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解放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六十年代末西欧、北美爆发的争取自由、解放的学生运动,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在这次运动中,造反学生把马尔库塞(Marcus)与马克思(Marx)、毛泽东(Mao)相提并论,合称为“三M”,作为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把他们人的解放思想作为这次革命的理论和纲领。三M虽然都以鲜明的批判精神,对各自所处的社会进行了深入地剖析,思考人的本质,寻找人走向解放之路,但是,深入思考,我们会发现由于不同的时代特点、社会发展状况、哲学思想进化轨迹,决定了三M对人认识的角度和侧重点各异,思考人走向解放的思路也不尽相同。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分析出发,创立了通过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改造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三大差别,最终实现人全面自由地发展,即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发展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思想,形成新民主主义理论,成功地指导中国革命;马尔库塞综合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劳动解放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爱欲思想,在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人走向解放的基本出路。对这些思想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人的解放问题,为人类如何走向解放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三M在不同时代中对人的特点的表述
任何思想家都不可能超脱自己的时代,三M也不例外,他们只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19世纪初的西欧,资本主义最先发展起来,特别是以英国为首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了包容一切的、决定性的社会关系,原来复杂的经济关系向单一的雇佣劳动关系过渡,阶段关系变得简单化,社会分裂为两大阵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人类社会进入物化形态,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越来越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工人逐步成为物质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人性渐渐丧失,工人与自己的劳动、劳动成果及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渐暴露,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批判和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寻求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时代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工人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斗争。马克思经过理论研究、哲学批判和亲自参加革命实践,成功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状况和人的真正本质,找到了人走向解放之路的科学理论。
毛泽东处于二十世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然经济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但在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下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帝国主义国家肆意践踏我国主权,政府腐败无能,人民倍受凌辱,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为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科学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经过多次曲折,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他此时思考的是如何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实现中华民族解放,因此,特别重视人的作用,他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512页)他对人的思考侧重于从阶级分析出发,以便更好地处理各阶级之间关系,调动一切力量共同对抗敌人。解放后,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全面建设时期,但毛泽东仍把阶级与阶级斗争作为思考的重点,把社会进步建立在人们无限高涨的革命热情上,期望在阶级斗争中获得成功。
马尔库塞生活于二十世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德、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日益取得了支配性的地位,资本主义大生产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同化于大生产之中,物化、异化已深入人的思维与心灵,人彻底失去了个性。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与之相对的却是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环境污染、种族歧视、犯罪猖獗、道德沦丧、精神空虚、信仰危机。在思想界里,理性不断受到批判,其统治地位遭到冲击;非理性研究却异常活跃,特别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开辟了对人的研究的崭新视界。可见,马尔库塞所处的时代,物质生活已不再是人们思考的重点,此时奢谈政治斗争、暴力革命、生产关系改造、改变工人悲惨的物质生活状况,似乎已无必要和现实基础,精神领域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解放,则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西方人本主义文化传统,深深影响马尔库塞,注重从个体人性的自由发展与解放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科技、政治、经济的物化,而且深入到文化、艺术、语言、逻辑、思维模式、哲学层次,从精神文化角度更深刻地剖析人的沉沦与异化,由此寻找人的解放之路。
二、三M不同视界中的“人”及其本质
由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不同的思想前提,导致三M从不同的视界去思考人的本质。马克思把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作为其历史观的出发点,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页)并把它作为自己研究人的总体方法论。他在科学剖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通过描述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他们的阶级本质。工人在大生产过程中,自身力量日益壮大,阶级意识日益强化,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的斗争过程也就是人类获得解放的过程。
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特别注重从政治立场和阶级属性来分析人,强调阶级性是人的首要特征。他从生产关系分析入手,以阶级属性把人区分为敌、友、我,认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正是由于他对中国社会各阶级正确地分析,才科学地解决了革命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证明他的这一思想是适合时代要求的。其次毛泽东还十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它作为革命的重要动力。在他的视界里,重视人民的物质利益是为了调动人民的革命积极性即主观能动性,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而不是相反。他十分强调从实际出发,但是他更注重的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甚至认为“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侯,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87页)还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观点。毛泽东本人是一个个性极强的人,他也提到了要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并且把它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60页)解放后,毛泽东仍把阶级性作为认识、评价人的主要标准,仍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动力,认为灿烂的思想政治之花,必将结出丰满的经济之果。“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思维方式的恶性膨胀给中国带来了灾难。
