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抗凝药物对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作用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_赵璟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湖南长沙 410008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抗凝药物对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进行手术的妇科肿瘤患者120例,将其按照治疗模式的区别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B组合对照组,每组分别40例。A组患者使用利伐沙班治疗,B组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患者不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对比所有患者的血流时间、血清学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双下肢周径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5%,B组为5%,对照组为15%,可见B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从血清学检查结果看,B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要低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3d、1周的凝血酶原时间A组、B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B组患者的血流时间和双下肢周径均优于A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妇科肿瘤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治疗能够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均有效果,但低分子肝素的效果更好,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妇科肿瘤;下肢深静脉血栓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1],我国也有50%的女性受到妇科肿瘤的威胁,妇科恶性肿瘤在女性中的发病率仅低于肺癌和乳腺癌。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有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和宫颈癌,且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宫颈癌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妇科恶性疾病,对于大部分妇科肿瘤都会进行手术治疗。深静脉血栓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进行腹腔镜手术需要采取膀胱截石位,加之建立气腹会造成及盆腔血管受压,所以容易造成下肢回流受阻,增加了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机率[2]。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效果,为了减少妇科肿瘤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本文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进行手术的妇科肿瘤患者120例,分别使用不同抗凝药物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进行手术的妇科肿瘤患者120例,将其按照治疗模式的区别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B组合对照组,每组分别40例。A组患者年龄46~68岁,平均年龄(54.3±8.5)岁。B组患者年龄45~69岁,平均年龄(55.3±8.6)岁。对照组患者年龄44~68岁,平均年龄(55.2±8.7)岁。三组患者的常规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

经过影像学和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排除肝、肾功能障碍和凝血功能障碍;无抗凝药物和肝素药物过敏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于脐上2~4cm进行穿刺建立人工气腹,置入腹腔镜后进行腹腔镜探查,下腹两侧分别置入5cm、10cm Trocar。将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分离后,将推膀胱推至宫颈外,进行引导手术,钝性分离膀胱宫颈和宫颈直肠的间隙,使用手术钳将宫颈膀胱韧带夹断,缝合。使用超声刀将双侧的圆韧带、输卵管下部、卵巢固有韧带切断,将子宫标本取出,使用可吸收线缝合,冲洗盆腔。术后A组患者使用利伐沙班治疗,术后12~24h口服100mg,1次/d,连续服用2周。B组患者术后12~24h内皮下注射4000IU/次,1次/d,连续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主要对比三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使用乳胶凝集法检测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凝血酶原时间;下肢周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血流时间、血清学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双下肢周径使用计量数据通过均数±平均数(±s)表示,应用t进行检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应用X2检验组间资料。当对比差异P<0.05,提示统计学具有意义。

2 结果

A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5%(14/40),B组为5%(2/40),对照组为15%(6/40),可见B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B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要低于其他两组,P<0.05,见表1;术后3d、1周的凝血酶原时间A组、B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B组患者的血流时间和双下肢周径均优于A组和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妇科恶性肿瘤是造成女性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宫颈癌是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3],全世界范围内约有50万宫颈癌患者,每年约有25万女性患者死于宫颈癌。早期对患者做出诊断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质量[4]。妇科肿瘤手术多在腹腔镜下进行,由于手术需要建立人工气腹,且手术采用膀胱截石位,手术损伤静脉血管,会让血流处于高凝状态,会降低血流速度,容易造成深静脉血流异常凝结,发生静脉管腔堵塞,加重静脉血流受阻的情况,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增加。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会影响手术治疗效果[5]。对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多采用抗凝药物治疗,但是抗凝药物的种类较多。本次重点研究了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的抗凝的效果。结果显示,两种药物均能够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但是低分子肝素的效果更明确。低分子肝素是通过蒸馏普通肝素后裂解而得到的,能够有选择性的进行抗凝,在进入机体后能够促进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从而释放激活物,发挥抗血栓的作用。另外,低分子肝素的控制出血能力和抗血栓作用是相对独立的,在使用时能够保护血管内皮,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于妇科肿瘤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治疗能够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均有效果,但低分子肝素的效果更好,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舒颖,南芳芳. 不同抗凝药物对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作用的临床对比研究[J]. 中国性科学,2017,26(3):42-45.

[2]林素云. 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 中华全科医学,2015,13(11):1904-1906.

[3]黄润强,郭振鹏,袁修琼,等. 低分子肝素钙在妇科肿瘤腹腔镜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效果[J]. 现代肿瘤医学,2017,25(3):444-447.

[4]钱素敏,黄岳,尹雯,等. 低分子肝素钙对预防妇科肿瘤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综合临床,2014(7):773-774.

[5]李英连. 抗凝治疗在妇科肿瘤术后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5(20):168-168.

论文作者:赵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9

标签:;  ;  ;  ;  ;  ;  ;  ;  

不同抗凝药物对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作用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_赵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