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的走向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研究论文,走向论文,中国成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6)05-0105-04
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成人教育研究都是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当前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走向,增强社会时代意识和科学研究的自觉性,对提高科学研究的档次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当前中国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走向将有以下几个趋势。
一、研究地位:由“科学边缘”走向“科学中心”
一些成人教育办学单位为了创收、提成,不惜卖牌子,乱办班,盲目合作办学,扩大招生,致使一些学校的办学投入和管理与招生规模不相适应,严重地影响了成教学历教育的质量。成人教育中存在的“办学主体重规模扩张,轻质量提升;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学习主体重文凭证书,轻素质水平”[1]等现象导致人们对成人教育的批判和指责。目前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对成人教育的种种严重曲解和极度漠视,一些地方和领导对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偏差极大。比如成人高等教育中不断出现的“替代论”、“取消论”、“合并论”等错误观点就反映了人们对成人教育研究的忽视与冷漠。比较而言,在我国,把成人教育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独立地位尚未得到基本或普遍承认,即使在教育界,对成人教育及其理论研究的轻视、偏见也并不罕见。
但是,在未来几十年里成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完善方面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确认,它在机构设置、职能转变、层次类型重组和法制建设等方面仍然会有重大动作。这需要通过研究来提高人们对成人教育地位、作用的认识,保障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性和科学性。我国应把成人教育提到空前重要的位置上,视作国家生存和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的国家战略目标为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方向性保证。采用切实有力措施让每个学生成才,让每份文凭发光,是成人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道义所在。成人教育学学科地位在学科体系建设中得到国家的承认和认可,其标志是于1992年“成人教育学”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
二、研究课题:由“关注强势群体”走向“关注弱势群体”
圣西门有句名言:“假如法国突然损失了50名优秀的物理学家,50名优秀的化学家,50名优秀的数学家,50名优秀的诗人,50名优秀的作家,50名优秀的军事家和民用工程师……法国马上就会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3]可见,过去的成人教育理论重视高级人才在社会建设和发展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主张实施英才教育,关注处于强势群体和次强势群体的成人继续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建国以来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成人教育招生规模较小,属于精英教育阶段;实行考试选拔录取,没有对社会大众开放;追求脱产、全日制培训,不重视业余培训;重视学历教育,不重视非学历教育及在职培训。这种集中社会有限资源,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对推动科技发展和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它是以牺牲大多数成人的利益和教育需求而换取少数成人的成功和利益来实现的。
的确,社会的发展需要精英,但是更需要大众。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的公平,社会的和谐。在促进发展的同时,要把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社会弱势群体是指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等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我国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下述人群:首先是下岗职工,包括所谓被原单位以极低廉的价格“买断”工龄的职工;其次是“体制外”的人,即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再次是一部分较早退休的人员。这部分人主要是从集体企业退下来的,他们的情况是当初退休时工资水平非常低,而且原单位由于破产或名存实亡不能为他们续交医疗等社会保险的人员;最后是进城的农民工。他们没有享受到城里劳动者的同等待遇,个人权益得不到保护。这些弱势群体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不和谐音。帮助弱势群体脱离贫困,提高生活水平,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关注农民工教育、下岗职工教育、老年教育、妇女教育、残疾人教育、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社区教育是今后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点课题。给予下岗职工以教育关怀,让其接受新技术培训,接受广泛的信息,提高自身的素质,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把握住再就业的机会。对城市农民工实施教育关怀,在改变他们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从业技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方面进行系列教育培训是使农民工改变自身地位,融入所在城市社会群体的重要措施。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对老有所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提出了更高、更多、更细的要求,成人教育也应反映他们的切身需要和自身特点。现代社区教育内容十分宽泛,以满足社区成员提出的各种教育需求为目的,内容涉及社区公德教育、多种职业技能培训、生活技能教育、养生与健体教育、子女教育,直至绘画、插花、歌舞、烹饪、健康等休闲教育。仅以成人职业技术培训为例,“十五”期间每年培训城镇职工5 000万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1.5亿人次……每年为300多万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4]这种年超过2亿人次的成人教育规模在人类社会教育史上当属空前。
