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029
摘要:“白邑三月头龙节”是昆明市盘龙区滇源街道的一项民间传统习俗,它在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项富含祭祀、庙会、社火等诸多文化事象在内的传统民俗活动,它将人与神、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交流诠释得淋漓尽致。鉴于此,对该民俗活动的历史渊源、活动概况及其当代意义等进行系统梳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头龙节;民间信仰;保护传承
民间信仰即信仰习俗,它具有多样性、多功能性、多神秘性的“三多”特征;它区别于宗教信仰,但由宗教信仰派生出来的已溶为日常生活的俗信则亦属于信仰习俗。确实,民间信仰是民众生活和民间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影响着民间社会的各个方面,甚至还被打上了民间文化生活的烙印。“白邑三月头龙节”起源于当地民众独特的自然崇拜,寄托着人们对历史的敬畏,对多子多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与渴望。不仅如此,由于当地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特殊性,该民俗活动还蕴藏着一种公共水源保护与民俗活动在空间上的互动关系,这不仅拓展了活动本身的内涵和外延,也对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一.“白邑三月头龙节”文化生态环境简述
无疑,“白邑三月头龙节”中的白邑是一个地名。白邑,昔称邵甸,亦称滇源,以地处滇池源头而得名。白邑曾是昆明市嵩明县下辖的一个乡,2006年,撤销大哨乡和白邑乡,设立滇源镇,2009年,滇源镇由昆明市盘龙区托管。如今的滇源街道位于嵩明县县境西部,距离县城24公里。该镇具有丰富的森林、土地及水资源,境内森林覆盖率达59.6%,且潭泉棋布,有99泉之说,尤以黑龙潭、青龙潭最负盛名。当然,此二潭也是“白邑三月头龙节”的主要活动场所。黑龙潭位于龙潭营村南部,内有一黑龙宫,始建于明初,由龙君殿、财神殿、观音殿、南北厢房和古戏台等建筑物组成,内有清泉二潭,是昆明市重点水源保护区之一。其中,龙君殿挂有清光绪皇帝御笔“盘江昭佑”木质横匾一块。青龙潭则位于白邑村北部,始建于清代,内有一青龙宫,由正殿、左右厢房、大门和古戏台组成,周围有老龙潭、新龙潭、格来龙潭三个长年清泉不断的泉眼,均属昆明市重点水源保护点。其中,正殿悬挂着陈荣昌先生手书的“盘江之源”木匾。
由上可见,滇源街道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尤以水资源最为丰厚。众所周知,自古以来龙与水的关系就极为密切,这从“蛟龙”、“水龙”、“龙潭”等词的构成就可证明。在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中国,龙文化可谓博大精深,龙既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对象之一,又代表了生育、雨水、天地等关键词,更为重要的是,由与龙相关的信仰衍生出的一系列祭祀、习俗活动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显然,“白邑三月头龙节”的根源也是如此,它生发于当地先民们对“龙”的崇拜,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渴望与期盼,而这也正是“祭龙大典”被作为该民俗活动重要环节的主要原因。
二.“白邑三月头龙节”概况
白邑地区的祭祀仪式由来已久,且求雨是该仪式的主要目的,花灯和滇戏则是该活动酬神、娱神的重要方式。“白邑三月头龙节”的举办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第一个属龙的日子,活动为期一天。该民俗活动于2017年入选昆明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邑三月头龙节”不仅是当地民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的日子,也是赶庙会、耍会火的好日子。活动的主要场所为青龙潭和黑龙潭。2018年4月18日,又逢一年一度的“白邑三月头龙节”,笔者为此进行了一天的田野考察,现将活动概况整理如下:
(一)活动程序
“白邑三月头龙节”传承久远,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人文积淀,因此,也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和仪式,大致内容如下:活猪祭龙仪式(凌晨一点)——祭龙大典(中午)——社火表演、龙狮大赛、非遗项目展示、书画展览、民间文艺表演等。当然,祭龙大典还包括一整套完整的仪式,依次为:祭龙、请龙、为龙点睛、草龙行雨、游龙、化龙升天。
(二)活动形式和内容
“白邑三月头龙节”活动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在为期一天的时间里,就囊括了祭祀、龙狮大赛、文艺展演、民间社火表演、主题庙会等一系列文化事象。其中,祭祀仪式严肃庄重;龙狮大赛异彩纷呈、竞争激烈;文艺展演名目众多、各具特色;民间社火形式各异、吸人眼球。总之,整个活动载歌载舞、热闹非凡。龙狮大赛展演方面,来自境内的青、黑、白、黄等9条游龙分别进行了展示,可谓各有千秋、竞争激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且,各队成员的年龄层次均不等,几乎跨越了老、中、青、少四代。无疑,这样的方式对于龙文化的传承、传播、发扬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文艺展演方面,在街道文化站特设的三个演出场点,来自辖区及友邻街道的几十只农村业余团队均表演了各自的节目,有花灯歌舞、花灯小戏、山歌这类传统地方特色文化,也有小品、健身操、广场舞、民族舞等一类现代艺术形式。甚至还有民间团队专门为此创作的主题鲜明的花灯歌舞《水源保护区》。民间社火方面,一些早已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传统社火表演再次呈现在民众的眼前,有划旱船、颠毛驴、蚌壳舞、打秧鼓、大头宝宝戏柳翠,还有花灯、龙灯、狮子、猪八戒背媳妇等,可谓形式各异、异彩纷呈,深受民众的喜爱。
