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口腔科 安徽 滁州 239000)
【摘要】目的:探究口腔牙周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取自于我院2008年1月~2008年8月收治的124例牙周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牙周病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心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疾病与治疗等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治疗期间,给予患者足够关怀与鼓励;治疗后,告知患者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定期复诊。结果:观察组愉悦者占比72.6%显著高于对照组47.2%;焦虑者占比27.4%显著低于对照组53.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P<0.05)。结论:口腔牙周病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临床医护人员应结合患者个人情况,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以获得患者信任,帮助患者清除不良情绪,能更好地配合治疗,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口腔牙周病;心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5-0230-01
牙周病是临床常见口腔疾病,是导致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其发生严重危害到人类口腔健康与生活质量[1]。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良,牙周病的治疗效果得到可靠保障,然而有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牙周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对改善预后效果有深远影响[2]。笔者选取了我院我院2008年1月~2008年8月收治的124例牙周病患者,分为两组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对其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取自于我院2008年1月~2008年8月收治的124例牙周病患者,其中男64例,女60例;年龄15~43岁,平均年龄(31.2±4.4)岁;其中牙龈炎65例,牙周炎5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2例。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组间对比,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牙周病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心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疾病与治疗等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治疗期间,给予患者足够关怀与鼓励;治疗后,告知患者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定期复诊。
1.3检验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期间与治疗后的临床表现,奖患者心理状态分为愉悦与焦虑。患者表现为情绪放松,能积极主动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则判定为愉悦;患者表现为紧张躁动,抵触治疗,拒绝沟通则则判定为焦虑。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对研究数据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愉悦者占比72.6%(45/62)显著高于对照组47.2%(34/62);焦虑者占比27.4%(22/62)显著低于对照组53.8%(28/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P<0.05)。
3.讨论
3.1多数患者存在恐惧心理 牙科畏惧症是指牙科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部分环节的恐惧心理[3]。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能够享受口腔医疗保健服务的国家与地区均存在一定数量的牙科畏惧症患者。目前,国内尚无相关调查报道[4],但已有研究证实,对牙科治疗产生恐慌、抵触情绪,主要是由于患者害怕治疗中的疼痛,其次是患者对部分较有视觉冲击性的医疗器械,如电钻、注射器等有所畏惧。
3.1.1焦虑 焦虑是患者在就诊时最先出现的情绪,因为牙周炎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他们十分渴望能够尽快解除病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与日俱增,大部分患者均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治疗。因此,在候诊期间,患者情绪、心理均会产生一定变化进而出现异常。
3.1.2心情愉悦 这类患者多数受过良好教育,心理素质比较高,因此在面对陌生治疗环境与疾病疼痛方面,心态比较平和,往往能够主动配合好医护人员的工作。另外,随着患者对疾病与治疗等相关知识的逐渐了解,他们已经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因此治疗依从性比较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率,保障了治疗效果。
3.2与患者沟通 在与患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态度,懂得运用沟通技巧,尽量以鼓励为主,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有必要结合患者受教育程度,尽量避免使用到专业术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患者了解情况,给予患者足够尊重,保护患者个人隐私。
3.3心理护理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愉悦者占比72.6%显著高于对照组47.2%;焦虑者占比27.4%显著低于对照组53.8%。研究结果提示,心理护理的实施在牙周炎的治疗中后起重要作用,能有效帮助患者放松心情,提高治疗依从性。而患者的理解与配合,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治疗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另外,鉴于患者通常渴望在短时间内完成治疗,故心理护理的实施,应注意把握好时机,如可在患者候诊期间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使其能以最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同时,在治疗期间,应尽可能通过局部麻醉与微创手术,减少患者不适感与疼痛感,体现人文关怀与人性化服务。治疗结束后,医护人员仍需继续稳定患者个人情绪,提醒患者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前往医院进行复诊。
4.结论
随着医疗模式的改变,新时期临床护理的重要作用已获得广泛认可。为确保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是很有必要的。口腔牙周病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临床医护人员应结合患者个人情况,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以获得患者信任,帮助患者清除不良情绪,能更好地配合治疗,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敏,孙莹莹,吴婧婷等.护理配合在牙周根尖周病变区域即刻种植术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2):136-138.
[2]张虹,潘在兴,侯秀玉等.口腔种植患者的口腔护理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0,15(4):196-198.
[3]杨霞,黄萍.种植体周围炎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05,10(2):95-98.
[4]高东辉.护理干预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体周围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4(1).
论文作者:刘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4
标签:患者论文; 牙周病论文; 心理论文; 口腔论文; 对照组论文; 焦虑论文; 牙周炎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