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经济转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纪念改革开放30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经济转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经济转型的30年,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经济体制的转型,即通过经济改革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二是经济社会形态的转型,即通过经济发展使经济社会由传统状态转向现代状态;三是经济开放度的转型,即通过融入全球化使经济由封闭状态转向开放状态;四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即经济发展由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经济增长由粗放转向集约。所有这些,实际上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和伟大实践。
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从上世纪苏联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起,各个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先后在社会经济制度上实践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设想,企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起,也曾试图仿照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实践证明,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不会成功。在斯大林逝世以后,特别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苏联和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所谓市场化改革,不但是抛弃了斯大林模式,甚至转向了资本主义制度。我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进行的经济转型不是走苏联的道路,而是根据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来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洪银兴,2008)。
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的调整并不都是不断向前推进,也可能是后退。针对人为地、过早地变革生产关系所导致的阻碍和破坏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退回到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伟大变革。
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通过这个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习近平,2008)。由此决定,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就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消灭私有制,甚至需要在较大范围内利用私有制发展生产力。与这个重大理论突破相适应,30年来我国推进的改革开放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了经济转型。
一是经济制度的转型。经济学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第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第二是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从总体上说,中国的经济转型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背景下,在经济体制方面寻求新的制度安排,例如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改变资源配置方式。但是,明确了我们所处的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意味着经济改革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已经形成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就是说,经济改革要对现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超越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部分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这样,30年的经济转型在制度层面上突出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二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创新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中心任务是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在农业国基础上的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和高科技化等方面的转型。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有必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走先行现代化国家所经过的基本路线,但又必须结合本国的国情并适应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政治环境,从而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我国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包含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并作为现代化的具体阶段来推进,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样,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转型;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的经济向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市场经济的转型;由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的社会向科技教育文化发达的社会的转型;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的阶段向全体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阶段的转型。
三是由封闭和半封闭转向全方位开放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生产力,需要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时间上是继起的。而在现实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在空间上长期并存的两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产生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资本主义有上百年的历史,几次重大的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均首先产生在资本主义国家,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经济组织和经济形式也首先产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服从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目标。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需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以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需要通过对外开放吸引外国资本进入;需要采用一切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经济形式,哪怕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采取的经济形式。而且,中国的经济开放,不仅是打开国门让外国资本和产品进入,也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全球化经济。