三、研究手段:由“空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
手段是工具,“器利”方能“善其事”;手段是桥梁,“途通”才能“达彼岸”。许多从事成人教育研究的人,更多地采用“高谈阔论”式的研究手段,科学研究变为“纯理论演绎”,研究者或以普通教育理论为蓝本,或以国外成人教育理论为基础,或以党与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讲话为依据,演绎出的理论看似科学性、时代感、创新性很强,却往往与我国成人教育实际对不上号,没有产生对成人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这种“空想主义”的研究手段主要表现在:1)其研究脱离实际,一些学者坐在书斋中,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没有深入到成人教育实践领域,很少走出研究室、院校到社会去宣传、调查、推广、试验成人教育,对复杂的成人教育实践缺乏深刻理解,只是就道论道,从理论到理论。2)其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和普通教育的研究,凭国内外资料“想像”,运用抽象思维,或”移植”,或“嫁接”,或“翻版”,或“拼盘”,搞出引经据典、术语满篇的“科研成果”论文和专著,对深层次的价值观、文化观等层面的差异缺乏理性认识,加之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局限,使得这部分研究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不一定适合成人教育。3)其研究主题缺失,普遍存在着以各层领导人或决策者的言论作为理论依据和研究的逻辑出发点的现象。这种研究主体的旁落,必然导致科学研究的独立性和科学性的降低,从根本上削弱科学研究的价值。
“我们应该克服在科学研究上的‘浮躁’情绪,纠正过于追求‘短、平、快’出研究成果的倾向”,[5]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做好实践研究。这或许是提高成人教育科学水平的一个路线图。国外尤其是北美国家的成人教育学科研究非常强调与成人教育实践的结合。譬如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为研究成人智力、学习力与年龄的关系,以14~50岁的人群为对象,进行了两年实验研究,其结论通过《成人的学习》发表后引起轰动。再如美国诺尔斯用20余年时间深入民间组织和30余家企业,推广、促进成人教育,才为其建立“成人教育学”基本模型和总体框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市场经济和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成人教育担负着前所未有的普遍提升国民素质的重任,其遇到的“热点”、“焦点”、“难点”、“疑点”问题不断。科学研究必须高度关注这些问题,通过理性探索及时给实践以科学的指导。所以,今后对于成人教育科学研究而言,其研究手段必须重视深入成人教育实践一线,在实践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探询因果、分析判断、摸索路径、总结经验,这样才能为成人教育科学研究选择目标,校正方向,取得实证,积累资料,丰富理论,增加成人教育科学研究对成人教育实践的解释、评价、导向、控制、预测和改造的作用。实践是研究的土壤和源泉,研究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改造实践。研究人员如果对实践理解不够,就会使研究失去实践意义。当然,强调关注和理解实践并不仅仅要求研究者深入实践第一线,去关注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关键是研究者能透过各种实践问题的表面抓住它们之间深刻的、内在的关联性,找到它们的一般规律,而不是就问题谈问题。
四、研究方法:由“移植”走向“创造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工具性手段,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去和目前成人教育科学研究存在着不正规、不科学的“移植”研究现象。一是普教研究的机械“套用”。一些学者研究成人教育时自觉不自觉地套用普教研究的观点、体系、方法甚至结论,加上“成人”一词,就是“成人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是国外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的盲目“移植”。发达国家现代成人教育发展历史较长,又高度重视其科学研究,已经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科学成果。我国一些学者在研究成人教育时,凭借国外资料,引经据典搞出的所谓的成人教育“研究成果”,与我国成人教育实际相去甚远。前者类型的研究缺乏“成人”特色,后者类型的研究缺乏“中国”本土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开始了极为丰富的成人教育实践,以“中国”为中心、以“成人”为中心的成人教育科学研究得以广泛展开,所以研究者要逐渐形成独立、自主的“创造”研究意识和“原创”研究意识。“中国成人教育研究者的大脑不应该成为西方成人教育思想、理论的‘跑马场’。”[6]中国成人教育研究者的大脑也不应该成为中国普教思想、理论的“跑马场”。
