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与对策&以黄山风景区为例_黄山论文

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与对策&以黄山风景区为例_黄山论文

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以及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和对策——以黄山风景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山论文,为例论文,风景名胜论文,风景区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业的发展,使风景名胜区的环境随之变化,管理工作伴随着这一发展变化所出现的新问题、新形势也随之深化。本文试从解剖黄山风景名胜区实际入手,探讨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风景名胜区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应采取的举措和思路。

一、风景名胜区保护的目标和管理手段

黄山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中唯一的山岳风景区。1990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定,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名录》。次年,又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黄山是自然名山,文化名山,中国山魂。

黄山风景名胜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建设部在《关于黄山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批复》中指出:“严格保护黄山自然资源,保护其自然生态环境,是黄山管理的重大职责”。根据国家法规、政令,我们制订了“积极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造福人类”的保护方针,并提出五项保护目标:

——保护风景名胜区自然地貌使其不受破坏;

——保护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使之永续利用;

——保护景区内物种资源(特别是濒危物种),使其不致减少或灭绝;

——保护人文胜迹和景观资源,使之不受破坏或废圮,

——在保护的前提下,立足于对自然资源保护和人类要求相协调、相统一,人为建筑与景物环境相融洽、相辉映,进行合理开发,使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标,决定采取强化管理,并已形成系列举措。

(一)法制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制订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结合黄山实际,安徽省人大颁发了《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省政府也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黄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的布告》、《关于黄山风景名胜区护林防火布告》等省级法规政令。黄山市人民政府也相应发布了关于加强环境管理、公共秩序管理、保护野生动物方面的布告。为实施三级法规、政令,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又制订了一系列规定和办法,严格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使资源保护管理全都纳入法制轨道。

(二)规划管理

要把风景名胜区保护好,建设好,管理好,就首先要规划好。当改革的春风在中国大地吹起,特别是邓小平同志1979年7月视察黄山,发出“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指令后,中共安徽省委旋即作出发展黄山旅游事业的战略决定。1982年,省政府依据当时黄山对外开放的需要,组织考察、论证,编制了黄山总体规划。1988年报经国务院同意,建设部批准了这个规划。规划确立了“保护第一”的指导思想,规定“当建设影响风景时,前者必须服从后者”;规划提出了分区保护的设想,并把黄山划为六个游览区,五个自然保护区,提出建立外围保护带。明确指出,游览区内不得进行开发建设,以保护其自然生态;规划还规定了分级保护的原则,并按照景观质量和环境评价,分为三级保护景区,明确了相应管理规定。建设部在《批复》中除明确这些原则外,还指出:“要积极扩大游览面积,改变目前主景区人满为患的状况”,“北海、玉屏等传统的精华景区要严加保护,控制游人量”,“保护景区原有面貌”等。根据这些原则,1988年在省建设厅的指导下,编订了温泉、云谷、北海三个小区规划,确定了指导思想、性质、容量、规模的布局。总体规划和小区规划,对保护黄山遗产资源,进行有计划地开发建设,协调发展旅游与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十余年过去了,旅游业飞速发展,黄山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体规划的局限性已十分明显。规划对“山上容量”的预测早已突破,环境容量和景区承载力急需作出新的评估;规划的六个游览区由于游览线路条件的改变,发展不平衡,北海一带,依然“人满为患”,其它景区,成了“通道”,十分冷落;规划对生态环境,供水、排污等,都须提出新的认识;规划还要研究旅游与环境,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以及与国际旅游市场接轨等问题。对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行业的同步发展,也要进行布局和论证。修订总体规划,制订旅游发展方案,已势在必行。为此,安徽省委、省政府已成立由博锡寿省长任主任,副省长王秀智、杨多良任副主任、省直11个厅局和黄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黄山规划委员会。这标志着黄山的规划管理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三)技术管理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是搞好风景资源保护管理的前提。近十几年来,黄山共开展二十多项基础科学研究,并相应采取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

1.基础调研。

包括动植物资源、风景名胜资源、人文胜迹资源等方面的调查,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制订防火、绿化、供水、排污等专业规划和实施方案。

2.环境监测研究。

建立资源数据库,不断输入调研数据;定期分类进行资源保护抽查,研究消长变化;同时进行气象监测、环境监测,结合各种数据,进行生态环境的专题研究。

3.管理措施。

(1)地貌保护管理:严禁在景区内自行开石、掏砂、取土,建筑开挖出的砂石土方要堆放在指定地点,确保山体地貌、河谷溪流、森林植被不受破坏。

(2)森林防火管理:依据黄山森林防火规划,设立马鞍山、大洋湖、平天(原字石加工)三处了望亭,了望覆盖面可达景区面积的90%。防火指挥部配有50名专业人员,实行火种管理,进入景区,室外禁止抽烟。分区制订有“扑火方案”并设有公安森林派出所,实行周边联防,已14年无森林火灾,是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

