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制论文,能力论文,知识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很多实证研究从多角度验证了吸收能力与创新产出的关系,证明了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但理论界对吸收能力如何影响创新的具体途径却不明确。原因之一是吸收能力的分解和维度建构没有统一的认识。虽然现有研究对吸收能力进行了一定分解,但大多假设吸收能力各维度是等同的关系,具有共同的先决条件和结果,对各维度之间的具体作用关系尚无深入分析,导致难以探求其对创新的作用机理。
本文综合现有文献对吸收能力的内涵分析和维度分解,分析吸收能力各维度的相互影响,进而研究吸收能力影响创新的具体途径和作用机制,寻找吸收能力发挥作用的关键节点,为企业提高创新绩效提供借鉴。
二、吸收能力的维度分析
Cohen和Levinthal(1990)提出了企业吸收能力是企业识别外部新知识和信息的价值,将其消化吸收并应用于商业目的的能力。这一定义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引用。但吸收能力的维度分解,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一是他们所描述的“消化知识”的复杂性,使现有文献对知识消化能力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出入;二是先验知识水平与吸收能力的关系。
Zahra和George(2002)提出更具体的定义:企业吸收能力是企业一系列的惯例和流程,通过这些惯例和流程,企业能够获取、吸收、转化和利用知识,从而产生动态的组织能力。他们明确了吸收能力的维度构成:首先在吸收能力框架中排除了先验知识水平,认为先验知识水平是吸收能力的成因;其次是重新识别消化知识的过程,从而把吸收能力分解为知识获取、知识消化、知识转化和知识利用四种能力。获取指企业识别和获取外部产生的知识的能力;消化指企业检查、解释和理解外部获得的信息的惯例和流程;转化指企业开发和提炼那些有利于组合知识过程(现有知识与获取、消化的知识的组合)的惯例的能力;利用包括可以使企业通过把获得或转化的知识合并入企业经营来提炼、扩展、提升现有能力或创造新能力的惯例。他们进一步区分了潜在和实现吸收能力:潜在吸收能力指获得和消化外部知识的能力,是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前提;实现吸收能力指转化和利用所吸收的知识的能力,使企业具备了战略柔性,能够灵活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他们的研究得到了理论界较多的响应。
本文认为,把吸收能力具体分解为四个维度体现了外部新信息在企业产生的知识流动,有助于理论界识别企业吸收能力的具体形成过程。但是,把获取和消化能力归于潜在吸收能力,把转化与利用能力归于实现吸收能力,导致知识消化和转化能力的隔离,这与知识转化的认知过程相矛盾。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人们在发现新信息时,会自然地把新信息与自己现有知识相关联,因此,解释、理解新知识和把新知识与现有知识组合的过程可能是同时发生的。Jansen等实证研究组织要素与吸收能力的关系中,发现组织要素与知识转化、知识消化的相关度更类似,而与知识利用的相关度却很小。这说明转化能力和消化能力之间并不如Zahra和George所认为的界限分明。因此,应重新辨析吸收能力的四个维度。知识获取是组织从外部环境接收新知识并转化为组织内部知识、之后再使用这些知识的第一步活动,需要一系列让企业搜寻、识别和获得外部技术、知识的组织机制。知识转化与知识消化具有类似性,都是学习了一种新知识,但从学习层次和涉及的主体来看,知识消化大多是在个体成员水平发生的,学习结果是外部来源的新知识被转移进企业个体成员的思维。知识转化是群体或组织层次的活动,学习结果是知识被与企业现有知识组合并转化成组织中个体可以理解的知识。知识利用能力与知识消化、转化能力最明显的差异,是其具有明确的组织意图,需要组织整体基于特定目标的行动,对新知识不再停留在认知能力上,而体现在行为能力上。
三、外部知识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
企业知识管理是组织创造和使用组织知识的商业流程,包含三个子流程:组织学习,指公司取得外部信息或知识的流程;知识生产,指公司将原始信息转换和整合成可以解决商业问题的知识的流程;知识分配,指让组织成员可以去接近和使用公司内共同知识的流程。吸收能力的相关维度反映或体现在企业知识管理的三个子流程中:即组织学习流程涉及吸收能力的知识获取维度;知识生产流程是外部知识内部化过程,体现了吸收能力的知识消化、知识转化维度;知识分配流程则涉及吸收能力的知识利用维度。
(一)外部知识获取与知识内部化的关系
知识获取是企业识别和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事实上,知识获取就是管理识别和获取实用性新知识的惯例和流程,这些惯例和流程影响企业接触和接受外部信息源的程度;之后,企业的一些流程会把外部来源获取的知识与现有知识进行综合和整合,即知识的消化和转化。
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搜寻和关注于对特定问题相关信息的识别,外部知识获取扩大并丰富了企业的知识贮存。对新知识的接收者,其行为过程和惯例需要能够接触到新知识的源泉,主要认知过程是在工作中吸收新知识,并把新知识与现存知识进行整合,修改之前的思维模式,并储存新知识。为了接收新知识,需要建立接触新知识的惯例和流程,之后才能发生消化新知识,并把新知识与现有知识整合的认知过程。
从外部来源获得知识后,组织内部为解释获得的知识和转移知识,会快速有效地把获取的知识向企业各部分转移,即知识的内部化。在创新知识的扩散过程中,知识的流动包括两个部分:群体中的某一个最先学习到新知识,即有关创新的知识被转移给个体成员,类似于吸收能力中的知识消化;个体再向其周边环境的接收者转移这种新知识,即知识的共享,是知识转化的主要过程。企业的技术看门人,即研发实验室的关键员工,建立了组织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来获取新知识,在知识流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看门人是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边界跨越者,同时监控企业外部环境,评价企业可能需要的相关知识。与组织其他成员获取的信息相比,看门人获取的外部信息更具有可信性,并且,当看门人从外部环境获取知识,会把相关知识转化成能被其他员工理解的知识。当信息被以可信和原因明确的方式表达出来,向具有理解能力的成员转移时,知识转移将增强。从而,当外部新知识被看门人获取后,会以明确的方式把获取的知识向组织内部的成员转移,产生组织和个体层面的知识学习,发生知识转化和消化。