四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初期一般都实施赶超战略,试图在较短的时期赶上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单纯追求“快”的增长方式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粗放型的。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阶段获得成功主要是得益于发展初期的环境,如工业化的总体水平低,市场竞争不激烈,环境和资源约束较为宽松。随着工业化的全面推进和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片面追求“快”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必然要走到尽头,必然会提出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这就是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追求经济发展,由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转变为追求发展质量。这种转变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二是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由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科技、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四是由传统工业化道路转向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上述30年的经济转型实际上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找到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在这条发展道路上所取得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理论出发点是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确认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我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发展成熟,社会主义性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还不能充分显示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本身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社会主义的标准。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不可能很高。不仅公有制有多种形式,各种公有制形式也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和经营方式。公有资产不一定都在完全的公有企业中经营,也可以在包含了非公有制成分的混合所有制中实现。第二,按劳分配不可能充分。按劳分配的“劳”,无论是流动形态,还是潜在形态,还是凝固形态,都不能正确反映劳动者的劳动贡献。而且在不同部门、不同企业的劳动者同劳不能同酬。第三,共同富裕还不完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的劳动者之间存在先富和后富的差别。显然,依据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处于初级阶段的特征,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革和调整经济体制,使其不是反映未来的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是反映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生产关系结构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而是包含了多种非公有制形式的多元结构。与其他转型国家不同,中国的经济转型不是完全放弃公有制、全盘私有化,而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种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体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习近平,2008)。所有这些制度安排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框架中,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共同发展则是现阶段的中国特色。这有两个方面的明显效应。
一是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多种私有制经济。过去私有制经济是属于“制度外”的,现在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制度内”部分。发展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就突破了制度的限制。在广度上,连过去认为必须由国有制经济垄断的领域如零售业、外贸、金融保险和通信业等也允许外资进入,发展的趋势是,只要是不影响国家安全的、不违反国家法律的领域都将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在深度上,明确了混合所有制可以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中外合资企业、各种所有制相互合资合营等等都是混合所有制的具体形式,这意味着私人产权也可以进入公有制企业。因此,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共同发展不只是存在于企业的外部关系,在同一个企业内部也可以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是公有制为主体含义的转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问题。过去的理论特别强调企业所有制性质的纯粹性。因此公有制为主体就被定义为公有企业在数量上为主体。改革的实践打破了这种教条。公有制经济不是指公有制企业,而是指公有资本,包括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这样公有制为主体也有了新的含义: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的科学含义,对经济转型和相应的改革有重大的指导价值。第一,公有资产不一定都在完全的公有企业中经营,也可以在包含非公有资产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经营。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体现为公有资产在企业中的控制力。第二,国有经济将主要集中在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命脉部门,如铁路、航空、港口、邮电、通信和金融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但又处于薄弱环节的基础工业部门,如能源和原材料工业,而在其他领域(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并没有占支配地位的要求。即使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部门,也不需要国有全资(涉及国家安全的部门除外),完全可以通过股份制的形式出让一部分股权,使非公有制资本进入这些部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过去的理论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同经济制度联系起来,即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进展是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规定为资源配置方式即经济运行机制的范畴。这样,经济运行机制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不反映经济制度的性质。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国家则加强宏观调控。在这里,坚持国家的宏观调控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特征,市场机制起基础性调节作用,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这一规定同样有两个明显效应。
一是市场机制必须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这是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保证。要做到这点,关键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四个机制充分作用。第一是等价交换机制。这种机制不仅为有独立利益追求的企业所接受,而且以社会必要劳动消耗为标准将资源配置到各个生产领域。第二是竞争机制。这种机制给企业提供优胜劣汰的外部压力,按效率原则竞争性地配置资源,促使资源流向效率高的地区、部门和企业。第三是信息机制。在市场上卖者和买者直接见面,存在信息反馈,可以使信息传递迅速,减少行政性扭曲。第四是风险和利益机制。竞争者承担风险,才可能有真正的竞争。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对自己的行为承担风险。行为者不仅要获得由自身行为产生的利益,还要承担由自己的行为产生的风险。如投资者和经营者对自己的投资和经营行为承担风险、盈亏自负。二是在市场经济前冠以社会主义,不改变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定性,而是突出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不只是克服市场失灵,还要贯彻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特别是公平正义的要求,防止两极分化。
