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竞争与国家间贸易利益的变迁--经典线性多重均衡分析_线性模型论文

产业竞争与国家间贸易利益的变化———种古典线性多重均衡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线性论文,古典论文,利益论文,竞争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类国家间的贸易联系日益深入,由此带来的贸易问题常常令人困惑不解:国际贸易是否对每一个参与贸易的国家都有利?它会给参与国带来多大的福利?理想的国际贸易均衡是否可维持?在国际贸易中的产业竞争与冲突是否带来国家利益的冲突?而另一方面,作为传统理论基础的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却过于简单化地对贸易利益作出了双赢的结论,难以对上述问题作出切合实际的解答。二战以后,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以规模经济为突破口,发展和修正了原先的理论,提出在规模经济占主导的国际贸易模式下,由于会存在多种可能的均衡,所以对应的贸易利益也将变得不确定。但是,这种修正也面临着如下的问题:首先,对于这些存在的多种均衡可能,我们是否能够找到它们的运动规律以及各类均衡与国民经济的内在联系;其次,以规模经济为突破口的研究大多是从发达国家的现实出发进行的研究,所以结论往往难以符合如中国一样依然以简单劳动下的非规模经济产业作为主要贸易载体的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开始利用新型的数学方法对多重均衡进行解答,并逐渐将模型的架构从规模经济转向规模收益不变这一古典式的模型结构。

到目前为止,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对相关研究作出了贡献。保罗·罗默,保罗·克鲁格曼均认为多重均衡的选择必然是历史的结果,过去的事件建立起了驱使经济向一个或者另一个稳定状态移动的前提;多恩布什、费希尔和萨缪尔森给出了一个可以处理无数贸易品的模型;此后,赫普曼和克鲁格曼(1985)以及格罗斯曼和赫普曼(1991)有效地把N种贸易品纳入了他们的分析,借以探讨多重均衡,而且这里的数字N是没有限定的;拉尔夫·戈莫里(1992),拉尔夫·戈莫里和威廉·鲍莫尔(1992)研究了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贸易产品的数量对均衡数量和性质的影响,表明随着贸易产品数量的增加,均衡结果同两商品模型下可能成立的情形会有很大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拉尔夫·戈莫里和威廉·鲍莫尔(1998)又在线性模型的条件下探讨了在传统的李嘉图框架下,伴随着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所可能出现的多重均衡及其性质。本文拟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建立一个古典线性贸易模型,分析在多重均衡下各国间的利益关系及其相关问题。

二、模型的基本结构

为了求得模型的均衡区域,需要进行数学规划。对应于任意给定的Z值,可以根据约束条件,在确保各均衡点满足构成基本均衡条件的一组方程的前提下,找到使一国国民效用最大化和最小化的均衡点。这个数学规划的解就构成了均衡区域上边界和下边界上的点。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效用函数线性化来求模型的均衡解。由于一组将决定一个均衡,所以,我们有:

公式1.8的意义在于,这种形式的效用函数对于参数市场容量而言是线性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拉格朗日函数求给定Z和最大生产效率下的该国的效用最大和最小值。

三、均衡结果的分析及其扩展

1.一般结论及其经济含义

拉尔夫·戈莫里和威廉·鲍莫尔(2000)的研究证明,通过以上方法得到的模型均衡上界将包括使用最大生产效率下所有可能的均衡。按照以上的方法,在一般情况下(即产品数为n),各国的均衡区域上边界将表现为如下图曲线一样的形状:

其中,横坐标Z代表国家1的相对收入水平,纵坐标代表固定相对收入水平下的国家1效用水平(类似)。效用水平的计量单位是封闭经济下的最大效用水平。横坐标上的点称为最佳分工收入点,在该点处,各国只生产本国生产效率较高的产品。(注:生产效率较高并不意味着拥有比较优势,因为比较优势还取决于各国的平均工资。但是在点,生产效率较高与比较优势取得了一致。)曲线代表国家1的均衡上边界,曲线代表国家2的均衡上边界。关于该均衡区域的形状,一个直观的解释是,在一国相对收入接近1时,由于经济已经趋向自给自足,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开展必然会优化该国的产业结构,因此相对收入的减少会使福利提升;另一方面,当一国的相对收入接近零时,该国的福利水平也必然接近零,因此增加相对收入会提升福利水平。

