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文化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使命论文,校长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综合竞争力的表现。当我们逐渐从大教育向强教育迈进的时候,一个学校的领导怎样才能够营造出自己的学校文化,这是一个具有教育家风范的学校领导必须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学校文化?蔡元培先生当初办北大,提出“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理想。为了这一理想和目标,他们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师资选择标准、课程体系,形成了相应的师生关系、讲课方式等等,总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精神。北大的传统经历了许多次历史性的变迁,但始终一以贯之——北大还是北大。
西南联大是我们所熟知的。西南联大是几所学校在非常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临时组建的,当时颠沛流离,办学条件很差。可是艰难困苦的条件阻挡不住教师和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对真理的追求。令人惊异的是,学校在这样的条件下竟然培养出大批的优秀人才。杨振宁教授回忆这一历史时说,西南联大是他收获最大的时期之一,那种对真理追求的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他终身受益。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有很多学校经过一代代领导和教师们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有的校园也没有了,教师也流失了。可是“文化大革命”以后,一旦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老校长振臂一呼,教师们奔走云集,很快一所学校的传统又焕发出了青春。
这,就是学校文化。
现在有些学校建得很漂亮,有花园式的,有宫殿式的,有宾馆式的,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东西。缺少什么呢?缺的是学校文化。
要重视学校文化
首先,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
正确的办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包括对教育意义和功能的理解,对人才、质量标准的看法,对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的认识等等。我们现在有不少学校教师流动得很频繁,校长和教师的关系是一种雇佣关系,你干得不好我扣你的工资、扣你的资金,给教师排队,搞末位淘汰制等,把流水线产生的管理办法简单地照搬到学校里面来了。教师和校长、学生和教师之间变成了一种提防的关系。校长自己还不服气:“我学校的工资已经比人家高了,可是还是留不住教师。”这表面上是学校管理、用人方法上的问题,其实背后却是办学理念、教育思想的问题,是学校文化的问题。
学校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推动力和生命力。校长首先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了理念才有信仰,有了信仰才有追求,有了追求才有成功。当然这种理念是基于对教育的理解,基于对自己学校情况的理性分析。没有这一基础,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独特校风。现在我们提出的很多新的教育思想,比如强调培养创造性,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等,如果一个学校的领导只是把这些词句抄到学校的文件上面去,理念很新很高,但是跟学校贴不到一起,那就是两张皮。校领导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够把这种新的、好的、代表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理念转化成为具体的、大家都认同的观念,形成学校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
现在学校的校训中“求实、创新……”的词汇特别多,鼓励求实创新是不错的,可是这些话放在哪儿都是适用的。这不是具体的办学理念,不是从自己的土壤里面生长出来的。学校是个文化场所,它不是生产一个螺丝钉,不是生产半导体零件。学校是和人打交道的,是思想和思想的交流,是情感和情感的沟通,是生命和生命的对话。对学校的工作特点不理解,没有自己的追求,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文化。葵元培先生对北大的地位、品位、风气的确定,陶行知先生对大众教育宗旨的确定,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其次,要把办学思想和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共同追求。如果学校的先进理念只是为少数人所理解、接受,那还称不上是学校文化。如果广大教师能以真切生动的语言讲出来,举学生的例子、家长的例子、课堂的例子来说明理念,就说明学校奋斗目标真正被教师认同了。相反,有些学校,请了许多大学的专业人员帮助设计办学规划、办学理念,弄出的东西很漂亮,印得也很好看,可是跟教师座谈的时候,问他们对学校的规划、理念怎么看,教师们却说不知道啊。这说明办学思想是做出来的,而不是从自身的土壤里面长出来的,所以没有变成学校师生员工的共同追求,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那只是纸上谈兵。办学理念不是从书上抄来的,不是突然听到一个好的提法就把它抓来的。它是学校领导在工作中根据自己的环境、人和时代的特点,与教师、学生、家长不断探求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符合自己特点的追求目标。
要使广大教师认同先进的办学理念,最重要的是发动教师、组织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活动,在活动中内化为自己的理念。譬如,这次新课改是一个教育思想的更新运动。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思想观念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果我们还用原来的思想观念去进行课程改革的话,那是不能成功的。这次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设计的变化,而且是教学价值观的更新,是一种新的师生关系的构成,是一种新的教学关系的创造。它提倡问题意识,提倡综合运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提倡和生活的联系,提倡实际生活能力的培养。所有这些都在改变着传统的师生关系。只有参与到课改的实践中去,体验到课改的酸甜苦辣,新的理念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再次,应建立相应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那么,我们制定这些规定和措施是为了什么呢?