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挑战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记者在中国人民大学采访时,几位哲学教授、博士告诉记者,WTO是对我国哲学的挑战。挑战哲学?乍一听,不禁让人且惊且愕。一场深入交谈化解了记者的疑惑。
主客体对立向互为主客体转变
哲学教研室主任、博导陈志良教授对记者说,加入WTO面临的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变革。从哲学上来说,我们以前是主客体对立性思维,即中国是主体,世界是客体。入世后,全世界各国都是主体了,这就产生了互为主客体的新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要从对抗、对立那种思维模式中走出来。以前我们曾经提出: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用历史的观点看,这在当时是正确的,但现在不适用了,现在适用的是共存共亡的思维方式。这种互为主客体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民族来说,既是一次转变,也是一次考验。
博士、副教授刘敬鲁补充说,过去,我们每个民族都是主体,而现在,最大的主体是全人类,一切民族的活动都必须在人类的大框架下进行,如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等。这种发展是民族主体向人类主体的飞跃。
刘敬鲁博士强调说,当代社会突出的是开放性,开放的视野、开放的胸怀。如今有个很形象的说法叫地球村,说的就是全球一体化。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如果我们能把这一观点变成我们内在的思维方式,或观念上的一种定式,那么我们自然会拥有一个适应WTO的开放的视野。我们过去强调民族的特性和个性,现在世界走向一体了,WTO规则对各国是统一的,它必然带来一些普世性的东西,如公平竞争、自由发展……因此我们民族也必须用开放性的眼光和胸怀来审视、思考进入全球市场后的竞争和遵守规则的问题。
的确,过去我们一提到西方,一提资本主义,都是持势不两立的观点,而今,双赢已不仅是政府间的共识,也常出现在百姓的生活中,共存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全球一体化进程使各国利益密不可分,"9·11"恐怖事件受难者遍布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人们认识到,面对恐怖分子威胁的,不只是美国,也包括我们自己,美国经济受挫,中美贸易必然受到拖累,我国经济也会受到间接影响。你能说事不关己吗?
用间性思维塑造复合型人才
加入WTO以后,我国急需大批有用之才。有一种普遍的说法,中国入世后前景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前中国的人才状况。人才的培养和塑造问题,被提到空前高度,那么,哲学在这方面能有什么建树呢?陈志良教授说,以前我们都是主客体二级性思维,以后要改为间性思维,即相互之间。WTO就是在中国和世界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创造一个新天地,从过去没有的地方创造有。面对这种形式,如果我们的思维不发生变化,我们就无法在WTO面前跟上世界的潮流。这里所说的间性思维,也可以叫做复合型思维。所谓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是要培养人的间性思维能力。复合就是指各个领域相互接触的边缘,以前提倡的是专业型思维,如搞经济的就只思考经济,搞政治的就思考政治,搞文化、卫生……莫不如此,那是领域性思维,它体现的是一种分工,它对时代的发展曾起到过不可抹煞的推动作用,但现在,世界走到了一个相互交融的时代,思维也要走向复合。因此,一个具有哲学间性思维的人,也更为时代所需;同样,哲学在培养教育复合型人才上,也应该承担更多的功能与责任。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观点,哲学没有用,哲学系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陈教授告诉记者,这是误解,人大哲学系的毕业生没有找不到工作的,不仅如此,有不少学生被最高法、最高检、财政部等国家部委录用,最近,北京市还把哲学人才列为最急需的几种人才之一。陈教授认为,这说明政府机关已认识到了哲学的重要性,看到了哲学系学生的潜在优势。
面对“历史必然”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资本主义产生以后,它不可能还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之外。因此,博士、副教授陈世珍认为,加入WTO是历史的必然,但这种必然会给许多企业的前途与发展、给许多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冲击,可以说这是一种威胁,也是一种挑战,一般来说,有两种面对的方式,一是被动接受改变,以求适应;另一种是主动接受挑战,寻求发展。如何选择,这是哲学应该思考的问题。
自由是对必然的驾驭与把握。一个人,如果他现在从事的工作或投资的领域与世界形势不相适应,就应以积极的态度主动调整。这样,下一步他面对的将是一个崭新的境界,反之,他将被市场所淘汰。当然,这种调整首先应该是思维方式的调整,假如他白天在学习WTO规则,而晚上回家仍采用旧的思维方式,就会使白天已被WTO格式化了的思维被原有思维再度格式化,那末,他所面临的仍是被淘汰。
可以想见,只有那些能把自己放在世界全局下,对自己的历史和弱点主动反思的人,才能赢得世界。向现代社会转型是历史大趋势使然,这个过程可以是体面的,亦可以是屈辱的、付出难以数计的代价的,决定的因素就是主动变还是被动变。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
入世以后,中国将进一步融入世界,这种融合是具体的,我们身边会出现更多的外国公司,国外的金融、保险机构也在向人们频频示意,进口车便宜了,进口电影多了,进口食品放满货架……那么,人们怎样看待中国自己的东西,怎样面对传统文化?陈世珍博士说,这是哲学应该驾驭的问题。她说,WTO把世界整体化了,而中国是以“部分”的身份进入“整体”的,WTO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现在大家都在学WTO规则,这很重要,是与国际接轨必不可少的,但同样重要又易被忽视的是,我们还应花大力气开发中国特色。
(记者周西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