由于世界各国的成人教育是在本国的背景下开展的,受本国的文化、经济等因素制约,所以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时,不能盲目地机械照搬,要考虑到国外研究成果的理论基础,内在的文化观、价值观以及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结合我国的成人教育实践情况和我国的研究特色,真正做到“洋为中用”。“成人教育涉及多种学科,成人教育研究的开展离不开汲取、借鉴其他学科的有关概念、理论和方法论体系。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成人教育研究不能过分依赖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各种理论都有其特殊适应的对象和背后的基本假设,不适当的移植,可能会误用其建立的知识体系、方法和适切性。”[7]由对普通教育科学研究和对国外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的“引进式加工”转向“原创性发展”,可以说是中国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的必然方向。中国有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有极为丰富的教育思想资源,又是当今世界成人教育的大国,积有100多年、具有现代性内涵的、丰富的成人教育实践经验。中国的成人教育科学研究不是“引进式”思路所能达到目的的,只有立足于“原创性”思路的前提下,以中国的成人教育实践和成人教育问题为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之源,吸纳数千年文化传统孕育的教育智慧,借鉴西方成人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成功经验,才能真正使成人教育科学研究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要从中国成人教育实践的自身问题入手,在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上,植根于中国具体的、真切的成人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对本土成人教育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的研究,从而逐步建立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成人教育理论,进而拓展中国成人教育学及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相对于普通(基础)教育学而言,成人教育学研究,只有真正摆脱依附、从属于研究儿童养护、陶冶、训练、管理的(普通)教育学的地位,建立起以研究“现实中的成人特点和成人学习特点”为对象、而不是以研究者“想像中的成人特点和成人学习特点”的自主研究,才有可能适应以至推动成人教育实践的发展。中国成人教育研究学习、借鉴、参照欧美诸国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但不能将这种学习、借鉴、参照蜕变为“以外为准”、“以西为准”来引进或加工,不能变成欧、美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的套用或翻版。“创新”与“原创”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是成人教育科学研究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五、研究队伍:由“单薄”走向“完善”
科研队伍是从事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的最具能动性的宝贵资源,科研队伍的数量、质量是成人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大数量、高素质的成人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就不可能有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尽管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类成人教育研究机构,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研究队伍,但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成人教育研究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研究力量相当薄弱。主要表现在:1)我国成人教育实际工作者多忙于日常行政事务,很少顾及成人教育研究;2)大多数专业研究者来自相对封闭的普教系统,知识结构、研究领域、学术视野不能完全适应成人教育研究的需要,存在着诸如“专门知识基础薄弱、科学方法欠缺、理性思维僵滞和大多停留在实践运作体会感性归整的层面”的现象,只能是“出体会、出经验、出观点”,学术性、科学性、系统性不强。3)我国不少成人教育部门、单位(包括办学主体)长期以来并没有将成人教育当作一项严肃的学术性工作对待。4)部分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不在学问和学术,而在个人的评职称晋级,缺乏深沉理智的学术研究精神,“跟风”研究、“政策研究”浓厚,导致成人教育学的研究长期难以深化。5)我国成人教育研究零散、不成系统,研究人员的选题更多地是从自身的兴趣、特长出发,研究活动处于散兵游勇,各自为政的状态。各级研究机构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不能联手攻关,联合自强,在大范围内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很少。
于是,加强专业化建设,扩大研究队伍和提高研究者素质便正在成为成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的必练“内功”。1)我们要建立一支数量相当庞大的专兼职结合的队伍。专业与非专业队伍的结合可以使我们的研究具有特别广泛、雄厚的群众基础,可以因此获得研究所需的多种多样的大量信息、思想和智慧的支持。2)现有专业研究人员中的相当一部分年长专家和相当一部分中青年学者是从其他学科、专业“转行”来的。他们的背景和研究工作可大大提高成人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水平。但他们必竟是“半路出家”,其成人教育研究的功底不足。因此,“半路出家”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成人教育研究水平是今后一个努力解决的问题。3)我们正在培养一批教育学科的硕士、博士,还有不少在读的硕士生、博士生。他们受过或正在接受比较系统的有关训练,这是中国成人教育研究队伍未来的主力军和希望之所在。4)成人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必须强调通过不间断的专门培训、自主学习和长时期的专业化实践,使科研人员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严谨的研究态度。5)研究人员、研究机构要加强交流沟通,发挥整体效益形成研究合力。要集中各省、各地区和各高校的研究力量,形成研究合力,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学术研讨活动,对一些较大的课题采取联合攻关。科研队伍的不断壮大、素质的不断提高,将为成人教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群众性基础,为成人教育的实践推进、理论积累提供社会性支持。