(三)相关俗规
每一项祭祀仪式或民俗活动都会有一些俗规或禁忌,“白邑三月头龙节”也不例外,它不仅有一套完整的仪式,也有相应的俗规。首先,每个祭祀流程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和相关禁忌;另外,一般来说,传统的踩街、巡游等活动都会放鞭炮,但“白邑三月头龙节”则不然,整个活动过程都不允许燃放鞭炮,原因是此地为水源保护区,一要保护水源,二要给世人和后人做出榜样;最后,传统的化龙升天仪式要将草龙羽化,但考虑到此举极其引发火灾并污染水源,便只将红绸和草身羽化,以此代替化龙升天仪式。
综上,“白邑三月头龙节”具有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它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得既恰当又紧密,既不失传统文化的韵味,又凸显现代文化的特点;既迎合社会的需求,也符合观众的审美情趣,是一个典型的新型民俗活动。
三.“白邑三月头龙节”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民间信俗的形成和发展都与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息息相关,而由于地缘的因素,各地的民间信仰及其习俗的形式、内涵都会有一定的差异。但唯一不变的是,在传统农耕社会,人们靠天吃饭,因害怕自然、敬畏自然,只有通过祭祀的行为求得神灵的庇佑,祈祷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白邑三月头龙节”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形成和发展。在经历了历史的演进后,已从最初的祭祀仪式发展到现今富含一系列文化现象和文化形式的综合性民俗活动。
首先,它不仅反映了当地民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和良好品质,而且它还是传统民间信仰的“活态”体现。人们将自己对于“龙”的信仰外化为一系列文化表现形式,不但使民间信仰“活”了起来,还将这些信仰内化为民众的思维、情感和意识,从而感染与教化着一方民众。
其次,它不仅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了各社会群体的审美需求。最重要的是,它将那些散落在历史记忆中的非遗文化重新带回人们的视野中,为其提供了应有的文化空间,使其获得保护、传承与发扬,并以“活态”的形式存续于民众的生产生活中。而且,它还恢复了民众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重拾他们对本土文化的信心,从而重建民众的文化自信。
再次,虽然该民俗活动祭祀、酬神、娱神的色彩削弱了不少,旅游、娱人的色彩增添了许多,但它仍然符合文化的发展规律,且不影响自身的传承与延续。比如,该活动的标语或部分旗幡上所写的内容就是最好的例证。弘扬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树立全民保水护林意识,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这些显眼的句子或成语俨然是该活动的一大特色,它们不仅凸显了该民俗活动的主旨,也表达了当地民众独特的精神特质。他们不仅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延伸到了生态环境方面,也提升到了国家的层面,这在无形中拓展了该民俗活动所蕴含的价值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四.结语
“白邑三月头龙节”既是当地民众民间信仰的“活态”体现,也是地方众多非遗项目的文化空间,还是先辈倡导后辈保水护林、爱护自然生态的一种表达方式,更是当地民众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呼吁。它倡导人心向善,净化民众的心灵,规范和教化民众的言语行为,对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的协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白邑三月头龙节”的不足之处,如:传统民间社火表演的种类少了许多,队伍呈现老龄化的特点,一旦这些表演技艺无人继承,将会导致许多诸如花灯、颠毛驴、板凳龙等之类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消失在民众的视野中,最终使得民众丧失对本土文化的记忆、认同、自信乃至自觉。所以,保护与传承好诸如“白邑三月头龙节”一类的民间信俗,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顾峰.古滇艺术新探索[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2]李兆祥.嵩明县文物志[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3]胡绪昌.续修嵩明州志·卷二,地理志[M].清光绪13年.
[4]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卜文娟(1986.9-),女,云南宜良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艺术学理论专业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论文作者:卜文娟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7
标签:民众论文; 民间论文; 文化论文; 民俗论文; 祭祀论文; 社火论文; 昆明市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