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中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爱欲思想,认为“爱欲的目的是要维持作为快乐主—额体的整个身体,这就要求不断完善有机体,加强其接受性,发展其感受性。这个目标还产生了爱欲自身的实现计划:消除苦役,改造环境,征服疾病和衰老,建立安逸的生活。”(《爱欲与文明》第155页)因此爱欲就是人的本质。但是,资本主义却压抑爱欲达到顶点的社会,表现为劳动的全面异化,“异化理论表明,人不能在劳动中实现自己,他的生命成了劳动的工具,他的工作及其产品具有一种独立他(作为个体)的形式和力量。”(同上书,第74页)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他进一步考察资本主义的全面异化和人的单向度。他认为,科技进步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了现状的合理性,科技因而成为新的社会控制形式,技术合理化就是政治合理化,并且使人们满足于虚假的需求,工人一体化于巨大的物质生产过程中,与资方结成了联盟而成为维护现状的力量。现实压倒了它的文化,艺术的异化屈从于技术合理性的进程,快乐原则同化了现实原则,性在社会结构形式上获得了解放。技术操作合理性带来的实用语言是一种彻底的反历史的语言,否定性的语言已无处可存了。科学技术的合理性已深入到了人们的思维深处,实证性思维方式与逻辑战胜了否定性思维方式与逻辑,哲学成为单向度的哲学,人成为单向度的人——丧失了批判现实能力、完全屈从同化于社会的人。
三、三M人走向解放的不同思路及客观效果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基本思路是:资本主义大生产为人类解放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和辉煌的文化基础,大机器生产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联合,并且壮大成为担当人类解放历史任务的主要力量。他们在不断的斗争中积累经验,当时机成熟时,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发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改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在此基础上,逐步消灭三大差别,大大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劳动时间减到最低限度,人们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获得个性自由全面地发展的充分条件,最终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的这些思想,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基础上,已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武器,指导各国工人阶级和被剥削和被压迫人民争取阶级解放与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并且在一些国家已成为现实,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真理性。
毛泽东把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理论,真正运用到革命实践之中,把人的解放与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只有全体人民发挥革命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我们就可以取得民族解放,国家才可能富强,才有可能讲人的解放与发展,因此,必须把民族解放放在首位,为了人民的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个人的一切。他的基本思路是:在政治革命后,是经济革命,最后是文化革命,只有实现了这三步,我们才可能彻底解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他仍认为“单有1956年在经济战线上(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够的,并且是不巩固的。匈牙利事件就是证明。必须还有一个政治战线上和一个思想路线上的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61页)因此,人的解放主要是政治思想上的解放,只要从政治思想上批判了旧世界的一切,就可以建立一个现实中的新世界,人也就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新人了。对于生产力的发展,他自己也认为注意的比较少,“我注意得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29页)实践证明,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在革命斗争年代,科学地指导了革命,中国人民获得了真正地独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建国后他关于人的解放思想偏离了正确方向,给中国人民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的人的解放即爱欲的解放,解放爱欲的关键是劳动解放,就是要使爱欲进入劳动领域,使人摆脱异化劳动的痛苦,在劳动中获得快乐。在以后的思想发展中,特别是在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分析后,他设想的人走向解放之路是“大拒绝”式的“总体革命”——不作任何许诺,不显示任何成功,它只是否定。他把工人阶级排斥在革命主体之外,认为一些亚阶层,如被遣弃者和被排斥者、被剥削者被损害者的其它种族和有色人种、失业者,其中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被认为是革命的领导力量。但是,1968年巴黎学生造反运动的失败,恰证明了他的这一设想是行不通的,只是面对强大资本主义社会的软弱抗议罢了。正如他自己所言:“这种否定,面对着它的现存体系的有力对手,便表现在‘绝对拒绝’这一重要政治形式下——现存体系越是发展它的生产力并减轻生活负担,这种拒绝也就越显得似乎没有理由。”(《单向度的人》第215页)
四、中国人走向解放的必由之路
人的自由和解放并不完全是一个悬设的理想目标,每个人都可能达到他所处时代所能达到的自由和解放的最高境界。人的自由和解放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的每个人都处于这一过程之中,只是意识到与否罢了。由此观之,三M对人走向解放之路的设想,都是基于当时时代条件而作出的,可以说达到了他们所处时代所理解的自由与解放的相当高境界,但又都是人类争取自由与解放漫长历史过程的一个个阶段。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是人类解放之路上的科学理论指导,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设想了这一漫长历程的基本轨迹,历史已经表明、现实正在检验、未来必将证实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理论的伟大真理性。毛泽东抓住马克思阶级斗争、政治革命方面,发挥中国传统思想,把人的解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强调只有国家强盛,个人才可能有基本的人权,才有可能自由地发展,这是各国人民获得解放的必经阶段。马尔库塞则综合改造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劳动解放思想,揭示了当代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类面临的种种新问题与考验,对于我们分析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邓小平理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出了当代中国人走向解放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多次强调人民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我们当前必须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重视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真正解决人民的自由发展问题。事实说明,我们今天进行的邓小平理论指引的现代化建设,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指导下,在毛泽东等革命家领导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基础上,走向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
标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毛泽东选集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毛泽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