六、学科建设:由“雏形”走向“成熟”
学科建设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明,在评价学科成熟度的标准方面有着大体一致的要求,那就是:要有独特的研究对象;要有完善的学科架构;要有科学的学科体系;要有专门的研究方法;要有公认的代表人物;要有典范的代表论著;要有众多的科研团体;要有活跃的学术交流;要有成功的社会实践;它是时代的必然要求[8]。
用这些要求来衡量,我国成人教育学科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走过了“学科酝酿期”,处于“学科形成期”,离“学科成熟期”还有相当的距离。在我国,成人教育实践就经验总结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作为教育科学理论的一门新兴学科,成人教育研究的真正肇端却是最近20多年来的事情。通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成人教育学科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成人教育学科框架结构基本形成,成人教育研究者在成人教育学科的概念、范畴、理论、原则、方法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其主要表现是:“建立研究机构,组织研究队伍;积极译文著书,科研成果卓著;创办成教刊物,论文硕果累累;开展课题研究。”[9]例如,近20余年来,我国出版了超过500种成人教育研究专著。其中王文林、余博、宋文举主编的《成人教育概论》是我国建国后第一部成人教育专著;叶忠海主编的《成人教育学通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理论;王北生等主编《成人教育概论》是一本具有充满时代气息和前瞻预测的著作;黄尧等主编的《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丛书》是一部贯通古今中外、颇有分量的著作。但目前成人教育科学研究也存在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理论框架构建不足,立足国情彰显成人教育特色不足,对蓬勃发展的成人教育实践跟进不够,追踪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趋势的超前预测和规划不足,成人教育各学科发展严重不平衡,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数量不足等问题。
学科建设成熟的标志,不只要求“出经验、出观点、出思想”,而且要求“出理论、出学说、出体系”。今后几十年内通过对成人教育学学科的科学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研究、通过对国外成熟的成人教育研究成果的借鉴、通过扩大成人教育学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建设和高素质研究人员队伍的扩展来使有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学学科体系基本成熟。注重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过程融合,理论研究从教育实践入手,在实践中提炼,在实践中检验,而教育实践在理论研究指导下推进,并为理论研究提供实证与评价。在理论基础问题上实现由本质主义本体论到生存论本体论的根本转向。成人教育学科的科学性通过其与成人教育存在的吻合性得以体现。科技主义方法论(如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等)与人文主义方法论(如精神分析方法、发生学方法、现象学方法等)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理论与实践的“无障碍沟通”、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的紧密结合,是成人教育学科建设走向成熟的根本性保证。现代成人教育兴于西方,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西方国家不仅开拓了成功的成人教育实践,而且产生了丰富的成人教育思想,创立了比较系统的成人教育理论,搭建了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框架。如:1816年托马斯·波尔出版《成人学校的起源及发展》;1851年哈德逊出版《成人教育史》;1918年麦丁斯基出版《校外教育和它的作用、组织与技术》;1926年林德曼出版《成人教育的意义》;1928年桑代克发表《成人的学习》;1959年布伦纳等人出版《成人教育研究总览》;1964年由以北美专家为主的成人教育教授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成人教育——一个正在形成的大学研究领域的概况》;1970年诺尔斯出版《现代成人教育实践——成人教育学与儿童教育学的对照》;1970年保罗·郎格朗出版《终身教育导论》等。他们的理念、思想、学说直接启迪和促进了我国现代成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成人教育学科研究自然应该继续做好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吸纳、借鉴。1993年,华东师范大学首建“成人教育学”硕士点,至2004年,我国已有1个“成人教育学”博士点和14个硕士点,还有更多院校在做设立博士点、硕士点的准备工作,估计未来10年内,这些博士、硕士点再加上一些院校有作为的成人教育研究所(室),会使此类研究基地超过100个。随着学习成人教育专业人数的不断增加,成人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士会越来越多,研究会更加宽阔和开放。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更加频繁,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与分工也会逐步加强,有特色的成人教育学学科将逐渐趋于成型。
总之,正确把握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走向,是强化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性,提高科学研究的层次和水平的基础条件。目标不明,方向不清,工具不当,方法不好,是导致成人教育科学研究效率和质量低劣的主要缘由。
收稿日期:2006-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