(3)环境卫生管理:环境卫生已纳入保护、管理、开发建设的整体计划,有一套制度、设备和专门人员,是市文明单位,省无鼠害先进风景区,被建设部授予“全国风景名胜区环境卫生达标先进单位”称号。

(4)调整燃料结构:高山景区禁止烧柴、烧煤,从烧柴油向燃气、电炊具过渡;低山景区也逐步实施这一举措,目前已限制烧煤。这样,不仅解决了烧煤对黄山松生长的影响,防止了大气污染,而且每年减少几千吨煤渣垃圾,对自然生态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景区内森林覆盖率已由五十年代的70%,迅速上升到85%,生态环境稳步改善。

(5)野生动物驯化保护:黄山为禁猎区,不准猎取、兜售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对自然生息繁衍的300种野生动物和170种鸟类、严加保护,同时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短尾猴进行驯化,供游人观赏。

(6)古树名木管理:分株建立技术档案,记录生态环境、消长情况和落实植保、复壮措施等。对国宝迎客松,实行专人看护、冬防支架等安全措施。

(7)景区管理:热线景点,单独出售游览证,控制客流量。疲劳景点,实行封闭轮休,让其休养生息,恢复小环境自然生态。对建筑过多的景区,实行细则管理,撤除违章建筑。在景区外建居民新村,迁出景区内的全部居民,恢复景区自然风貌。

(8)人文胜迹保护管理:重点抢修恢复寺庙古建,已修复明代古刹慈光寺,并利用其建立了“黄山博物馆”,陈列黄山自然、文化、历史等史料文物,举办摄影、绘画展览,建立文化石刻群等;现又进行恢复大雄宝殿的二期工程,陈列黄山主体模型。黄山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发掘研究工作也在进行。

二、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关系

保护的目的,一是声誉不受损害,二是资源永续利用。要确保资源永续利用,也要开发资源为世人造福,所以,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既不能把风景区封闭成自然博物馆,使之与世隔离,为了保护而保护;更不能只顾眼前,盲目开发,破坏生态环境,为开发而开发。虽然我们提出“科学保护,合理开发”,把保护与开发统一起来,在保护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进行适度开发,但是在矛盾的运动中,恰当地找出这个适度开发的“度”,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发展,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回顾改革开放十多年的工作,黄山风景区在实践、总结、探索前进中,取得几点成功的经验。

(一)宏观上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黄山是国之瑰宝,世界遗产。宏观保护就是要以高瞻远瞩的长远观点、整体观点、法制观点和国际主义观点来洞察一切,对涉及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开发等重大问题,必须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果断决策。当前,国民的“国宝”和遗产意识不足,长远观点、整体观点不强,单位、小团体和个人“商品”意识较浓,只想从黄山得到好处,不管资源破坏与否,更不问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因此,我们宣传黄山是世界遗产,宣传黄山的地位和价值,目的是唤起人民树立主人翁思想,懂得保护黄山,人人有责!

(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

严格遵循已形成的科学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文化遗产的技术程序,办理申报审批手续。

黄山的开发建设,除历史外,当代可分三个阶段,即五、六十年代的起始阶段,八十年代的仓促发展、治理整顿阶段和九十年代的深入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黄山旅游已初具规模。为适应旅游向深层次发展的需求,按照规划,加强了基础建设,各宾馆都进行了内部改造,更新配套服务设施,提高硬件档次和接待服务水平,为把黄山推向国际旅游市场创造了条件。同时,撤除违章和临时建筑,静化了环境。

13年来,为使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我们总投入10295万元。其中,用于服务设施的生产性投入8477万元,这包括国家拨款1769万元,贷款3986万元,自筹资金2722万元;用于基础保护的非生产性投入1818万元,包括拨款328万元,贷款1110万元,自筹383万元。目前已形成温泉、玉屏、北海、云谷、松谷、钧桥六个游览区。除云谷寺至白鹅岭全长2804米的客运索道外,游览小路,循环交织,连接着各个景区、景点,总长50788米。按照小区规划,坐落在各个游览区的宾馆、饭店等接待服务设施,建设面积已达17万平方米,各类设施占地总面积29.5公顷,为景区可至面积的1.9%。登山小道、楼台亭阁与自然风光,互相衬托,融为一体,十分和谐。现在景区内有档次不等的接待床位4200余张,其中,标准客房600间,基础设施基本配套。还有一支1200多人的科技管理和接待服务队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0多人,分布在科技管理、园林规划、卫生检疫、防火植保等岗位上,从事着科研和管理工作,风景资源保护完好率达98%。黄山在保护遗产资源的基础上,已形成年接待旅游者100万人的综合接待能力。