图1 n部门情况下的均衡区域

通过对该图形分析可见,对于一国而言,在某一点上,如果一国能够成功地获得世界收入的较大份额,那么该国的效用水平就会有所改善。因此,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从贸易伙伴手中抢走某一产业,则该国的效用水平将会有所改善。但是,如果这一过程走得太远,如果一国的份额变得太大,则其效用水平反而会下降。

同样,如果将两个国家的图形合并来看,我们就会看到,在位于两国最高效用点之间的区域,两国的利益实质上是对立的。在图形的这一部分,一国收入份额的增加使其自身效用提高,但却使得贸易伙伴的效用下降;但另一方面,在两个最高点和两端之间,则是互为补充的区域。一国相对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同时增加两国的效用水平。

最后,通过对两国效用水平的叠加可以得到全世界的总效用水平。由图1可见,其中的曲线是世界总效用水平的上边界。可以证明,在处,实现最大化的效用。由此可见,在该模型中,各国效用最大化的位置实际上是同世界整体效用最大化不一致的。这一结论无疑对传统的李嘉图模式下的原理提出了挑战,反映出国际贸易当中存在的潜在冲突性。

2.一个特例:针对李嘉图模型的应用

传统的李嘉图模型也可以被看作是该模型的一个特例,即把产业的数量限制到最小2。根据前文介绍的计算方法,拉尔夫·戈莫里和威廉·鲍莫尔(2000)证明,在只存在两个产业的情况下,原先的冲突区域将会消失,两国的效用最高点与世界总效用最高点将发生重合,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经典结论依然可以得到证明,具体可见图2。

图2 两部门情况下的世界总效用边界和两国效用边界

但是,随着产业数目的增加,这一结果就有可能需要改动。以下是拉尔夫·戈莫里和威廉·鲍莫尔(1998)通过计算得到的4产业下的均衡上边界图形:

图3 四部门下的均衡上边界图形

由此可见,随着产业数目的增加,传统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将需要改动,模型的均衡结果将向上文图形分析的一般情况逼近,模型图形的形状也将逐渐由折线变化为曲线,具体可参见图1。因此,我们认为,模型当中产业的数目并不是不重要的,传统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只能被看作是对一般隋况的一个特例。

3.对应原理与规模经济

在线性模型的假设下,模型对国家间贸易的多重均衡及均衡所产生的利益问题进行了分析。拉尔夫·戈莫里和威廉·鲍莫尔(2000)证明,完全可以建立一个规模经济的模型,并且使得线性模型的均衡区域和规模经济模型的均衡区域具有质上的相似性。他们将其称之为“对应定理”。这一结论的重要性在于,国际贸易分析中有关规模经济的文献越来越多,这些文献讨论了一些不为人所熟悉的特征。根据对应定理,这些特征也并不是规模经济所特有的,也产生于线性模型当中。同时,线性模型获得的特性也可以帮助理解新的规模经济现象。

四、均衡结果的现实含义及对中国外贸发展的指导

1.模型结果的现实含义

我们的模型显示出,在国际贸易中确实存在固有的利益冲突。一国生产能力的提高往往是以牺牲他国的总体福利为代价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无形之手”带来的并非是单一的最佳结果,取而代之的是许多可能的结果,这些结果对各国的贸易福利有着不同影响。其中一些结果对某一国有利,而另一些结果对另一个国家有利,还有一些结果对两个国家都有好处。但是,实际情况通常是对一个国家极为有利的结果往往对另一个国家极为不利。这一系列结果及其对相关国家截然不同的影响意味着,在现代自由贸易环境下,贸易产业的成败事关整个国家福利的得失。

模型中均衡的分布模式说明,互通有无的两个国家在国家利益方面可能有相当大的冲突。这种冲突的形式不同于人们熟悉的关税战和其他贸易保护战,而是一种竞争。这种冲突集中体现在一国最终不愿意接受自由贸易环境下的某些可能均衡。因为在许多均衡中,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好的均衡对另一个国家来说不是最好的。最后均衡的出现是在各国追逐产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产业冲突的结果决定了哪些国家会受益多一些,哪些国家会受益少一些。

