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发展商业规模经济的对策研究_商业论文

老工业基地发展商业规模经济的对策研究_商业论文

老工业基地商业规模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基地论文,经济发展论文,规模论文,对策研究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业规模经济是一种规模与效率的均衡状态,微观上表现在商业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单位商品经营成本降低、收益增加,宏观上表现在通过商业企业数量与规模适度和布局合理,实现商业规模结构的高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实现老工业基地商业规模经济,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加速资金周转,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老工业基地商业规模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商业总体规模仍然偏小

据《2004中国商业年鉴》统计,全国商业对GDP的贡献率平均为9.8%,老工业基地为8.5%,尽管老工业基地商业销售规模以年均近20%的速度增长,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尚不足9%,可见商业总体规模仍然偏小。(详见表1)。

表1 老工业基地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基本情况统计

年份 19992000200120022003

销售额(亿元) 1823.2 2162.6 2329.7 2591.4 3159.9

资产总额(亿元)15781676

1588.9 1756.4 1804.3

企业数(个)22232146213820801980

从业人数(人) 242698 242081 410251 370930 343722

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标准,批发业年销售额2000万元及以上,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零售业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上,从业人员60人及以上。下表同)

2.商业规模结构呈过度竞争与分散化状态

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载,2003年辽宁限额以上大型商业企业1127个,其中沈阳、大连两个城市为748个,占66.4%;吉林限额以上大型商业企业356个,长春为161个,占45.2%;黑龙江限额以上大型商业企业497个,哈尔滨和大庆共为257个,占51.7%,可见东北地区几个主要城市集中了大型商业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一个地区商业企业的数量固然同经济发展程度和消费能力有关,但大型商业企业数量盲目增加会导致过度竞争,效益下降。有资料显示2003年东北地区全部商业企业销售总额为8599.3亿元,限额以下企业销售额为4935.8亿元,占全部销售额的57.4%,可见老工业基地商业规模结构依然呈现小型化态势。在市场集中度方面,以零售业为例,东北地区2003年零售商业企业前4强零售额总计为91.3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9%,而上海此项指标为14.3%,可见老工业基地商业规模结构呈现分散化。

3.商业规模不经济现象严重

根据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统计年鉴,2003年东北三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法人企业总数1980个,亏损企业667个,亏损面达33.6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379个,占亏损企业总数的56.8%。(详见表2)

表2 老工业基地限额以上商业企业绩效情况比较表

指标全国 华北

东北 华东 中南 西南 西北

平均总资产利润率3.4% 2.3%

0.9% 5.1% 2.6% 4.7% 1.5%

平均销售利润率 4.1% 3.3%

2.3% 4.4% 3.9% 6.8% 4%

平均流动资产周转率 2.82 2.5

3.2

3.1

2.5

2.2

(次)

平均资产负债率 75%

75%84%

72%

76%

74%

79%

资料来源:根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从表2看老工业基地商业企业获利能力全国最低;平均流动资金周转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较发达地区。日本非制造业(包括批发、零售)为15~18次,沃尔玛、家乐福在20~30次/年,表明资产管理能力也处于较低水平,加上资产负债率最高,势必影响偿债能力,企业财务风险大。

二、老工业基地商业规模经济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欧美日发达国家流通产业全部为非公有制,这种所有制结构是由流通产业自身作为完全竞争产业的属性所决定的,它给流通产业带来的是市场化的导向与旺盛的经营活力。老工业基地2003年限额以上国有商业企业销售额占商业企业销售总额的72.7%, 限额以上商业企业总数中国有商业企业占54.3%。但是效益却不高,1999到2003年间老工业基地限额以上国有商业企业平均总资产报酬率分别为-0.8%、1.3%、0.9%、-0.7%和1.2%,而相应年份的银行贷款利率在5%至6%之间,两率间的差距很大,表明国有企业的资本获利能力很低。

