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法与研究性学习--以数学发现教学为例_数学论文

发现法与研究性学习——数学发现式教学个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现论文,个案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式教学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发现式研究性学习

我们学校部分数学教师组建了“数学教育实验室”,去年有幸成为江苏省高教研究项目“数学发现式教学模式研究”的实验点。通过一年努力,对发现法的教学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实验取得了显著实效并获得一些很有研究价值的个案。例如将发现法原理应用于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尝试。

布鲁纳在一系列有关的论著中描述了他的教学模型,强调用发现法学习的四个部分(步骤):第一是调整学习者的心理倾向;第二是向学习者描述知识的结构和形式;第三是从演示表述、象形表述到信号表述(建立假说);第四是在反馈基础上的检验和修正假说。依据发现法的教学程序原理,通过在一些适宜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我们确定了发现式研究性学习的四步模式:

(1)设置情境——提出有挑战性,同时富有吸引力的研究课题;

(2)演示现象——提供感知材料,背景知识;

(3)提出猜想——对演示现象进行归纳, 提出猜想并构造相应的数学模型(数学化);

(4)验证猜想——对结论进行证明或修正。

2 案例

2.1 设置情境

研究课题——“滑棒在抛物面内停留在何处?”

选题说明:借助一个直观现象,引导学生探索抛物线弦的性质。在研究过程中涉及对学生观察能力、归纳猜想能力、数学化能力、转化论证能力的要求,选题着眼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学习兴趣。

2.2 演示

在水平桌面上放一只内壁光滑的且近似抛物面形的水杯,教师取一些长短不一的细直金属棒随意丢入该水杯中。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金属棒最终的停留位置(如图1),然后谈谈你的观察结果及对该现象的看法。

2.3 归纳

生1:在我觉得较短的细棒似乎停留在水平位置, 而较长的就显得比较杂乱。

生2:我看较长的棒好象乱中有序——都交叉在同一个位置, 简单地说,它们可能都过同一个点。

生众:是的!

2.4 猜想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那么这些现象中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生3:我觉得细棒的长度是决定它位置的因素, 它们应当有一个临界值,长度小于临界值的棒就趋于水平,大于此值的就交叉于一点。但临界值的大小我不清楚。

生4:这个值应当与抛物线(指抛物面的轴截面——笔者注,下同)形状有关,而决定抛物线形状的唯一量是它的焦准距p,所以,该值与p有关。

生众:对!

生5:较长的棒都经过的那一点会不会是焦点呢?

……(对此讨论热烈,最终意见倾向于认可该点是焦点)

生6:根据物理学原理,由于地球引力影响, 在趋向平衡的过程中物体的重心总是下移,这就是说,如果较长细棒的确过焦点的话,那么它的中心(重心)到桌面的距离比它不过焦点的时候要小(距离桌面最近)。

生7:对!而且较短的棒在水平位置时其中心离桌面的距离也应当是最小的。

生8:如果以上的猜测是正确的话, 那么那个临界值就是抛物线的过焦点的最短弦长,就是通径2p。

师:很好,谁来总结一下上面的讨论呢?

生9:根据物理学原理, 对上述现象我们作出如下的等价猜想:当细棒长度不小于抛物线通径时,当且仅当细棒过抛物线焦点时,它的中点到桌面距离最小;反之,当且仅当细棒平行于桌面时,它的中点离桌面距离最小。

2.5 数学化

师:现在让我们设法建立这一数学模型。

2.7 结论

(1)猜想是正确的;

(2)生活中可以用两根足够长的直细棒来寻找抛物面的焦点。

3 一点体会

研究性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对未知现象的探索和发现,所以发现法的理论、策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同时倡导研究性学习又使古老而颇有争议的发现法再现青春。

标签:;  ;  ;  

发现法与研究性学习--以数学发现教学为例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