有些学者认为知识获取与消化、转化存在较强的联系性。Lane和Lubatkin(1998)在Zahra和George(2002)没有提出对吸收能力的具体分解前,把企业用知识处理系统来获取、贮存和转化外部知识的能力看作一个整体概念,说明三者存在密切的联系性。Tsai(2001)在研究部门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时发现,知识和新观念要通过交互作用来共享和开发,与其他部门联系性多的部门,可以接触更多的外部知识,带来更多的信息交换机会、知识转移和学习共享。
通过上述分析,外部知识获取与知识内部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外部知识获取能力越强,企业获取的外部知识越多,会对知识消化和知识转化产生有益的提升作用。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外部知识获取对知识消化存在积极的影响;
H2:外部知识获取对知识转化存在积极的影响。
(二)知识利用在知识消化、知识转化与创新绩效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积累过程说明了企业吸收、利用外部知识的重要性。技术创新是一个累积性过程并且具有路径依赖性,新知识在旧知识基础上产生,以增量的方式取得技术进步;技术改变也是不可逆的,一旦企业拥有了技术,这种技术会成为企业组织的一部分,并产生更多的技术。创新取决于企业内外部的现有知识,当企业有较高的吸收能力时,意味着它从外部环境识别新信息的能力更强,也可以促使企业更好地消化这些新信息,并把其整合进现有的知识系统,最后在企业活动中有效地使用获得的新知识产生创新。
从企业知识的创造过程来看,知识消化和知识转化是创造过程的投入,最终产出则必然是知识利用,即出于特定目的来操作和使用外部新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商业机会。如果没有知识利用,知识消化和转化能力将缺少商业价值,也无法形成真正的吸收能力。因此,知识利用是在知识消化和知识转化后发生的必然活动。在学习型组织获取、转换、利用新知识修改组织行为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前提是相关知识在企业个体之间共享进而促进企业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如果没有获取知识,并通过知识消化和转化过程,储存于个体和组织层次的记忆中,就不能产生对外部新知识的利用。
从创新活动的本质来看,组织必须通过知识交流和组合来进行学习和创新。在组合不同知识源的创新活动中,有两个关键的方面:一是通过不同角度来增加新想法的产生,二是协调基于一种独特视角来实施这些新想法需要的行动。两个方面共同影响创新活动的效果。结合吸收能力的维度建构,本文认为,前者属于知识消化和知识转化的范畴,后者则属于知识利用的范畴。从新想法的产生来看,知识消化能力主要存在于组织个体层面,知识转化能力主要存在于组织层面,个体消化的知识越多,组织转化的可理解的知识越多,企业发现的市场机会越多,创造新知识的信息源越多。之后,则需要知识利用能力来实施新想法的协调行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协调如何选择新想法,二是要协调组织整体如何开展实施选择结果的各种活动。企业事先的知识消化和转化为两种协调行动提供了基础,如果员工事先没有充分理解新知识的相关知识背景,就不能有效使用新知识产生创新。企业对外部知识的消化和转化过程,增加了组织成员的先验知识;员工在“用中学”和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先验知识,能增强企业利用新知识的能力,当新知识与个人的知识储备相关时,个体学习能力是最强的。
基于上述分析,知识消化和知识转化生成的企业内部化知识,构成了组织利用新知识的基础;知识利用能力越强,组织将产生更卓越的创新活动绩效。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知识利用在知识消化、知识转化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
四、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
本文在分解吸收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需要从吸收能力构成的不同维度对其进行相对准确全面的衡量。借鉴现有文献对吸收能力进行的多维度测量i,开发吸收能力相关维度的测量内容和量表。量表包含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消化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知识利用能力四个维度,共设计了24个题项测量。在小样本预测试中发现其中的6个题项在整个量表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较差,修改问卷后最终的吸收能力测量量表包含18个题项。现有研究多数从专利数、新产品开发、科研论文发表、创新频率等方面选择指标来测量企业创新绩效,在本研究中,选择5个项目,即公司申请专利数量、拥有独立产权的专利数量、自主核心技术拥有量、新产品开发率、自主核心技术含金量的水平,作为创新产出的测量指标。以上变量的题项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进行设计,“1”代表完全不符、非常少或罕见,得分越高,则程度越高或可能性越大,“5”代表完全相符、非常多或频繁。
(二)样本及特征
本文以中国湖南和广东地区的部分企业为研究样本,对样本企业进行问卷调查。2008年8月至10月,通过湖南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深圳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采用走访调查和收发电子邮件方式共发放调研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28份,其中有效问卷183份,有效率为61%。研究样本所属行业主要集中于电子、金属和非金属、机械、设备及仪表等制造业企业和信息技术行业等。在样本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居多,占样本企业的59.6%;企业经营年限分布主要集中于5~8年、12~20年以及20年以上,经营年限在20年以上的企业数量占样本总量的比重接近四分之一。样本企业中,行业年均研发强度和企业研发强度在0.2%及其以下的最多,研究强度达0.2%以上的样本数量分布均匀。
(三)信度与效度分析