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革开放的13年来,共接待旅游者624.9万人,其中入境旅游者30万人,直接经济收入2.5亿元,创汇8000万元(外汇人民币)。在1992年的中国旅游观光年中,接待旅游者92.6万人,比上年增加18.9%。其中入境者8.1万人,较上年增加55.8%。风景区的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9.8%。创汇3467万元(外汇人民币),比上年增长43.9%。黄山已初步实现由招待所型向旅游经营型转变。

(三)建立新的平衡关系

事物总是要发展的,在矛盾和运动中,平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旅游业仍在呈超前发展趋势,这就需要不断研究保护与开发、旅游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解决那些阻碍和制约协调发展的因素,使风景名胜事业不断前进。

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尚处在起始阶段。“要加速发展旅游”和“资源必须保护”,常从不同角度提出,迫使领导者从理论和实践上去寻求合理的结合点,去论证决策。黄山初建云谷寺至白鹅岭客运索道时,众说纷纭,反对者甚多。然而,索道建成运行,对于资源破坏不大,反而又添新景,也方便了游人,世人称赞。如果片面地把这当作成功的经验,再建第二、第三条索道,把游人从四面八方拉到北海,那将事与愿违,造成主景区超负荷,人满为患,自然生态环境难免遭到破坏。但领导者如通盘考虑。合理布局,把索道的上站分别建在不同景区,则可开展分区旅游,分散游客,扩大游览线,则又是可取的。

要实现风景名胜区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必须以科学态度,研究环境对设施和游人的承载能力。要根据容量,通盘考虑,合理规划布局,设计旅游产品。还要再按游人、设施等诸多因素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估,规划相应的环保、植保设施,使其同步发展,这就是科学的管理体系。当然,某项事物的发展,又会出现新的矛盾,需要协调解决。但只要按实际进行调整,让各景区的容量负荷都保持在70-85%,风景区就进入了良性循环,这就是保护与开发的最佳结合点。

三、旅游市场环境的综合治理

社会经济发展,工程程度提高,旅游者对消费、服务的需求也趋于多样化、享受化。这便给附近农民提供了一个比较广阔的旅游商品市场。农民受商品经济大潮冲击,在“靠山吃山”的传统意识支配下,纷纷进入景区从事个体经营,有时达千人之多。经营范围也由原来卖导游图、拐杖,发展成背包、导游、抬轿、照像、卖快餐、土特产品等。虽然这对繁荣景区旅游市场,满足游人某些需求,起到一些积极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消极影响,也愈加明显。坑蒙拐骗、强买强卖、滋事偷盗、打骂游客和管理人员的事,屡有发生,损毁了黄山声誉。甚至还发生过触犯法律的事件,在社会上产生极坏影响。

《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规定,“风景区内禁止设置农贸市场”。但一下卡得太紧,市场缺乏活力,也有悖于让周边群众致富的宗旨;放得太松,管理难度增大,混乱随时又可能产生。怎样做到紧而不死,活而不乱?值得探讨。风景区不同于城市,又有突出的个性。因此,净化景区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旅游环境,任务重、困难多,单靠教育、疏导的行政管理方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黄山市政府制订了《黄山风景区综合治理方案》,发布了《关于黄山风景区公共秩序管理的布告》,以“保护第一、满意游客,依法管理、富山富民”的指导思想,广泛宣传群众,坚决取缔非法经营,限量控制,用“二、三年的时间,把山上农民逐步引到山下去”。同时,对景区的交通车辆、临时用工、外来人口等进行综合治理。

为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向黄山毗邻村镇派驻宣传队,三年四批,近百余人。同时,把保护黄山,发展旅游与周边农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让他们得到实惠,以增强农民的保护意识和自觉性。在142平方公里的外围保护带,与当地政府联防,与周边23个自然村签订护林防火公约,免费为他们配备通讯器材和消防设备。几年来,管理委员会还投入近百万元资助周边村镇调整产业结构,兴办乡镇企业,种植中华猕猴桃,与农民合作驯养野生短尾猴等。同时还投入近百万元为周边农民建水库、修路、架桥、改善医疗、办学条件等。昔日的山村汤口,已发展成为拥有6000余张各种接待床位和经贸市场繁荣的旅游镇。现在,80%的农民走上富裕的道路。综合治理,初见成效,这预示着黄山风景区工作正在进入良性循环,并将出现新的飞跃!

本稿收到日期:1994年3月30日

标签:;  ;  ;  ;  ;  ;  ;  

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与对策&以黄山风景区为例_黄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