模型将两国的均衡区域分为3个部分,两个互利区域和一个冲突区域,在互利区域,两国可以共同获利,如果一个欠发达国家从高度发达的国家获得一个产业,那么两个国家都会获益;如果两国都意识到这一机会,就会通过合作和协调的方式来促进这种结果。现实中,这种双赢的结果是最容易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出现的;而在冲突区域,两国都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国民收入份额和产业份额来增加自己的利益,但是这一利益的增加是以牺牲另一国的利益为代价的。如果将这一理论结论应用于实践中,则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的利益冲突更容易发生在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这就暗示出为什么世界上的贸易斗争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另外,对应定理将线性模型下的研究结果推广到了规模经济的状况。这使得模型在以技术迅速变化和规模经济为特征的大型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当中具有了更大的应用范围。我们以上的结论也均适合于以规模经济为特征的产业国际竞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于线性模型下由于技术进步所可能导致的多重均衡,规模经济下的多重均衡是由于沉淀成本以及学习曲线等原因导致的。这些原因更具有随机性和可控性。因此,尽管两类模型有着同样的结果,但是对应的政策含义却可能存在差异。

总之,在现代的自由贸易竞争环境下,贸易伙伴间既有共同获利的可能又有冲突的可能,寻找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均衡位置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迅速的技术变化和产业变迁的世界中,如果不发达的贸易伙伴进入一个新产业而且生产力有了普遍提高,那么一个工业化国家将会收益,这种收益将会持续下去,直到其贸易伙伴发展为全球市场中举足轻重的国家。超过这一点后,该新兴贸易伙伴进入更多的产业将对发达国家不利。当然,这种矛盾也并非是不可调节的。模型的一个引申结论就是,为了寻求共同的发展,发达国家应当集中发展快速演变的产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欠发达国家应该集中发展那些生产率的提高不是非常迅速发生的产业,使自己的劳动力优势得到发挥。

2.模型结论对于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现代产业间的国际竞争所导致的国家利益冲突的结论引出了很多新问题,如一国的目标应该是什么,一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目标,有关政府和公司在促进国家福利中的作用怎样,如此等等。这些论述和分析无疑对我们进一步研究现在和未来国际贸易发展格局和国家利益分配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将引导我们从中国的现实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出发,分析中国贸易产业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位置、中国贸易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中国理想的贸易伙伴的特征。具体而言,这一理论至少对于以下几个现实问题的讨论具有借鉴意义。

(1)中国当前相对于主要贸易伙伴的位置是否处于冲突区域。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的崛起已然成为世界各类国家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与此相对应,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不断出现。其中就有人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偏重对外经济的生产结构将使得中国对其主要的贸易伙伴国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更有甚者,还将中国同70、80年代的日本类比,鼓吹对中国经济进行打压。

根据上文模型的分析,我们并不能说以上的叫嚣完全是空穴来风。但是,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之前,关键的工作还在于明确中国相对于主要贸易伙伴的具体位置。基于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均为发达国家的现实,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会长时期处于同伙伴国互利的贸易区域。当然,这一结论的确定目前还为时尚早,需要理论和实证的研究。笔者认为,这些研究必然会有益于目前关于中国如何和平崛起,如何与世界实现共存共赢以及如何确立新开放观等问题的探讨。

(2)中国如何参与国际间产业竞争。

根据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劳动力优势。现实中,中国也正是在依靠自身劳动力价格优势的基础上,不断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自己在世界市场当中的份额。但是,正如模型中所示,伴随着一国在世界经济份额当中的比例扩大,低工资优势也将会逐渐地丧失,这样,进入技术主导以及有规模经济的产业就成为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中国在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的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地引进技术,发展规模经济产业,希望走一条依靠技术和规模经济的发展之路。那么,中国的这条道路在当前充满冲突的世界经济中是否有发展空间呢?依靠科技,走规模经济之路,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中国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3)寻找中国的理想贸易伙伴。

无论是自然结果还是政策使然,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发达国家为主要贸易伙伴的国际贸易格局。但是,存在的并非必然合理,我们有必要对现实的贸易格局进行检讨。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中国应当继续强化这种贸易趋势,还是应当如一些人认为的,应大力发展同各类国家的经贸联系,从而达到贸易出口多元化的效果。勿庸置疑,两种政策都存在利弊,但现实中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寻找中国的理想贸易伙伴必然有利于有限资源的合理运用。

标签:;  ;  ;  ;  ;  ;  ;  

产业竞争与国家间贸易利益的变迁--经典线性多重均衡分析_线性模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