它与我们的办学理念一致吗?它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吗?它与整个学校文化融为一体吗?管理的目的本来是为了目标的实现,对于学校来说,就是为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是我们常常看到的情况是,制度和措施本身却成了目标。当一项合理的工作无法开展时,其原因经常是由“规定是这样的”而导致的;当一项不合适的做法不得不持续时,其理由也往往是因“规定是这样的”。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管理主义,也有人把它称为管理的异化。怎样建立起人性化的、弹性的管理制度?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最后,学校要形成办学特色。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办学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实际上,办学理念明确,能具体化被教师认同,并最后变成自己的行动目标,学校就一定会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是人才荟萃之所,是人与人直接交流的地方,有自己的特色是顺理成章的事。人和人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场所,淹没了自己的特色是很遗憾的。但特色的形成也不是几个人议论议论“搞一个什么特色”就能成特色的。特色需要细心的观察、长期的探索、多方面的互动以及用心的栽培。
学校的特色建设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社会的压力、家长的压力,也包括我们教师内部的压力。但是如果你有这样一种思想,这个思想又是切合实际的,并能被大家所接受,就能克服困难。一个学校有自己的特点,才有竞争力。我们现在没有学校淘汰制,如果有学校淘汰制的话,首先淘汰的就是没有特色的学校。这个道理很简单,你到商店买衣服,那些没有特点的衣服总是卖不掉的,而最有特点的衣服总是最先被卖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作为学生当然希望自己的一技之长、性格中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够有机会得到发展,而不想在学校里被抹平。一个学校一旦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有这方面特点的孩子,家长就会努力把孩子送往这个学校。
要重视教师文化
学校文化与教师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动力。
现代教师组织行为的观点认为,按照行政工作的特点来领导学校、管理教师是不合适的。教师具有自由职业的特征,教育改革的深厚动力应该来自教师自身。教师如果处于被动的地位,教育改革自上而下一层一级地推进,结果跟原来的目标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比如美国的教学改革,从1958年开始,改了那么多年,花了那么多钱,但大家认为是不成功的。由于政府推动教育改革的办法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所以到了80年代以后,又有了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学校同样应该接受市场的挑战,接受市场的调节。美国在许多州实行的教育券计划就是把学校推向市场的典型行为,试图用这种方法满足学生对学校的选择要求与强化对优质学校的鼓励和对劣质学校的淘汰。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种新思想发展起来,认为这些办法都可以尝试,但作为学校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建设自己的文化。学校不是工厂,学生不是产品,不能简单地套用市场运作的方法,即使按照市场的办法来选择学校,学校自身的凝聚力、学校内部的竞争力也还是要体现在学校自己的文化上,体现在教师文化上。
从学校领导的角度来说,所谓教师文化首先就是教师的发展。学生有发展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的职责;教师也需要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也是我们的责任。对教师我们不能只使用,而不关心他们的发展。现在全世界都在提倡关注教师的成长,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励教师的成就感。教师的发展是有阶段的,教师的发展至少可以分成三阶段。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教师所需要得到的帮助是不一样的。教师没有发展,对教师来说是一件很不幸的事,对一个学校来说也是很不幸的事,当然最不幸的还是学生。一个优秀的校长应该制定出每位教师的发展规划,要让教师自己感觉到,他的一步一步发展是有目标的,学校清楚,他自己也清楚,有一个教师发展规划。如果一个教师感到他在学校里就是上上课,不知道将来在精神上、业务上会怎么发展,那他会很不安心;反之,他就会和学校取得高度的认同,把学校作为他自己生命的一个部分。如果一所学校营造出教师发展的浓烈氛围,教师都有强烈的发展动机和明确的发展目标,那么这所学校一定充满活力,具有不断向上、创新的盎然生气。
其二,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形成教师讨论的气氛。要鼓励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理念,不同教学方法的交流。有人认为,一个教师团体的内部争论是教师文化的核心。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没有不同的思想,一个人说了大家都认为好,这不是这所学校的幸运,而是一种灾难。特别是一些有威信的学校领导,一些有威望的老教师,尤其要注意对不同思想、不同观念、不同行为的支持。学校就是学校,学校在很多地方和机关、企业都不同。它是一个知识的、文化的、思想的场所。知识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文化的沟通,都是它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这种文化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熏染,就是一种陶冶。学生会感受到各种不同风格的存在,从而知道,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现象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是我们教师队伍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教师没有交流,大家不动脑筋,不想问题,死水一潭,这是很可怕的。少数人动脑筋,大部分人跟着跑也不是一个好的现象。怎样营造一个教师内部自由争论的气氛,是一种境界。
学校是一个文化单位,是一个文化场所,但是文化场所并不一定有文化。学校从事的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创新的工作,但学校自身不会自动生成文化,它需要校长带领大家有意识地去建设。建设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是校长的崇高使命。