3.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原有的理论认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除了劳动要素私有外,其他要素都是公有,收入分配只要讲按劳分配。而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生产要素都在不同程度上私有,由此就要提出多种分配方式问题。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共同富裕,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先富和后富差别,要提高效率就要承认这种差别,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则是现阶段的中国特色。这一规定同样有两方面效应:一是为了动员各种要素投入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使各种创造财富的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就要允许资本、技术、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就要允许人们除了获取劳动收入以外获取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从而先富起来。二是按照社会主义原则解决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首先是保障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权利,既要防止权钱交易和以权谋私,又要调节垄断收入;其次是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关系,而且再分配更加要注重公平;最后是鼓励和引导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三个方面已经基本形成,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其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优越性已经和正在显现出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需要建设
经济转型不只是破除旧制度,更为重要的是建设新制度(洪银兴,200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制度同样需要建设。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放开是必要的过程,但是,单是放开放不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放不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建设来实现经济转型。
1.企业制度的建设
企业制度的转型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微观基础建设。在确认股份制可以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后,无论是国有企业的改制,还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企业制度转型的基本方向是相同的,即建立公司制的现代企业制度。与此相适应,企业制度转型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产权制度转型,也就是在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畅通”的现代产权制度。二是企业治理结构转型。在现代公司中出资者产权和法人财产权分离。公司制的核心问题是法人治理问题。治理结构涉及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企业股东之间的关系、股东与经营者的关系以及经营者与员工的关系等等。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就是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和契约安排,实现出资者的目标,即资产保值增值,此外还需要完善经营管理者的监督激励机制。三是强化企业家的激励和约束,在制度上促使经营者成为企业家。
在企业制度建设中,不可能做到所有的企业都实现自身企业制度的转型。企业制度的转型过程不可避免与企业的优胜劣汰相伴,由此提出企业重组的必要性。企业重组可能成为企业制度转型的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企业重组可以是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也可以是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相互并购。所有这些过程是产权在不同企业之间流动的过程。这种企业重组不仅有效解决公司制所需要的股权多元化问题,还可能提高转型企业的整体效益。
2.市场制度的建设
中国发展市场经济起步晚,但起点应该高。就是说,与社会主义结合的应该是现代市场经济。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的标准建设市场制度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建设现代市场。现代意义上的市场不仅仅是交换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交换的联系和达成交易的机制。因此市场建设的关键是加强市场联系的建设。其中包括进入市场主体的培养和引导、供产销联系网络的建设、市场信息手段的完善等。原先的计划渠道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有相当的水平,低层次的市场是替代不了这种计划渠道的。根据现代市场的标准,应注重建设具有现代水平的各类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及期货市场,建立利用现代科学手段的市场网络。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更具有特征性意义的是,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并形成完善的要素市场体系。只有在各种要素进入市场系统才可能有现实的市场经济,只要是生产要素就得整个进入市场。现阶段特别需要完善的是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二是建设完善的市场机制。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是否有效,关键是市场机制能否有效作用。具体地说是市场、竞争、价格、供给、需求等市场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的联系和运动是否符合价值规律。针对我国市场上各类要素运行的体制性障碍,市场机制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由国家定价机制变为市场定价,让价格在市场上形成,以克服价格刚性;第二,硬化企业的预算约束,使企业真正由过去的依赖国家转向依赖市场;第三,打破垄断和打破政府保护,强化竞争,使各个企业在国家的统一政策条件下唯一地依靠自己的竞争力争得市场利益。
三是建立市场规范。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自由竞争、自主经营,不是无序和没有规则的。竞争者只有遵守一定的规范,市场经济才能有序运行并有效率。市场规范建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价格放开后建立定价行为规范,限制定价中的垄断性行为、倾销性行为和牟取暴利的行为,以避免价格暴涨暴跌;二是竞争放开后必须建立竞争行为规范,其中包括进入市场的行为规范、市场竞争的行为规范和退出市场的行为规范等等,同时制定严格的保障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规则和增加市场透明度的规则;三是在投机性市场建立严格的市场规则,在各类风险大、投机性强的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建立严格的规则,以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宏观调控机制的建设
转向市场经济后,宏观调控制度建设不仅要明确政府和市场作用的边界,还需要转换宏观调控机制,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宏观调节对象,由过去直接管理企业转向调节市场。即使是一些国家需要直接掌握的产品,国家也不再通过指令性计划直接调节,而是作为市场活动的参加者采取国家订货和购买的方式;二是宏观调控市场内容,由过去直接定价(利率)转向调控市场价格(利率)总水平,维持市场竞争的秩序;三是宏观调控手段,由过去国家下达数量计划和指标转向政策调节,其中包括面向市场的政府规制和面向宏观总量均衡关系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机制,金融调节机制也适应市场经济进行了转型。在建立商业银行和推进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央银行制度及效应的货币调节体系,建立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各类金融活动的机构和机制。
宏观调控机制的转型,最根本的是政府转型。一般认为,市场经济中应该是“强”市场与“弱”政府配套,目的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强”政府可以和“强”市场协同作用,关键是两者在不同的运行层面上起作用。原有的政府基本上属于经济建设型政府,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可能会发生摩擦。政府转型需要减少各级政府的直接经济建设行为,减少行政干预,从而使各级政府逐渐成为执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政府。与政府职能转型相适应,政府转型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财政转向公共财政;二是政府转向法治政府。政府不是主要依靠政策而是主要依靠法制治理国家。这方面的转型正在进行中,所取得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总的说来,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波澜壮阔,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惊叹。经济转型的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是根据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的真理性,已经和正在得到实践的检验。我们今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就是要更加坚定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公有制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市场调节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所有制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