显的个性色彩。要使这一过程真正得以实现,让学生自读自悟是最有效的途径。中段的学生,尤其是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审美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好胜心和表现欲强。而中段的课文大多并无难于理解的文字,自读自悟有可行之处。在考虑到学生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的情况下,可将对课文的体悟分三步走:第一步,学生带着某些疑问或课文中的重、难点问题,自己边读课文,边思考,边勾划,先在头脑中有一个初步的独立的见解。第二步,分小组交流,讨论,由此或找到同盟者,或遇到“敌手”,或保留自己的意见,或修改自己的意见,都可使对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加深、完善。第三步,进行全班的大交流,大讨论,甚至辩论,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发言中,集思广益,从而把握对象世界以至作者的情感。如教学《五彩池》一文,学生带着“从哪些语句看出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为什么?”的问题,小声通读全文,进行勾划、批注;然后通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进行修改,归纳、记下不同的看法及辩驳的理由;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学生带着仔细阅读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各抒己见,通过补充和争议,加深对词句的解释,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出五彩池的美丽和神奇;通过朗读、评价,深刻体会作者对五彩池的一片喜爱之情,从而实现对文章内容的由浅入深以及感情的由浅入深的转变,即贴进作者所描述的情景,并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品析
真正学好一篇课文,不能仅停留在体会出文字表面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而是要实现知识与情感的融会贯通,达到“尔之文为吾之文”,“尔之情为吾之情”的境地。这一点,虽然在体悟之中已有所表现,但要真正达到知识的巩固与情感的升华就必须进行体悟后的品析,即在反复的阅读中欣赏、分析、品味。品什么呢?品语言文字的优美,品写法之妙,构思之巧,品情之真,意之切,在品中陶情,在品中学写。引导学生有效品析,激发学生品析积极性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如:可以让学生找自己认为写得好,写得感人的段、句自读,互读,评读;也可以借助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融入作品所描给的对象世界;还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缺陷,加以品评、修改;如此等等。如:《五彩池》一课学完后,即在学生了解了课文,明确了作者的感情后,我播放了五彩池优美风景的录像资料,并配以淡雅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唯一的要求是说一说看后有什么样的感觉,想说些什么?在欣赏的过程中,惊讶、赞叹、向往、羡慕、激动的表情出现在一张张小脸上。片子一完,一双双手举了起来,一双双眼睛充满了表达的欲望。“老师,五彩池真是太美了!像仙境一样,真是世间少有,我喜欢它!”“老师,我和他的意见差不多。不过,如果有可能,我想现在就去看看美丽的五彩池!”“老师,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我赞叹它!”“老师,这么美的五彩池只有我们中国才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自豪!”“老师,我明白了。课文不仅仅写出了作者对五彩池的喜爱,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还有对大自然的赞叹!”“对,同学们说得太好了!现在请你带着自己的体会再细细去读全文,看看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说说理由。”带着要求,学生开始有感情地细读课文。有的自己读,边读边勾画:有的两个一组、四个一组地读着,议着,争着。在发表意见的时候,仅针对前后两段的写法,就有多种看法。有的说:“我认为前后写得好,体现了一种呼应关系。”有的说:“我认为最后一段写得好。它不仅呼应了前面,而且写出了作者激动、赞叹的强烈感情。”有的说:“以这一句作为结尾,并且加上了感叹号,不仅表达了作者激动、赞叹的心情,而且还有自豪感,是多种感情的综合,有一种一切尽在一句中的感觉!”虽然他们的表达不是那么准确,但只要他们说得有理,表达的是自己的看法,那就说明他们已经进行了品析,已经比较深入地掌握了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