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检验吸收能力的信度和结构效度。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创新绩效的测量项目进行效度检验。
综合表1、2、3可以看出,研究样本中各变量的信度、效度均达到可接受水平,测量量表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
(四)路径分析
为深入且准确分析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并考虑到变量相互间复杂的作用关系,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检验研究假设,分析软件使用AMOS7.0。
从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表4、图2)来看,外部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创新绩效的路径有两条。一是知识获取→知识消化→知识利用→创新绩效;二是知识获取→知识转化→知识利用→创新绩效。
从外部知识获取的影响来看,知识获取对知识消化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94,对知识转化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76,且两条路径均是显著的(P值小于0.05)。说明企业获取的外部知识越多,企业内部消化和转化的知识越多。因此,假设H1、H2成立。这也验证了刘常勇和谢洪明(2003)的理论研究结论,企业吸收外部知识越多,通过知识的内部化,形成的企业内部知识也就越多。
从知识消化和知识转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来看,二者都没有直接影响创新绩效的显著路径,说明外部知识内部化后对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在现有数据基础上并不显著。但知识消化和转化均存在对创新绩效的间接影响,即:知识消化和知识转化均对知识利用产生正向的影响,知识消化对知识利用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522,知识转化对知识利用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426,两条路径也均是显著的(P值小于0.05);知识利用再对创新绩效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知识利用对创新绩效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61,P值达到了0.05的显著水平。因此,假设H3成立。知识利用在知识消化、知识转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并且是完全中介作用,没有知识利用环节就无法产生创新绩效。说明在企业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停留在没有明确意图上的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的学习认知能力,仅构成了组织把知识转变成技术的潜在基础,只有明确整个组织的战略意图、并基于特定目的采取行为活动来利用对新知识的认知结果,才能产生创新绩效。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的研究表明,企业对外部知识的吸收能力对创新产出的影响,要经过吸收能力相关维度的作用机制来实现。知识获取是知识消化、知识转化的前提和基础,知识消化、知识转化和知识利用在外部知识获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这说明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保持对外部环境的开放性,依赖从产业集群、顾客、供应商、大学等科研机构获得的外部知识,对创新绩效并不能产生直接的影响,需要经过企业自身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才能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在外部知识的消化利用过程中,知识利用是关键的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企业把外部获取的知识内部化后,仅仅单纯增强了组织知识平台,提升了潜在能力,要把这种潜在能力转化为实现能力,需要组织整体意识到新知识的价值并反映到企业的技术战略层次,才能最终影响创新绩效。这对企业实践领域如何加强技术管理、利用外部信息产生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基于吸收能力的维度建构及其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知识获取和知识利用是吸收能力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节点,企业应从以下两方面加强管理,增强企业吸收能力,提高创新绩效。第一,加强企业与外部知识网络的互动管理,增强外部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应不断加强与外部相关者,如大学、科研机构、客户、供应商及其他企业的联系,创造机会获取更多外部新信息和知识。为促进知识的获得效率,应注重创造与外部知识网络的知识共性,在公司信息、商业活动与管理责任等方面,创造双方的一些共同要素和认知基础,重叠性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双方的信息共享,吸收知识产生创新。此外,在建立特定关系资产的同时,开发双方知识共享的惯例与关系管理机制,促进双方智力资源的交换,提高知识的获得与应用效率。第二,从技术战略、组织文化、创新组织等方面,增强知识利用能力。知识利用是吸收能力发挥作用的关键节点,一定程度上与企业自上而下的战略态度、文化导向的组织学习和新知识创造惯例相关,企业高层应在这些方面加强管理:在企业战略中明确技术开发战略目标,并对技术开发战略进行规划和管理;跨部门组成承担关键创新活动的研发团队,以有利于收集和整合多方面的信息和知识,并加强绩效相关的薪酬体系来激励持续学习;在明确各部门责任和分工基础上,开发部门间协作惯例,通过组织内部相关部门之间有效的联系和相互学习,实现技术活动中的协作和融合。此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行面向变革的文化,使员工敢于对现有情况提出改进或改变的意见,并为员工创造条件对新观念进行实验,借此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