制约老工业基地商业规模经济发展的因素首先是商业企业改革不彻底。流通企业改革已经进行了26年,但老工业基地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商业企业尚未按《公司法》改制,许多流通企业仍然没有成为真正的企业,或是还没有完成股份制改造,或是名义上是而实际上没有实行法人治理结构,真正的商业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建立,导致老工业基地至今国有商业资本依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商业不能实现真正的规模经济。其次是老工业基地商业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普遍落后,并购的整合绩效不明显,商业连锁经营进入数字化管理系统阶段的仅有30%,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商业流通效率低下。在物流部门,有的企业操作工具还停留在传统的叉车等设备上,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偏低,商品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高达8.2%。再次是市场机制分割障碍。老工业基地行政分割导致市场呈严重分割局面,地方保护现象严重,地区之间资源难以流动、产品阻滞、信息封闭,结果造成各地区经济发展失衡,资源互动效应差,使得发展范围受到一定限制,行业中、跨地区的重组兼并活动难以展开,导致商业企业的效益下降。

三、加快老工业基地商业规模经济发展的对策

1.大力推进国有商业企业整合重组

国有商业企业尽管由于各种原因从辉煌走向衰落,但其原有商业资产仍有比较优势,极具商业价值,如果能通过资本运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民营连锁企业运用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现代资本运营手段来参与国有商业企业改革,不仅能盘活国有商业企业的资产,而且在资本结构和营销渠道上增强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并为商业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加快老工业基地商业资源整合,积极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商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国有商业企业改制,实行跨地区、跨企业、跨所有制的整合,是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商业企业规模化经济的关键所在。此举实施应注意解决中小国有商业完成国退民进战略性转移,推进大型国有商业产权制度改革;应按市场化原则组建大型商业企业集团而不是简单地行政撮合,集团不仅仅是资本的集合,而且是机制、文化、战略、业务流程的多元融合;注重保护和培育商业企业的品牌价值,避免在重组整合中其价值的丧失。

2.通过连锁实现规模化

商业规模结构的基本模式是以大型流通企业为主导,以中小商业为基础,以广泛存在的个体户、专卖店、摊位主为补充而形成的多形式、多层次、多业态的市场格局。国际上的成功经验表明,把分散的商业企业通过连锁架构的形式实现规模经济,从而达到效益最大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一是实现大型传统百货连锁化。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连锁企业集团,降低经营成本,获取规模效益。二是通过连锁化整合中小商业。采取直营、联营、加盟、自愿联合和特许等多种形式实现连锁经营,在市场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3.实现管理创新

强化企业管理,形成商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规范企业内部运营机制,包括引入竞争机制,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完善经理责任制和管理人员聘任制,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应发挥国有商业在消费者中信誉好的优势,积极开发自有商业品牌经营及错位经营,形成特色优势;其次,建立与优化新型的供应链体系,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借以降低库存,提高经营效率;再次,加快商业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供货系统、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建设,推动商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4.降低地域市场壁垒与集团化的政策催化

老工业基地商业要打破地区界限,加快集团化建设,特别要发展区域性的大集团和商业跨国公司与综合商社,以提高集约化程度和流通效率,增强市场的竞争力。进行集团化建设要降低甚至取消区域性市场壁垒。政府应以“看不见的手”为基础,在适度规模增长的原则下采取催化政策。一是压力催化。政府通过政策、法规对商业企业形成一定的压力,从而内化为企业的动力,引导其走规模化和集团化道路;二是利益催化。政府运用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商业企业的兼并行为给与鼓励,以引导企业走向集中;三是协调催化。当企业兼并、联合出现困难时,为降低企业集团化的交易成本,由政府出面,经审议后加以阻止和协调。

5.适度进入壁垒与大型商业企业适度规模化

鉴于近几年来老工业基地不少城市大商场骤然增多,引起过度竞争,政府应适度抬高其壁垒,即提高商业进入市场的行为标准,以控制大型(和某类中型)商业企业的数量,不但可以控制规模盲目扩张,而且能够提高其规模质量,将低素质和低效率的企业拒之门外。标准要适度。如果壁垒过高,会成为商业发展的阻力,商业规模结构的高效率就无从谈起。第一,可设立政府对新建大中型商业企业的审议与批准制度,确保大型商业企业的数量与城市规模、购买力水平及消费结构相适应;第二,对连锁经营商业企业的最高数量进行合理测定,避免盲目增加数量而导致过度竞争;第三,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中长期规划,并以相配套的政策引导商业网点合理发展。

标签:;  ;  ;  

老工业基地发展商业规模经济的对策研究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